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及泡菜制作原理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专题1第3课时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同步备课教学案选修7

第3课时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学习导航] 1.通过阅读教材P 9“基础知识”,掌握乳酸菌及亚硝酸盐的相关知识。
2.通过教材P 10~11“实验设计”及“操作提示”,掌握泡菜制作过程,并分析影响泡菜腌制的条件。
3.掌握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操作。
[重难点击] 1.尝试制作泡菜。
2.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泡菜的制作1.菌种——乳酸菌(1)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都有分布。
(2)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3)常见种类: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其中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2.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3.制作的流程原料加工⇒新鲜蔬菜修整、洗涤、晾晒、切分成条状或片状 ↓盐水配制⇒清水∶盐=4∶1,煮沸冷却 ↓装坛⇒蔬菜入坛,添加调味料,注入盐水,盖好坛盖,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 ↓⎭⎪⎬⎪⎫封坛发酵 ↓成品⇒测定亚硝酸盐含量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杂菌及乳酸含量的变化规律材料1 发酵初期:蔬菜刚入坛时,其表面带入的微生物,主要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较为活跃,发酵产物为乳酸、乙醇、醋酸和二氧化碳等。
此时泡菜液的含酸量约为0.3%~0.4%,是泡菜初熟阶段,其菜质咸而不酸、有生味。
材料2 发酵中期:由于初期乳酸发酵使乳酸不断积累,pH 下降,无氧状态形成,乳酸菌开始活跃,这时乳酸的积累量可以达到0.6%~0.8%,pH 为3.5~3.8。
大肠杆菌、腐生菌、酵母菌、霉菌的活动受到抑制。
这一期间为泡菜完全成熟阶段,泡菜有酸味且清香。
材料3 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可达1.0%以上。
当乳酸含量达到1.2%以上时,乳酸菌的活性受到抑制,发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
此阶段泡菜酸度过高,风味不协调。
1.泡菜发酵原理(1)试写出泡菜发酵过程反应式。
答案 C 6H 12O 6――→酶2C 3H 6O 3+能量。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ppt配套课件

3.用流程图表示亚硝酸盐的测定步骤。 提示:配制检测溶液
制备标准显色液
制备样品处理液
比色
迁移与应用 3 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 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先 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然后与 N 1 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 形成玫瑰红色化合物,在此过程中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很大变 化。
A.温度控制 B.溶氧量控制 C.pH 控制 D.酶浓度控制 答案:D
1.泡菜制作的关键 泡菜制作的三个关键是:容器、盐水和调料。要制作色、香、味俱 佳,营养卫生的泡菜,应掌握原料的性质,注意选择容器,制备盐水、搭配 调料等技术。 2.泡菜发酵的阶段 泡菜在发酵期间,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发酵产物乳酸不断积累, 因此可以根据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和乳酸积累量,将泡菜发酵过程分为 三个阶段:
高中生物选修一课时作业1: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第3课时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基础过关知识点一乳酸菌的特点和亚硝酸盐的性质1.制作泡菜时,所用的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A.防止水分的蒸发B.防止菜叶萎蔫C.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D.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答案]C[解析]泡菜制作是利用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进行的,而乳酸菌是厌氧菌,所以要密封菜坛子,以避免氧对其发酵作用的抑制。
2.泡菜制作过程中,下列对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含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泡菜初期并无乳酸菌的存在B.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C.腌制后期乳酸菌含量会急剧下降D.腌制的全过程乳酸菌的含量不变,活性不同[答案]B[解析]泡菜的制作是利用蔬菜表面的乳酸菌的代谢,将糖类转化成乳酸,因此发酵初期就有乳酸菌存在;由于发酵条件的变化,乳酸菌大量繁殖,达到一定量后由于酸度过大,乳酸菌数量会下降。
3.膳食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下列含量不正确的是()A.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 mg/kgB.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 mg/kg以上C.豆粉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可达10 mg/kgD.婴儿奶粉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 mg/kg左右[答案]D[解析]婴儿奶粉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不得超过2 mg/kg。
