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改革

合集下载

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二、“三大改造”
时间 结果 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到1957 到1957年底, 到1956年底,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到1956 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农民参加人民公 我国基 成,标志着生产 1953 产合作社 社 资料私有制转为 本上完 资料公有制转为 —— 公有制,公有制 成了对 私有制,私有制 对工业的社会 1957 对手工业的社 同农业 1956 农业、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主义改造 会主义改造 年底 手工业 中占主导地位, 和资本 标志着社会主义 主义工 制度的基本确定。 对资本主义 从以加工订货 商业的 我国开始进入社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 会主义高级阶段。 会主义改造 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运动1958年 A、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B、表现: 工业上:高指标,全民大炼钢铁 农业上:放高产卫星,浮夸风盛行
大炼钢铁中的土高炉
全民大炼钢铁的效果如何?
一颗白菜500斤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二、“三大改造” 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底
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1953 产合作社。 —— 走合作化(集体 1956 对手工业的社 化)道路,建立 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 年底 社。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从以加工订货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结果 到1956 年,我 国基本 上完成 了对农 业、手 工业和 资本主 义工商 业的社 会主义 改造 意义 到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成,标志着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为 公有制,公有制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 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确定。 我国开始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安徽凤阳小岗村订立“分田到户”字据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时期 过渡时期
农业政策 土地改革
时间
影响
土地所有制形式
1950——1952 年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 地 主 私 有 —— 农 底 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私有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 分 田 ( 农 民 获 得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土地所有权) 件 农 民 私 有 —— 国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家和集体公有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 合作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专题复习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大同六中
崔振华
1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邹於娟 摘 要: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政策演变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农村兴则天下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乡村建设的探索在历史上从未中断。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审时度势地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顾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一、农村合作化改造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加快在农业农村建立和发展集体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并分步实施了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形成了集体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双轮驱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同时,我国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苏联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恢复农业生产基础上,严格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产品流动,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战略。

这段时间,我国重点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改造、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和供销信用合作政策。

四项政策在不同时期逐次推进、各有侧重,共同奠定了新中国农业农村政策框架。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

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

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

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制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等一系列政策决议,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新时期是通过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等决议措施,使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

1、1950-1952土地改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许多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的问题尚未解决。

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

1950年6月28日由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并于6月30日由毛主席发布命令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开始,土地改革的总体思想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从《土地改革法》公布到1953年春,除了中共中央决定不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外,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

在农村彻底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2、由互助合作(1953年—1957年)土地改革,及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961年)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过渡(1962年—1978年)。

1951 年9 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它不仅认同了互助组的做法,而且引导农民在一些比较巩固的互助组内试办初级社。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由常年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步骤、方针、原则作了系统的论述。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回顾嘉实基金研究部刘杰土地改革,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使用制度、产权制度以及税收政策改革等等。

由于农业在经济中的长期重要地位,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内容。

回顾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发展历程,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新的农村改革政策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

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1948年-1953年)。

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土地改革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1954年-1956年)。

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1957年-1978年)。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

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

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

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个体农民私有的土地向集体所有制转变。

这一转变的结果是,农民对于土地的产权弱化,土地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那么,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的流转方式已经不可能实施。

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后)。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同志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

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政府政策、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我们将揭示农民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革和挑战。

文章将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生活的总体变化,然后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调整、科技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当前农民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农村人口外流、土地资源利用、农业转型等。

我们将展望农民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农民的土地权益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到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后来的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变革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时代进步史。

在建国初期,中国农民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农民又经历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这一阶段,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转变为集体所有,农民通过集体劳动参与农业生产,实现了土地使用的集体化。

尽管这一时期的农民在土地权益上有所牺牲,但也为后来的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再次迎来重大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激发了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

这一制度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也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流转成为农民土地权益变革的新趋势。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迁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迁

关于建国以来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迁的调查报告一.概括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土地显得尤其重要。

土地制度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的安定团结。

我们党向来重视农村土地问题的研究,关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管理。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变革,农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1950—1952年土地改革;第二次,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第三次,1958—1978年的人民公社化道路;第四次,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背景和原因第一次,1950—1952年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封建土地制度仍然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后仍在进行,直到1952年后才基本结束。

此次土地改革是在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而且新生政权需要巩固和顺应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

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

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出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我国土地改革在全面展开。

到1953年春,除了中共中央决定不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外,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获得了7亿多亩土地,免除了350亿公斤的粮食地租,实现了几代人“耕者有其田”的夙愿。

尽管土改后家庭经营的规模很小,并且生产资料非常缺乏,但由于土地改革使中国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自主经营和收益归己的新激励机制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有了很快发展,而且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改革
中国建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关键时
期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推动了农村经
济和农民地位的提升,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土
地改革、农业合作社和农村工业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农
村改革。

一、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中国建国时期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1949年,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农民们迎来了解放,土地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以《中国土地法》为基础,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措施,包
括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制度、实行土地平分、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等,从而彻底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为农民们提供了拥
有土地的权利。

同时,土地改革也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是中国建国时期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

1955年,
中国政府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口号,农业合作社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
立起来。

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们提供了一种集体经营、互助合作的新
模式,通过组织农民共同种田、共同购买农资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规模和效益。

合作社不仅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还为他们提供了
一种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平台。

农民们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更
好地分享农村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农村工业化
在中国建国初期,农村工业化被视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城市工业规模有限,农村工业化成为实现全国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之一。

农村工业化引导农村向工业化转型,通过在农村建立工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供就业机会等措施,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工
业化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还加快了
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

综上所述,在中国建国时期,农村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
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地位的提升。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们取得了土地
所有权,并获得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们提供
了集体经营和互助合作的平台;农村工业化则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农村改革措施共同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
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农村改
革成果也为中国农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