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趋势

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趋势
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趋势

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趋势

2007-8-14

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为8亿辆,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2亿辆,届时,交通用油将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62%以上,石油需求与常规石油供给之间将出现缺口,2050年供需缺口几乎相当于20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两倍。为解决石油供需矛盾,未来汽车产业在发展新技术、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同时,必须考虑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问题。

一、车用替代燃料的多种方案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来自石油的汽油、柴油仍将是车用燃料的主流,其他代用燃料仅仅是一种补充。中长期车用替代燃料的主体将是煤基燃料、生物燃料和天然气燃料。汽车代用燃料,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含氧燃料(醇/醚/酯);二是合成油(BTL/CTL/GTL);三是气体燃料(甲烷气/合成气/氢气)。含氧燃料技术成熟,是近期应予推广应用的重点。合成油与现有车辆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全兼容,但其生产技术尚待完善,合成油可望在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气体燃料车优点很多,但尚处研究阶段,我国将从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开发等方面逐一突破。

现将几种大家比较关心的替代燃料简述如下。

1. 煤直接液化(CTL-CDD)

煤直接液化是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化合物,再精制后制取汽油、柴油。国际上有德国的IGOR工艺,日本的NEDOL工艺以及美国的H-Coal 工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首先实现煤炭直接液化的工业化生产,以褐煤、烟煤为原料的油品生产总能力达到423万吨/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美、德、日等国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新工艺,新工艺的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工艺和技术路线更趋合理,有的已完成建设商业化工厂的研究和初步设计,技术上具备了建厂条件。

对煤的直接液化工艺,我国已有25年的研究和开发历史,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烟煤CTL工艺研究,完成了0.14吨/日的连续试验,2005年进行了6吨/日的放大试验,连续运转400小时。中国神华集团计划建设世界第一个“商业化”的煤直接液化项目,总规模年产油品500万吨。该项目一期工程将在内蒙神东建设年产320万吨的油品装置,已于2004年8月开工。目前建设的100万吨/年的装置,计划到2007年10月投产。该工艺反应条件苛刻,反应压力为15-30兆帕,反应温度为440℃-550℃,装置投资约7000元/吨油品,计划耗煤300万吨。产品为石脑油32万吨,柴油62万吨,液化气7万吨,产品成本相对较高。该工艺得到的油品精制后可直接用作汽油、柴油,发动机不作任何改动,与现有燃油输配系统配套,适合大规模(200万吨/年以上)生产。我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纳米级高效催化剂,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直接液化的粗油加氢精制工艺和催化剂技术均取得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液化油加工技术。这些成果和技术为建设神华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设计基础。

目前煤直接液化存在的主要困难在于资金问题。建设一个万吨级煤变油示范厂项目需投资6亿-7亿元,而建设能产生效益的百万吨级煤变油厂需投资上百亿元。另外煤直接液化对煤质要求十分苛刻,基本要求是将煤磨成200目左右的细粉,并将水分干燥到低于2%,需

选择易磨、含水低的煤,而且要求煤中氢含量高,氧、硫、氮含量低。为了更好地推广煤直接液化项目,实现有序发展,国家发改委规定,煤直接液化项目规模应在200万吨以上。

2.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CTL-FTD)

煤间接液化是将煤先气化生成合成气,再通过费托(F-T)合成转化为烃类化合物。其反应条件比直接液化温和(3-5兆帕,200℃-350℃),油品质量优于直接液化产品,也可直接与当前石油路线的输配系统配套。但投资也大(10000元/吨油),耗煤多(每吨油耗煤4.5-5.5吨),另外放出大量水和热,合成气分子利用率低、能效偏低。此技术在南非、马来西亚、新西兰已经商业化。南非萨索尔(SASOL)公司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生产企业,年消耗煤炭约4500万吨,合成产品750万吨,提供国内约30%的油品需求。美国2004年开工建设规模为5000吨/日油品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厂,预计2007年投产。

近几年,我国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发展较快,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山西煤化所”)、兖州矿业集团分别建成了能力为750吨/年和5000吨/年的中试装置。利用山西煤化所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和内蒙古伊泰集团分别于2006年2月和2006年4月开工建设年产16万吨油品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兖州矿业集团依靠自主研发,于2004年底建成5000吨/年的低温浆态床合成油中试装置,2006年4月开始建设4500吨/年的高温合成中试装置。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兖矿集团公司在陕西榆林开展100万吨/年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的前期工作。

2004年9月28日,我国与南非签约,神华集团与宁夏煤业集团引进南非SASOL公司的技术,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个年产300万吨油品的装置,投资分别为300亿元,计划2012年建成。兖州矿业集团计划在榆林建设100万吨/年的装置,山西潞安计划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建成两个260万吨/年的装置,晋城计划建设120万吨/年的装置。估计到2020年,全国煤间接液化装置产能将达3400万吨/年。

3. 二甲醚(DME)

二甲醚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是替代柴油的好产品,制作简单。由煤气化制合成气,进而生产甲醇,甲醇再脱水生成二甲醚(DME)。二甲醚是公认的优质清洁燃料,无腐蚀,污染排放少,有利于保护环境,经济上也有一定优势。但存在热值低,密度小,柴油机要做适当改造或专门设计,黏度低,润滑性差,对橡胶有溶涨性等问题,需要加强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研究。

国际上二甲醚车辆运行示范较少。瑞典VOLVO公司曾将DH10A柴油机改造成二甲醚发动机,并将其安装在B10BLE大型客车上进行研究示范,还在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支持下进行了全生命周期分析。日本已研制出二甲醚卡车样车和城市客车样车,正在进行运行示范,为此还建立了3个二甲醚示范车加气站。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专门设计、可供大批量生产应用的商品级二甲醚燃料供给系统,这是二甲醚汽车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甲醚的生产方法有多种,有二步法、一步法和间接一步法。二步法又可分为液相法和气相法;间接一步法是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的;一步法目前技术尚不成熟。以前二甲醚主要作喷雾剂使用,产量有限,2004年,世界二甲醚生产能力为26万吨,总产量

18万吨。最大生产厂家为德国的莱茵褐煤燃料公司,年产量仅为12.5万吨,国内生产能力仅为20万吨/年。

近年来,国内外二甲醚的发展都很快。山东久泰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已达15万吨/年,泸天化绿源醇业有限公司的产能也达到10万吨/年。目前,全国在建规模约31万吨/年,拟建项目200万吨/年左右。国外也开始筹建大项目,最大规模达250万吨/年,估计2006年国外总生产能力将达650万吨以上。国内直接用煤制二甲醚成本低,约1200-1800元/吨,用商业甲醇生产则约3600元/吨。一般1.8升二甲醚可替代1升柴油(或者1.5吨二甲醚代替1吨柴油)。

二甲醚在汽车上应用尚处起步阶段。2000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与大连柴油机厂联合研制了国内第一辆二甲醚汽车。2005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二甲醚城市客车,经有关权威部门检验,各项排放指标远优于欧Ⅲ排放限值。2005年7月,中国第一台高速二甲醚城市中巴车在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国家科学技术部验收,投入试运行。2005年,山东久泰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捷达柴油轿车为基础共同开发的二甲醚轿车在山东临沂试运行。2006年,山东省临沂市计划实施30辆二甲醚公共汽车的示范运行,上海市也拟开展二甲醚公交车示范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二甲醚发动机的动力性能超过柴油机,燃油经济性与柴油机相当,噪声低于柴油机;二甲醚发动机不需要复杂的电控和排气后处理系统,就可以达到欧Ⅲ标准,部分指标已达到欧Ⅳ标准。但二甲醚作为车用燃料代替柴油还存在一定障碍:现在柴油车的油箱、油路及进气系统都需要进行改造,储运和销售等方面需要专门建设,还需要加强二甲醚汽车实际应用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二甲醚在汽车上应用的相关标准,有关原材料生产性标准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此外,二甲醚更趋向代替液化石油气(LPG)供应给广大城镇、乡村作为民用燃气使用,这一用途的经济效益更好。

