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件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合集下载
专题复习: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PPT课件

2021/3/12
29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3/12
30
一五计划时期 探索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的 新时期
2021/3/12
鞍山钢铁公司、长春 一汽等工业方面;三 条公路、武汉长江一 桥等交通运输业方面
大庆油田,新兴的航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天工业、原子工业从 国有企业改革突出 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集中在重工业部 门,集中在东北 地区
原因
10
2021/3/12
7
阶段 成就
一五计划时期 探索建设时 改革开放的
期
新时期
2021/3/12
鞍山钢铁公司、长春 一汽等工业方面;三 条公路、武汉长江一 桥等交通运输业方面
大庆油田,新兴的航 天工业、原子工业、 电子工业从无到有的 发展起来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国有企业改革突出
特点
共同原因
8
2021/3/12
9
阶段 成就 特点
原因
16
2021/3/12
“小土群“炼钢
17
2021/3/12
1、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时期的现象?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对国情认识不清,急于求成,缺乏经验
18
2021/3/12
1957年11月 ,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并出席各国共 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 莫斯科。会上,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毛 泽东在征得中央其他领导人同意后,于18日在会议上提出 中国目标:15年后赶上或超过英国
材料三: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大致花了50年 到 100年的时间才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取得了巨 大 成就。从1928年到1940年,短短 12年之内,苏联整个工业增长35.5倍。
《中国工业化历程》课件

《中国工业化历程》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工业化历程概述 •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影响 • 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展望Biblioteka 01中国工业化历程概述
工业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 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升级。
02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清朝末期工业化起步
总结词
洋务运动的开展
清朝末期,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但发展 缓慢。
清朝末期,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 方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如 江南制造局、汉阳铁厂等。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开始产生,一些民间资本开始投资创办近 代工业企业。
产业结构的变化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逐步从以轻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向重化工业、高新技术 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工业 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占比提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占比逐渐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 重要支撑。
技术进步与创新
01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 收
特点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通常伴随着人口城市化、 技术进步、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变 化。
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
01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开始接触近代工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02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开始自主发展近代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工业化历程概述 •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影响 • 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展望Biblioteka 01中国工业化历程概述
工业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 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升级。
02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清朝末期工业化起步
总结词
洋务运动的开展
清朝末期,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但发展 缓慢。
清朝末期,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 方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如 江南制造局、汉阳铁厂等。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开始产生,一些民间资本开始投资创办近 代工业企业。
产业结构的变化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逐步从以轻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向重化工业、高新技术 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工业 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占比提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占比逐渐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 重要支撑。
技术进步与创新
01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 收
特点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通常伴随着人口城市化、 技术进步、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变 化。
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
01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开始接触近代工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02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开始自主发展近代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1)课件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2)1785年,瓦特改良 蒸汽机 投入使用,推 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崭新阶段。 (3)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 工业化 国家;不久法国和美国等 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4.特征: 机器生产 取代手工劳动。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5.影响: (1)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 式—— 工厂 出现了。 (2)工业革命进程中,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 用;工厂逐渐集中, 城市化 进程明显加快。 (3)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工业 资产 阶级 和工业 无产阶级 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1)1845年,洋货“充积于厦口”的原因有哪些? (2)洋货“充积于厦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 就进一步发挥了此段材料的作用。
1.如何认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是在世界范围 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2)工业革命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 ①必然性: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很快向欧洲 大陆和美国扩展,新兴工业世界的范围扩大,各地 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分工加强;资本主义大工 业生产的商品需要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来自世界各地 的原料,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 料产地,使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5.影响: ②英国已经成为 世界工厂 ,也是 世界贸 易 中心; ③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 播了先进的 思想 和 生产方式 ,开始改变世 界的面貌。
读课本的方法(四): 难得的“图片”和“历史纵横”
“图片”和“历史纵横”从内容来看属于历史材料, 其作用在于印证某种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在复习时, 要看(读)懂图片和历史纵横的材料,弄清它所反映的 历史事实或现象;另外,可以据此设计问题,培养阅 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表达的能力。如人教版必修2第9 课第一目的历史纵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市场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断刺 (直接原因) 激工业发展。 资本条件 疯狂的殖民掠夺以及西方各国通过对本国的
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 技术条件 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劳动力条件 自由劳动力增长,工人素质提高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不同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项目 时间 显著标志 发明者 起始部门 科技含量 起源国家
生产组织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19世纪中
蒸汽机的使用 技师和工人 棉纺织业(轻工业) 科学未与技术真正结合
英国 工厂取代工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70—20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 科学家、工程师
重工业 科学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出现
含义:大企业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 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 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实现的。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 ③企业竞争求生存的需要
方式:兼并或相互联合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形成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部门(新兴工业):
垄断组织的形成过程
根本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的 推 动
生
产企
社业
会间
化 趋
竞 争
势加
加剧
强
生 产 和 资 本 的 高 度 集 中
(
19
垄
断
到一定
组 织
程度 产
生
垄 断世 资纪 本末 主 义世 产纪
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 技术条件 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劳动力条件 自由劳动力增长,工人素质提高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不同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项目 时间 显著标志 发明者 起始部门 科技含量 起源国家
生产组织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19世纪中
蒸汽机的使用 技师和工人 棉纺织业(轻工业) 科学未与技术真正结合
英国 工厂取代工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70—20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 科学家、工程师
重工业 科学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出现
含义:大企业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 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 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实现的。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 ③企业竞争求生存的需要
方式:兼并或相互联合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形成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部门(新兴工业):
垄断组织的形成过程
根本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的 推 动
生
产企
社业
会间
化 趋
竞 争
势加
加剧
强
生 产 和 资 本 的 高 度 集 中
(
19
垄
断
到一定
组 织
程度 产
生
垄 断世 资纪 本末 主 义世 产纪
二轮专题复习--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精)

