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办公楼核心筒设计
《高层核心筒设计》课件

组合式核心筒
总结词
组合式核心筒由矩形核心筒和圆形核心筒组合而成,具有较好的空间利用效率和结构性能,适用于高 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
详细描述
组合式核心筒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平面布局、结构受力等因素,以确保安全和经济性。其建造需要采 用特殊的施工技术和材料,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组合式核心筒的空间利用效率较高,能够 提供较大的使用面积,同时其结构性能也较好,能够承受较大的侧向力。
异形核心筒
总结词
异形核心筒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和空间利用效率,适用于具有特殊需求的建筑。
详细描述
异形核心筒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美学、结构受力、施工难度等多个因素,其建造 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异形核心筒的空间利用效率较高,能够提供较 大的使用面积,同时其外观独特,能够满足建筑师和业主的特殊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核心筒的布局和优化
核心筒的平面布局
01 核心筒平面布局的原则
确保结构安全、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和维护。
02 常见平面布局形式
矩形、圆形、椭圆形等,选择合适的布局形式需 考虑建筑功能、结构要求和施工难度等因素。
03 核心筒尺寸优化
根据建筑高度、抗震等级、使用功能等因素,合 理确定核心筒的尺寸,以达到结构安全和经济合 理的目标。
核心筒的空间优化
01 空间优化的目标
提高建筑使用效率,降低建筑造价,提升建筑品 质。
02 空间优化的方法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优化核心筒的空间布置、 考虑设备管道的安装空间等。
03 空间优化的注意事项
确保结构安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考虑施工的 可操作性。
核心筒的节能设计
01
02
03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是指在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的设计与布置。
核心筒是指建筑物中负责承载自重荷载及抗侧倾扭转荷载的主体结构,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在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超高层建筑具有更高的高度和更大的荷载。
以下是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一些考虑因素和设计原则。
第一,核心筒的位置和形状。
核心筒通常位于建筑物的中心位置,以便将荷载均匀分布到整个建筑结构中。
核心筒的形状通常是圆形或矩形,这两种形状都具有较好的抗弯扭能力和稳定性。
第二,核心筒的结构和材料。
核心筒通常采用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抗压和抗扭能力。
核心筒的厚度和钢筋布置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和荷载进行合理设计,以保证核心筒的强度和稳定性。
核心筒的布置和分层。
在超高层写字楼中,核心筒通常会布置在建筑物的边界和中心位置,以形成建筑物的骨架结构。
核心筒可以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负责承载特定的荷载和力转移。
核心筒的每层楼板可以通过挑楼梯和挑顶平台来连接,以形成整体的结构。
第四,核心筒的地震设计。
超高层写字楼通常位于地震多发区域,因此核心筒的地震设计尤为重要。
核心筒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包括强度、刚度、耗能和稳定性等方面。
第五,核心筒的消防设计。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也承担着重要的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的功能。
核心筒需要考虑疏散人员的数量和速度,以及消防设备的安装和使用。
第六,核心筒的节能设计。
超高层写字楼的核心筒也应考虑节能设计,包括采用双层玻璃和隔热材料来降低能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来提供部分电力需求等。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地震、消防和节能等方面的要求。
合理的核心筒设计可以保证超高层建筑的稳定和安全,为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对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的分析与研究高层办公建筑是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一,其核心筒设计可以说是整个建筑结构的灵魂所在。
核心筒是指建筑物内部的主要承重部分,通常包括楼梯、电梯和设备间等,承担着建筑的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
对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筒设计的功能1. 承重功能核心筒作为高层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之一,起到了支撑整个建筑的重要作用。
在地震、风荷载等外部作用下,核心筒能够有效地分担建筑的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功能分区核心筒内部通常包含了楼梯、电梯、管道等功能区域,为建筑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便利。
良好的功能分区设计能够提高建筑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提升了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3. 建筑外观在一些设计精良的高层办公建筑中,核心筒的设计往往也会影响到建筑的外观和风格。
