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稿 浅析《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
例如:1、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

《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第一篇:《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选自《世说新语》)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⑴、少所推服.()⑵、时.名士无不至者()⑶、莫.不垂涕()⑷、使.君辈存()10、给文中划线句划分停顿。
(2分)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⑵、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12、王子猷和孙子荆悼念亡者的方式分别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他们独特的悼念方式?(5分)参考答案9、⑴、佩服⑵、当时..⑶、没有谁⑷、让.10、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⑴、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⑵、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了。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2、子猷的悼念方式是弹琴,孙子荆的悼念方式是学驴叫。
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刻的手足之情,子敬“素好琴”,子猷奔丧时抚琴即像抚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王武子生前喜欢听孙子荆学驴叫,孙子荆以驴鸣代替悲歌,表达丧友之痛。
参考译文孙子荆(孙楚西晋诗人)仗着自己有才华,很少有他看得起的人,唯独敬重王武子(王济)。
王武子去世后,名士们都来吊唁。
孙子荆后到,面对尸体痛哭,客人们也受感染跟着流泪。
孙子荆哭罢,对着灵床说:“你一直喜欢我学驴叫,今天我学给你听。
”他叫的声音和真的一样,客人们都笑了。
孙子荆抬起头来说道:“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这样的人死了!”二【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乙】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作者:孙文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2期摘; ; 要:《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共有五类:“之”“其”“彼”“伊”“己”。
其中“之”“其”使用最多,“之”在句中多作宾语,可表单复数语义;“其”的使用情况仅次于“之”,在句子中多作定语;“彼”也有作定语的情况,但主要作主语;“伊”“己”主要在句中作主语。
本文将对《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的使用情况作数量统计。
关键词:《世说新语》; ; 第三人称代词; ; 句法功能我们从前人做过的一些相关研究得知,刘汉生“《〈史记〉与〈世说新语〉人称代词比较》”一文指出,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其”“之”“彼”三类①。
庄正容“《〈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中指出,《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有“之”“其”“彼”“伊”①②。
董佩“《〈论语〉与〈世说新语〉第三人称对比研究》”一文指出,第三人称代词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从“其”作主语开始,新的第三人称代词“伊”“己”开始出现③。
据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以上几类之外,第三人称代词还有伊、己身称④(“自”“己”)等代词未被揭露,而且前人研究缺乏对其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为此我们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对刘义庆撰、朱碧莲与沈海波译的《世说新语》中出现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三类常用的且指称人的文段进行穷尽式搜索,系统性地研究其句法功能,并做详细的句法功能使用情况数量统计。
一、第三人称代词“之”“之”在《世说新语》中可以兼指。
据前人研究发现,“‘之’在甲骨文中为第三人称代词”⑤(23)。
且“之”句法功能如下表:(一)“之”在“动词+之”的结构中,可作动词的直宾或间宾,具体分析如下:1.作为动词的直接宾语。
可表示单数,亦可表示复数。
(1)表示单数:例如: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德行第一9】(2)表示复数:例如:刘玙兄弟少时为王恺所憎,尝召二人宿,欲默除之。
【仇隙第三十六2】2.作为动词的间接宾语。
《论语》与《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研究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18《论语》与《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研究董 佩(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8)摘 要:将上古时期的《论语》与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进行历时比较,可以看出第三人称代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之”“彼”基本延续了上古的用法,“其”开始作句子主语,新的第三人称代词“伊”“己”出现,分别由指示代词和反身代词转化而来。
关键词:论语;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18-03《论语》与《世说新语》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面貌。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著于春秋末年,战国前期编辑成书;《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从上古到中古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有上古汉语的历史遗留,又有新的语言现象萌芽。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历时比较法,对这两本书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出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特征以及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第三人称代词的演变特点。
一、《论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关于上古时期有无第三人称代词至今还有争议,王力在《汉语史稿》一书中指出,上古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厥”等。
