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docx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推荐文章中国人民大学简历模板热度:重庆大学简历封面热度:法学的实习报告最新热度:工商管理学的实习报告热度:法学的实习报告范文热度: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础之上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叔本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篇一一、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望,人生就是痛苦。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以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他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础之上的。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
虽然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一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但却有所不同。
叔本华看来现象就是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的表象”;自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
叔本华认为理性是个跛子,认识也是常常出现错误的工具的一种非理性主义。
他强调一切都是意志,意志又是自由的,是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其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出发来引申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
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他说,意志的本质首先就是挣扎。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背后的秘密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背后的秘密Xx师范大学xxxxx学院2008级x班xxx (学号:xxxxxxxxxxxx)摘要:叔本华以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痛苦,展现了一幅悲观、残酷的人生画卷。
在揭示人生的痛苦方面,叔本华是一个勇者。
同时,他也是人生的胜利者。
因为隐藏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的,是对幸福最大程度的把握。
这是叔本华哲学的真谛所在。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初步接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我们往往会对其感到厌恶和不解。
进一步阅读,我们会发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痛苦有着十分深入的思考。
再进一步体会,我们会发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人生有着十分巧妙地思考。
他在思想上最大限度的穷尽了人生的痛苦,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蒙着悲观主义的色彩。
然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却隐藏着一个秘密,一个人生的痛苦背后的秘密。
下面,我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再思考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叔本华悲主义的认识。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思想体系(一)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它自在的本身,它是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
”叔本华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
现象是指表象世界,自在之物是指意志世界。
在表象与意志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叔本华说:“本体也就是构成事物的本质,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那生存意志。
”由此可见,世界万物的本质准确地说是“生存意志”,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外化。
(二)意志就是欲望,欲望的不满足与满足,带给人的是痛苦与无聊意志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求”,即欲望。
所以,我们可以说“生存意志”就是一种生存的欲望。
叔本华认为欲望的不满足带来痛苦。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欲望的满足总是有限的、相对的。
即使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陷入新的痛苦中去。
就人生本身的短暂与欲望的无限性而言,人就算穷尽一生也是不可能获得所有的欲望的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以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秦志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初稿)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本科论文指导老师:陶林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秦志伟学号222007*********【摘要】叔本华作为19世纪的哲学大师,其悲观主义哲学在整个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出身富贵却一心向往着哲学,生于名门却时刻忧心着世界人民的苦痛。
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他出生了”、“人生即是痛苦”、“人生来就是不断在欲望、痛苦、虚无烦躁之间徘徊,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他主张人们通过三种途径来寻求痛苦的解脱,即哲学、艺术和宗教之路。
他说人生最大的解脱就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其实,我们活着并不全是痛苦,虽然我们是在不断满足我们的欲望,可是,快乐和痛苦都在人生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有快乐和痛苦,我们只有在痛苦时才会想去解脱,解脱的方法也不一而论,小痛苦则小解脱,大痛苦则大解脱,因人而异,所以我们没必要都去“涅槃”,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涅槃”。
【关键词】悲观主义痛苦痛苦的解脱涅槃就像华莱士说的:“当读者翻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瞬间,最先获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独特的文体。
这里面没有像中国谜一般的康德的术语,没有黑格尔的迷惑,没有斯宾诺沙的几何学;一切都既清楚而有秩序;全部美妙地集中于主要概念——意志世界,斗争、痛苦——的论述。
何等的直率坦诚!何等的生动有力!何等的坚强刚直!他的前辈们曾以种种理论对那不可见的意旨提出抽象的解释,然而这些理论很少明白地揭开实际世界。
而叔本华,正像一个商人的儿子,在叙述、举例和运用方面都很详明,此外甚至还富有幽默。
”(华莱士著《叔本华的一生》)(引文用脚注,标明出版社、出版日期、页码等)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生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地是波兰但泽市海利原修德拉瑟117号。
他父亲名叫海因利希•佛罗里斯(Heinrich Floris,1748年生),母名约哈娜•亨利得(Johafina Henritte,1766年生)。
叔本华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人一定是痛苦的,但这是最积极的东西

叔本华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人一定是痛苦的,但这是最积极的东西德国伟大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叔本华,是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唯意志论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在现代哲学史上雄踞高山之巅峰,开辟了一个哲学的广阔新天地,即便是他在100年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依然让我们读起来如雷贯耳、醍醐灌顶,让不少人惊奇诧异,他提出的许多哲学主张,还不太为世人所知。
而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哲学都是乐观的,是鼓励人们的,说人是一定可以过上美好生活的,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让人们心存希望。
但是叔本华却反其道,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哲学一定有它的独立行走之路”,而叔本华也就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叔”,与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具有相同性格,只不过是王小波笔下的猪并没有成功开创一种哲学,也没有逃过被宰杀的命运,而叔本华没有去走他的那个时代的“哲学的阳光大道”,而是犹如最勇敢的斗士,另辟蹊径、勇猛战斗,创建了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体系、唯意志论体系。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虽然人们身边有不幸的事情从天而降的时候,会觉得很偶然,其实这其中充满了必然,叔本华说:“不幸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却是必然的。