通过巧妙地设计核心筒的形状和结构,可以使整个建筑呈现出独特的外观,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二、核心筒设计的研究现状1. 结构形式目前,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混合结构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国内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自重大、密肋开口的问题;而钢结构由于其轻、强、抗震等特点,也逐渐受到了设计师的青睐。
2. 抗震设防随着国家对建筑安全的重视,高层建筑核心筒的抗震设计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目前,一些先进的抗震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已经被引入到核心筒设计中,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 绿色环保在当今社会,建筑的绿色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核心筒设计中,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到结构设计中,成为了研究的新课题。
通过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能耗等手段,使核心筒设计更加环保。
三、核心筒设计的优化与创新1. 结构优化通过结构分析和仿真计算等手段,可以对核心筒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的构造布置和剪力墙设置,来降低结构的自重和提高抗震性。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超高层写字楼的核心筒设计是指建筑中心区域的结构设计和功能布局。
核心筒是连接建筑各个楼层的垂直交通通道,通常包括电梯、楼梯、管道等设施。
下面将从结构设计和功能布局两个方面,探讨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重要性和优势。
超高层写字楼的核心筒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输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的功能。
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楼层高度和使用强度的增加,荷载传递的压力会更大。
核心筒作为建筑的垂直承重结构,能够有效地分担荷载,并提供稳定的垂直支撑力,确保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核心筒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风力等外力的作用,并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强度等级,以确保建筑在恶劣环境下的抗震安全性。
超高层写字楼的核心筒还承担着垂直交通和安全疏散的功能。
在超高层建筑中,楼层之间的垂直交通是至关重要的。
核心筒内设置有电梯和楼梯,方便人员和货物的垂直运输,提高了建筑的使用效率。
核心筒作为安全疏散通道,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有效的逃生通道,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核心筒的功能布局需要合理设计通道宽度、疏散门及标识、应急照明等设施,以确保顺畅的垂直交通和安全的疏散逃生。
超高层写字楼的核心筒还兼顾了其他功能需求。
核心筒内通常布置有风管、水管、电缆等设施,方便建筑内的供排水、通风、供电等功能的设置。
核心筒也是建筑内部设备的集中位置,便于设备的安装、检修和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和整体管理水平。
超高层写字楼的核心筒设计在结构性能和功能布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恰当的结构设计和功能布局能够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实际需求,采用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确保核心筒的设计质量和效果,为建筑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是指对超高层写字楼中心的结构设计方案。
为了满足超高层写字楼的建筑高度和功能需求,核心筒的设计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核心筒设计的目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和常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多功能的写字楼建筑,使之能够满足人们办公、商务和公共活动等多种需求。
核心筒还具有起到支撑建筑结构的作用,能够提供足够的垂直和水平运输通道,以及保证建筑的抗风、抗震等安全性能。
在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中,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
要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先进的建筑设计软件,结合建筑工程实践经验,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先进性。
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设计要求,合理确定核心筒的布置位置和规模。
要考虑到核心筒在施工和日常使用中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安排核心筒的内部结构和通道设置。
在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中,需要关注一些重要的设计要点。
核心筒的高度和截面形状要根据建筑物结构和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确定。
核心筒的构造要坚固耐用,能够承受地震、风力等外部力的作用。
还要考虑到防火、防水、防震等安全性能的设计要求。
核心筒内部的布置要合理,包括电梯、楼梯、空调和通风系统等的设置。
