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由来和神话传说

贴春联的由来和神话传说
贴春联的由来和神话传说

贴春联的由来和神话传说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贴春联的由来和神话传说,为大家推荐。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

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

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何都会望而生畏。在汉族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中国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前,有无门神尚不得确知,如果有,大概就该是神茶、郁垒。这两位神人貌

相十分怪异凶狠一一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虽然相貌狰狞,但是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不仅是他们的责任,而且是他们的天性。许多人都知道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形相。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

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贴春联的由来和神话传说

贴春联的由来和神话传说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贴春联的由来和神话传说,为大家推荐。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

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经典春节对联大全_1

经典春节对联大全经典春联 上联:春回大地 下联:福满人间 上联:人勤物阜 下联:国秦民安 上联:春光遍草木 下联:佳气满山川 上联:艳阳照大地 下联:春色满人间 上联:寒尽桃花嫩 下联:春归柳叶新 上联:春情寄柳色 下联:日影泛槐烟 上联:有天皆丽日 下联:无地不春风 上联:黄莺鸣翠柳

下联:紫燕剪春风上联:爆竹传笑语下联:腊梅吐幽香上联:锦秀山河美下联:光辉大地春上联:风移兰气入下联:春逐鸟声来上联:地暖花长发下联:村幽鸟任歌上联:东风迎新岁下联:瑞雪兆丰年上联:笛弄梅花曲下联:莺啼杨柳风上联:莺迁金谷晓下联:花发锦城春上联:处处春光好下联:家家气象新

上联:雪映丰收果 下联:梅传喜庆年 上联:桃红映人面 下联:水绿织克光 上联:爆竹一声除旧下联:桃符万户更新上联:春暖风和日丽下联:第丰物阜民欢上联:春草满庭吐秀下联:百花遍地飘香上联:冬去山明水秀下联:春来鸟语花香上联:昨夜春风才入户下联:今朝杨柳半垂堤上联:高天冬去苏万物下联:大地春回放面花上联:花承朝露千枝发

下联:莺感春风百啭鸣上联:腊梅吐芳迎红日下联:绿柳展枝舞春风上联:穷而有志思壮举下联:学不自满求创新上联:天增岁月不增寿下联:春满人间福满门上联:春回大地千峰秀下联:日暖神州万木荣上联:旭日融和开柳眼下联:春风摇曳送莺喉上联:楼外春阴鸠唤雨下联:庭前日暖蝶翻风上联:燕翻玉剪穿红雨下联:莺掷金梭破绿烟上联:晴绿乍添垂柳色下联:春流时泛落花香

上联:阶前春色浓如许下联:户外风光翠欲流上联:雨洗杏花红欲滴下联:日烘杨柳绿初浮上联:桃花已恨三层浪下联:玉树长含万里风上联:碧岸雨收莺语柳下联:蓝天日暖玉生香上联:处处桃花频送暖下联:年年春色去还来上联:花开彩槛呈春色下联:莺啭芳林报好音上联:解趣黄鹂频送韵下联:知情绿柳渐拖丝上联:岁自更新春不老下联:花多增艳水长流上联:东风吹出千山绿

贴春联的由来介绍_

贴春联的由来介绍 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 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 (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春联的和意义 年关将至,有着许许多多的过年习俗。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春联的贴法 分清楚上下联 从平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平声。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 贴横批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如果正规的话应该按照古代的写法!即从右往左书写! 上下联 根据横批的顺序确定上联的方向,再贴上下联。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春联的来历

春联的来历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有时过年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 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对了,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到处是一片红红的春联。 南外仙林 刘天驰 四(10)班

有关新年的诗来历对联习俗

1、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

贴春联的来历-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贴春联的来历-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时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传统春联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喜庆和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

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广和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贴春联的简介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贴春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春联贴的场所也有所讲究: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关于春节对联精选

关于春节对联精选 导语:对联;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为一字一音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对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面为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的对联。欢迎阅读! 同德同心开拓新局面;群策群力改变旧规模。 英雄儿女常存英雄志;锦绣河山再展锦绣图。 迎新春处处春风拂面;祝喜酒家家喜气盈庭。 有国才有家国家至上;兴家先兴国家国攸关。 雨顺风调千山生锦绣;人和政肃四海舞虹霓。 雨顺风调中华铺锦绣;人勤春早大地沐祥光。 言行并重兴中华伟业;法德兼施树社会新风。 泽雨润神州年丰国富;东风荣大地世盛民康。 雪铺富裕路银光闪闪;鹊叩幸福门喜报声声。 战鼓催春声声震霄汉;东风化雨点点润人心。 竹林枝叶滴翠春增色;梅岭花蕊凝香雪添姿。 自力更生创千秋大业;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七十老夫圆富足美梦;千年古国得安居太平。 继往开来开创新局面;与时俱进俱兴大发展。 喜迎美好未来天地宽;乐创幸福生活日月新。 云霞蔚彩新年添福寿;山水韶光秀色满乾坤。