知识点二泡菜制作的实验设计4.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因操作不当而使泡菜腐烂。
造成泡菜腐烂的原因是()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乳酸菌为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制作泡菜时,如果罐口封闭不严,氧气进入罐内,会抑制乳酸菌的乳酸发酵;同时进入的氧气促进了罐内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造成泡菜腐烂。
5.制作泡菜的过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乳酸菌的呼吸作用。
高二生物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知识点总结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专题1 课题3 制作泡菜一、基础知识1、制作泡菜的原理: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将经过反应显色后的待测样品与标准液比色,大致估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3、亚硝酸盐: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二、实验设计流程图(1)泡菜盐水按清水和盐为4∶1质量比配制煮沸冷却备用。
煮沸为了杀灭盐水中的杂菌,冷却后使用为了保证乳酸菌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2)倒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浸没全部菜料。
(3)盖上泡菜坛盖子,坛子边沿加水,以保证无氧环境(4)发酵时间受到温度影响。
三、操作提示1、泡菜坛的选择: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否则容易引起蔬菜腐烂。
2、腌制的条件:注意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易造成细菌增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
四、教材答案1、含有抗生素的牛奶能不能发酵成酸奶?为什么?不能。
因为酸奶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因此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2、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的繁殖。
3.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放置过久时发生变质(发黄、腐烂),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4.用水封闭坛口起什么作用?不封闭有什么结果?保证泡菜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
如不封闭,则会有许多需氧菌生长,蔬菜会腐烂。
专题2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基础知识1、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泡菜的制作原理

泡菜的制作原理
泡菜的制作原理是一种利用盐的发酵方法来保存蔬菜的技术。
首先,选取新鲜的蔬菜,通常是白菜或黄瓜,然后将其洗净并切成合适的大小。
接下来,在蔬菜中撒上适量的盐,使其渗入蔬菜内部。
盐起到了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同时还能提取蔬菜中的水分。
随后,将带有盐的蔬菜放置在容器中,通常是陶瓷坛子或玻璃罐。
为了确保蔬菜能够被充分浸泡和发酵,可以在上方加上压力物,如重物或塑料袋装水。
这一步骤有助于保持蔬菜的湿度,并排除空气中的氧气,以促进乳酸菌的生长。
乳酸菌是泡菜发酵的关键,它会利用蔬菜中的糖分进行发酵,并产生乳酸,降低菜的pH值。
在放置的过程中,蔬菜的水分会渗出来,形成泡菜的汁液,这是由于盐的渗透作用和乳酸菌发酵的结果。
发酵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而定,一般为数天到几个星期。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并清除表面的浮渣或发霉现象。
当泡菜制作完成后,可以将其存放在低温和阴凉的地方,以延长泡菜的保质期和风味。
泡菜除了具有独特的酸味外,还有益生菌和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对健康有益。
高二人教版生物选修一课件:1.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2.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 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答案
方法技巧
发酵过程中杂菌的控制方法 (1)泡菜坛的密闭性及灭菌。 (2)蔬菜的清洗可以防止杂菌繁殖。 (3)食盐的用量合适可以控制杂菌的繁殖。 (4)调味料也具有抑菌的作用。 (5)泡菜盐水的浸泡提供的无氧环境为乳酸菌的繁殖提供条件,同时又能 抑制好氧菌繁殖。
⑥氯化镉、氯化钡:溶于蒸馏水后作为亚硝酸盐的提取剂。 ⑦氢氧化钠:中和过多的盐酸,营造碱性环境。 ⑧氢氧化铝:作为吸附剂,使泡菜滤液脱色,变澄清。 ⑨蒸馏水:作为溶剂。 (2)亚硝酸盐含量计算公式
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mg 亚硝酸盐含量=取样量40 mL滤液的质量,kg
拓展应用
3.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
内容索引 一、泡菜的制作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当堂检测
一、泡菜的制作
基础梳理
1.菌种——乳酸菌 (1)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都有分布。 (2)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 (3)常见种类:乳酸链球菌和 乳酸杆菌 。其中乳酸杆菌 常用于生产酸奶。 2.制作原理 在无氧 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 分解为乳酸 。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基础梳理