还要考虑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包括建筑物外部观感和景观设计等。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设计尺寸、承载力、抗风性能和抗震性能等方面的考量。
设计尺寸的确定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高度和功能需求,以及核心筒的构造和布置要求。
核心筒的承载力要能够满足建筑物的自重和活载荷的要求,确保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还要注意核心筒在强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下的抗风性能和抗震性能。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全面的结构分析和计算来解决,确保核心筒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是保证超高层写字楼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中需要遵循科技先进性、合理布置、便利操作性和外部环境适应性的原则。
要关注设计尺寸、承载力、抗风性能和抗震性能等问题,并通过结构分析和计算来解决。
高层办公楼核心筒设计

加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冷热损失,提高建筑能效。同 时,定期进行能耗监测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节能效果的可 持续性。
05
核心筒的安全设计
防火安全设计
防火墙设置
在核心筒内设置防火墙,将不同防火分区间进行 分隔,以防止火势蔓延。
节能设计
考虑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节能设计, 如采用变频技术、空气源热泵等节 能技术,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
04
核心筒的节能设计
节能建筑设计标准
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确保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全过程中达到节 能要求。
在高层办公楼核心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 利用自然条件,如风能、太阳能等,降低建筑能耗。
考虑卫生间的清洁和维护,合理设置 清洁用具和通风设施,保持卫生间整 洁卫生。
卫生间设施
提供齐全的卫生设施,如洗手盆、马 桶、淋浴等,确保使用舒适性和便利 性。
空调和通风设计
空调系统
选择适合高层办公楼的空调系统, 如中央空调或分体式空调,确保 室内温度适宜。
通风系统
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 气流通,提供新鲜空气和降低室内 污染物浓度。
案例三:某高层办公楼的防震安全设计
总结词
抗震减灾,保障生命安全
详细描述
该高层办公楼的防震安全设计遵循“抗震减灾”的原则,通 过采用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结构、加强建筑构件连接、设置 减震隔震装置等方式,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 筑的破坏,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THANKS
高层核心筒设计

整理课件
四、平面布置
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 (d) “十”字形
电梯组呈“十”字布置,核心筒内部形成“十”字的走道。平面中心对称, 利于交通组织、设备布置以及结构布置。
特点:电梯组呈“十”字布置,各组群之间分区明确,但又联系方便,既 分又合,疏散单元占角布置,中心对称,可使平面各点疏散距离均衡。适用 于层数及电梯数量较多的平面,用户分隔面积较大。
特点:核心筒把标准层一分为二, 各电梯组群的电梯厅串联起来,形成内 走道,走道的两端布置疏散楼梯间,整 个交通组织清晰明了,非常简洁。易于 划分较小出租单元。
23
整理课件
四、平面布置
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 (b)鱼骨形
四组电梯分为上下左右2行2列布置,核心筒形成“鱼骨”状的交通流线, 核心筒各组成部分就依附于这个骨架布置。
36
整理课件
六、设备空间
2.面积大小及规范 走廊排烟井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8.4.1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 机械排烟设施: 8.4.1.1 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自然通风,但 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
整理课件
低区平面
32 高区平面
整理课件
六、设备空间
1.主要种类 强弱电井 水井 空调机房 新风机房(新风井) 楼梯间(前室)风井 走廊排烟井
33
整理课件
六、设备空间
2.面积大小及规范 强弱电井
根据《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4.5.9 高层办公建筑每层应设强电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强电间应与 电缆竖井毗邻或合一设置。 4.5.10 高层办公建筑每层应设弱电交接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5㎡。弱电 交接间应与弱电井毗邻或合一设置。
对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对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的分析与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办公建筑成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核心筒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其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和优化设计方向。
我们将对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介绍。
核心筒是指建筑物中的主要承重结构,负责支撑整栋建筑的重量和各项荷载。