喜气盈门政惠千家福;华光满目民欢万代春。百鸟鸣春春风盈大地;群龙献瑞瑞气满神州。万象更新成城集众志;千帆竞发破浪乘东风。万紫千红呈九州春色;五讲四美照十亿心灵。五彩纷呈艺苑春光好;百花齐放文坛景色新。五讲四美新风遍华夏;万紫千红美景展神州。阳光照河山河山添色;春雨洒大地大地生辉。喜九州春色百花娇艳;绘四化蓝图万马奔腾。与时俱进开世纪伟业;和党同行展小康宏图。喜上新楼看羊春前景;乐开彩电听马岁回音。下磨杵功夫终酬壮志;学取经本领大显神威。香海飘香人民千载乐;港人治港祖国万年春。祥云捧日江山盈淑景;瑞气凝春社稷溢华光。心连两岸盼芳春永驻;情系三通期皓月长圆。雄师奋战创千秋业绩;俊彦挥毫谱一代风流。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百花开大地春满人间。物阜民丰祖国年年好;日新月异家乡处处新。鸣炮迎春春光盈大地;书联贺喜喜气满神州。鼠去牛来一元欣复始;春明日丽万象喜更新。喜鹊登梅百族迎佳节;金牛献瑞万中笑春风。刚过龙年走上康庄道;新逢蛇岁迎来改革潮。佳节舞龙蛇千家致富;东风荣草木万户迎春。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对联小故事大全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 对联小故事大全 以下关于对联故事容由为您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趣的对联故事 一、继盛巧对趣话 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

伸手将继盛拉起来。从此,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汉字,与许多国家的拼音文字大不相同,它在音、义上的特点,具有易于工整对偶的天然优势。对偶语句,比参差不齐的语句容易念读记忆,人们审美心理又趋向对称、均衡、稳定。所以,我国的谣谚、诗文、典籍中,很早就不断出现对偶句。如: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 致虚极,安静笃。〔《老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辅周那么国必强,辅隙那么国必弱。〔《孙子·谋攻》〕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 以上,都具有对偶的特征。 汉代的赋,为铺陈其事,更重视对偶句的运用。进入六朝,逐步精雕细刻,后期又介入音韵的要求,对偶已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词性、句式结构、平仄声,对仗工整。只不过那时对仗出句尾字多是平声,对句尾字多是仄声,与后来对联尾字平仄相反。 东汉末年,孔融将其诗中一联单独写出,悬挂于客室: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宅室联。 南朝梁刘孝绰罢官后,自题其门: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门联。 在文学上骈偶文演进,日益精工,开始出现对联的时候,民间的桃符也在演进。敦煌遗书S0610卷明确记载,唐开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刘丘子书写有岁朝和立春日的十余副对联,如: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宝鸡能辟恶; 瑞燕解呈祥。 又注明“书门左右,吾傥康哉”。这应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唐代由于律诗的成熟和盛行,文人中联句对句的流行,不可避免地使对联也成熟起来。唐代中期,门联已较普遍。文人与民俗相结合,所以五代时期,春联的质量已高,后蜀主孟昶写出了那副有名的春节门联: 新年纳馀庆; 嘉节号长春。 在后蜀担任过兵部尚书的王瑶为孟昶御花园的百花潭题了一副对联,成了我国最早的胜迹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春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的由来及发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 “有闲常同书作伴,无事且与字为邻。” 活动主题的确定 对联,作为中国古老民俗的一部分,一直是中华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它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自成一体。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发展史,寻找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对联及趣联故事,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3、初步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调查,能运用故事、短剧、书面汇报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培养乐于合作学习的品质。 4、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去调查、去思考、去探究等综合能力,初步学会撰写简单的有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对联。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积累阶段 (1)在学校各处、室张挂对联,营造浓厚的对联文化氛围。 (2)利用语文课进行“我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演讲。 (3)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轶闻趣事,并分门别类收集各种对联。 (4)根据自己的能力朗读背诵教室、校园内的对联,并进行比赛,形成一定的文化积累。 第二阶段:文化活动阶段 (1)对联故事知多少 利用语文课,轮流介绍有关对联的轶闻趣事、对联之最、对联史话,引起对对联的兴趣,从而以最大的热情去关注对联。 (2)对联零距离 利用讲座的形式介绍有关对联的知识,如:对联的由来、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特征、对仗的方法,对对联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3)互动赏对联 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对联知识,亲近对联、爱好对联、品赏对联、研究对联。 (4)对联演变看历史 从古今对联内容的演变来关注历史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从而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而骄傲,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骄傲,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5)众说纷纭话对联 对联有的思想深刻,振奋精神;有的诗情浓郁,意境优美;有的构思奇妙,体物贴切;有的充满哲理,耐人寻味。让学生学会欣赏对联、阅读对联,寻求对联的美。如:节奏美、对称美、格调美、风格美、语言美等。 (6)畅游书海背对联 利用语文课每天积累几句对联,让学生有丰富的文化积累,为以后创作对联打下坚实的基础。收获与体会 增加了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人文素质,魔兽世界私服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经典对联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贴春联是春节主要风俗之一