4. 生物质燃料

生物质燃料包含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及生物质合成燃料。

(1)燃料乙醇

燃料乙醇是醇类燃料的一种,是成熟和安全且可再生的能源,最早在巴西,后来在美国广泛使用。美国是玉米出口大国,美国用玉米总产量的13%生产乙醇汽油,生产量已达42亿加仑,但仅占汽油市场的2%,对其能源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2005年,巴西燃料乙醇产量近13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乙醇产量的43%。巴西现有520多家燃料乙醇生产厂,主要以丰富和廉价的甘庶为原料,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达160亿升。

2003年6月,日本资源能源厅决定在汽油中添加乙醇,乙醇的混入比例容许值为3%以下。印度于2003年启动燃料乙醇计划,按照政府规定,北部9个邦和4个联邦区可在汽油中加入5%的乙醇。如进展顺利,印度政府将在全国推广乙醇汽油,并计划将汽油中乙醇的比例提高到10%。目前,一些具有农业资源优势的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奥地利、泰国、南非等国政府也已经制定规划,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并推广应用车用乙醇汽油。

我国也正在大力推广乙醇汽油,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的推动下,从2004年4月起,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五省全部地区,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四省部分地市全面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05年底,上述各省市辖区范围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目前我国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以玉米、小麦为主。粮食燃料乙醇技术已基本成熟,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总产能达到每年102万吨。但是,使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提供的数字显示,按照行业平均水平,每3.3吨玉米可以生产1吨燃料乙醇,目前玉米的市场行情为1200-1300元/吨,加上1000元左右的加工费,每吨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4500-5000元。而出售给石油企业时,每吨燃料乙醇大约售价为3600元,这样,如果没有补贴,每生产1吨燃料乙醇,企业将亏损1400元左右。加之我国粮食不富余(粮食安全线是4.7亿吨,2003年仅4.3亿吨,缺口4000-5000万吨),粮食不可能成为大量的汽车燃料,而其他生物质开发得也不多,尚不能满足农村能源需求。

为了扶持燃料乙醇生产,国家为四家定点生产企业提供了专项补贴,每吨燃料乙醇的补贴在1000-2300元之间,视各地情况而定。获得补贴后,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利润率约为5%,处于保本微利状态。除直接补贴外,国家还为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免征5%的消费税,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另外,享受国家陈化粮的政策补贴,拥有使用陈化粮的优先权。

生产成本高于普通汽油,一直是制约燃料乙醇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使生产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综合利用率,国家也正在逐步降低对生产企业的补贴。在乙醇汽油推广初期,国家对燃料乙醇生产厂家是据实补贴,从2004年开始国家改为定额补贴。以河南天冠集团为例,2004年天冠集团每生产1吨燃料乙醇,国家补贴2070元,而2005年已把这个补贴降为1721元/吨,2006-2008年,国家对天冠集团燃料乙醇的生产补贴降为1373元/吨。国家对乙醇燃料的补贴型也将由“成本加利润型”改为“弹性亏损补贴型”。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考虑提请国家将原来对燃料乙醇的政府补贴改为税收支持,即免征每升燃料乙醇需要上缴的1元左右的税费,此办法可使每吨乙醇的成本降低1200多元。此外,新建燃料乙醇生产项目需要国家审批,否则就无法享受国家的补贴和优惠,同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也不会安排使用违规企业生产的燃料乙醇。在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方面,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甜高粱的育种,已开发出高品质的“醇甜系列”甜高粱种籽。在甜高粱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方面,我国自主开发的固体、液体发酵工艺和技术已达到应用水平,甜高粱茎秆制取燃料乙醇技术已基本成熟,黑龙江省已建成年产5000吨的甜高粱茎秆生产乙醇示范装置。16-18吨甜高粱秆(北方平均亩产4吨)可制取1吨燃料酒精,农民种植甜高粱比种玉米每亩可多收入100-200元。但甜高粱资源的储存、保鲜、全年连续生产、残渣综合利用等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

专家多次研讨认为:按照“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未来我国乙醇燃料的发展不宜再扩大粮食乙醇,而应向非粮食乙醇发展。为此,国内正在开发以木屑、棉籽壳、玉米秸秆等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技术,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等单位都在开展这方面研究,还有不少关键性技术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

(2)生物柴油(Biodiesel)

生物柴油以含油植物、动物油脂以及废食用油为原料制成,可以20%混配柴油(B20),达到0号优质柴油标准。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因其环境污染物质释放量少,使用安全,使用范围广,可进行生物降解,又对于各种车辆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因此,各国将其作为新型替代燃料予以高度重视。其特点是:1)原料来源广;2)柴油机不需改动;3)储存、运输安全;

4)可得到经济价值较高的副产品。国外用于规模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有大豆(美国)、油菜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棕榈油(东南亚国家)、棉花籽、食用回收油等。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广泛取材,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欧洲是世界上生物柴油发展最快的地区,预计到2010年生物柴油产量将达到830万吨。日本于1995年开始研究生物柴油,目前利用废弃食用油生产生物柴油的能力已达40万吨/年。美国、巴西、印度、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生物柴油。美国规划2011年生产生物柴油155万吨,2016年达到330万吨。

根据欧美国家对卡车、轿车、火车、公交车、拖拉机和小型轮船应用生物柴油情况所进行的测试,生物柴油在保持汽车性能不变的同时,还降低了发动机的磨损。多数测试显示20%生物柴油与80%传统柴油相混合的使用效果最好。

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较高。为了让生物柴油获得大众的认可和接受,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对投放市场的生物柴油采取了免税或低税率政策,并在宣传和建设生物柴油加油站、改良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实现产业化的生产工艺为化学催化酯交换法,但投资大、成本高,每吨油耗植物油1010千克,有酸碱排放,能耗也较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已有30多家生产厂,生产规模一般都在2万吨/年以下。大部分以工业废油和废食用油为原料,生产成本为3500元/吨左右;少数以麻疯树含油果实以及油菜籽、棉籽油等下脚料为原料,估算生产成本在4000元/吨以上。清华大学开发的生物酯法技术,在常温常压下生产,无污染,醇用量小,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四川大学等单位在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的支持下,对麻疯树、油菜籽等能源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原料种植、品种选育、油料加工、生物柴油转化及利用的一整套技术。生物柴油国家标准已经完成技术审查工作,进入报批阶段。目前,国内比较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厂为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产量约5万吨/年。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建成200吨/年的中试装置,并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万吨级生物柴油厂,建成后将年耗油菜籽3万吨,产品为1万吨生物柴油、100吨甘油,副产品为400吨植酸钠。

我国有3亿亩盐碱地,若利用1亿亩种植变基因甜高粱可生产生物柴油上千万吨,有很大潜力。但目前生物柴油成本尚高,再加上配套种子基因改良、盐碱地的利用、现代酶技术等一系列研究项目还未有大的进展,技术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推广将会晚一些。近期建设的项目包括湖南中和50万吨/年、瑞联科技30万吨/年、亚洲生物10万吨/年、安徽国风60万吨/年、甘肃华诚10万吨/年、内蒙天宠50万吨/年、河南东安5万吨/年、河南天冠3万吨/年等。

