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读书报告 -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读书报告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对立统一地看国际社会--读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近日拜读了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略有所得,遂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此文写于1853年5月20日,随后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是马克思第一篇专论中国问题的文章。
文中,马克思充分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和普遍联系等哲学理论,在深入剖析当时世界的格局后,巧妙地把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联系在了一起,使人不禁想起著名时事评论家阮次山先生的一句话:“许多看似没有关系的事,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首先来了解一下此文的写作背景:19世纪中期,欧洲刚刚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化解,只是这一切问题都暂时性地隐藏在社会经济繁荣的外衣之下。
而此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王朝的压迫,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此文的写作时间,适逢太平天国起义军刚刚占领南京,革命声势达到了顶峰。
文章在开头便引入了“两极相联”的概念,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体会到马克思通篇所运用的哲学理论:矛盾对立统一和联系的观点。
文中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理论推断,说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各国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整体,中国也不再是以前那个闭关锁国的中国,其一举一动也深刻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
在本文中,对立统一的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欧洲列强。
对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马克思在文中用了这么一句有趣的话来概括“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
”欧洲列强早期通过鸦片的贸易,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而中国,也因为鸦片的大量流入而由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固有的封建君主制度在在鸦片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皇帝等君主代表的威信不再。
近代史读书报告(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近代史读书报告——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十九世纪以来,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运动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华大地此起彼伏,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将中国近代农民革命运动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举占领了南京,并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首都。
这一消息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
旅居伦敦、深切关注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于5月20日写下了题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评论性文章。
他在文章中深刻详细地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以及这场在中国爆发的革命可能会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在社论中,马克思首先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两极相联定律”阐述了中国革命可能会对欧洲造成的影响,并将欧洲可能爆发的革命归结于天朝帝国所爆发的革命。
正如他在社论中所说,“欧洲人民的下一次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他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
”接着作者又对中国爆发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精密的分析。
他指出,英国的大炮无疑是推动这场大爆发的原因。
当然马克思在叙述时用的只是推动,他认为这只是这场革命爆发的内因所在。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清王朝内部所出现的种种危机。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的完整性与权威性。
随着清政府腐败和剥削的加深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同时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为开拓殖民地用舰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发动起义便在所难免。
“当英国引起了中国革命的时候,便发生一个问题,即这场革命将来会对英国并且通过英国对欧洲发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是不难解答的。
马原课读书报告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读书报告 2800字

三一文库()〔马原课读书报告 -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读书报告 2800字〕《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读书报告马克思作于1853年6月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主要论述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中国农民革命,即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欧洲的影响及其对欧洲革命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当时的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之最主要因素在于其对欧洲在中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与中国这个巨大市场间的利益联系遭到了农民革命的破坏,因而这场破坏必将在其它各种关联因素的带动下在整个欧洲引发一场更具危害性的大规模革命。
马克思在文章中说道:“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它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
”他以“两极相联”的辩证主义理论作为引入,首先分析了中国农民革命爆发的原因,继而以中英之间的主要贸易——茶叶贸易为例,并在深刻分析英国工业现状及欧洲大陆当时社会秩序的同时,详细阐述这场革命将会通过英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最后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英国的贸易已经经历了通常商业周期的大部分,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对中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分析得透彻而令人信服:“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
读书报告之马克思

10327015 刘瑞斌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微电子1班读书报告之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用黑格尔的“两极相连”的理论指出了当前在中国发生的太平天国起义与欧洲即将爆发的革命是息息相关的。
“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即从中国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出发,英国通过大炮打开中国贸易的大门时,英国早已经千丝万缕地与中国发生着从贸易到政治上的联系,认为“这场革命将来会对英国并且通过英国对欧洲发生什么影响”。
所以中国发生的革命通过影响到出口到英国茶叶和丝绸的价格上涨致使双边贸易快速下滑,而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迅速发展的国家必然带来新的危机“市场的扩大仍然会赶不上英国工业的增长,而这种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将像过去一样,必不可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机”,继而马克思又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在最后马克思把这一切都归咎为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而且马克思还注意到中国清朝政府一直以来的排外政策,并且说:“西方各国政府进行干涉只能使革命更加暴烈,并拖长商业的停滞。
”,进而从经济角度说明“欧洲从18世纪初以来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发生过商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以及纵观欧洲历次革命现象说明所有的革命都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斗争。
讨论:首先分析作者的观点有以下几点:①马克思认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是息息相关的。
②马克思认为造成中国爆发起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入侵造成的影响③马克思认为无论中国爆发的革命还是欧洲爆发的历次革命都可以看作是阶级之间,而爆发的战争是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