1.亚硝酸盐 (1)物理性质:白色 粉末,易溶于 水 。 (2)应用: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 (3)直接危害:当人体摄入总量达0.3~0.5 g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 达 3 g 时,会引起死亡。 (4)间接危害: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随尿排出,但在特定 条件下,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 (5)我国卫生标准规定
高中生物选修1一专题复习

挑选葡萄
果 酒
果 醋
酵母菌
醋酸菌
冲洗
榨汁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二)发酵装置
甲
1、装置甲(带盖的瓶子)制葡萄酒,在发酵制酒过程中,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但又不打开,这样做的目的是 。 当发酵产生酒精后,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制果醋的发酵。(如图)
用带一层纱布 的瓶子制醋源自纱布拧松是为了及时放出CO2气体,
防止爆裂;不打开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
出料口
充气口
排气口
乙
2、装置乙的充气口在 时关闭,在 时连接充气泵不断向内 ;排气口主要是排出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 ;出料口的作用是 。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充入空气
CO2
防止杂菌污染
对发酵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三、操作提示
(一)材料的 :选择 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 ,除去 。 1、冲洗的主要目的是 ;冲洗应注意不能 ,以防止 。 2、先冲洗后除去枝梗的理由是 。
无成形的细胞核
兼性厌氧型
需氧型(有氧呼吸型)
拧松是为了及时
放出CO2气体,防止爆裂;不打开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
防止杂菌污染
18~25℃是酵
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适宜温度,30—35℃是醋酸菌生长和发酵的适宜温度
5.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 在 ;制葡萄醋时,要 将温度控制在 。 (2)制作 时,应将2开关打开,以便 。制作果酒时,为保证发酵罐中有较多的菌体,必须先 ,当达到一定数量后,应控制的培养条件是 ,此时发酵作用的反应式是 。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液体密度会逐渐 。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专题1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验亚硝酸盐含量

教学目标:
1.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测定。
一、泡菜制作基础知识
乳酸菌
乳酸链球菌 乳酸杆菌
1.分布: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
人或动物肠道内部都有
2.繁殖: 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3.代谢类型: 异养厌氧型
乳酸菌耐盐,最适pH=5
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 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三、制作泡菜实验操作过程
原料加工 加盐
修整、洗涤、晾晒、 切分成条状或片状
盐水 冷却
泡菜 盐水
成品
加调味 料装坛
发酵
测亚硝酸盐含量
(1)原料处理
将鲜菜修整、洗涤、阳光下晾晒,到菜表皮萎焉时收 下,切分成条状或片状。
(2)盐水配制
按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选择含矿质较多的井水或泉水配制盐水。
7.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怎么形 成的?
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 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 合酵母菌的繁殖。
知识延伸: 探究泡菜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和乳酸的变化
发酵前期:蔬菜刚入坛时,表面带入的微生物, 主要是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 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活动。该时期利用 了氧气,产生了缺氧环境,乳酸菌才开始活动。 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
3.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
B 原因中正确的是( )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方法
重铬酸钾 与其反应 呈灰绿色
泡菜
泡菜是一种以湿态发酵方式加工制成的浸制
品,是一种发酵食品。
泡菜制作容易,成本低
廉,风味可口,利于贮存。
某些泡菜中含有的亚硝酸盐会危害身体健康。
一、泡菜的制作
1、设备及用品 (1) 泡菜坛、菜刀、菜板; (2) 各种蔬菜均可,一般用白菜、洋 白菜、黄瓜、柿子椒、胡萝卜、 白萝卜等; (3) 添加的调味品,如花椒、大蒜、 辣椒等; (4) 白酒; (5)食糖和盐。
烧杯中,向烧杯内加入19mL蒸馏水和10mL NH4Cl
缓冲液混合,再移至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
容至50mL,冰箱中避光保存。
亚硝酸钠标准溶液(测定时用):
取1mL亚硝酸钠储液,移至100mL容量瓶中, 加蒸馏定容,即制得5μg/mL亚硝酸钠标准液。
(2)标准曲线制作
用移液器先吸取0,100,200,600, 1000μL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分别置于 有刻线试管中。
亚硝酸盐的形成