1胡裕树认为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有“彼”、“夫”、“其”、“之”等。
吕叔湘和郭锡良则认为上古汉语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汉语中的“之”、“其”等原来都是指示代词,虽然逐渐向人称代词转化,但还没有完全转化,只是有人称代词的某些语法功能。
因此《论语》中的“彼”“其”“之”严格说来并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们的指称性很强,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语法功能不完备。
(一)彼“彼”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极少,共有两例,作者简介:董佩(1994—),女,陕西咸阳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乙】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钟毓、钟会:三国时魏国大臣钟繇的两个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请循.其本(2)复.问会2.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B.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C.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D.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钟会都是反应机敏、能言善辩之士,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他们的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二则》)【乙】东坡①与小妹②、黄山谷③论诗。
妹云:“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中.要加一字作腰④.,成五言联句。
”坡云:“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妹云:“惟⑥矣,未也。
”黄曰:“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妹云:“惟矣,犹未也。
”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二人抚掌称善.。
(节选自清·褚人获《坚纂》,有删改)【注释】①东坡:苏轼,字子瞻。
三稿 浅析《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

浅析《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2)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3)正文 (4)一引言 (4)二《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语言实用 (4)三《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指代指称 (10)四《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指别与照应 (11)五总结 (13)注释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摘要《世说新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伊”等,这些人称代词大都来自经传古籍,甚至有些还可以上溯至殷、周的卜辞和金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系统庞大且数量多,因此,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则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借助释义与分析两种,对《世说新语》中的第三人称“其”字进行深入的语用分析,从语境、指示对象、单复数、如何言他、指代指称以及指别与照应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探讨它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世说新语》其语用学Abstrast“Shi Shuo Xin Yu” in the third person pronoun it,he.Yi and so on, these pronouns are mostly from the books, and even som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Yin, Zhou inscriptions andbronzein,scriptions, compared,with modernChinese, ancien t Chinese pronouns huge systems and the number, therefore,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of third person pronoun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wo, the"Shi Shuo Xin Yu" third person "in the wor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contextual, object, singular and plural, how to say he, refer to reference andref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several don't and anaphora etc.,discusses its pragmatic differenceKey Words: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pronoun Pragmatics《世说新语》“其”的语言指示谈点一引言《世说新语》由一千一百三十则故事组成,全书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有一千五百余人,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清单

《世说新语》知识点+练习题【作者简介】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 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zhēn)》《贤媛(yu 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文学地位】《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三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三《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崇礼第二十二元帝朝会引王导【原文】元帝[1]正会。
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2]。
中宗[3]引之弥苦。
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4]同辉。