• (08北京)19.《北京晚报》1958年创
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 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 的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 统一” •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 放” •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
• (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 • • • •
宝 成 铁 路
鹰厦铁路
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 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大庆油田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无缝钢管厂
包头钢铁公司
武汉长江大桥 上海港
宝 成 铁 路
武汉钢铁公司 鹰厦铁路
安太堡 露天煤矿 B
大秦铁路
A
葛 洲 坝 水 利 工 程
1978—1994年工业建设 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
(3)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 (4)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二、从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你可以总结出 哪些启示?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2、遵循客观规律 3、适时地调整政策 4、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无缝钢管厂
武汉长江大桥
•
•
• (2007上海历史)27.1956年1月2日下
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 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 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 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 完成了 •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做对了,但我 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 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 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高中历史新中国经济建设PPT课件

66-76
阶级 斗争 为纲
宏观中观微观 三个 层面 的无 序状
态
内乱 外失
78-92
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 经营权下放 提高积极性
农村有试点的 渐进式改革
对往开放格 局逐渐形成
92至今
指出社会主 义本质
实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有步骤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南方谈话奠基 础—十四大定目 标—十四届三中 具体化—十五大 新论断—08年初
赫鲁晓夫写信警告艾森豪威尔,侵犯中国就是侵 犯苏联
社论: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
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人民誓作解放台湾的坚强后 盾 赫鲁晓夫就台湾海峡地区局势问题给艾森豪威尔 的信(全文) 刘泽荣:保卫国家主权的重大措施
各国社论继续谴责英国侵略者对我国挑衅
本报评论员:德国的重新统一不容再拖延 可耻的失败 冶金工业部组织万人技术大军协助各省多出钢铁
苏联各界人民热烈拥护苏共中央全会关于召开第 二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
这期报纸可以用于研究哪些历史问题?
石景山钢铁厂十四天建成一座煤矿炼钢车间
冷战背景下的中国外交(中美、中苏、中英关系)
江苏决定立即推广绳索牵引机 赵树理:当心棒子
急躁冒进的经济建设
局势紧张的海峡两岸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体现渐进、 试点的?
建立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又流露出 了什么问题? 现象: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 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 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问题:后期要求过急过快、形式单一。
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 现“纯而又纯”绵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 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 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 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1: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兴起条 件比较积累 来源于资本集中
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积累 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劳动力 有自由的身份
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 技能
市场 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电的广泛应用
1831年:英国: 法拉第 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德国: 西门子 发明 发电机 1876年:美国: 贝尔 发明 电话 1879年:美国: 爱迪生 发明 白炽灯 1888年:德国: 赫兹 发现 电磁波 1899年:意大利:马可尼 发明 电报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它们征服世界 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通过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美地区成为 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特征 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 ②扩张目标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 ③殖民扩张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②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 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过程 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 海经济开放区。 ②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 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过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②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 巨大变化。 (2)对外开放的深入 ①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课件

