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农业革命
近代欧洲经济发展历程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有多个重要事件,如《罗马条 约》的签署(1957年)、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1962年 )、欧共体扩大到六个国家(1973年)等。
欧元区的建立和发展
欧元区的建立
欧元区成立于1999年,是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经济一体化和货币统一 ,促进欧洲和平与稳定。
欧元的发展
汽车和飞机的出现
总结词
汽车和飞机的出现是欧洲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它们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货物运输方式,推动了 相关产业的发展。
详细描述
19世纪末,欧洲人发明了汽车,随后得到了大规模生 产和应用。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得 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出行,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也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如钢铁、石油、橡胶等产业。20世纪初,飞机的发 明和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飞机在交通运输、军事 、旅游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和货物运输方式。
06
欧洲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前景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的影响
1 2
促进欧洲经济增长
经济全球化使得欧洲国家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和资源,促进出口和资本流动,进而推动经济增 长。
加剧经济不平等
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欧洲内部的经济不平等,导 致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紧张局势加剧。
3
挑战欧洲产业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产业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欧洲国家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 。
的发展。
铁路和公路的建设
铁路的兴起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铁路建设 迅速兴起,成为连接城市和地区的重 要交通方式。
公路的改善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铁路和公路的建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为欧洲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 础。
第一次农业革命

第一次农业革命(2006-12-11 23:41:12)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从物质上支撑西欧文明的荣誉属于扛着锄头的人(Man with the Hoe)——农民。
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直到1050年,大部分西欧的农民还不曾拥有一把锄头或类似的工具。
流传至今的加洛林时代富有庄园的农具清单中,金属工具极为稀少,甚至木制工具亦极为难得,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父母赐予的一双徒手来与自然格斗。
在1050年-1250年两百年的时间里,这种局面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场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的自然面貌,并为欧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粮食。
中世纪农业革命的先决条件,大多数在11世纪中期之前业已具备。
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的转移。
从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大部分欧洲地区,是一片巨大、湿润、极为富饶的冲积平原。
罗马人未能耕种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实施统治,这片地区距离罗马人的文明心脏显得遥远了一些,罗马人也未曾拥有耕种这片土地的适宜工具和方法。
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对这片冲积大平原的殖民和耕种才真正开始。
加洛林人蜂拥西欧和日耳曼中部地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定居点,并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中尽情试验新的工具和耕作方法,这无疑是加洛林时代其他各项成就的力量之源。
然而和平十分短促,发展的势能未能有效地累积,十世纪外族入侵的狂潮过后,欧洲人不得不再一次系统地开始发掘北方土地中的潜在能量。
在西欧文明中心地带的英格兰、低地国家、北部法兰西、日耳曼,富饶的土地正等待着他的主人用汗水和智慧去浇灌。
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宜人的气候。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我们虽未能如愿以偿地了解欧洲气候变化的详尽数据,但气候历史学家却可以认定在700-1200年之间的西欧,曾有过一段“宜人时代”(optimum)。
这一时期不仅平均气温要比以往略为温暖(最多有1摄氏度的提升),而且相对干燥。
干燥的气候对于北欧这个土地偏湿的地区,是极为重要的对农业有利的因素,过去相对于南部的更为干燥的地中海地区,北欧往往因为土壤太湿而影响收成。
世界经济史第8章_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之后,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最明 显的表现就是人口革命和饥荒的消失。 荷兰和英国是首先开始出现人口持续增长,走出 马尔萨斯陷阱的国家。 荷兰、英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革命使农 业生产力持续稳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新增人口 的供给,同时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
人口革命 :近代开始的这种人口迅速增长
2020/5/4
第八章 农业革命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二节 英国式道路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第四节 美国式道路
2020/5/4
2 第 节 英国式道路
英国 式道路
2020/5/4
