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基本笔画规律

合集下载

“永字八法”毛笔字书写法则,欧体基本笔画特点与应用,初学必看

“永字八法”毛笔字书写法则,欧体基本笔画特点与应用,初学必看

“永字八法”毛笔字书写法则,欧体基本笔画特点与应用,初学必看“永字八法”是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个笔画: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分别代表了楷书中的:点、横、竖、钩、提、长撇、短撇、捺。

古人选择‘永’字作为范字,虽然并不十分科学,但,除了‘永’字,就没有更合适的字了。

(一)点点在“永字八法”中称为(侧)。

因书写时须侧其笔而得名。

‘点’在字中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形态,常用的有:右点/在所有‘点’中难度最大,因为需要一笔写出‘三角一肚’,不能回笔和复措,还要把握好角度和位置。

左点/左点难度相对较小,虽然也要有(三角一肚),但要求不是很严格,可以回笔,还可以在收笔时出锋,多用在字的左边。

上竖点/是把右点写成了一短竖,目的是增加右点的份量,使字更加稳固和端庄。

凡是右点在字的正上方,都可以写成上竖点。

下竖点/与上竖点有所区别,上竖点入笔藏锋,上粗下细;下竖点入笔露锋,上细下粗,收笔均不露锋。

横点/是把右点写成一短横,使字更加稳重有味道,但不是所有的右点都能写成横点,不确定的情况下尽量不用。

横撇点/也是右点的一种变写,为了使笔画之间有呼应,产生流动感,避免呆板。

(二)横横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勒)。

其意是指马缰末端衔于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又因写横画须勒住其笔。

常用的横画有:长横/凡是长横,都要左底右高中间稍细,即为抗肩。

书写时要注意起笔、收笔、运行角度和粗细变化。

中横/在字中往往起到支架和衔接作用,所以要写的相对粗壮结实,在字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抗肩角度。

短横/入笔要轻,收笔要重,但收笔不刻意强调顿笔,显得轻盈秀气。

(三)竖竖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努)。

因书写时笔管与笔尖都是逆偃向上,而后用力下行,有如引弩发矢。

常用的竖画有:垂露竖/要直但不一定都是正的,在左侧时往往向左斜,在右侧时向右斜,只有在中间时才是垂直的。

有时垂露竖可以代替悬针竖。

悬针竖/凡是悬针竖,不分长短大小,都是垂直的,多用在字的中间,与垂露不同在于收笔要露出尖锋。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

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

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

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

永字八法基本笔画规律

永字八法基本笔画规律

啄 右上为啄 如鸟之啄 物
磔 右下为磔 裂牲谓之 磔笔锋开 张也
PART ONE
一、横的写法
3.1关键技术 3.2技术难点 3.3案例分析
逆锋起笔 提笔右上行 稍向上提笔
向下顿笔 中锋行笔 顿笔向右下回锋
1、长横
运笔方法如前述
2、短横
一.向左逆锋起笔 二.向右下顿笔 三.提笔折锋向右 四.蓄势后向右行笔 五.提笔向右下顿笔 六.提笔回锋收笔
3.1关键技术 3.2技术难点 3.3案例分析
1. 主笔宜长
一字之中,笔画因 其位置以及在整个 字中所起的作用不 同而有主次之分。 对字的结构形态有 重大影响的笔画为 主笔。如“”重、 “年”的主笔为长 横、中竖。
“或”字的主笔是斜钩
“丈”字的主笔是撇、捺
2、同画求变
一字之中,连续出现 同一笔画时,其笔画 应该有长短、轻重、 正斜、曲斜、方圆等 的不同变化。“事” 字六横,“而”字四 竖则各不相同。
5、内轻外重
一字之中,处于字的 中间部分的笔画,因 其多而密集,宜轻。 处于字的四周,特别 是上下两端的笔画, 因其空疏,则宜重。 如“尊”、“尘”。
6、多轻少重
合体字中,字中各部分的笔画多少不等时,笔画多的部分,笔画宜轻; 笔画少的部分,笔画宜重。如“且”、“殿”。
PART EIGHT
二、主次分明
五、捺
3.1关键技术 3.2技术难点 3.3案例分析
柳公权的笔法
欧阳询的 笔法
1、直捺
1. 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 折锋向右顿笔 3. 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
边按 4. 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
右出锋
பைடு நூலகம்
2、弧捺
1. 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 折锋后向右顿笔 3. 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硬笔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硬笔永字八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基本书写技法。

其练习方法和字形特点都与永字有关,故得名为硬笔永字八法。

以下为详细讲解:1. 开头式:先从上方开始用笔来回画一直线,然后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将笔的方向转到右下方,画出一个右上斜线,再顺着这个方向画出一个阴性弯曲的弧线,最后回到起点将其闭合。

2. 摆脱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再从竖线右侧的上方开始,往左下画出一个右上斜线,然后再往下画一个左上斜线,最后再跟上竖线闭合即可。

3. 缠丝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再从竖线右侧顶端开始,往下画出一个左上斜线,再从这个斜线的最低端竖着画一条直线,然后再往上画一个左下斜线,最后从斜线右侧顶端连上竖线。

4. 翘舌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从竖线的左下方开始往右上画一个右上斜线,接下来画一条下面的左下斜线,并在最后一段反弯处加上弯曲的线条。

5. 人字形式:先画出一条竖直线,然后从上方左侧开始画一条右斜线,再从下方左侧开始画一条左斜线,最后从竖线右侧连上两条线条。

6. 披肝式:先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上方左侧开始往右上画一个右上斜线,再往下画一个左上斜线,接下来是一个字形的弯曲线条,最后从竖线右侧连上弯曲线条。

7. 削肩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的左侧开始往右上画一个斜线,在斜线位置高处往左画出一条短线,再顺着下方的左斜线以阴性曲线连接即可。

8. 长勾式:从上往下画出一条竖线,然后从竖线右侧的上方开始往左下画出一条右上斜线,接下来是一个小弯曲,最后从竖线右侧顶端连上小弯曲即可。

上述八种硬笔永字八法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笔画轻重,以及遵循正确的笔顺和书写规范。

通过反复练习和熟练掌握这八种书写技法,便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基本美感和技法要素。

我们常说的“永字八法”到底指什么?

