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精)
新中国的工业化

新中国的工业化作者:徐佳宾来源:《中印对话》2019年第03期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了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以后,工业化成为了几乎所有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
而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才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成立后的前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工业优先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几乎为空白。
为此,新中国在成立后的前3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这种工业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一五”计划(1953-1957年)时期开始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以及限额694个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建设工程,为新中国奠定了初步的工业体系;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三线”建设,最初是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到70年代扩大到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这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原有工业集中布局在沿海一带发展,积极开发内地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而提出的战略决策,为新中国不断优化工业布局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陆续跟多个欧洲国家建交,从西方发达国家成套引进一批先进技术设备,之后又追加了一批工业项目。
这些项目的投产,为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是中国的“一五”计划。
“一五”期间,中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任务。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儀表、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中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在经济实力薄弱、百废待兴的成立初期,新中国决定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工业化发展甚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也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19世纪末,西方强国侵略中国后,尤其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虽然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一、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方面,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历程。
如果说,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那么直到1952年机械工业统计年报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迈上较为规范的轨道。
不难看出,在这一百余年中,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步履维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包括由于国内统治者的腐败和失职,以及国际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工业化缓慢和停滞。
然而,尽管在近代工业化方面的起步、发展和进程都较为困难,但是中国还是在这一领域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第一”。
例如,1907年,沈阳烟草制造厂是中国第一个已知的连续生产商业品的机械化工厂。
1916年,天津发电厂是今“电力二十厂”的前身,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大规模的电厂。
1927年,汉阳轻轨车辆厂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轻轨车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厂。
另外,在20世纪初叶,中国有一支由商帮所组成的强大民间工业队伍,他们重视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创办了一批集机器制造、矿山、轻纺、印刷、造船、造枪等行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例如,创办于1903年的“三百工”的代表之一浏阳机器制造所,创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两台“横式外转子涡轮发电机”。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的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工业化的方向和途径。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化学肥料、航天等大规模投资以及大搞人才培养等工作,这给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推进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如中国自主发明了第一架无人机(1974年),第一架飞毯式飞机(1983年)和第一架游弋式导弹鱼雷(1985年)等等。
当前,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逐渐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能够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等多方面强势施展,从而在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珠江三角洲
3、主要特点: 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由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 (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时期(90年代—今) 主要特点: (1)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2)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图一
图二
图 三
图 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一
一、 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工业化的最初设想:七届二中全会(1949)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 段 建成飞机、汽车等项目;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交通运输业成就巨大 2、主要原因:国内: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提出;生产
有所发展原因: 周邓工作努力; 广大干群对“左”的抵制。
1978-1999年工业建设 部分工程示意图
图 四
(四)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调整时期(1978年-90年代) 1、工业化主要成就:
A.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重大发展,建成一批 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的思考
工业化的基本概念: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
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
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
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
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 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 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2、主要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 B.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下面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1.西方殖民时期(1840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
压迫。
西方国家通过推动工业革命将中国变成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市场,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遏制。
2.新政运动(1912年-1927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动工业
化进程。
此时期建立了许多国有企业和工业园区,并引入外国资本和技术。
3.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1937年-1949年):抗日战争与内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经
济崩溃,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巨大挑战。
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全国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4.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1949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了一
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通过集中资源和国家投资来推动工业化。
这个时期建立了大量的重工业基地、冶金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等。
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采取了市场经济的方
式推动工业化进程,并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特别是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对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工业化经历了从西方殖民时期到新政运动、抗战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最终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连菂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工业化的显著表现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与工业化起步早、范围广、程度深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走得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民国时期
1. 辛亥革命促进工业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障碍。
一时间,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一、工业化初期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变阶段,经济相对薄弱。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大量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三、第一次五年计划1953年,中国制定了第一次五年计划,明确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重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等。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四、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至1961年,中国实施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然而,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政策和措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的混乱。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工业工人。