英国式道路的特点 掠夺教会地产。 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 盗窃公有地。 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 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 变为现代私有财产。
2020/5/4
主讲:XXX
世界经济史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篇 古代世界经济
• 第二篇 中古世界经济
• 第三篇 资本主义的兴起
• 第四篇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 第五篇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2020/5/4
• 第六篇 战后世界经济
第八章 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
近代农业革命中英国式道路的特点
重点问题
雇佣制大农场
2020/5/4
TThhank you
2020/5/4
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 ,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出现 了农业制度和农业技术的创 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 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 陷阱。
近代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 备了条件。
2020/5/4
1 第 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一、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的含义 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下降,疫病、 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始泛滥, 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 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 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要打破这种周而复始的历史僵局,经验数字表明,农业 生产力要经过40年~60年的时间将食物平均的剩余率从 25%提高到50%以上。只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超过这 个阶段,马尔萨斯的预言就会实现。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不过,应当承认,法兰 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社 会经济有过迅速的发展,五 十至六十年代完成了工业革 命(参阅郭华榕:《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
要历史地位》载《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 P49;K52· 1984年9期)。
29
第二节
1848年德意志革命
一、德意志各邦的革命:
1845——1846年的农业歉收和1847年 的经济危机同样强烈地冲击了德意志各邦, 激化了德意志各邦的社会阶级矛盾。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以后,德意志各邦相 继爆发革命,与法国相邻的西南各邦首先 发难。巴登、巴伐利亚、黑森和符登堡的 人民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迫使反动政 府倒台。
2
第一节
1848年法国革命
一、二月革命和临时政府: 1830年7月革命后,在法国建立了代表 金融贵族利益的七月(奥尔良)王朝。该 王朝执政以后,完全执行了一套有利于金 融贵族利益的对内对外政策。由于高额的 财产资格限制,全国三千六百万人口中, 只有二十万人拥有选举权,不仅广大工农 群众被排斥于国家政权之外,就连中等工 商业资产阶级也很少有参政的机会。
23
路易· 波拿巴在十二月二十日正式就 任总统后,力图仿效拿破仑一世建立个 人独裁。为此,他重用奥乐良派和拥护 波旁王朝的正统派联合组成的秩序党组 成秩序党内阁,在1849年5月底强行解散 制宪议会,重新选出秩序党占绝对优势 的立法议会。接着,路易· 波拿巴又集中 力量打击议会内外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 宣布取消人民的集会、结社和游行示威 等民主权利,加强书报检查制度,实行 恐怖统治。
17
②1848年,科学共产主义才刚刚诞 生,它还没有深入到法国工人中间。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工人阶级深受 蒲鲁东和路易· 勃朗等小资产阶级社 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还不能从本质 上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就不可 能取得这次革命的胜利。
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的根据

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的根据欧洲是近代社会的起源地之一。
在欧洲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事件和发展,为该地区最早进入近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事件和发展,并解释为什么欧洲是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的地区之一。
一个重要的事件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一场对古典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复兴这些传统。
这种追求知识和文化的热情,推动了人们对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文艺复兴的思想和观念在欧洲迅速传播,启发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类似的思潮。
文艺复兴的出现促进了欧洲的人文主义运动,提倡人文学科的研究和人类价值的重视。
这种思想的流行为欧洲进入近代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事件是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由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领导。
宗教改革运动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和实践提出了批评,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巨大转变。
宗教改革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个人的信仰和灵性自由。
这种理念促进了个人对知识和思想的追求,并对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使教会和国家的权威受到挑战,从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宗教改革也为欧洲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各种宗教和信仰的发展。