(3)生物质合成燃料(BTL)

生物质合成燃料(BTL)是生物质经气化,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液体燃料。也就是先将生物质气化制成合成气,再利用相关工艺生产合成油、二甲醚等燃料或氢气。生物质合成燃料的原料来源丰富,林业加工剩余物以及果壳、秸秆等均可作为原料,能源转换效率可达40%-50%。生物质合成油的燃料性质与传统汽油和柴油性质相近,使用时发动机不用做大的改动。生物质甲醇、二甲醚的使用与其他甲醇、二甲醚没有什么区别。

生物质二甲醚和生物质合成柴油技术目前尚处于研发示范阶段,国际上还没有商业化工厂投入运行,但因为原料来源广泛、产品性能优良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处于研究热点之中。生物质还可以通过热裂工艺转化为可燃气、木炭和生物油等能源产品,生物质裂解油通过进一步分离、处理和提炼,可作为内燃机燃料。

近十几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加强了生物质快速裂解技术的研发。美国建立了不同裂解方法的实验装置,每小时生产容量从几十升至几百升,最高产油率达70%;意大利建立了每小时500千克的装置;加拿大开发了多种工艺,能力为100吨/日的工业应用试验装置已经投入运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裂解油的性质与传统汽油和柴油性质相近,低比例使用发动机可不做大的改动,其辛烷值高,发动机效率高于汽油和柴油;几乎不含硫、氮等杂质。

我国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合成油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在6亿-7亿吨,大部分是采用直接燃烧的方式利用,燃烧效率仅有10%-15%,因此在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沈阳农业大学(以木屑为原料)、浙江大学(以木屑和秸秆为原料)等单位正在进行研究试验。山东理工大学牵头的以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裂解油研究,试验规模已达400吨/年的水平。

总的来讲,目前国内外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均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只有少数进入了中试阶段,距离产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还存在技术和经济问题,其中经济问题是主要的。

5. 甲醇汽油

甲醇的理化特性接近汽油,具有比汽油高的辛烷值和自燃点,理论混合气热值与汽油接近,可燃极限宽,汽化潜热大,具有良好的燃烧特性,是汽油的良好替代燃料。甲醇与柴油互溶性差,自燃点高,黏度低,润滑性差,因此柴油机燃用甲醇燃料比汽油机困难,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国内外甲醇生产能源快速扩张,生产规模趋于向大型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甲醇燃料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等国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国家都曾经有过中等规模的甲醇示范车队。福特、通用、丰田、大众等公司相继开发出灵活的燃料汽车。但由于市场原因,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上甲醇燃料车用市场日渐萎缩。

我国煤基甲醇燃料的车用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国家、行业及地方项目的共同支持下,已在低比例、高比例甲醇燃料发动机的研发,甲醇燃料的储存、输配、防腐、安全及甲醇汽车的维护保养、试验、检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我国已形成多项实用技术,解决了一些甲醇燃料车用的技术问题。M15低比例甲醇汽油已在四川、河南、陕西、重庆、新疆等地的多个城市示范应用,有几百辆M85和M100高比例甲醇车在示范运行。甲醇相比汽油更加安全,不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和累积污染。

根据甲醇汽车示范运行情况,低比例甲醇适合在普通汽车上使用,而高比例甲醇适合在专用的甲醇汽车上使用。所以,具有发展前途的应该是比例低于15%的甲醇汽油和技术比较成熟的M85高比例甲醇汽油。

对于低比例甲醇汽油,可以先在富煤地区或周边地区政府的支持下推广使用,待取得更为成熟的经验后,再考虑扩大使用范围。对于M85,可以鼓励汽车厂家生产专门的甲醇汽车或灵活燃料汽车(如路线或运行范围相对固定的公交车或出租车),用于商用目的。商用车运行里程多,对燃料价格比较敏感,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甲醇储运、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措施有保障,甲醇燃料的产品规范出台,并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甲醇燃料可能会在市场上得到广泛使用。

6. GTL(天然气合成油)

GTL是把天然气转化为液体燃料。1993年萨索尔公司与Topsoe公司共同开发了GTL技术SSPD工艺,规模为3.2万桶/日,后又在尼日利亚、卡塔尔分别建立了3.3万桶/日及3.4万桶/日的大型GTL工厂。

壳牌、埃克森美孚、BP等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纷纷提出建设大型GTL装置,规划总能力已达4500万吨/年。GTL产品的柴油馏分可达80%,产品不含芳烃,不含硫,无味,十六烷值高达73,可达到欧Ⅳ排放标准。由于柴油机油耗比汽油机低30%-40%,所以经济性明显优于汽油车。

中国天然气资源紧张,人均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但最近新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在增加,可考虑在某些远离市场的边远地区建厂,但应注意经济规模。

7. CNG(压缩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和LPG(液化石油气)

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是由天然气经过脱硫、脱烃和脱水等过程精制后压缩或液化而成,在国际上技术成熟。LPG作为汽车燃气早已在国内外推广。2004年,我国LPG汽车保有量11.4万辆,LPG加油站355座,消耗LPG35万吨。

作为机动车清洁燃料,CNG主要用于轻型非单一燃料的汽车,LNG主要用于重型单一燃料的汽车。国外的经验表明:1)CNG/LNG可直接用在机动车中作为动力燃料,而无需添加任何抗爆剂,在重型汽车中使用,效果尤佳。2)CNG/LNG可使发动机热效率提高8%,有利于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提高燃烧安全性,明显减少污染排放。3)天然气用作车用燃料,需要压缩和较大的储罐,燃气储罐每加满一次只能行驶约160千米,只适于短途运输。4)CNG/LNG的能量容量比汽油低40%,未燃烧的甲烷对温室效应影响较大。5)CNG和LNG 作为车用燃料,均要建设相应的加气站,并将汽车改装成天然气/汽油双燃料汽车。

目前国外燃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燃气汽车技术比较成熟,实际应用较多。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在实施以气代油的战略计划,燃气汽车总量在500万辆以上,约占全球汽车总保有量的0.7%左右,占替代燃料汽车总量的80%以上。其中液化石油气(LPG)汽车约400万辆以上,压缩天然气(CNG)汽车约100万辆,液化天然气(LNG)汽车近万辆。

我国燃气(CNG/LPG)汽车相关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在推广城市主要应用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上。但我国发动机的燃气喷射系统依然主要依靠进口,尤其是大型的CNG发动机,基本全部采用国外发动机机型。

我国各城市燃气(CNG/LPG)汽车保有量已达25万辆,占这些城市机动车总保有量的

1.7%。其中出租车和公交车中的燃气汽车保有量达19万辆。但投资建设加气站费用较高(80万-140万元/站),LPG尾气排放只能达欧Ⅱ标准,LPG作为车用燃料竞争力日趋困难。目前北京71家加气站已经停用了30家,苏州1276辆LPG车只剩下15辆。