在高层建筑中,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的作用更加显著。
除了承担重要的结构功能外,核心筒还具有保证建筑安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和抗风能力的作用。
核心筒的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整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的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核心筒的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到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和使用效率。
核心筒的布置对建筑外观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核心筒的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对建筑的整体质量和抗风抗震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而且,在高层建筑中,核心筒不仅要承担垂直荷载,还要承担水平荷载,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兼顾这两方面的需求。
核心筒的施工和维护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核心筒的施工和维护难度也随之增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
在核心筒的形状和大小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建筑外观设计、以及结构稳定性等因素,以求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在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上,我们可以采用新型的高强度材料和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以提高核心筒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抗风能力。
在施工和维护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以及智能化的监测系统,提高核心筒的施工质量和维护效率。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优化方向外,还可以结合新的科技和理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可以结合BIM技术对核心筒进行模拟分析,以预测结构在不同荷载情况下的受力情况,为设计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可以探索新型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如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空心结构、筒体结构等新型结构设计的应用,以求更好地提高核心筒的抗震抗风能力和使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垂直交通
• 楼梯放在电梯对面 • 楼梯环绕电梯 • 楼梯在电梯的背面
或侧面 • 楼梯的休息平台与
电梯厅相结合
4.楼梯
4.3楼梯位置与电梯的关系
一.垂直交通
4.楼梯
4.4楼梯间在避难层的设计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 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其目的是当火灾发生时,强制 性把人流先引向避难层,避免逃难时人们慌不择路,错过了避难层。 因此,楼梯间在避难层就要经过转换,其做法有二:
1) 停站数减少,设备费降低; 2) 电梯服务层站减少,运行时间缩短,电梯数量减少; 3) 将人员流量大的部门设在低层,提高经济效益; 4) 分区停站,使得高速电梯有效使用; 5) 低层区电梯机房上部或者高层区候梯厅下部的面积,可另作他用, 提高实用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3单区电梯系统
2.6 电梯转换层的位置(与避难层的关系)
b. 空中大堂在避难/设备层下面:
l 下一段的最后一组电梯机房和穿梭梯的机房可以安排在 避难/设备层中,有足够的空间布置机房;
l 上一段电梯的底坑仍会占用少量的标准层面积,且因无 停靠要求的避难/设备层而增加了不必要的行程;
l 井道数量也是N+1。
一.垂直交通
㎡,净有效面积1770㎡,方形核心筒里布置四组电梯,服务于四个分区,电梯
分区及各项指标如下表。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4多区电梯系统
4.低、中低、中中、中高、高五区电梯系统
当层数达到60层或更高时,采用五区电梯布局。为提高运载能力与效率,采用双
层厢电梯或大容量单层厢电梯。
如美国汉考克大厦。60层全部采用双层厢电梯,奇数层由首层出发,偶数层由夹
称,利于交通组织、设备布置以及结构布置。 特点:电梯组群之间分区明确,但又联系方便,既分又合。疏散单
元虽然集中在下方,但疏散口比较分散,不影响疏散距离的制约。
二.水平交通
1.核心筒内各空间走道
1.2 电梯组的排列方式
5. “十”字形 电梯组呈“十”字布置,核心筒内部形成“十”字的走道。平面中
心对称,利于交通组织、设备布置以及结构布置。 特点:电梯组呈“十”字布置,各组群之间分区明确,但又联系方便,既
适用于层数不多,建筑面积不大的高层建筑,不分区但可分为逐层停 或者单双层停两种方式。 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采用这种系统无疑是效率低下且投资巨大的, 因此几乎没有超高层采用单区电梯系统的例子。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4多区电梯系统
分区原则: 1. 每约10层或十几层分作一区.; 2. 低层区层数宜多些,高层区层数宜少些,建筑竖向空间布局时注 意,把人多的空间布置在低层区,人多的空间布置在中高层区; 3. 电梯的速度可随着分区所在部位的增高而加快,即高层区电梯比 中低层区的快。 根据分区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分区方式:
3.组团式 电梯数较多时,采用组团方式将多个电梯厅组合起来。
二.水平交通
1.核心筒内各空间走道
1.2 电梯组的排列方式