• 亚硝酸盐的形成是有害微生物将蔬菜中的 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许多蔬菜都 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在发酵过程中某些 杂菌可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并进一 步形成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胺。
亚硝酸盐的形成
• 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是泡菜中大量产生亚硝 酸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 菌、摩根氏变形菌等有害菌都可以促使硝酸盐还 原成亚硝酸盐,亚硝峰的产生是由于发酵初期的 微生物将菜体内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 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肠道细菌和黄杆菌,从泡 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来看,发酵初期 有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和霉菌存在,并且数量多, 另外,存在时间长的革兰氏阴性菌都是硝酸盐还 原阳性菌,可以推断它们与亚硝峰的形成有直接 关系。
再各加入900μL NH4Cl缓冲液,500μL60%
乙酸和1mL显色液,加水定容至5mL,混
合混匀,暗处静止25min
观察亚硝酸钠溶液颜色的梯度变化。
(3)样品测定 用移液器吸取2mL样品溶液,置于有 刻线试管中,加入900μL NH4Cl缓冲液, 500μL60%乙酸和1mL显色液,加水定 容至5mL,混合混匀,暗处静止25min , 观察样品溶液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液 做比较,得出样品溶液浓度。
一、基础知识及泡菜制作原理
1、乳酸菌
(1)形态:球型或杆型; (2)细胞结构:原核细胞;
(3)代谢类型 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细菌(耐氧厌氧型); 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常 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另外,乳酸杆菌还常用于制作酸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布
乳酸菌种类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都有 乳酸菌的分布。
2、材料与器具
泡菜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对氨基苯磺酸、
硫酸锌溶液、氢氧化钠、亚硝酸钠
蒸馏水、移液器、容量瓶、榨汁机、分
光光度计等
3 、实验步骤
(1)配置试剂溶液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向含有
0.08g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固体的离心管中 加入1mL60%乙酸充分溶解,然后将以上溶解液 加入到79mL60%乙酸中再溶解,混匀后,在冰 箱中4℃避光保存,1周内稳定。
果酒
微生物类型 酵母菌, 真菌,兼 性厌氧 酵母菌的 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
25-30℃,
果醋
醋酸菌, 细菌,好 氧菌 醋酸菌的 有氧呼吸 产生醋酸
泡菜
乳酸菌,细 菌,厌氧菌 乳酸菌无 氧呼吸产 生乳酸
原理
反应条件
无氧
30~35℃, 常温,无 通入氧气 氧条件 品尝、 pH试纸 检测
pH检测,亚 硝酸盐的检 测方法
2、实验步骤 (1)将蔬菜洗净并切成小块,晾干; (2)将泡菜坛洗净,并用热水洗坛内壁两次; (3)将各种蔬菜、盐水、糖及调味品放入坛 内,混合均匀,再加上一些白酒;
(4)盖好盖,倒水密封,放在阴凉的地方;
(5)泡菜发酵。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乙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 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 乙二胺结合生成紫红色物质。 将经过反应显色后的待测样品与标准液 比色,即可大概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的机理
• 乳酸菌对亚硝酸盐的降解分为酶降解和酸 降解二个阶段:发酵前期,培养液PH大于 4.5时,以酶降解为主,发酵后期,由于乳 酸菌本身产生酸,使培养液PH降低,当PH 小于4.0后,亚硝酸盐降解主要以酸降解为 主。
分光光度计
比色杯
光密度值(OD值)
标准曲线
NaNO2质量(ug)
(4)样品测定结果(标准液浓度:5ug/mL) 请告诉我,您测定的样品含量。 1#: 0.25 μg/mL 2#: 0.5 μg/mL 3#: 1.5 μg/mL 备注:瓶号请查看瓶底。
2、假丝酵母
发酵初期较为活跃,消耗氧气,产 生有机酸。形成厌氧,酸性环境, 为乳酸菌繁殖奠定基础。
3、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 ( 包括亚硝酸钾和亚硝酸钠 ) 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1g时, 会引起中毒,1g 严重中毒,达 0.5 — 2.0g 时会引起死亡。
3、腌制条件 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 的用量。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 易造成大肠杆菌和假丝酵母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 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腌制时间过长,乳酸菌大量死亡,酵母菌和霉菌大 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的含量上升,此时不会下降。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称取0.8g对氨基苯磺酸
固体溶于56mL蒸馏水和24mL冰乙酸中,棕色瓶 室温保存,使用时取上清液。 氨基苯磺酸溶液(上清液)等体积混合。
显色液:将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与对
亚硝酸钠标准储液:
向含有0.025g亚硝酸钠固体的离心管中加入1mL
蒸馏水充分溶解,然后将以上溶解液转移到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