8.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按电化学原理等温地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不通过热机过程,因此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在理论上它的热电转化效率可达85%-90%,在实际上也可达到40%-60%。燃料电池以富氢作燃料时,其制取过程中CO2排放比热机少40%以上。燃料电池运动部件少,噪声很低,而且运行可靠。燃料电池汽车与一般可充电电池、电动车不一样。电动车行程短,如铅酸蓄电池车行驶100千米就需再充电,即使采用镍氢电池、锂电池也只能行驶200千米(该类电动车,日本还在研究),而燃料电池汽车可行驶450千米。奔驰、雷诺、大众、福特、通用、丰田等汽车公司都已推出了燃料电池汽车,燃料贮存方式有压缩氢气的、甲醇的、金属氢化物的。典型的是奔驰Necar4,最高时速145千米/小时,一次加燃料可行驶450千米,功率70千瓦,可贮液氢5千克。

燃料电池汽车尾气排放少,有利于环保,但燃料电池价格极高。奔驰燃料电池成本3万美元,整车价格是普通汽车的10倍。再加之全球铂供应量有限(每辆车需100克铂),因此,燃料电池汽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燃料电池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全球所看好。全球能源科技资金12%投向了氢能燃料电池,很多关键技术得以突破,如:电池成本正降到100美元/千瓦。以复合增降高温膜、低铂催化剂、金属双极板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正在兴起。

目前北京已有三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动1号)作为公交车在行驶,上海也有创新1号在行驶(功率100千瓦,时速90千米,行程300千米,乘坐35人),估计2015年可以走向商业化。

9. 气体燃料汽车

(1)合成气汽车

合成气是制甲醇、二甲醚、氢气的原料气,净化、脱硫后成清洁燃料,可直接用于内燃机燃烧。合成气由氢气和一氧化碳组成,燃烧后排放水和二氧化碳,有微量CO、HC和NO X。燃烧速度是汽油的7.5倍,抗爆性好,据国外研究和专利的报道:压缩比可达12.5。采用合成气,汽车热效率可提高20%-40%,功率提高15%,燃耗降低30%,无尾气净化接近欧IV(这些指标还应验证,但效果是肯定的),还可用微量的铂催化剂净化;与醇、醚相比,可简化制造和减少设备,成本和投资更低。合成气的压缩或液化与氢气相近,但不用脱除CO,建站投资较低,还可用减少的成本和投资部分补偿压缩(制醇醚也要压缩)或液化的投资和成本。合成气没有毒性、腐蚀、溶涨等缺点。可利用遍布全国的中小化肥厂制造合成气,就近供应。

(2)氢气内燃机汽车

氢气内燃机汽车无CO、CO2和HC排放,仅排放微量的NO X(为汽油的1/10),并可再用微量铂族催化剂净化。功率用增压补偿(福特U型氢内燃机汽车)。制氢可有三种办法:风力发电-电解水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煤气化制氢。成本和供应设施与燃料电池相同,目前

世界上仅美国加州、德国慕尼黑有加气站。氢气汽车中长期可能大量发展,日本有专家认为可能会先于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

10. 混合动力汽车

汽车动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燃料、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等。混合动力是通过换用不同的辅助动力,形成油-电、气-电、电-电等各种不同动力的转换,适应从汽油、柴油到包含氢能燃料电池在内的各种替代燃料。当前,内燃机混合动力轿车城市工况可节油40%左右,混合动力还为汽车排放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鉴于我国私人轿车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混合动力轿车非常适合在我国推广使用。但目前混合动力轿车还有成本高、寿命短等问题,其技术进步还将呈现长期、稳步、渐变的特征。

二、我国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替代能源发展已纳入相关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实行直接替代(以发展车用替代燃料为主)与间接替代(以节能、替代工业原料与燃料用油为主)一起抓。

1. 甲醇燃料

按照“低比例醇醚燃料适应汽车、汽车适应高比例醇醚燃料”的原则,低比例甲醇汽油(M15)和高比例甲醇燃料(M85)都将有不错的市场前景。随着国家甲醇燃料标准和规范的出台,甲醇燃料储运、使用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发动机和汽车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完善,甲醇燃料有可能在市场上得到比较广泛的销售和使用。

低比例甲醇汽油(M15)的应用不存在大的技术难题,在加强对现有实用技术评价和论证的基础上,需有效解决腐蚀、溶胀及燃料助溶等问题,加快进行车辆适配性试验研究。高比例甲醇燃料(M85)可在继续加强专用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开发的基础上,加强高效润滑添加剂和发动机专用机油的开发等,同时有步骤地推动基础设施的扩展。开始可在一些地区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定点线路上扩大示范运行。为解决地区间燃料不同的问题,国家应鼓励汽车厂家开发研制生产灵活的燃料汽车。

2. 二甲醚燃料

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料替代LPG的技术已经逐步成熟,需要在规范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完善二甲醚汽车的示范运行,同时在发动机的可靠性、耐久性及材料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

3. 天然气车用燃料

燃气汽车的推广应用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及续驶里程、储存携带等因素的影响。燃气汽车的经济性取决于天然气的价格,在燃气价格较高时,燃气汽车竞争力较差。

天然气液体燃料适宜在天然气产地、西气东输沿线等地区推广应用。

4. 其他

目前国内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还会受到资源和土地的限制,发展乙醇燃料会受到粮食和生物质可供应量的限制。今后应重点发展木薯、甘薯、甜高粱秸杆等燃料乙醇,开发麻疯树、黄连木等生物柴油。在煤制油方面,“十

一五”期间是煤制油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示范期,2010-2020年将是煤制油产业化的重要发展期。到2020年末,有可能实现煤制油技术产业化。

综合考虑我国资源、技术、经济及环境情况,我国替代能源的发展,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替代,最大限度地弥补石油供需缺口,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煤基液体燃料应是我国近中期发展的重点。含量低于15%的甲醇汽油和高于85%的车用甲醇燃料是今后可行的发展方向,几年后甲醇燃料有可能在市场上得到比较广泛的销售和使用。煤制油技术到2010-2020年会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期,未来几十年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更是将其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减少石油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行业标准、产业联盟、企业布局、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有望肩负起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针对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国研网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王晓明。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国研网: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怎样的? 王晓明: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目前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例如关键技术的突破、汽车工业的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接受度等。 具体到各国,应该说,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还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起步比我国要早很多,它们的发展也各有侧重。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新能源安全的战略,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早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就提出了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的计划,混合动力是当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到了布什时期,变为追求零排放和零石油依赖,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后来还有一个计划,想用十年的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生物质燃料。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奥巴马政府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总额4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计划,产品上,选择了以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为重点。

醇醚燃料发展趋势

大力推广醇醚燃料 是我国实施替代能源战略的现实途径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发展方向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大事,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2005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近50%。由于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及世界热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使国家的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中, 石油已成为各类重大国际事件的重要诱因。一场没有硝烟的石油争夺战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如何应对世界“石油危机”,实施科学可行的替代能源战略,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从我国实际出发,大力推广煤基醇醚燃料替代汽柴油,势在必行,是一次战略性决择。 一、积极推广醇醚燃料是我国替代能源的现实选择 (一)应对世界“石油危机”的良好对策。 1、石油供应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对石油需求越来越迫切。1996年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进口依存度达到36.6%,超过警戒线。2005年石油出现4个突破:消费量突破了亿吨,达3.2亿吨;进口量突破1.5亿吨,依存度近50%。据预测,到2010、2015、2020年我国分别需要石油4.3、5.3、6.3亿吨;进口石油分别需要2.5、3.3、4.3亿吨。届时,我国要进3-4亿吨,是极具风险性的。 2、世界将面临“真正的石油危机”。在世界历史上,虽有过两次石油危机,均缘自经济、政治、军事等外部原因而引发的:第一次(1973-1974)是由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禁运、减产、提价”等集体行动,造成供应短缺。第二次(1978-1979)是因为伊朗革命造成石油供应短缺。但研究表明,全世界到2010年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今后20年左右,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开始下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面临石油危机。

