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历程虽然不长,却是极具波澜壮阔和磨难的。

从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由落后走向富强的工业化的漫长艰辛路程。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实和评价来探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开始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下子摧毁了中国传统的闭关自守模式与传统的经济体制。

战争后,中国的衰落一直没有停止。

经济萎靡、政局动荡,人民贫穷。

然而,曾经被列强欺辱的中国人民也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探索重新振兴的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萌芽始于1861年创立的江南造船厂。

此举使得中国可以自主制造和维修船只,增强了国家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力,而不再仅仅依靠外国的技术和舰队。

此后,由于内忧外患,一个又一个的工业重节诞生于中国,矿山和钢铁也开始在中国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所处社会的政局和战争爆发,使得其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尤其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等,都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很大的挫折。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中国的大力工业化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一直在东北,特别是沈阳地区,因为那里拥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

同时,中国的纺织业、火药业、造纸业、采矿业等也在发展中。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评价针对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有些人认为这是一次艰难却值得赞扬的尝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被列强侵略所迫的产物,无法与那些自主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相比。

不论赞扬与否,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在那个时候是一个被封闭的国家,工业化的推进使中国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中。

此外,工业化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工人的薪水,也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促进了中国国内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一、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2010-04-08 21:47:57| 分类:历史文章|举报|字号订阅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约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②三座大山的压迫③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④科技教育落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稳定的社会环境③重视科技教育④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⑤恰当的经济政策等▲启示: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发展民族经济②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③重视科技和教育④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⑤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引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到开展独立自主的产业化探索,再到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介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 1840年至1911年:经历西方列强的侵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摧残。

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几乎被摧毁,大量的产业被外国资本控制。

中国成为了一个被西方列强掠夺资源的半殖民地国家。

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抵制和反抗的措施。

例如,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

清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工业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 1911年至1949年:探索独立自主的产业化道路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始探索独立自主的产业化道路。

虽然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中国民族工业逐渐崭露头角。

在这一时期,中国成立了许多国营工业企业,推动了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

例如,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基地,如大庆油田和武汉钢铁厂。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国内各种因素的干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步伐仍然相对缓慢。

尽管有一定的起步和进展,但整体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 1949年至1978年: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在这一时期,中国着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和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例如“第三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运动。

中国成立了许多重要的国营工业企业,如中国一汽和中国第五机械工业公司等。

尽管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中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飞速发展。

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如军工、航天和核能等。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始于一百多年前,即从19世纪晚期开始。

当时,英国、法国等外国势力促使中国成为商业港口,中国迎来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开端。

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便日益增强。

在18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在中国开展,使中国工业发展得到了加快。

英、法、德等外国势力在中国建立了工厂,把他们的工业技术引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工业发展。

1860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工厂天津纺织厂成立。

在此之后,香港、上海、南京等地的近代工厂不断兴起,中国近代工业道路正式展开。

进入20世纪,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49年,中国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正式启动。

在中共的政策指导下,中国的工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将一百多年来凝结下来的落后状态彻底摆脱。

1950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三大工程”,“新四大工程”,“电子两弹”等重大工程,中国的工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

1958年,国家实行大跃进政策,全国工业生产激增,实现了“三年空前的繁荣”。

进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信等行业投资增加,科学研究和技术更新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企业
致力于工业革命,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业已经从过去的落后状态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实现了从“起步”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然而,19世纪末,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和现代化努力。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方案,试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政府也实施了一些措施,如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试图恢复和加强国家力量。

这些变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上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有限。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

首先是1860年至1911年的近代中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

这个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开始兴起,诸如纺织、造纸、铁路和采矿等行业得到了发展。

外国投资也进入了中国,加速了一些工业化进程。

第二个阶段是1912年至1949年的民国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分裂和战乱,工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一些建立在近代中国初期的工业基础上的企业得到了发展,如上海的纺织和钢铁工业。

然而,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不稳定,工业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然而,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停滞不前,工厂和企业被关闭,生产中断。

