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摘要:1895年—1937年是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近代工业虽然处于外国工业与本国传统手工业的夹缝中生存,但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对资本、市场和矿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原因分析,得出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外国资本的压抑是造成这种状况的结论。

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下的中国,能在极其艰难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发展到这一境况实属不易。

关键字:中国近代工业业1840年—1895年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

这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它揭开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序幕.从1895年起,中国的工业化开始步入发展阶段.一 1895—1936年,中国近代工业出现三次发展浪潮。

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次浪潮的时间迄止点为1895年—1914年-1927年—1937年,分别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日本侵华战争。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895—1913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中国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

在这19年间,近代工业发展成马鞍型(如下图)图中看出,1895—1989年,出现设厂高潮:1899-1904年,呈现低潮,主要原因是外资设厂多,民族工业受到挤压陷入低潮:1905-1908年,由于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私营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出现高潮:1909-1911年,中国工业再次跌回低谷;1912—1913年在辛亥革命政治热潮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再次呈现高潮。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914—1927年,这时期又被称之为私人资本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是中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

第三次浪潮出现在1928—1936年,南京过明政府成立后,大力发展公家资本主义,并使之处于垄断地位。

清政府的介入,使工业发展再次掀起高潮,称之为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二次“黄金时期”。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上,习近平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①。

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坦荡之路,它是经过万千磨难,流血牺牲,千淘万漉才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1.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之路,可以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点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工业化问题实际上是与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等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而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②。

这里,毛泽东明确的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就要首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要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得以巩固,就要争取在中国实现工业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而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磨难,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虽然在旧的社会秩序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仅是在历史大潮中的被动的一个适应和最低程度的反映,与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相去甚远,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工业化而进入现代发达国家的。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具备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条件,这片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古老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征程。

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工业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至1978年可视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79年至今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阶段。

中 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

中 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程是一段波澜壮阔、曲折前行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艰难转变。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被动卷入世界工业化的浪潮。

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虽然客观上带来了一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本质上是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以及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最终以失败告终。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他们主张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实现国家的富强。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如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等。

这些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艰难,但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初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轻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再次陷入困境。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通过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工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设施大多被日军摧毁,大量工厂内迁,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生产,为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 1957 年),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作者:韩保江杨丽来源:《改革》2019年第07期内容提要: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可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快速推进期、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期四个发展阶段。

通过分析各阶段的增长动力和结构特点,可归纳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政治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制度前提;坚持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关键举措;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坚持发展理念创新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理论先导;坚持战略与规划引领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方法;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424.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7-0005-11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工业化史。

工业化既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路径,又是其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内在基础。

梳理新中国70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客观认识我国工业化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的内在机理,不难发现工业化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与发展成就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和砥砺前行,我们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世界工业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从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70年的工业化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工业化初期:发展工业成为“重中之重”1949~1978年,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初期”,是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的时期,可分为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和工业化起步、工业化徘徊发展三个阶段。

1.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政治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获得自由和解放。

中国工科的发展历史

中国工科的发展历史

中国工科的发展历史:一、古代技术传承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技术传承。

在古代,中国的工程师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将各种技术发扬光大,如冶铁技术、制瓷技术、纺织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国古代的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近现代工业化起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接触并引进西方的工业生产方式。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近代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这个阶段的技术引进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三、20世纪后的大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工科教育,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科的发展,建立了大量的工科院校,培养了大批工科人才。

这个阶段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改革开放后的高技术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进入高技术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高技术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工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五、现代工科的多学科交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工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

中国的工科教育也开始注重跨学科的培养和发展,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六、创新驱动与智能制造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工科发展也开始注重创新和智能制造。

中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七、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绿色工程和可持续发展。

在工科领域,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国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中国鼓励发展电动汽车等环保出行方式。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ppt.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ppt.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对 经济 外进行殖民扩张
思想
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等思想解放运动
传统儒家思想(理学)居 主导地位
差异原因: 社会环境不同(国情不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 各个领域。
2.中、苏工业化的比较(共同点) 材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 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就不可 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 世界资本。 ——《斯大林全集》 材料:“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 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 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 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工业化进程 中的共同点。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说:“现 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实现 工业化是唯一出路,也是全国人民梦寐 以求的伟大事业。
中国的工业化要指出造成中、英工业化差 异的主要原因。 18世纪60年代英国 政治 经济 19世纪60年代中国
思想
差异原因:
拓展深化:完成下面的表格,简要指出造成中、英工业化差 异的主要原因。 18世纪60年代英国 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 19世纪60年代中国 君主专制、半殖民地社会, 统治危机严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 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

⑵消极方面:(基本否定)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而不能为 国求强; ③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 社会求富; 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 ⑤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 总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 中国继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1.近代前期(1840~1919)近代化总结 道路:是照搬西方模式资本主义化道路 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结果:没有实现近代化 启示: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然而具有很强的生 命力,一有机会就发展。(过程) 2.实现近代化必需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障 碍(阻力) 3.必须走自已的路,照搬西方模式是不能成功的 (结果) 4.由于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不能领导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影响)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4、快速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 5、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 6、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 7、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
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主要特点有哪些?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难以走独立发展道路;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1、兴起: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双重压迫, 2、结构: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
所 占 比 例
根据此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 历程,最后走向了什么样的归宿?
1860 1870
1895
1912 1914 1919
1927
1937
1945
1949 1952 1956
时间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及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1.近代企业:
(1)外商企业;鸦片战后出现;甲午战后发展(《马关条约》把办厂条约化、合法化)。

对中国民族企业起着阻碍和客观促进的双重作用。

(2)洋务企业:六十年代开始;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其破产。

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工业革命。

其军事企业是封建性企业;民用企业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民族企业:①旧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发展的春天。

②过渡时期(1949~1956年):合理调整工商业;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获得新生。

(4)官僚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产生发展于蒋介石统治时期;建国初没收。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3.新中国的工业化: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一五计划: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1956,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化的提出
1、1949年3月,在河北省今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编制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规定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二.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工业化方面的特点:主要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
3、主要原因: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中共的正确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苏联援助;抗美援朝的胜利。

4、工业化的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新中国的工业化在曲折中前进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特点: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
取得成就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基础;八大;
曲折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关系恶化。

(三)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1966—1978)新中国工业化的重大挫折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工业化特点:能源、国防科技、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有所发展原因:周邓工作努力;广大干群对“左”的抵制。

损失原因:“左”倾错误泛滥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90年代):工业化的调整和迅速发展新时期
1、工业化主要成就:
2、工业化的特点: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沿海——内地
3、主要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
B.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重视科技教育
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