车用发动机的技术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汽车发动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内燃机的发展带动汽车的发展,伴随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而来的是大气污染和石油消耗。无疑,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将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近 20 年来, 面对世界石油资源日趋枯竭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 面对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世界汽车界不停地在寻找实现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法。 一. 车用柴油机发展及现状 1.1 车用柴油机的性能特点 (1)有能量密度高(大型低速增压柴油机的有效热效率已超过50%),燃油消耗率低,这对节约能源和提高经济效益都很重要。 (2)好的燃油经济性; (3)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少,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汽油机大约低30-35%,但废气中含有害成分(NO,颗粒物等)较多,噪声较大,在环境环抱方面已引起重视。 (4)功率和转速范围很大(功率1—65580KW,转速54—5000r/min),因此应用领域宽 (5)结构较复杂,零部件材料和工艺要求较高,制造成本较高,与汽油机相比质量较大。主要有三大优点: (1) 经济。首先, 每单位柴油的能量含量比汽油高;其次,柴油机的压燃特性, 使其热效率比汽油机高。一般柴油机的油耗要比汽油机的低 30%~40%。 (2) 环保。一般来说, 机动车的主要排放物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相对而言, 柴油机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极低, 但在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上要比汽油机更难处理。这是柴油机本身的特性造成的, 可通过现代技术处治。 (3) 柴油机低速大扭矩的特性, 为汽车提供了更好的使用性能。通过采用先进的燃油喷射技术和电控技术, 现代柴油机在动力性、加速性、舒适性指标上已经无异于汽油机。 1.2 国内柴油机的现状 自2003年以来,国内柴油机行业出现了结构调整:潍坊柴油机厂在2002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功率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上海柴油机厂在商用车柴油机领域初露锋芒,主要得益于北汽福田欧曼重卡市场份额的迅速提高;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行业的领先者,进行了新一轮的产品结构优化,产品顺利实现从欧Ⅰ向欧Ⅱ的过渡,完善了产品系列(从4缸机到6缸机)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功率覆盖范围,柴油机最大功率水平可以达到257 kW(350 ps)。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无论是从经济性还是从环保角度讲,国内的车用柴油机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了。自产发动机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重卡及低端乘用车对发动机的需求,无需外购。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总结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能源汽车是全世界正在进行研究的热点项目,世界汽车大国如中国、日本、美国、 德国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推广。在当今社会,汽车已经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国内外科技实力竞争的一个关键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严峻问题的必由之路,是汽车行业技术和产业革新的必然趋势。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解决能源和环境系统问题以及提高国家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一方面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全球汽车行业面对的共同问题。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国内汽车保有量呈递增趋势。预计2015年的汽车保 有量将达到1.5亿辆,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更是将达到2亿辆以上。传统汽车在 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排放的污染物有碳氢化合物、氮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人类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传统汽车主要采用燃油发动机,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现有的车用内燃机的动力技术的改进处于一种渐进式的状态,进展缓慢,已经不能应对环境、能源系统的挑战,汽车行业亟待一场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带动钢铁、机械加 工、电子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容易形成产业集群,是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一直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没有形成原始创新的技术,没有形成自己的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方面,世界各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国家只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才能在汽车工业上实现“弯道超车”,才能有机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汽车工业上一较高下。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种类 根据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有关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新能 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后文简称《规则》),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概念。实用非常规车用燃料来作为动力源的汽车便是新能源汽车,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汽车拥有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构也较为新颖。《规则》还指出: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出现以来,动力形式主要有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种。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主要的研究方向。 混合动力汽车在汽车上配置了两种动力系统,一般是在传统燃料的动力系统基础上 再匹配发电机、电动机等以电能为动力的系统。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电能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采用外部充电,即通过充电桩直接给汽车中的蓄电池充电。二是采用能量回收装置,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将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回收,转换为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三是采用前述两种方式的组合,既可以直接给蓄电池充电,也配有能量回收装置。 纯电动汽车,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该类汽车采用电能为唯一的动力来源,无需内燃机或其它动力装置。纯电动汽车只有电能一种动力来源,在行驶过程中没有尾气排放,也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是一种“干净”的汽车。纯电动汽车由于受续航里程、充电桩的数量及位置的影响,目前主

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状况与前景

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状况与前景(1) 近年来,传统能源供应趋紧、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不断增大,发展替代能源已成为世界共识。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特别地,交通部门是今后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发展车用替代燃料是推进能源替代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国际车用替代燃料发展趋势 (1)交通部门发展车用替代燃料的迫切性日益增加。国际能源机构(IEA,2008)预测,在没有重大替代燃料技术突破的基准情景下,2030年世界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将分别比2006年增加9.44亿toe和24亿tCO2,分别占同期世界能源总消费增量的18%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9%,届时交通部门在世界石油总需求中的比重也将增加到57%。车用替代燃料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欧盟委员会在2007年发布的《能源技术战略计划》中提出要在今后通过开发推广第二代生物燃料、混合动力技术和氢燃料来实现交通部门的低碳化,2008年初又提出2020年使可再生燃料(主要是生物燃料)满足10%道路交通燃料需求的目标。美国在2007年通过的《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2007》中要求可再生燃料使用量在2022年达到360亿gal(约1.1亿t),预计届时将占美国车用燃料的22%。 (2)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途径更加多样。从技术角度看,车用石油燃料的替代途径包括两种:一种是以适应现有车用内燃机为导向、利用非石油资源生产的液、气态碳氢燃料的直接燃料替代;另一种是以革新车用发动机和动力系统为导向、节约或彻底摆脱碳氢燃料的间接技术替代。预计在2030 年前,传统的车用动力燃料技术体系仍将在道路交通体系中占据主流位置,使得车用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煤基和天然气基合成燃料等直接燃料替代成为车用燃料替代的主要选择。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进步,采用新型动力系统的新能源汽车也在传统燃料替代之外开辟了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油电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以及氢燃料电池车。按照相应的原料和技术特点,各种替代燃料具有不同的节能减排效益,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3)天然气汽车是目前推广条件最成熟的清洁汽车。过去十几年来,日趋成熟的天然气汽车技术、相对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和显著的污染物减排效果推动了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近几年世界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超过30%,而亚太地区增长率达到50%。截止到2008年3月,世界天然气汽车总量超过850万辆,其中大约75%分布在阿根廷、巴基斯坦、巴西、印度和伊朗等5个国家。据统计,在相同的当量热值条件下,世界各国天然气的价格大约为汽、柴油的30%~60%。作为技术成熟、资源丰富的清洁替代燃料,车用天然气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但是其未来发展前景从根本上取决于天然气对石油燃料的比价关系。 (4)生物燃料已成为车用替代燃料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正在酝酿技术和产业升级转型。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发展的生物燃料主要包括利用玉米、甘蔗、植物油等传统粮糖油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生物燃料(或传统生物燃料)。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产量分别达到约4000万t和880万t。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发展以农林业废弃物、非粮能源植物、富油微藻等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主要是纤维素乙醇(丁醇)、加氢生物柴油(HVO)、生物质费托合成燃料(BT L)、合成醇醚燃料(生物甲醇和二甲醚)以及氢燃料等。中国和印度等一些国家目前还积极发展以甜高粱茎秆、麻疯树果实等非食用粮糖油植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技术;鉴于这些生物燃料的技术成熟度介于传统生物燃料和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之间,有时也被称为第1.5代生物燃料。大部分研究显示,传统生物燃料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化石能源替代率和温室气体减排率大约为20%~60%,第二代生物燃料则提高到5 0%~90%。因此,从资源潜力和能源环境效益角度看,第二代生物燃料被普遍视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最新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发展替代能源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十一五期间,在现有的能源和资源边界的约束下,能源替代这一有助于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产业,孕育着重大投资机会。 在我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可再生能源再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6%。 一、各种能源形式发电成本比较 风电是目前最具成本优势的可再生能源,风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的风力发电成本与燃油发电或燃气发电相比,已经具备成本竞争力。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占我国可利用风力资源0.1%风电到2020年很可能超越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发电形式。2006年到2015年风机设备市场容量总计达到1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率仅有25%,目前对风电场招标有70%国产化率的要求,本土风机制造商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太阳能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形式,是所有化石能源及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源头。多晶硅价格上涨对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行业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厂商的电池片产能和组件产能成为无效产能,避免了电池片和组件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业优胜劣汰得以更快的实现。高价多晶硅的压力下,优势企业也会有极强的动力削减成本,比如应用更先进的硅片切割技术,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等,以求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力。,多晶硅太阳能行业有可能08-09年重新进入黄金发展期。 在我国能源消费新格局中,中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格局决定了煤变