欧洲还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变革,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标志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
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大转变。
它的核心是使用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来改善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也催生了城市化和劳动阶级的形成。
工业革命使欧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奠定了现代社会和经济体系的基础。
此外,欧洲还经历了很多社会和政治变革,如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运动和殖民扩张等。
这些事件和发展不仅改变了欧洲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的农业革命

欧洲的农业革命欧洲的农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农业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的农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革命的原因、影响和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农业革命的原因1. 人口增长:18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口快速增长,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
2.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农业技术的滞后:欧洲农业长期依靠人力、畜力和粗糙的工具进行生产,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4. 地主阶级的需求:地主阶级希望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影响了农业的改革进程。
二、农业革命的影响1.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革命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如马铲、犁耙、播种机等工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集约化。
2. 科学种植方法的应用:农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种植方法的应用,包括轮作制度和肥料的使用等,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和农产品的产量。
3. 农村人口的流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农村人口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产业,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 农业市场的发展:农业革命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带来了农业市场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三、农业革命的重要性1. 食品供应的保障:农业革命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食品供应的稳定性,有力地支持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2. 经济增长的驱动:农业革命的推进和农产品市场的繁荣,为欧洲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社会结构的改变:农业革命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改变了传统的封建农业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4. 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革命催生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和农业工具的发明创造,为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结语欧洲的农业革命在18世纪后期开始兴起,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关于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31卷第1期2005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 mal Uni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31,No .1Jan .,2005[收稿日期]2004203221[作者简介]朱正梅(1956—),女,江苏盐城人,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关于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研究的几个问题朱正梅(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英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摘 要] 英国近代农业革命是英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内容,英国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对农业革命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尤应关注如下几个问题:1.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与标准;2.英国农业革命发生的时间;3.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4.英国农业革命的后果。
[中图分类号] K5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5)0120106204 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研究是英国历史学界十分重视的问题。
他们对英国农业革命的研究开始较早,“自从19世纪大萧条危机以来,英国农业史学家已全神贯注于农业革命的研究”,有关农业革命的英文档案和资料较多,著述丰富。
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研究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开始涉及到英国农业革命。
90年代以降,国内对英国农业革命有了专门研究。
但综观研究现状,英国农业革命研究在国内尚有明显不足,本文提出下列几个问题,旨在有助于学界了解英国农业革命研究状况并推进英国农业革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与标准了解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是研究问题的起点。