在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经济,开放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些和开放政策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工业化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厂就业。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人口迁移,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同时,城市化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住房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最后,工业化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19世纪末开始的初期工业化到现代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面临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工业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使中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和制造业中心。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工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中国的工业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时期。

然而,在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崛起一批爱国工商业者和政府官员,他们积极推动工业发展。

1905年,中国办起了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天津新工厂,它标志着中国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开始。

随后,在上海、汉口、南京等地相继兴起了一批新的工业企业。

然而,这些企业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比如科技落后、资金不足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这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政府的发展战略。

许多新工厂在东北地区建立,其主要由日本投资和管理。

在这个时期,很多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开始建设,如铁路、煤矿和钢铁厂。

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抗战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工厂被日军摧毁或占领,大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被杀害或迫害,工业生产陷入停滞。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才能够重新开始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重工业。

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被启动,如钢铁、机械、化工等。

尽管这些项目面临了许多困难,如计划经济的缺点和技术落后,但中国工业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开放,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际贸易的开放以及外资的引入,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扩张,成为全球生产工厂。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的提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的工业产值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都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

中国的工业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还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1世纪初。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19世纪末,西方强国侵略中国后,尤其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虽然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一、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方面,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历程。

如果说,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那么直到1952年机械工业统计年报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迈上较为规范的轨道。

不难看出,在这一百余年中,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步履维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包括由于国内统治者的腐败和失职,以及国际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工业化缓慢和停滞。

然而,尽管在近代工业化方面的起步、发展和进程都较为困难,但是中国还是在这一领域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第一”。

例如,1907年,沈阳烟草制造厂是中国第一个已知的连续生产商业品的机械化工厂。

1916年,天津发电厂是今“电力二十厂”的前身,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大规模的电厂。

1927年,汉阳轻轨车辆厂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轻轨车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厂。

另外,在20世纪初叶,中国有一支由商帮所组成的强大民间工业队伍,他们重视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创办了一批集机器制造、矿山、轻纺、印刷、造船、造枪等行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例如,创办于1903年的“三百工”的代表之一浏阳机器制造所,创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两台“横式外转子涡轮发电机”。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的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工业化的方向和途径。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化学肥料、航天等大规模投资以及大搞人才培养等工作,这给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推进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如中国自主发明了第一架无人机(1974年),第一架飞毯式飞机(1983年)和第一架游弋式导弹鱼雷(1985年)等等。

当前,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逐渐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能够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等多方面强势施展,从而在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鸦片战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本讲的主线索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短暂春天到日益萎缩的过程。

三个重点知识: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影响;洋务运动及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总体上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知识点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出现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基本特
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
和保守性的特点。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
的发展,自然经济日趋衰弱。

鸦片战争后,在外
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沿海的通商
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

这些外商企业是在
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

中国的自然经
济受到冲击。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
种反应,不是自发的。

知识点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工业化的起点,主要由地主阶级领
导,以军事工业为主体,工业化有所发展。

1.背景
(1)清政府内部的分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
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慈禧对洋务派的支持。

(3)总理衙门的推动。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
结,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
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
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3)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
建三支海军。

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4)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
的破产。

5.影响
(1)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
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
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
张;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
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
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
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经营管理腐败。

如何理解近代化?
(1)近代化也称作现代化,主要标志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教育上的近代化等,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3)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代化就是工业化
和与其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
代社会。

知识点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条件: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
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

④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3)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从产生那天起,便具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特点,产生条件的不充分使其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

从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

并且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无从发展。

地域分布和部门结构的不合理使其具有后天畸形的特点。

(4)影响:促进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
的产生。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
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
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清政府为
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
潮。

(2)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了政
治舞台,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⑤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使许多人投资实业。

(2)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3)特点: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③民族资本主义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4)民族资本主义的重大挫折:①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受到挤压和摧残。

②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使沦陷区的民族经济破产。

③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民族资本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5)建国后的归宿:①新的春天: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工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发展。

②消亡: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中国的工业近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中国近代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
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
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
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
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
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
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薄弱;地
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纠错心得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