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更是将其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减少石油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纯电驱动的电动汽车发展,以纯电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2年、2016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目标。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产量37.9万辆,同比增长3.5倍,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增量市场。在未来五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将达500万辆保有量的政策目标的预期之下,我们预计到2020年前新能源汽车产量将会保持大约40%的年复合增速,未来五年继续高增长势头。 基于环保性、能源安全等原因,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15年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尽管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但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诸多亮点和政策利好,值得期待。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良好的新能源汽车服务和应用环境,五部委起草了《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各省市新一轮新能源汽车即将开跑。

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均发布了自身混动车型,在燃油经济性、续航里程以及动力输出等参数方面优势明显。 通用:三款国产混动车型同台首发,其中迈锐宝XL混动版和新君越30H混动版采用相同混动系统,均为横置化混动系统布局,而凯迪拉克PHEV为纵置混动平台打造。上汽通用三大品牌三款主力产品混合动力车型,充分展现出上汽通用汽车扎实推进的 2016-2020“绿动未来”五年战略,以及加速布局新能源市场的决心和行动。 丰田:新PRIUS普锐斯、TOYOTAFCVPLUS概念车,尽显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扎实推进节能新能源技术的决心,此外为顺应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趋势,丰田还计划推进PHEV 等新一代汽车的研发。 现代:正式发布IONIQ,新车是重点打造的一款“源生”新能源车型,全面对标丰田普锐斯,此外新车将提供混动版、插电混动版和纯电动版三个版本,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在电池技术没有质的飞跃之前,混合动力其实是目前汽车节能的最现实的选择,作为节能先锋的普锐斯,丰田又将其进行了换代,全方面的提升让其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 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比亚迪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17万辆,超过特斯拉、日产等品牌,在本次车展上,比亚迪携新能源军团亮相,产品涵盖了乘用车、出租车、物流车等多个细分市场领域。 江淮:推出三款新能源车型,产品布局十分丰富,实现从纯电小型车到纯电SUV车型的覆盖,选择丰富价格厚道、外观出众,看出江淮在新能源方面的不断创新,不断实现新能源战略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

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替代燃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与研究

替代燃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与对比 摘要:分析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几种替代燃料的特点,它们在汽车上的应用,指出了新燃料在使用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还对比分析了各替代燃料的物化特性、发动机的性能等等。但是想实现真正的零排放,氢能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汽车;燃料;应用;研究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据资料显示,我国石油只能平稳供应20年,汽车是石油产品的主要用户,2009年中国汽车年销售量达1363万辆。同时汽车尾气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如NO X,HC,CO等等,污染着环境。 从汽车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年间,汽车专家就没有停止过对如何改善汽车排放和如何降低油耗的研究,但是单单改变汽车发动机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能够找到新型的无污染,清洁的汽车替代燃料,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现在热门的车用替代燃料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氢能源,醇类燃料等。 汽车替代燃料多种多样,每一种替代燃料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有些发展较成熟,有些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他们的未来性很难确定,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不可能每一种燃料都去发展和研究,问题的关键是依托国内可靠资源的供应体系,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替代燃料,对替代燃料的研究对找到我们自己国家汽车替代燃料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2 几种替代燃料的应用 2.1 天然气的应用 天然气具有辛烷值高、污染小、冷起动性能好,运转平稳、价格便宜等优点,但是天然气贮存不太方便,使汽车本身的质量加大。正是上面的特点,天然气在汽车上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1.纯天然气汽车:纯天然气汽车是指燃用天然气的单一燃料汽车,发动机为点燃式,它专为燃用天然气而设计,充分考虑了天然气的性质特征,使天然气汽车的性能有可能达到最佳。 2.NG/汽车两用燃料汽车:NG/汽车两用燃料汽车可以交替燃用NG或汽油。这种汽车的发动机是点燃式发动机,备用两套燃料系统和NG,汽油两用燃料。 3.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根据引燃油量多少,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可分为常规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和微引燃天然气发动机。 当然在应用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功率下降,腐蚀,磨损等问题。 2.2 乙醇的应用 乙醇燃料具有辛烷值高、碳氢比低、汽化潜热大、蒸汽压力低、着火极限宽、燃烧速度快等优点。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乙醇在汽车当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1.掺烧乙醇与汽油掺烧,在混合燃料当中乙醇的容积比例以E表示,如乙醇占10%,表示为E10。但是乙醇作为燃料单独使用时,需对发动机做较大改动,因此现在—般都是掺入汽油中燃烧,一般乙醇掺入量控制在10%以下,可以保证和普通汽油基本相同的动力性(动力损失小于5%)。这是因为乙醇来源广泛,可由多种农作物和石