关于农村春联文化的调查报告 2014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它可以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为了了解当前人们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继承状况并从中看出一些社会问题,我在2014年寒假期间对姚河乡姚河村进行了春联文化的调查,主要采取走访、抽样、询问式的调查方式,分别就贴春联的比例、春联样式和春联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总体上看来,今年春节人们贴春联的比例与往年相比差不多;在春联的样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陈出新。同时,在春联的内容上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地域性的特色。但是春联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情况如下: 一、乡村贴春联比例呈现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是部分村民对贴春联不够重视 1、销售、张贴春联调查情况: 从居民贴春联的比例来看,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上还是占据了主导。大部分村民心目中认为贴上春联就是将祝福贴在门上,是为了驱散当年的不如意,希望来年过得好,图个喜庆,表达一下对来年更美好的祝愿。而在中青年人眼中贴春联与否并无太大的影响,有不有都无所谓。从春联的来源和人们对贴春联的态度来看,有95%的居民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自家创作的占5%(自家创作的人群一般是老一辈有知识文化的老年人居多);20%的居民对贴春联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10%的年轻人认为麻烦,仅有32.5%居民(其中有62%是在校学生)认为应该提倡在春节贴春联,仅有8.3%的居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春节贴春联这一传统文化习俗。 2、情况分析:由于市场经济趋利性的特性,商家以市场为导向,销售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在对精神文化销售的认知性还不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上的追求丰富多彩,相反,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忽视。人们迎接春节,大部分家庭都在食品上下足了功夫,更多的是对物质的追求,而缺少了对精神文化的丰富。人们对于春联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对春联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关于春节贴对联的优秀作文5篇

关于春节贴对联的优秀作文5篇 今天是大年三十,妈妈早早的就把我从床上叫起来了,说要一起贴对联。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除夕那天,很多人家都贴对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春节贴对联的优秀作文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欢欢喜喜过大年,大街小巷都焕然一新,挂起红灯笼;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连家家户户的大门也都穿上了“新衣服”——对联。 我家的大门也不列外。今天一早,我和妈妈就拿着对联,来到大门前,这对联是:羊羊得亿、宝马腾飞迎福至、灵羊起舞报春来 我看看这副对联,觉得很纳闷,问妈妈:“这副对联可把我给难住了,这有三张,我知道这个短的肯定是贴在门顶,那这两张长的,该哪个贴左边,哪个贴右边呀?” 妈妈看着我笑着说:“你问对了,这贴对联呀,可是有讲究的;你看这副对联,这个有马,这个有羊;在十二生肖里,马过了,才是羊;所以有马的是上联,有羊的是下联;右边贴上联;左边是下联;现在你懂了吧!”“原来贴对联还有这大的学问呀!谢谢妈妈给我又上了一课”我高兴的说。 接下来,我们开始贴对联了;我拿着胶布和剪刀,妈妈拿着对联,脚踏在凳子上,手压着对联,我站在旁边,把胶布剪成一小段,一小段,递给妈妈;就这样,在我们的配合下,不一会儿,对联贴好了。 我们看着对联,心里乐滋滋,“真吉祥呀!这副对联象征着我们来年的运气,与祝福!”妈妈说。我心想:我更收益大大! 终于到年三十了,按年俗该贴对联了,早晨我便把梯子搬了出去,楼门里各家各户也一样,忙着贴新的对联,大家都感到年味特浓。 妈妈把一个金光闪闪(哦,应该是红光闪闪)的大福以及一对金光闪闪的对联给了我,而爸爸就拿着一把剪刀和一卷透明胶过来了,爸爸让我给他剪好胶带,他就开始贴,你看先把对联扶正,然后再把胶贴上,横批上要贴六次,而上联和下联要贴十次。可福字要贴好可不容易呢,福字要贴成一个菱形。爸爸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干活非常认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不知如何下手。我首先剪好四条胶带,把胶带贴到手上,然后我把一条胶带横着贴在最上面的一角上,把这一角上的胶贴在门上,然后依次把其他三个角贴上,可就在关好门的那一瞬间,只听啪的一声,福字掉了下来。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整合大全