03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强化工业 基础,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
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 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
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产业结构 优化和转型升级。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 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学 研用深度融合。
未来工业发展的展望与挑战
01
工业4.0时代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工业发展将进
入工业4.0时代,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02
绿色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政策的不断加强,未来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目录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 工业化的战略转变 •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 工业转型升级与未来展望 • 案例分析
0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建国初期的工业基础
总结词:基础薄弱
详细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主要依靠农业支撑国家经济。 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资金和人才,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 发达国家。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新型工业化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社会责任担当
新型工业化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 注员工福利和社会稳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
新型工业化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 变,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大(1992年):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理论为指导,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工业化主要成就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大秦铁路
安太堡 露天煤矿
葛
洲
坝
水
利
工
上海宝山
程
钢铁公司
大亚湾核电站
1978--199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 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
大洋网讯 200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
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 六位;工业占GDP的44.9%。 而新中国诞生之初 的1949年,工业产值仅为45亿元, 所占比重只有 12.6%。
3 从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的启示?
二 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一)工业化的设想:七届二中全会(1949) (二)探索中前进: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1953—1978)
1 基本史实: (1)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 (2)第一个五计划(1953—1957)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99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品种 产量
居 世 界 比 1949 位次 年增长
钢
8000 万 3
吨
505倍
煤
11亿吨 1
34 . 5 倍
石油
1 . 42 5 亿吨
1183倍
2 主要特点: 结构失衡的状况在不断纠正的过程中趋于均衡, 资源配置方式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
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 步形成, 由封闭经济开始走向开放经济。
(4)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1966—1978) 特点:损失巨大,缓慢发展
2 基本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 基本战略,农民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同时处在 与国际经济较少联系的封闭状态下进行工业化建设
(三)工业化的调整时期(1979-1992年) 1 主要史实: (1)十一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全面调整: 产业结构、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对外开放 (2)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我国的创举
改变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割裂的局面,极大地 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3)开放经济特区到角洲
珠江三角洲
1980年,正式确定广东 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 门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天 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 沿海城市。
不久,把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 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全省成 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 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
十二大(1985年):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
党的基本路线
背景:国内、国际
主要任务任务:
工业化方面的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钢管厂
武汉长江大桥
宝
成
铁
路
鹰厦铁路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
背景:国内、国际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论十大关系》“八大”的正确方针
(四)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时期(1993—今) 主要特点: (1)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2)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你可以总结出什启示?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一 工业化的基本概念: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
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工业化的基本标准: 非农产业产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农村从业人口 30%以下;城镇化超过50%以上。
1 概括新中国工业化的简单过程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2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哪些正确的经济 方针和政策。
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
大庆油田
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钢管厂
包头钢铁公司
武汉长江大桥
上海港
宝 成 铁
路 武汉钢铁公司 鹰厦铁路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 背景:国内、国际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论十大关系》“八大”的正确方针 曲折: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重工业为主,曲折中前进 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封 闭到开放,由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走过弯路,但都 及时调整了方向,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高考举例:
历史知识的再现和理解:记忆
1 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2003春) A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历史概念的理解:理解
2 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2年夏) ① 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② 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③ 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④ 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概念不一样
正确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运用
3 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资产的来源有(1996)
曲折: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重工业为主,曲折中前进 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工业生产有巨大增长,特别是石油、钢铁和电力发展迅速;
初步建立了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4)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1966—1978)
特点:损失巨大,缓慢发展 2 基本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 基本战略,农民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同时处在 与国际经济较少联系的封闭状态下进行工业化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工业化主要成就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大秦铁路
安太堡 露天煤矿
葛
洲
坝
水
利
工
上海宝山
程
钢铁公司
大亚湾核电站
1978--199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 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
大洋网讯 200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
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 六位;工业占GDP的44.9%。 而新中国诞生之初 的1949年,工业产值仅为45亿元, 所占比重只有 12.6%。
3 从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的启示?
二 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一)工业化的设想:七届二中全会(1949) (二)探索中前进: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1953—1978)
1 基本史实: (1)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 (2)第一个五计划(1953—1957)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99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品种 产量
居 世 界 比 1949 位次 年增长
钢
8000 万 3
吨
505倍
煤
11亿吨 1
34 . 5 倍
石油
1 . 42 5 亿吨
1183倍
2 主要特点: 结构失衡的状况在不断纠正的过程中趋于均衡, 资源配置方式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
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 步形成, 由封闭经济开始走向开放经济。
(4)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1966—1978) 特点:损失巨大,缓慢发展
2 基本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 基本战略,农民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同时处在 与国际经济较少联系的封闭状态下进行工业化建设
(三)工业化的调整时期(1979-1992年) 1 主要史实: (1)十一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全面调整: 产业结构、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对外开放 (2)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我国的创举
改变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割裂的局面,极大地 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3)开放经济特区到角洲
珠江三角洲
1980年,正式确定广东 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 门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天 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 沿海城市。
不久,把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 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全省成 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 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
十二大(1985年):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
党的基本路线
背景:国内、国际
主要任务任务:
工业化方面的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钢管厂
武汉长江大桥
宝
成
铁
路
鹰厦铁路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
背景:国内、国际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论十大关系》“八大”的正确方针
(四)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时期(1993—今) 主要特点: (1)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2)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你可以总结出什启示?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一 工业化的基本概念: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
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工业化的基本标准: 非农产业产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农村从业人口 30%以下;城镇化超过50%以上。
1 概括新中国工业化的简单过程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2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哪些正确的经济 方针和政策。
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
大庆油田
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钢管厂
包头钢铁公司
武汉长江大桥
上海港
宝 成 铁
路 武汉钢铁公司 鹰厦铁路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 背景:国内、国际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论十大关系》“八大”的正确方针 曲折: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重工业为主,曲折中前进 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封 闭到开放,由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走过弯路,但都 及时调整了方向,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高考举例:
历史知识的再现和理解:记忆
1 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2003春) A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历史概念的理解:理解
2 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2年夏) ① 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② 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③ 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④ 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概念不一样
正确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运用
3 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资产的来源有(1996)
曲折: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重工业为主,曲折中前进 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工业生产有巨大增长,特别是石油、钢铁和电力发展迅速;
初步建立了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4)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1966—1978)
特点:损失巨大,缓慢发展 2 基本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 基本战略,农民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同时处在 与国际经济较少联系的封闭状态下进行工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