1. “一”字形 电梯组一字排开,分为上下两排,
各组群的候梯空间串联起来,形成 建筑的内 走道,核心筒的各组成部 分就沿着走道布置。 特点:核心筒把标准层一分为二,各电 梯组群的电梯厅串联起来,形成内 走道,走道的两端布置疏散楼梯间, 整个交通组织清晰明了,非常简洁。
3. 电梯数量的计算
4. 楼梯的设计
4.1楼梯的作用 4.2疏散楼梯的设计 4.3楼梯位置与电梯的关系
一.垂直交通
1.核心筒的竖向收进
对于超高层的核心筒,几乎不可能是上从上到下一成不变的,核心筒基于以 下原因在竖向会有变化:
1. 随着电梯分区的变化而变化。基于电梯分区的缘故,超高层建筑的电梯井 道越往上就越少,核心筒截面自然产生变化。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6 电梯转换层的位置(与避难层的关系)
a. 空中大堂在避难/设备层之间:
l 下一段电梯组的机房,和上一段电梯的底坑均出现在标 准层,会占用核心筒内的可用面积;
l 当电梯厅充当核心筒内走廊时(这种情况在核心筒设计 时极为普遍),电梯机房因布置控制柜的需要,很可能 会突出走廊,迫使办公走廊净宽变窄,影响日常使用;
2. 随着竖向空间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3. 随着体形的变化而变化。
一.垂直交通
1.核心筒的竖向收进
1.1按电梯分区逐区消减
当标准层处于低区时,电梯井道最 多,处于中区时,低区的电梯井道 及候梯厅就可以另作他用了,同样, 到了高区时中区的电梯井道及候梯 厅也可以腾出来了。随着标准层越 来越小,核心筒平面也越来越小。
l 若采用电梯机房与控制柜上下叠加的方式布置,除占用 更多标准层面积外,由于空间狭窄,日后维护不太方便;
l 为实现换乘衔接,所需电梯井道数也必须比区域电梯多 一组(N+1组,N为区域电梯的组数),如图例中区域 电梯为两组,而核心筒内为实现换乘,需要占用三组电 梯的井道面积。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3. “L”字形 电梯组除了上述两种平行式的布置方式外,还可以呈L型布置,
两组电梯互相垂直。 特点:电梯组群L型布置,电梯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一
个疏散单元位于“L”型内侧,另一个位于外侧,均衡布置,利于 疏散。
二.水平交通
1.核心筒内各空间走道
1.2 电梯组的排列方式
4. “T”字形 电梯组呈“T”型布置,相当于两个“L”型的组合。平面左右对
一.垂直交通
4.楼梯
4.4楼梯间在避难层的设计
1) 同层错位。 在楼层平台处把上下通道间隔开来,使其必须先经过避难
层区域方能上下。
2) 上下层断开。 楼梯到达避难层时,上下断开,把人流强制性引向避难
层,通过避难层的楼梯上下,最后才重新进入核体内的疏散楼梯间进行疏
散。
02 水平交通
二.水平交通
1.核心筒内各空间走道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6 电梯转换层的位置(与避难层的关系)
c. 空中大堂在避难/设备层上面:
l 下一段的最后一组电梯机房和上一段第 一组电梯的底坑均能在布置在避难/设 备层中;
l 当避难/设备层的总高度大于或等于电 梯顶层高度+机房高度+底坑高度时(当 穿梭梯为双轿厢时,避难/设备层高度 只需要大于等于电梯冲顶高度+机房高 度(见图2.c2)),意味着上一段电梯 组能直接位于下一段最后一组电梯之上, 共用一个电梯井道投影面积;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5区中区电梯系统
广州珠江新城的西塔共103层 • 1-66层为办公区,67-103层为酒店区; • 酒店独立一个分区,办公区在31层和49层设了两个
空中大堂作为电梯转换,把办公区分成高中低3个大 区。 • 其中办公低区又分为3个小区,办公中区和高区各分 成2个小区。
分又合,疏散单元占角布置,中心对称,可使平面各点疏散距离均衡。
二.水平交通
1.核心筒内各空间走道
1.2 电梯组的排列方式
6. “Y”字形 核心筒中部为三角形空间.作为空调机房。而电梯组群垂直于三角形的三边.
每边2组电梯.形成倒“Y”型布置 。
特点:电梯组群垂直核心筒外墙,交通组织直接明了,电梯共分为6组,其中两组
高层办公楼核心筒设计
01
垂直交通
02
水平交通
03
辅助空间
04
设备空间
目录
Table of Content
01 垂直交通
一.垂直交通
纲要
1. 核心筒的竖向收进
1.1按电梯分区逐区消减 1.2核心筒整体缩小
2. 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1电梯类别 2.2电梯分区的优点 2.3单区电梯系统 2.4多区电梯系统 2.5区中区电梯系统 2.6电梯转换层的位置
为穿梭电梯,分别到达2个空中大堂,剩下4组为区间电梯。疏散单元占角布置,
均衡合理。
二.水平交通 2.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
1.中心筒式 筒体位于平面的中心,围绕其四
周围使用部分,使用部分占有最佳位置, 采光、视线良好,交通路线短捷,筒体 与平面的几何中心位置一致,有利于高 层建筑的结构布置,是高层办公建筑采 用最多的一种平面形式。
东塔竖向分区示意图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1电梯类别
l 每个分区的穿梭电梯(从基层直通中区、高区的电梯转换层) l 各分区的电梯 l 各功能区独立的服务梯(部分兼消防电梯) l 观光厅或顶层餐厅的专用电梯 l VIP电梯(根据需要设置)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2电梯分区的优点
1. 作为下面几层,特别是二、三层的主要垂直交通工具; 2. 作为间层之间的交通; 3. 作为疏散通道。
一.垂直交通
4.楼梯
4.2疏散楼梯的设计
l 核心筒在每个防火分区通常需2~3部疏散楼梯及相应的防烟前室和 正压送风系统;
l 疏散楼梯前室面积是6㎡,每1500㎡要一个消防电梯,前室也是6 ㎡,当两种前室合并时,其合用前室面积为10㎡;
层出发,首层与夹层之间有扶梯连接。五个分区的层次:1-16层、15-26层、25-
36层、35-48层及47-60层。每区由一组电梯服务,最高一组电梯,是由首层快
速到47层,再开始逐层停靠。
一.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5区中区电梯系统
当建筑超过一定高度的时候,不断增加分区的数量,意味着低层区的电梯 井道越来越多,核心筒不断增大,实用率也越来越低。当低于一定数值的时候, 继续采用多区的电梯系统,就显得不经济了。这种情况下,宜将建筑在竖向再分 为若干大区,大区之间以空中大堂连接,首层设有高速电梯直达空中大堂后, 再以此为出发层到达目标层,从而加快了电梯运行速度,缩短电梯运行周期的同 时,大大减少井道空间,提高实用率。这就是区中区电梯系统产生的原因及优势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