臣下何以瞻仰!"晋元帝【注释】[1]元帝:即司马睿。
[2]固辞:执意推辞。
[3]中宗:晋元帝司马睿的庙号。
[4]太阳与万物:喻指君主与臣民。
【译文】晋元帝在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拉着丞相王导登上御座和自己坐在一起,王导坚决推辞,元帝更加恳切地拉着他。
王导说:"如果太阳和万物一起发光,臣下又怎么瞻仰太阳呢!"【评析】晋元帝司马睿能登上皇位,王导是最大的功臣,所以司马睿肯定是拿王导当大恩人了,于是在朝会的时候,硬邀他同坐御座,但是王导也把握得很有分寸,用赞扬的话婉言拒绝了司马睿的邀请,严格遵守君臣之间的规矩和礼仪。
袁宏参军释疑惑【原文】桓宣武[1]尝请参佐入宿,袁宏、伏滔[2]相次而至,莅名[3],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4]。
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注释】[1]桓宣武:即桓温。
[2]袁宏:字彦伯。
伏滔:字玄度。
袁、伏二人都是桓温手下的参军,当时并称为"袁伏"。
[3]莅(lì)名:通名;通报来人的姓名。
[4]传教:传达教令的属吏。
质:查问。
【译文】桓温曾经请他的属官入府值宿,袁宏和伏滔接连来到。
签到值宿时,因府中还有个袁参军,袁宏怀疑名单上的袁参军是不是自己,便叫传令官再查问一下。
传令官说:"参军就是袁、伏的袁,还怀疑什么!"【评析】袁宏只是当了个小小的参军,并没有想到会得到桓温这样的礼遇,因为桓温一向都是个高高在上的人,袁宏不敢相信桓温邀请的就是自己,小吏的回答才让他确定了。
其实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早就深受桓温器重了。
髯参军,短主簿【原文】王珣、郗超[1]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2)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3)正文 (4)一引言 (4)二《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语言实用 (4)三《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指代指称 (10)四《世说新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指别与照应 (11)五总结 (13)注释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摘要《世说新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伊”等,这些人称代词大都来自经传古籍,甚至有些还可以上溯至殷、周的卜辞和金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系统庞大且数量多,因此,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则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借助释义与分析两种,对《世说新语》中的第三人称“其”字进行深入的语用分析,从语境、指示对象、单复数、如何言他、指代指称以及指别与照应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探讨它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世说新语》其语用学Abstrast“Shi Shuo Xin Yu” in the third person pronoun it,he.Yi and so on, these pronouns are mostly from the books, and even som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Yin, Zhou inscriptions andbronzein,scriptions, compared,with modernChinese, ancien t Chinese pronouns huge systems and the number, therefore,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of third person pronoun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wo, the"Shi Shuo Xin Yu" third person "in the wor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contextual, object, singular and plural, how to say he, refer to reference andref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several don't and anaphora etc.,discusses its pragmatic differenceKey Words: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pronoun Pragmatics《世说新语》“其”的语言指示谈点一引言《世说新语》由一千一百三十则故事组成,全书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有一千五百余人,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1]。
因为它真实地记录汉魏以来社会名流的言谈举止,生动的表现他们的玄心、洞见、妙赏与深情,再现一个时代的名士风流,所以能启人心智,对士人人格的塑造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能起“教科书”的作用。
(《世说新语详解》朱碧莲详解)。
[2] 代词是指代替名词的词,其作用在于写作时避免相同词语重复出现,可使得文章简短。
[3]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大类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隶属于汉语中古时期的语言,《世说新语》作为这一时期的“笔记体”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其中的人称代词方面为近代汉语的语用衍变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学者大都对于《世说新语》中第一人称、谦称代词、情感态度称谓系统,甚至是已称代词和旁称代词都做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本文对《世说新语》中的“其”字在语言语用、指代指称、以及指别与照应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出“其”字在文中的语境、指示对象、单复数、如何言他等方面的语用差异,以便更深入地探讨中古时期的人称代词研究。