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书报告1848年,欧洲经历了革命的洗礼之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解决,正如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革命时所指出的,造成新的革命的危机,是一定不可避免的。
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沉静阶段。
这时,亚洲却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953年3月19 日,即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太平军这支我国近代史上最要的农民起义军,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举占领了南京,并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首都。
这一革命运动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
旅居伦敦、深切关注中国革命的马克思,遂于5月20日写了这篇题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国际评论。
评论热情地称道太平军起义为“一个强大的革命”,并且精辟地论证了这一革命的起因及其对欧洲各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这篇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一个诠释,并不是着眼于革命的战争方面,而是侧重于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
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无情地揭露和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文章首先分析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爆发农民革命的影响。
文章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英国依靠其领先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造成的强大的国力,以发动侵略战争的方式保护了其从事鸦片贸易的罪恶行径,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取得了剥削和压迫中国的条件。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这一经济行为产生的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中国的那些纵容鸦片走私、聚敛私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腐蚀着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
”文章总结指出,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赔付给英国大量银两、英国输入鸦片造成中国大量的非生产性的消费,导致中国金银外流、外国商品输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腐化,所以这些负担最后都转嫁到中国人民的身上,造成“旧捐税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捐税”,“所以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而到1840年就在英国的大炮的轰击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以屈辱外交为主的历史。
时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时侯,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亚洲的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周边的国家也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中国国力为世界之最。
可是,自从清政府上台,闭关锁国等极端错误的政策就带着中国走如了一条不归之路。
清政府没有友好的外交,没有发达的经济,也没有优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注定中国将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
果不出其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输光了中国政府的财产,也输光了中国人民的财产。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本国经济,而只有中国政府,在火烧眉毛之时还在贪图享乐,中国,就是败在了这样的政府手上。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根本改变,由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日本、美国、沙皇等世界强国都盯着中国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个个拿起枪炮,把中国打得支离破碎。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的总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本文的历史背景是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沉静阶段。
这时,亚洲却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太平天国革命是这一革命高潮的重要标志之一。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强烈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
马克思对于东、西方革命的这种反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把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联系起来,立即进行研究,对太平天国革命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太平天国,满清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太平天国前期所到之处都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马克思在这篇政论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分析了太平天国的性质,并预言太平天国运动对欧洲的革命可能发生的影响。
《马恩选集之革命与欧洲革命》读后感(可打印修改)

读《马恩选集之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计科1102郭小红中国革命两极相关欧洲革命,这是我看到文章标题与首段所得到的二者的关系。
随着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它源于何。
从文章的意思我姑且认为这里的中国革命主要指的是太平天国起义运动,欧洲革命指的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革命。
并且有意思的是,欧洲的革命是由十八世纪中期一直被外国列强所压迫的中国所引起的。
你们一定奇怪饱受压迫的中国如何引发十八世纪欧洲的大震荡。
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益十八世纪英国的用暴力迫使天朝上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欧洲列强争相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土地占据一席之地,人人都想在这块肥肉上咬上一口,但由于中国当时错中复杂的阶级矛盾,统治者日益瓦解的统治威信,使得列国的利益欲望无法满足,于是使欧洲各国间普遍的金融危机尖锐化和长期化。
欧洲各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也暴露出来。
正如文章中写到的那样:“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我们每天都看到,不仅称霸世界的列强和它们的臣民之间、国家和社会之间、阶级和阶级之间发生冲突的迹象日趋严重,而且现时的列强相互之间的冲突正在一步步尖锐,乃至剑拔弩张,非由国君们来打最后的交道不可了。
在欧洲各国首都,每天都传来全面大战在即的消息,第二天的消息又说和平可以维持一星期左右。
”而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能延续了约10年之久,并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太平天国起义却又恰恰是欧洲国家英国所造成。
英国的侵入从贸易开始,延伸至暴力,以至成为引发欧洲革命的导火线。
不得不说呢这是因果理论的有力证据,有因才有果,英国及欧洲各国对中国的资源的掠夺致使他们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
如下图所示,三者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心得体会】读马克思的惊世预言有感——重温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读马克思的惊世预言有感——重温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50年前,马克思曾经预言:只有中国才能使资本主义从内部崩溃。
他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这样写道:“‘两极相联’是否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原则姑且不论,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却是这个原则的一个明显例证。
”黑格尔认为,“两极相联”是自然界演进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适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
马克思则赞誉这个朴素的发现是“真理”。
他以此推断,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两极相联”关系,是决定资本主义命运的要害,是人类现代史的核心动力,是支配现代世界的基本关系。
新世界只能在旧世界的母体上破壳,而不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外部”另行建立起来。
无产阶级的扩大、生产和交换的扩大,最终将“挤垮”现存世界秩序,新的社会关系在旧社会的母体里破壳而出。