醇醚燃料知识

醇类燃料的主要特点有: 1.辛烷值比汽油高,可采用高压缩比,提高热效率。但是,醇类的抗爆性敏感度大,中、高速时的抗爆性不如低速好。普通汽油与15%-20%的甲醇混合,辛烷值可达到优质汽油的水平。(为了更好地然燃料充分燃烧我们发明了助燃剂) 2.蒸发潜热大,使得醇类燃料的汽车冷起动困难和在低温运行时性能恶化。(低温问题我们发明了低温冷启动添加剂) 3.常温下为液体,操作容易,携带方便。 4.可燃界限宽,燃烧速度快,可以实现稀薄燃烧。 5.与传统的发动机技术有继承性,特别是使用汽油--醇类混合燃料时,发动机结构变化不大。 6.沸点低,蒸气压高,容易产生气阻。(解决气阻问题我们研发生产了蒸汽压抑制剂) 7.腐蚀性大。醇类具有较强的化学活性,能腐蚀铝、铅、锰、塑料、合成橡胶等,而这些材料是汽油燃料汽车的典型材料。汽油汽车中如燃油箱、油泵、油泵膜片、化油器、浮子和许多密封件等在甲醇汽车中将迅速损坏。另外,醇与汽油的混合燃料对橡胶、塑料的溶胀作用比单独的醇或汽油都强,混合20%醇时,对橡胶的溶胀最大。(抗溶胀、腐蚀抑制剂) 8.醇混合燃料易分层,因此,需加助溶剂。 9.动力性能 高比例或纯加甲醇汽车优于发动机压缩比例的提高,动力性优于发动机压缩比例的提高,动力性优于同类发动机 10.排放功能 高比例或醇甲醇汽车的尾气常规排放大幅下降,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甲醇汽车非常规排放的甲醛较高,并有未燃甲醇,但由于甲醇是含氧燃料,更有力于高原缺氧状态行驶,通过改善燃烧性和加装和处理装置,可以降低甲醛和未燃甲醇排放11.经济性 93号汽油现价每升8元左右每升,而甲醇燃料每升3元左右 ----------- 甲醇能作为汽车燃料,是因为它与汽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的相对密度相同;燃烧时的火焰温度相近,甲醇为1 900 ℃,汽油为2 100 ℃;发火点接近,甲醇为470 ℃,汽油为430 ℃。但甲醇燃烧的热值比较低,为22 990 kJ·kg-1,约相当于汽油的一半;而且蒸发潜热大,为1 129 kJ·kg-1,约是汽油(351 kJ·kg-1)的3倍多,致使甲醇作为燃料使用有一定的弊病。很显然,同样一油箱燃料,甲醇行驶的路程只有汽油的一半;而且在气候寒冷时,发动机的发动就比较困难。后一问题现在已基本解决,通常采用在甲醇中掺入适量丙烷的办法。 甲醇作为能源是一种优良的液体燃料,不仅是汽车的良好燃料,也是很好的发电燃料。甲醇能否成为现代能源的一大支柱,关键在于甲醇成本的降低,有人认为如果甲醇的价格减到目前价格的1/20,则可能成为现实。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甲醇一直是由一氧化碳经高温、高压和使用固体催化剂

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下,寻找替代石油 的新能源车成了必然的选择。本文对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 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定义、分类及特点进 行了总结,综述了各类新能源汽车最新技术进展及其性能, 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应用现状,指出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 汽车推广应用需解决的问题,对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技术, 现状,应用前景。 1 前言 1.1寻求新动力源的背景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汽车是油耗大户,且目前内燃机的热效率较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大约只有35%—40%用于实际汽车行驶,节节攀升的汽车保有量加剧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汽车的大量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城市大气中CO的82%、NOx的48%、HC的58%和微粒的8%来自汽车尾气,此外,汽车排放的大量CO2加剧了温室效应,汽车噪声是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污染严重,世行

与国外差距很大,平均油耗高出10%—30%,排放约为15—20倍,汽车工业面临的压力更大。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已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则》强调说明: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1.2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意义 (1)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用于汽车能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在几十年后必然会出现枯竭,要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石油。届时世界石油资源也会出现匮乏,各国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石油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所以节制使用石油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将会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控制城市污染的需要 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已给环境带来了破坏,世界各国都己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制定了相关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以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寻求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绿色汽车”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缩短我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汽车工

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史

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史 当你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看着车水马龙的汽车,你是否也会想起,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什么时候发展的如此辉煌,在去年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不仅感叹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发现这些恍如隔世的变化全部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遥想过去,展望未来,中国的汽车行业,将会发展的更强更大,成为世界上的著名品牌。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新中国汽车产业变化之大,可以用“当惊世界殊”来形容。然而,这个巨变的历程却很不平凡,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自然而然。1978年以前,中国汽车行业在被西方封锁、计划经济统管一切的条件下缓慢地成长着,政府和企业之间均不熟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经济改革的系统性还不够强,所以,起初的对外合作之路走得踉踉跄跄,有的企业就“中道崩殂”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中国的国门将越开越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会越来越大,竞争将越来越公平。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表明,惟有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竞争,汽车产业才会健康快速地往前发展,中国人的“轿车梦”才能及早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汽车生活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充分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调整管理思想,紧紧抓住维护公众利益这根主线,努力减少对企业具体事务的直接干预,促进竞争,政策制定少打摆子,最好不打摆子,自主品牌汽车产业自会固本强基、行稳

致远。 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汽车行业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这些汽车品牌公司已经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但我相信,中国未来的汽车品牌也会走出国门,在汽车行业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醇醚燃料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著]郭新宇_刘志远

我国醇醚燃料产业是在国内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条件下兴起的,同时也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汽车消费量逐年增长,油品供应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国内石油资源不足与煤炭供给的相对充裕,以及清洁燃料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等因素,促进了醇醚燃料产业的发展。从目前该产业的发展现状看,醇醚燃料作为替代燃料推广尚处于初始阶段,不仅需要更多的先进技术手段,同时还需要相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和扶持。对此,作者根据醇醚燃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就醇醚燃料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新的思路。 1 醇醚燃料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甲醇及二甲醚产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甲醇、二甲醚行业有了飞快的发展,甲醇 和二甲醚的产能和产量的增长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甲醇生产企业177家,产能合计1639.4万t /a ,产量为1076.4万t /a ,开工率为65.7%;而同期我国甲醇表观消费量为1104.6万t 。2007年甲醇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分别同比增长22.0%、23.1%和12.5%。目前我国新建、拟建甲醇项目共34个(不包括二甲醚、甲醇制烯烃企业自身配套的甲醇生产装置)。今后几年,中国甲醇产能仍会大幅度 提高。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甲醇产能将达到2600万t /a ~3060万t /a 。与此相关的二甲醚产能也迅速扩大,以煤炭为资源生产甲醇,进而生产二甲醚,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替代燃料。2007年,二甲醚消费甲醇的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国内二甲醚装置生产能力已达到220万t /a 。目前,一大批二甲醚项目正在新建或审批中,有关资料显示,预计到2010年二甲醚计划产能达到982万t /a ,还有857万t /a 的产能在建。二甲醚的建设已形成了热潮,在当前油品资源紧张,能源消耗量攀升的背景下,发展二甲醚生产,不仅节约了石油资源,也贯彻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方针。甲醇和二甲醚的扩产增能,一方面,为醇醚燃料等相关下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另一方面,也因醇醚燃料等相关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各地对甲醇和二甲醚等装置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同时,醇醚燃料产业的发展还将对甲醇和二甲醚快速增长的产能进行有效的释放。1.2 醇醚燃料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过去,国内各地醇醚燃料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用车不改造发动机的状况下,采用低比例甲醇汽油的应用,即甲醇添加体积的百分比为15%(M 15)。从目前的情况看,低比例掺烧甲醇汽油的应用技术已较成熟。如山西华顿、长安大学、北京雄涛伟业等单位自主研发的M 15、M 25甲醇汽油添加剂,就能够将汽油、甲醇溶合成为单相均匀的液体,储存稳定,同时可将甲醇的腐蚀性、溶胀性降到最低,能够有效保护汽车部件。近年来,M5以上的高比例甲醇汽油的开发呈现出较好的趋势,奇瑞、华普、长安等汽车集团都在甲醇汽车发动机研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汽车研究机构也 我国醇醚燃料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郭新宇1 刘志远 2 (1.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北京100723;2.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北京100029) 第3期(总第136期) 2008年6月 煤化工 Co al Chemical Industry No.3(Total No.136) Jun.2008 摘 要 甲醇及二甲醚等醇醚类燃料,作为替代能源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从目前该产业的发展现状 看,醇醚燃料作为替代燃料推广尚处于初始阶段,不仅需要更多的先进技术手段,同时还需要相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和扶持。对此,根据醇醚燃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就醇醚燃料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 醇醚燃料产业目标发展对策 文章编号:1005-9598(2008)-03-0001-04中图分类号:T Q 5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郭新宇(53—),女,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全国醇醚燃料与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82008-0-04 19197