二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语言实用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实用学,是研究在不同语境中的话语意义恰当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且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一)《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语言意境“语境”这一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而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据庄正容《<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中的记载,《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其”字共出现206次,为本次研究第三人称代词的语言意境提供了大量实例。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例,显示出“其”字是如何体现出语言意境的:(1)“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说新语详解》德行第一第十三篇)[4](2)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一年,未尝见其.愠之色”(《世说新语详解》德行第一第十六篇)[5](3)容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呼?”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世说新语详解》德行第一第二十五篇)[6]第一个例句中,“其”的字面意义:“如今既然已经容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危险就可以把他丢下吗?”于是便像当初那样仍然携带这个人。
“其”字的语境意义:华歆乘船逃难之时,遇到“其”即前文中“有一个人”依附于他,危难之中不弃他人,救人救彻的品格。
“其”字在文中起到衔接上文且避免重复的语用意义。
第二个例句中,“其”的字面意义:王戎说:“我和嵇康已经相处了二十年,从未看见他的脸上有过什么喜悦或怨恨的脸色。
”“其”字的语境意义:a.王戎与嵇康相处二十年。
b嵇康是一个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之人(刘注引《康别传》)[7]。
第三个例句中“其”的字面意义:顾荣说道:“哪有整天手中拿着烤肉而不知道它的滋味的道理呢。
”后来当顾荣遭遇永嘉之乱之时,南渡长江,每次遇到危急之时,常有一人帮助他,顾荣便问他这样做的缘故,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在宴会上接受烤肉的那个人。
“其”字的语境意义:“其”为顾荣在洛阳的时候,应友人的邀请赴宴,见到的“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顾荣便是“割炙以啖”之人。
在《世说新语》中“其”字在文段中都可解释为两层甚至多层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等其他更深层的意义。
这些语境意义又可以划分为文化意境和情景意境,因此,在不同的文段中,“其”字都有不同的文化和情景的意境。
(二)《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所附属的数词变化《世说新语》中,“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出现的次数占全书第三人称总数约40%,一般情况下表示单数,表达复数概念时,是与上下文相联系而翻译出表现出的复数形式。
1.从语用上看,《世说新语》中的“其”表示复数形式在文中的体现:《世说新语》中的“其”表示复数形式在文中有很多地方显像出来,大都表示泛指的事物。
(4)谢公云:“圣贤去人,其.间亦迩。
”子侄未之许。
公叹曰:“若郗超闻此语,必不至河叹。
”(《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第七十五篇)[8]例句中的释义为:谢安说道:“圣人贤者与一般普通之人的距离也是很近的。
”但是他的子侄们都不赞同谢安的意见。
谢安因此叹息道:“如果郗超听到我说的话,必定不会认为这是不着边际、不可凭信的空话的。
”例句中“其”字指示前文中“圣贤去人”意为圣人贤者与一般普通人,是为所附属的复数形式。
(5)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
觊亦即晓其.旨。
(《世说新语详解》德行第一第四十一篇)[9]例句中的释义为:当初,桓玄与杨广共同劝说殷仲堪,他应当夺取殷觊的南蛮校尉之职与所辖地区,以便树立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殷觊也马上明白了他们的意图。
文中加点字“其”意为指示第三人称复数“他们的”,即指代文中的桓玄与杨广。
《世说新语》中的“其”表示复数形式在文中有很多地方显像出来,大都表示泛指的事物,因此多用复数形式。
2.从语用上看,《世说新语》中的“其”所附属的单数在文中的体现:文中大都以特指形式的出现,当特指某一事物或是人物时,则采用单数形式表现所描述的显像。
(6)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惜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而曹其存之。
”(《世说新语详解》德行第一第四十篇)[10]例句中的释义为:殷仲堪这样做虽然是想做大家的表率,却也是源于他本性中的自然坦率。
殷仲堪常常告诉子他的子弟说:“不要认为我担任了大州长官,就可以抛弃掉往日的心愿,我现在仍然没有改变。
清贫是我们士人的本分,哪里能登上大雅之堂就丢掉当初的根本的呢?你们一定要牢记我的话”。
引文中第一个加点的“其”字是指示第一人称单数殷仲堪。
第二个“其”字是指示前文单数形式的“清贫”。
(7)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猎,将其.二儿俱行,庾公不知。
(《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第四十九篇)[11]例句中的释义为:孙盛当初当庾亮下属的记室参军的时候,曾经跟随庾亮去郊外打猎,他便偷偷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庾亮事先并不知道。
文中的第三人称“其”字指示前文中孙盛。
文中大都以特指形式的出现,当特指某一事物或是人物时,则采用单数形式表现所描述的显像。
《世说新语》中,“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情况下表示单数,表达复数概念时,是与上下文相联系而翻译出表现出的复数形式。
(三)《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的述他人称代词“其”在句子中指代他称一般是话语双方之中的听者、第三者、泛指、指定说话对象,《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言他的具体情况的分析:1.《世说新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指代说话对象第三人称指代词在中古时期的许多名著中都有出现,多数情况表示前文所指的说话对象,给许多文论作者以简便之行代替繁复缛节之嫌。
(8)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必未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第三篇)[12]例句的释义为: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便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如果小的时候是聪明伶俐,但是长大后就不见得很好。
”孔融回答说:“那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
”陈韪听了这句话便感到非常尴尬。
文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只是前文中的孔融,是以“人”言他,即座中某个人指定说话对象为孔融。
(9)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
(《世说新语详解》言语第二第二十四篇)[13]例句的释义为:王武子王济和孙子荆孙楚各自夸说自己家乡的山水和人物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