何谓“农业革命”?不似工业革命已有经典作家给它下了定义,英国农业革命尚没有权威的概念。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或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都未见此词”[1](P364)。
三种农业革命道路

比较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概括的说分为:英国式道路、普鲁士道路、美国式道路。
一、英国式道路英国式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忍的恐怖手段吧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
英国式道路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是庄园经济的瓦解,封建庄园是欧洲传统社会的基层组织。
庄园的领主和他的骑士专门制定保护和维护秩序的习惯法,农奴为此向领主提供劳役。
但是在1348-1354年,英国遭受了黑死病(俗称鼠疫)的袭击,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死亡人数大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种人口的下降使领主和部分农民的地产闲置,为了使闲置的土地得到耕种,领主不得不降低地租、放宽人身依附条件、延长租佃期限。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终身租约出现了,按照租约规定,终身租约上的内容只能在佃户亡故时才能再协商,劳动义务和固定地租合并为习惯租金。
后来由于天灾不断和租约本身习惯的约束力,佃户获得了永久继承权。
其次,英国市场的发育也是庄园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
诺曼底征服英国以后,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市场飞速发展,市场的发展使庄园中庄园主和农奴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降低、可选择性增强,而且在14世纪人口持续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提高和农奴希望摆脱人身依附的愿望加大了领主实行强制劳役制的成本。
领主和农奴越来越愿意将劳役折算成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
所以,在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
再次,庄园制度瓦解之后,英国农村中没有立刻形成明确的所有制制度。
当时很多人都对同一块土地拥有权力,国王、领主、承租人、次承租人、农民都分享从土地中得到的收入,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在封建法律中十分模糊。
当时包括这几种土地状况:份地、自由持有农拥有的土地、公有地。
所以在15世纪英国土地所有权的特点是未确定的土地小私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小结
• 农业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逐渐由国民经济的 主导部门让渡给工业。 • 这一过程是劳动力、粮食、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经 过长时间的积累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是 经济发展重心由农业移向工业的过程,是农业革命对工 业革命诸多贡献的过程。 • 同时工业革命反作用于农业革命,一方面加速了圈地 运动,促进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的建立和集中,农产品 逐渐商品化,促使自耕农消失;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 产技术的提高和变革。可见,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贡 献是不可磨灭的。
•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 从物质上支撑西欧文 明的荣誉属于扛着锄 头的人(Man with the Hoe)——农民 • 在1050年-1250年两 百年的时间里,这种 局面终于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一场农业 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 的自然面貌,并为欧 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 的粮食。
• 中世纪农业革命的先 决条件大多数在11世 纪中期之前业已具备。 • 1其中最具决定性的 因素是欧洲文明的中 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 大西洋地区的转移。 • 2另一重要条件是宜 人的气候
• 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简述
• 普鲁士农业革命是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 主制经济缓慢的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式地主经济,进而实 现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崛起之路。
15
普鲁士农业之路
第一阶段 1807年—1848年 主要在普鲁士及德国的一些邦国中有了初 步的发展。
第二阶段 1848年—19世纪70年代 农业革命在德国取得全面胜利。
• 1.人口变化引起的劳 动与土地价值比例的 变化(根本原因)。 • 2.世界市场的形成和 扩大(重要原因)
4
两个时期
时间 14世纪晚期 到16世纪初 期 变化 1农业生产恢复、 调整并开始发生 结构性变化 2农业技术在各 个方面都有一定 进步 具体变化
1农业不断调整,生 产力水平的提升。
状况
意义 1农业革命的准备期 2造成了新农业技术出 现的社会经济前提
贰 革命前夜的农业变化:
1农业技术的变化。 2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开始发 生变化,土地私 有面积有了增长。 3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 民内部的分化。 4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式农 业的胚芽。
肆
大革命影响:农民小土地所有制, 促 进19 世纪法国农业经济的高涨。农 民获得土地后 , 生产积极性提高 ,但 也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小农经 济的长期存在 , 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14世纪中期 黑死病和农 农业生产开始了 业危机 结构性变化,商 15世纪商品 品化农业的比率 经济关系向 越来越大 农村的渗透 2、15、16世纪, 秸秆循环利 出现了新的生产 用,加入施 工具 肥环节 下详叙
16世纪初到 17世纪中期
1西北欧的荷兰、 1荷兰 英国发生 “早 2英国 期农业革命”, 2农业和农业技 术起着本质性变 化的时期
结束阶段19 中后期
土豆总产量3 199千 吨。小麦 5970000000公斤 人均产量:2
• 1圈地运动的进行带来土地所有权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兴起。 • 2.推动了英国向 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 3促进英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 在其世界工场地位确立的同时,农业也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程度