车用发动机电控技术发展方向

车用发动机电控技术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动机的电控技术手段不断精确,发动机若要进一步发展,其燃油消耗率则要进一步降低,其原先的震动以及噪音等等缺陷就应该要被减小,控制精度要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针对这几方面来概括发动机电控技术未来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针对现代柴油发动机现有的特点提出一些自己对柴油机未来电控技术发展的见解和趋势。 一·汽车发动机的电控技术整合了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信息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每个环节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缺少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导致全部系统的混乱甚至瘫痪。就我国目前的汽车行业发展而言,解决发动机电控技术的缺陷是关键,只有能更好的运用发电机电控技术才能更好的去完善汽车装置,降低汽车中有害物质尾气的排放量、完善发动机的运行程序、提升发动机的运转性能,将汽车行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传统的发动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未来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1)驱动能力 汽车上所使用的发动机驱动执行器一般有电磁式、电动式和气动或液动式。电磁和电动式的执行器是以电做为主要能源驱使操作机构工作,其空间占位小、质量低、处理速率块、节能减排是其主要的设计核心,若是与气动/液动式执行器相对比,输出驱动能力就相对较弱,在电控系统中进行大驱动输出时,不能完全满足其运行的需求。然而,伴随着新能源工艺(新材料)新材质设计的制作,使得电磁和电动式这两种执行器的驱动能力大大提升,从而逐渐代替了液动/气动执行器,尤其在新汽车能源工艺中将42V新电源系统运用其中后,输出的驱动能力将会再进一步的提升,其反映速率也会随之相应增加。随着汽车电控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电子自动化逐步加快,智能传感器在汽车发动机上使用的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使其向着多元化、复合化、自动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它能够使自动化集成传感器不仅能用于模拟和处理相互关联以及外界传输进来的信息,还能指定性进行信号发射和信号搜寻等的处理;与此同时,它能自行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自我修正,拥有很强的抵御外界电磁干扰的性能,为智能传感器信号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即便在非常严酷的使用条件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更是将其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减少石油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行业标准、产业联盟、企业布局、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有望肩负起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针对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国研网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王晓明。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国研网: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怎样的? 王晓明: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目前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

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例如关键技术的突破、汽车工业的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接受度等。 具体到各国,应该说,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还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起步比我国要早很多,它们的发展也各有侧重。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新能源安全的战略,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 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早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就提出了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的计划,混合动力是当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到了布什时期,变为追求零排放和零石油依赖,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后来还有一个计划,想用十年的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生物质燃料。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奥巴马政府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总额4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计划,产品上,选择了以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为重点。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2006年,日本提出了新的国家能源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从100%降到80%,为了

车用替代燃料应用现状

车用替代燃料应用现状 摘要:本文论述了车用替代燃料应用的现状。探讨了甲醇、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二甲醚,氢气的性能特点、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甲醇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二甲醚氢气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早已难以满足需要,进口量持续增加。预计到2040年,中国将面临石油严重短缺的局面[1]。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减少汽车排放的呼声越来越高,排放控制日益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成为代用燃料研究的主要目的,醇类、醚类、天然气、生物柴油等低污染代用燃料作为洁净性燃料再次受到重视[2] 。 2.车用替代燃料的应用现状 2.1醇类燃料 2.1.1甲醇燃料 甲醇的主要生产是使用合成的方法,合成甲醇是由固体(如煤炭)液体(如原油)或者气体(天然气)为原料,经过脱硫变化,除去二氧化碳,配制成一定的一氧化和氢。而且在不同的工艺下,甲醇的合成具有不同的工业合成方法,例如ICI低压和中压法,以及Lurgi低压和中压法。甲醇汽油是指汽油的部分被添加甲醇,用甲醇燃料助溶剂复配的M系列混合燃料。目前,商用甲醇主要为M85和M100[3],甲醇与M85或比例混合的甲醇汽油混合则会表现出反常的高蒸气压,导致烃类的挥发。从而M100性能优于M85,具有更大的环境优越性。但是使用M100甲醇汽油,必须对发动机进行改造[4]。甲醇混合燃料具有热孝率,动力性,启动性,具有降低排放,节省石油,安全方便等特制。但由于甲醇毒性大,有腐蚀性,其生产过程是从能源的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能源利用率底,在2004年4月修订的《世界燃料规范》中要求汽油中不允许使用甲醇[5]。 2.1.2乙醇燃料 乙醇通常使用两种工业制法。首先是发酵法,它在历史中占有长时间的主导地位,曾经是乙醇唯一的工业制造方法,发酵法使用含有淀粉的农产品,如谷类和薯类。其次是乙烯水化法,它就是在加热,加压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水的直接反应,产生乙醇。由于车用乙醇燃料具有燃烧充分的特性,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消除火花塞,气门,排气管,消声器等部位积碳的形成,由此延长发动机和汽车主要部件的使用寿命,所以全球学者与专家都保持着对乙醇燃料不变的热诚。例如,在美国,乙醇的热潮甚至掀起了一场燃油转换的热潮。在2005年8

醇醚燃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醇醚燃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0908180235 肖楠 醇醚燃料就是由煤(包括原煤、煤层气、焦炉煤气等)通过气化合成低碳含氧燃料—甲醇、二甲醚(简称醇醚燃料)等车用清洁替代汽油、柴油的燃料。包括甲醇燃料、二甲醚等燃料。 世界之所以大力发展醇醚燃料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主要是由于醇醚燃料具有清洁环保且可再生的特点。放到我国的国情中,发展醇醚燃料更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在中国的石油消耗中,交通占到50%左右。车用燃料基本来自石油。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在45%左右,2020年,这一比例还会有所提高。随着国际油价上涨,进口石油经济性和安全性都受挑战;另一方面,中国车用燃料需求增长强劲。据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从2003年的2400万辆左右增加到1亿辆左右。届时我国车用汽、柴油需求量将占全部汽、柴油需求总量的65%。所以,我国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推进煤基醇醚燃料。 但也存在反对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将甲醇用作燃料,本身的缺点是明显的: ①具有腐蚀性,虽然现在研制的腐蚀抑制剂可以部分控制腐蚀的发生,但是只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不能满足汽车8万-16万公里的基本行驶要求。 ②甲醇对汽车的橡胶部件具有溶胀作用,而橡胶部件在汽车中是起密封、连接作用的,一旦发生溶胀,极易导致泄露,甚至有可能发生事故。 ③甲醇掺汽油作车用燃料,虽然尾气中有些污染物含量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有所下降,但甲醇不完全燃烧时产生了甲醛等新的污染物,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 ④甲醇燃料热值低,甲醇的热值仅为汽油的一半、燃料消耗量大、加油次数频繁,其次还有低温蒸发性差、蒸发潜热高不利于低温起动。 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只取其利而不顾其弊。我们可以换一个思维,采用一个折衷的方案。这就是搞好煤制甲醇、甲醇制汽油(MTG)工艺,把汽油加到油箱中,发动机不用修改,尾气照旧,这不就解决了吗?几千万吨甲醇有出路了,辩论的双方可以握手言和了。实际上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MTG在国际上有成熟的经验,在国内有接近工业化的科研成果,正在建设示范厂,在煤矿的坑口,经济上完全可以过关,因此推广MTG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采用这样的折衷意见,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