也就是说,中国的加入最终会“挤破”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商品生产市场上勇敢地与资本主义展开激烈竞争。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这就是说,它是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为前提的。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以争夺全球市场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根本前提。
“资本主义之死”,可能就是无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已经壮大到这样的程度:不仅存在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在世界市场上,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自主生产和支配着全世界绝大部分劳动产品,而资产阶级则沦为纯粹的消费者和依赖者,成为纯粹的借债消费者和债务人。
而在今天的世界上,前者就是中国,后者就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作为“债权人”,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关键历史使命就是,重新制定国际货币金融规则,彻底改造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这种方式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这就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投资银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读书报告
马克思作于1853年6月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主要论述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中国农民革命,即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欧洲的影响及其对欧洲革命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当时的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之最主要因素在于其对欧洲在中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与中国这个巨大市场间的利益联系遭到了农民革命的破坏,因而这场破坏必将在其它各种关联因素的带动下在整个欧洲引发一场更具危害性的大规模革命。
马克思在文章中说道:“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它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
”
他以“两极相联”的辩证主义理论作为引入,首先分析了中国农民革命爆发的原因,继而以中英之间的主要贸易——茶叶贸易为例,并在深刻分析英国工业现状及欧洲大陆当时社会秩序的同时,详细阐述这场革命将会通过英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最后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英国的贸易已经经历了通常商业周期的大部分,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对中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分析得透彻而令人信服:“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
”
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先进的大炮强行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天朝上国万世长存的信仰随之成为炮灰,人民对他们奉为神明的天子也不再顶礼膜拜。
除了鸦片贸易造成的大量金银外流之外,巨额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把压力分摊到百姓头上,加之外国工业品流入对本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巨大冲击和行政机关的腐化堕落,苛捐杂税使下层民众的生活到了不堪维持的地步。
即使习惯了封建制奴役的中国农民被逼到死角之后也不得不奋起反抗。
此外,我非常赞同马克思对中国革命必将对欧洲革命产生影响的原因的论述,即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与中国市场的巨大联系使得当中国市场因农民革命骤然缩小时,英国经济利益也必然受到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将由作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中心的英国传递到整个欧洲大陆,并在当时欧洲大陆各国严峻的社会情况下产生爆发式的影响,从而点燃整个欧洲的政治革命。
他在文章中指出:“战争也好,革命也好,如果不是来自工商业普遍危机,都不大可能造成全欧洲的纷争,而那种危机到来的信号,总是来自英国这个欧洲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代表”,“现在,英国工厂空前扩充,而官方政党都已完全衰朽瓦解;法国的全部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从事诈骗活动和证券交易的商行;奥地利则处于破产前夕;到处都积怨累累,行将引起人民的报复;反动的列强本身利益互相冲突;俄国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出它的侵略野心”。
所以,当中国市场因农民革命而产生剧烈变动并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不可避免的重要影响时,“虽然利益攸关的各方或许不会马上感觉到这种打击,但它到一定的时候会实实在在地起作用,并且使我们前面预言过的普遍的金融危机尖锐化和长期化。
”并且,由于英国工业自1850年以来发展迅猛,当繁荣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市场的扩大仍旧会赶不上英国工业的增长,而这时,“如果有一个大市场突然缩小,那么危机的来临必然加速,而目前中国的起义对英国正是会起这种影响。
”
然而在马克思对于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的期望值上,我却是不赞同的。
他认为中国此次的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是决定性且必然性的,这种影响会扩大到整个欧洲。
虽然随后的历史上欧洲确实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革命,但与其说这是源于中国农民革命的影响,我更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
而中国革命,在这些遥远西方国家的革命中,虽然确实通过利益关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且在一定程度是起到了一种“声援”的作用。
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中国的这场农民起义的结局并不如马克思想象的那么伟大。
当时马克思所持的观点是“无论如何,在现在这个时候,西方各国政府进行干涉只能使革命更加暴烈,并拖长商业的停滞。
”而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由于自身的腐化堕落及在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的联合压制下以失败告终了。
也就是说,中国这次革命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以及时间长度上都没有达到马克思所期望的地步。
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虽然看到了当时进行得轰轰烈烈的革命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当时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但他却忽视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制度下传统的思维方式及思
想传统对中国农民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而恰是这些早已被内化了的影响使得马克思的结论竟似乎显得武断。
“小富则安”“富则求乐”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尤其是习惯了受压迫的中国农民的历来品性,这就是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们在占据了一定疆域以后便开始懈怠,纵情享乐的原因。
而且,早已深深植入中国人民灵魂的阶级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一旦开始拥有领导权,便开始产生权威,随之在中国王朝上演了千百年的争权运动便悄悄在那个才刚开始形成的农民起义领导组织内部展开,也就注定了这一伟大革命的消亡。
此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国封建王朝亘古以来不变的规律,而每一个王朝的末期似乎都不可避免地产生造成这个王朝走向衰败的农民起义运动。
然而虽是“自古英雄出草莽”,但出自草莽的英雄却往往不是最终主宰新的历史发展方向的人。
也就是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短浅的目光、不切实际的领导能力、以及科学战略的缺乏,使得最终真正掌握新国家政权的人都不会是曾撼动了前朝政权的农民。
而19世纪50年代在中国爆发的这场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巅峰的太平天国运动也确实是一场发生在了行将必亡的末期的清王朝的一场农民运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这一规律的影响。
再者,想想该起义的领头人,洪秀全,一个科举制度下的失败者,以及其领导的众多或农民或潦倒知识分子的起义者,想想他们在清朝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或许也可以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与清王朝的血腥对抗理解为一种并非寻求解放而是伺机复仇的快感?
任何历史事件的开展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其必然性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而偶然性,也就是事件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同样对事态的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思考不仅需要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透彻把握,也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具体社会背景,尤其是思想文化背景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