五、改革开放以及后续发展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工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市场化改革、外商投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六、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绿色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挑战。
七、未来展望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还在继续,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验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验工业化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工业化进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大跃进”时期(1958-1961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工业化政策,重点发展冶金、煤炭、石油等传统工业领域。
然而,由于规划和实际情况的脱节,这一阶段的工业化进程并不顺利,甚至出现了许多问题。
接下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这一时期社会混乱,工业化进程几乎停滞不前。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的工业化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转向以工业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发展了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各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工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许多世界知名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工业化经验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首先,中国坚持了政府引导的工业化模式。
在中国,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等手段来引导和推动工业化。
政府的引导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有序和高效。
其次,中国注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科技突破,为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中国注重产业升级和优化。
中国不满足于成为低端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而是加快了向中高端产业链的转变。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课件

03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强化工业 基础,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
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 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
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产业结构 优化和转型升级。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 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学 研用深度融合。
未来工业发展的展望与挑战
01
工业4.0时代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工业发展将进
入工业4.0时代,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02
绿色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政策的不断加强,未来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目录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 工业化的战略转变 •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 工业转型升级与未来展望 • 案例分析
0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建国初期的工业基础
总结词:基础薄弱
详细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主要依靠农业支撑国家经济。 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资金和人才,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 发达国家。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新型工业化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社会责任担当
新型工业化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 注员工福利和社会稳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
新型工业化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 变,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在农业方面,开始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和大规模的水 利基本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
c.发展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
d.高度集权计划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对国营企业和公私合 营企业实行直接计划,对农业、手工业、私营企业实行间 接计划,建立一系列计划管理体制。
②1958-1965,前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后五年实施 二五计划,工业化和经济遭受第一次重大挫折;
第二阶段:1953-1957,一五 全面启动工业化进 程;
第三阶段:1958-1978,工业发展动荡曲折的过 程;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 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工业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 发展。
4、中国工业化特定历史阶段
①1953-1957,制定一五计划,全面启动工业化建设进程; a.建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体系(156个项目694个建 设单位为基础的工业化建设),主要包括:电力、煤炭、 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并建立机床、发电设备、 冶金设备、采矿设备、汽车、拖拉机、飞机等制造工业;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钢 生铁 水泥 硫酸 纯碱 烧碱 金属切削机 床 纱 布 火柴 盐 糖 卷烟
亿吨 万吨 亿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亿米 万件 万吨 万吨 万箱
13.6 274.3 80.3 447.7 199.3 54.5 259.3 40.3 134.7 7.3 5.2 4.1 4.73 9.9 4.8
③1966-1977,全球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中国发动十年文化大 革命,工业和经济濒临瘫痪;
a.文化大革命成了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成了可有可 无的事情; b.正常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社会秩序完全被打乱,经济指 挥和管理机构基本瘫痪;
c.经济效益明显下滑,甚至连续出现负增长;
d.工农业生产出现多次起落; e.工业继续以重工业为发展方向,内地工业和交通设施得到加 强; f.农业强调计划性,强调“以粮为纲”取消多种经营和家庭副 业、农副市场,核算单位由生产队转变为大队或公社。
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美国、印度之比较
产品名称 中国 单位 产量 0.32 12.0 43.0 15.8 25.0 66.0 4.0 8.8 1.5 0.16 32.7 18.9 672.0 299.0 20.0 160.0 产量 4.36 24892.0 3451.0 7074.0 4982.0 3594.0 1037.0 355.0 202.0 11.6 171.5 76.8 1413.0 199.0 770.0 美国 为中国的 倍数 产量 0.32 25 49 137 164 186 10 1.8 0.6 61.5 34.6 202 118 44 印度 为中国的 倍数 1 2.08 1.1 8.7 6.6 2.9 2.5 0.2 0.4 1.89 1.83 0.7 5.9 0.28
④从生产方式变换看:建设项目的技术水平是当代先进的,工艺、 设备、生产规模等充分体现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特征。开 始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 ⑤“一五”初步在经济政策、发展规划、战略措施上体现了发展 工业经济的愿望和行动。
3、中国工业化基本历程
中国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 复,工业化奠基(准备)阶段;
4/24
第三章 中国பைடு நூலகம்业化
旧中国工业发展状况 中国工业化起点 中国工业化基本历程 中国工业化的特定历史阶段
1、旧中国工业发展状况
①中国近代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 民性质和特征; ②在所有制结构上,先是帝国主义在华资本的控制,后是官 僚资本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导力量; ③从工业部门结构看,消费资料工业比重极高(70%以上),生 产资料工业比重极低,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及其脆弱; 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无论工业、农业产值与美国、印度 等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⑤生产方式极为落后:建国前,机器大工业产值比重不足17%, 农业手工业占主要地位; ⑥人民生活水平极低:收入水平很低;就业压力巨大,居民 储蓄极少;受教育程度极低; ⑦工业基础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 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
b.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加快发展轻工业;
c.调整农村政策,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加快农业发 展;
2、中国工业化起点 ——“一五”计划的开始(1953)
理由:
①从工作重点看:1949-1952年间,主要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 生产、建立经济体系(国营经济)、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
②从政府的愿望与目标看:1953年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从“一五”计划内容看:集中主要力量建设苏联援建的156个项 目,形成工业建设体系,基础建设投资巨大,占总支出55.8%;
④1978-1980,解决文革遗留的经济困难,进行经济 调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中国工业化已经 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a.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力、生产关系以至于上层建筑间 的关系,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