春节的起源和习俗整合大全 导读: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以下是由J.L为您 整理推荐的春节的起源和习俗整合大全,欢迎参考阅读。 春节的起源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 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 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 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 “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 《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 生过新年的习俗。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10个必知的春节民俗 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 门前立桃人,画神茶、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 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 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 节日喜庆气氛。 ②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 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 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 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 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 诞蜡烛。

春节对联的来历介绍

春节对联的来历介绍 每家每户在春节或者有什么喜事的时候,都会换上新的对联。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春节对联的来历,一起来看看吧!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20三年级春节贴春联作文

2017年三年级春节贴春联作文 春节时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小编收集了春节贴春联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春节贴春联 春节就要到了,爸爸对我说:“咱们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和贴对联的风俗习惯。”于是,我要爸爸教我写对联。下午,我和爸爸去买红纸写对联。我们逛了文具店和超市,都没有见到,后来在一个老商店才买到了。回到家里,我和爸爸开始写对联。 首先,爸爸把一大张纸折叠两次裁成两副对联纸,然后根据字数折叠,就像在纸上画出了我们练字的格子。我拿来砚台磨墨,先在砚台里加点水,从写着“中国徽墨”的盒子里取出墨条蘸了水就在砚台上轻轻地画着圆圈。真神奇,不一会儿我看见砚台上的水变成黑色了,我说:“墨好了!”爸

爸把事先泡了一夜的毛笔拿来蘸了点墨试了一下,颜色还很淡,他让我继续磨,还告诉我要多磨一会儿。 磨好了墨,就开始写了。我在前面牵着纸,爸爸每写个字我就轻轻拉一下。晚饭前,我和爸爸把对联写好了,贴在门上,我一看,大吃一惊,你猜写的什么?“志定天下平,远图八方安”,横批是“奋发图强”。爸爸让我把每句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读出来,是“志远平安”。原来他是专门为我写的,我高兴极了。妈妈一进家门,我就迫不及待地让她来看,告诉她是我和爸爸一起写的。 第二篇:春节贴春联 一年一度的春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贴对联,说起贴对联,可有意思了。 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都在忙,我家自然也不例外了。妈妈在紧紧张张的忙活,而我和爸爸一起去贴对联,我发现对联和春联中有大学问呢,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意思弄反了呀,我又不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史对联小故事,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中国历史对联小故事】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 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我便: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2、李调元妙对唐伯虎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长老说有事相求。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

画上荷花和尚画 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 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从此,这幅画成了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 3、诸葛亮还击周瑜 相传,周瑜自命不凡,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道: 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 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瞅”的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 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即刻对道: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 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周瑜听罢大怒,诸葛亮还是胜了一筹。这种传说是否真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简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

春节贴春联的含义

春节贴春联的含义 春节贴春联的含义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春节贴春联由来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

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春联的贴法分清楚上下联 从平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平声。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 贴横批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如果正规的话应该按照古代的写法!即从右往左书写! 上下联 根据横批的顺序确定上联的方向,再贴上下联。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

【有趣的对联故事大全】搞笑有趣的对联小故事有哪些

【有趣的对联故事大全】搞笑有趣的对联小故事有哪些 【--搞笑祝福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历程中,不免产生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桥段。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有趣的对联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杨继盛的"巧对佳话故事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

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春节贴春联和有关习俗

春节贴春联和有关习俗 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新春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部分地区可能更早),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贴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春联贴法: 网上有很多人片面认为,春联一定是上仄下平收尾。其实,这种说法就好比说女人一定长头发一样,以偏概全。春联的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创作一样。同样要讲逻辑,语境,布局,顺序。平仄就好比领带,对春联只有装饰作用。[2] 春联,如果按尾字区分上下联则有: 一,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联“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把握语境才能区分上下联。 二,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池中莲藕,握红拳打谁”,弄明白语序才能区分上下联。 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弄明白联语逻辑关系才能区分上下联。 四,上仄下平收尾春联“祖国山河壮,神州景物新”,这是上仄下平收尾对联,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靠平仄。 贴春联要找准春联和横额(横批)的关系。 我给大家搜集的春联: 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横批:家庭幸福 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五福临门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恭贺新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