20
前期制度
前期(18世纪后期)为 赋田制
前期改革
阶段一:农地改革 1改革原有的土地利用方 式 2改变土地所有制 阶段二:扶植自耕农 1发放长期低息贷款 协助 农民收买土地 2设法使地 主自愿出卖土地政府栗 取法律措旄,限制封建 势力, 如禁止领主私地 的增大及劳役地租的收 取,限制地租额及租佃 期限,鼓威地主出卖土 地
后期改革
1880-1920合作制农业是 丹麦农业的一个鲜明特 征, 其主要领域是畜产品 加工业。 产生及发展因素:1市场 因素在合作制农业的产 生中起了直接的作用2合 作制思想的传统3丹麦政 府积极配合
21
1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改革原因 2农民要求的是无偿获得全部土地 3时局动荡、制度衰落、阶级分化
8
英国式农革
农业革命的背景
背景:1根基弱,直 到工业
革命前夕三圃制仍然是英国的 “唯一通行的制度 ” , 其土地 的利用率只有中国宋代的1/2 至1/3 • 2事倍功半中世纪 的英国人也 不知道选种, 不讲究栽培的间 隔距离和播种技术 , 播 种量很 大。收获却不多 • 3农业入不敷出18世纪前,英 国 也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粮食。 直到农业革命前夕 , 农业仍然 是英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业革命的内容
圈地运动 农业生产技术的变 革
工业革命的后果 革命前后的对比 对英国的影响
9
内容
一、圈地运动
• 圈地流程: • 召集农民开会——达成意见— —地主提交圈地意见 • 圈地的效益:
二、农业生产技术变革
• 1诺福克四圃轮作制的推广:第 一年 种小麦,第二年种萝卜, 第三年种大麦,第四年种三叶 草、黑麦等牲畜饲料。 • 2引进与种植新作物:从16世纪 开始,甜菜、马铃薯、油菜、 时间 每十年农业产出 萝卜、甘蓝、苜蓿等农作物引 增长率 入英国,18世纪得到极大的推 1700~1760年间 6%以上 广 1760~1800年间 5%左右 • 3改良与推广畜牧品种 • 4各类农具的发明、改进与推广。 12% 1800~1831年间 铁犁的引进与推广是农具改良 (数字来源于彼得·马蒂亚斯) 的重要方面。
1使农业生产力持续稳
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 新增人口的供给,同时 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 标准。 2农业和人口发展周而 复始的循环被打破,马 尔萨斯陷阱被克服。
5
第二篇:荷兰与英国
走在农革前端的国家
荷兰
• 提要:近代农业的变革最早是从荷兰开始的,12~13世纪 农奴制在佛兰德斯和布拉邦特的大部分地区已不存在。到 16世纪后半期,农民持有中小地产者已大量存在。
18
第四篇: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 丹麦 俄国
壹
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式农业落后 的原因: 1大农占地多,绝大多数小农占 地小且零碎。 2农民遭受的封建剥削日益沉重。 3耕作方法落后。
叁
大革命背景:法国经济通货膨胀日 益恶化,社会购买力不断下降,地 主加租使农民入不敷出。1788年, 旱灾直接引发了大革命。 内容:1793年法令1将逃亡贵族的土 地分割并拍卖2无偿取消一切贡斌和 义务
时间 初始阶段16 世纪 土地经营状况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粮食产量为: 1 227 公斤/人。
庄园体系名存实亡,个 体逐渐 一个典型的 强大,出现了富裕的乡绅、约 英国农户的 曼和自耕农 平均人口为 4. 5人 19 世纪中后 期,英国土地经 营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资 本主 义租地农场进入了成熟 运作阶段。当时的英国是” 欧洲的粮仓“ 英国人口为 105%~107%
10
推动英国经济的转型
一
• 农业革命增加了粮食产出,解决了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 食供应问题,从而为工业革命中劳 动力的生存提供了基 本保障
二
• 农业革命及其带来的农副产品的增长,为英国的工业化 提供各种生产原料。
三
• 农业革命增加了农副产品的产量,为出口创汇及资本积 累提供了条件。
11
农革前后的变化
欧洲近代农业革命 与经济发展
经济史 演讲
目录
农业革命
• 背景、原因、两个时期 荷兰、英国(英国式) • 荷兰的措施、英国的措施、对两国的影响 德国 • 普鲁士道路 其他欧洲国家 • 法国、丹麦、俄国 农革的影响 • 贡献、小结
第一篇 农业革命介绍
背景、 原因、 两个时期
背景、原因
背景 革命的条件 原因
13
第三篇:普鲁士之路
重要的农革之路践行者 ——德国
普鲁士之路——德国
• 普鲁士与德国的关系
• 德意志境内由许多各自独立的公国和城邦组成,它们各自有自 已的国王和领地,互为独立,在形式上共同组成德意志邦联, 并且选举一个共同的皇帝(形式上的)。 • 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鲁士逐渐成为德意志中最有实力的国家, 其被称为“欧洲战火灰烬中的不死鸟”
1861年改革
1内容:农奴拥有自由身、可获分地但须购买 2意义:阶级意义、民族意义 3局限:不彻底、剥夺性、欺骗性、未改 变封建生产关系
22
第五篇:农革的影响
农业:人类社会之基
农革的贡献
• • • • • (一)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后备军 (二)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料,为城镇人口提供粮食 (三)农业革命扩大了国内工业品市场 (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 (五)农业革命使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使英国率先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
25
Thank you
第三组倾情奉献
最终完成:1850年5月2日颁布《调整法令》 该法令取消了赎买人的财产限制,降低了 赎金。到19世纪70年代初,农奴制在德国大部 分农场消失了,至此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取得 了全面胜利。
16
普鲁士道路的特点
• 1 奉行先军政治,重视国防建设 • 2容克长期把持国家政权 ▪ 王权强大 发展资本主义 • 3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是改良的道路,在保存君主制度、 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 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 • • •
具体措施: 1排海造地:排空海水并消除盐碱,改善土质种粮 2市场分工:制造业集中在北方,粪肥有专门的农场生产 3耕作变化:农牧混合的轮耕制度,新的作物轮种制,休 耕地被用来种植过冬家畜用的粗饲料作物
7
荷兰农革的影响
• 影响:
• 1是第一次农革 • 荷兰人发明的农业新技术,构成了欧洲第一次农业革命,它对 于欧洲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远远超过了美洲殖民地 的开发。 • 2效益提高 • 荷兰农业革命将土地农村的经营效益,提高了一倍以上。 • 3对英国影响重大 • 在荷兰发明的农业革命的基础上,英国农业才会出现了圈地运 动和农庄地产化,并在农庄地产的基础上分别出现了持有地产 的地主投资者和经营农庄地产的经理人阶层。 • 4影响了欧洲的农革 • 德意志比法国,更快地接受了从荷兰开始散播的新的农业技术。 而法国则迟至拿破仑时期尚未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