”从表面上看,叔本华的哲学确实充满了悲观的论调。
人生就是一个永恒的战斗的过程,打好了这个战役,另外一个战役又接着产生了,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而战斗。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无边无际、虚无缥缈、阔达广博,旧有的欲望得到满足了,但是这种满足的时间并不会太长,接着人们又会产生新的欲望,从而又再次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所以根本就无法实现所谓的幸福。
相反地,这就注定人必定是痛苦的,人类的痛苦充满了必然性,这就是自然法则。
叔本华在《论人世的痛苦》中说道,在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任何空间之中,都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产生痛苦和不幸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无法满足,大部分产生了一些自身并不真正需要的过多的欲望。
作为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声望的哲学家,叔本华对各国古今哲学思想之中的精华进行了有效的过滤和汲取,他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巨臂身上吸收的营养尤为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
一、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
(一)意志叔本华通过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观,确立了意志本体论。
“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既不靠理性产生,也不靠感觉产生。
叔本华借助理念的这一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意志观,认为意志靠直观产生。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叔本华正是用分有说来解决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将意志和表象作为整体而分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所有现象的本体,并且它不存在于现象之中,不存在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中,它只是借助现象来表现自己。
意志产生于人的自身,是人内心最直接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产生着自己的表象世界。
意志决定着世界,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所看到的表象便是整个世界。
意志是一切现象、表象、客体最内在的东西。
叔本华将人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体,一部分是意志。
人的客体靠意志来进行活动,胃肠的蠕动就是意志反映在客体上的饥饿,喉咙的干痒是意志反映客体上的口渴。
在自然界,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也都是意志表现为客体化的结果。
(二)欲望叔本华在佛教思想中借鉴了“欲望”的概念,他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欲望的个体,人的欲求反映在他的内在意识之中,叔本华将人的欲求作为意志的欲求,人变成了欲望的主体,于是被意志定义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
欲望,是求生存的生存意志、生活意志和生殖意志。
二、悲观主义的哲学内容
(一)人是痛苦的叔本华的意志论将意志作为不可遏制的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是指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的生存,为了生活而产生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
叔本华将其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
生殖意志是人类为了对抗死亡而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欲望,包括恋爱和婚姻等。
这两种欲望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在头脑中会产生不同于非理性的理智,人类为了生活的舒适,会通过理智来规范自己和自己生存着的社会,这就会同人本质上的冲动和非理性产生理性与意志的矛盾。
人的意志是求生存,有着极大的生存愿望,但理性告诉人类他们注定是要死亡的,人类害怕死亡,在同死亡作斗争时苦苦挣扎,却注定永远不会胜利,因此叔本华认为认识到的死亡和在死亡面前的无所作为的人类是真正痛苦的。
“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在吞噬自己的补货品之前,如猫戏鼠一般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
”
(二)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的活动以其意志作为支配,而意志又是不可遏止的冲动和欲望,这种针对自己的缺陷和状况不满而导致的冲动和欲望是不断出现、周而复始、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这种欲望使人类痛苦和绝望,因为欲望的满足具有相对性和非持久性,一个欲望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的、其他的欲望,人就会陷入一种欲望—满足—新的欲望的无限循环之中,也就导致了痛苦的产生,欲望只
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继续痛苦。
“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有终止的。
”在欲望满足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满足之前,生命个体会碰到很多的困难,遭受很多的痛苦,人类会因为得不到而产生渴望、焦虑、神经紧张等负面情绪,而满足之后,个体会变得空虚、无聊。
如果一个生命个体很容易满足没有什么欲求,那么他同样也会变得空虚和无聊,挣扎与痛苦,叔本华认为这种痛苦更加的难以忍受。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
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它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
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份。
”在叔本华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痛苦的,不同的人具有着不同的痛苦。
贫困者平时为了维持生计不断地奔波,这是痛苦的。
休息的时候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也是痛苦的。
而富裕者虽然不用维持生计,但他们是无聊的,他们因为打发无聊而痛苦。
“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空虚无聊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
在市民生活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困乏。
”因此叔本华将人生作为一场永无止境的悲剧,得出了人的一生是悲观的、绝望的结论。
“从根本来说,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幸福,人生实质上只是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痛苦的状况。
”[4]他认为快乐只是存在于悲剧之中的小小
环节之中,只存在于人生中短短的一瞬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人类为追求快乐消除痛苦而努力,但并不会消除痛苦,因为人们虽然不愿意过着痛苦的生活,但自己的欲望却自己制造着痛苦和绝望,这种欲望伴随着痛苦与不幸通过一代代流传下来。
(三)解脱痛苦的方法叔本华认为,因为痛苦来源于生命意志,因此解除痛苦的方法在于舍弃欲望、否定生命意志。
他认为其一可以通过进行艺术创作或欣赏,其二可以通过禁欲。
1.艺术创作或欣赏叔本华将艺术创作或欣赏作为生命意志的暂时否定,他认为通过对艺术审美的欣赏可以慰藉痛苦的心灵,填补内心的苦闷,产生良好的心境,从人生的痛苦中获得暂时的解放,因为艺术是非功利性的,可以使个体暂时忘却争斗和欲望,从生存意志和功利性的欲望中解放出来,获得短暂的宁静和心灵的升华。
当我们陶醉于艺术美的享受时,我们就暂时摆脱了意志的控制,忘记了欲求和渴望,将自己从痛苦中抽离出来,与意志相分离,直观的感受暂时的愉悦。
“也就是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忘记作为个体人的自我和意识也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超乎时间的,在一切相对关系之外的认识之主体。
”2.禁欲叔本华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他认为禁欲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通过禁欲可以达到无欲无求,可以彻底的否定生命意志,进而彻底的摆脱痛苦。
“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也取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
”生命意志被“取消”之后,因为意志的作用而产生的冲动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