我们常说的“永字八法”到底指什么?

我们常说的“永字八法”到底指什么?
其实永字八法就是“永”字的八个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的运笔方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共八画,具体分解如下:笔画一:点为侧,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横为勒,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直笔为努,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钩为趯,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仰横为策,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长撇为掠,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短撇为啄,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捺笔为磔,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永字八法正传(附楷书八十四法)

永字八法正传(附楷书八十四法)

永字八法正传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努”。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是一种常见的笔法原理,用于书写汉字中的“永”字。

它是由八个笔画组成,每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顺序和方向,确保书写的字形美观、规范。

1. 橫撇(一横一撇):从左到右横画一笔,再从上到下的方向撇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首笔,也是最长的一笔。

2. 橫钩(一横一撇一钩):在橫撇的基础上,从左往右略微下倾,再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横撇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3. 竖弯(一竖一折):从上到下画一条竖线,再向左上方弯曲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第三笔,连接橫钩与下方部分。

4. 竖钩(一竖一折一钩):在竖弯的基础上,向右延伸一点并稍微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竖弯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5. 横折(一横一竖一折一钩):从左到右画一条横线,然后向下延伸一点,最后往左上方画一笔,形成一个折状。

6. 横斜钩(一横一竖一竖一折一钩):在横折的基础上,从左到右稍微向上倾斜,然后画一笔向上勾的钩。

7. 撇(一撇):从上到下向右画一笔,连接横斜钩。

8. 点:在“永”字的左下方画一个小圆点,表示该字的收尾。

这八个笔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连写,可以确保“永”字的结构和比例合理,字形整体美观流畅。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掌握永字八法的笔画原理是提高字形书写质量的重要基础。

【学颜】浅析多宝塔之永字八法

【学颜】浅析多宝塔之永字八法

【学颜】浅析多宝塔之永字八法
弘扬鲁公精神,学习颜体书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磔(zhé),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多宝塔的永字八法非常符合这一基本规律
在一个字里面体现八种笔画的不同精妙
是历代学书者之得力范本与教材
精彩回顾:
【颜碑】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早作品!和《多宝塔碑》前后相承
【集字】颜真卿楷书唐诗《春怨》集字欣赏【论坛】如何正确临帖?细看+精临+深悟跟颜真卿学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钩
1、竖钩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向下中锋行笔 4、末端处向左下挫笔后。转笔蓄势向左上 挑笔出锋
2、弯弧钩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向下中锋写弯弧 4、末端处向左下挫笔后。转笔蓄势向左上 挑笔出锋
3、横折钩
2、细腰撇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笔后向右下顿笔 3、转笔蓄势向左下方写撇出锋,力至笔端。
3、兰叶撇


1、自上方向左下顺锋起笔 2、边行笔边按笔 3、至中部后边行笔边提笔至左下出锋,力 至笔端。
4、弯头撇

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 2、向右上方转笔作围后折笔向右下方顿笔 3、转笔蓄势后向左下写撇出锋,力至笔端。

右上为啄 如鸟之啄 物

右下为磔 裂牲谓之 磔笔锋开 张也
一、横的写法



1、逆锋起笔 2、向下顿笔 3、提笔右上行 4、中锋行笔 5、稍向上提笔 6、顿笔向右下回 锋
1、长横

运笔方法如前述
2、短横



1、向左逆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提笔折锋向右 4、蓄势后向右行笔 5、提笔向右下顿笔 6、提笔回锋收笔

3、短重长轻
一字之中,长笔画宜轻,短笔画宜重,不 论笔画是否同一类型,都如此。“土”、 “者”二字中,长横、长撇都轻,短横、 短撇都重。


4、左轻右重
左轻右重是指在同一字中,左右相对的两 竖,左边的竖要轻,有边的竖要重,以分 清主次。如“田”、“甫”二字它们各自 左右两竖在写的时候,就有轻重之分。
5、弧钩撇

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 2、折笔后向右下顿笔 3、转笔蓄势向下中锋写弧 4、末端处向左下挫笔后提笔蓄势向左上出钩
6、长曲撇

1、将横画与长斜撇连在一起书写 2、起笔写横 3、然后提笔、顿笔写折 4、然后行笔写长斜撇
7、短曲撇

1、将短横与短斜撇连在一起书写 2、起笔写短横 3、然后提笔、顿笔写折 4、然后行笔写撇
7、左下点

1、逆锋向右上角起笔 2、折笔向左下顿笔 3、提笔折向右下作顿 4、微微提笔回锋收笔
8、右下点



1、顺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提笔折锋向下顿笔 4、微微提笔向左上回锋收笔
四、撇
4
1、竖弧撇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笔后向右下顿笔 3、转笔蓄势向下中锋行笔后再向左下方写 弧状的撇,力至笔端。
下周上课时交。
二、竖
1、垂露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向右下稍顿转笔作圆角 6、回锋向上收笔
2、悬针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行至三分之二处驻笔后行笔出锋,写出针尖状
6、竖钩(向右)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后中锋行笔写竖 4、提笔转锋再向右下挫笔 5、提笔转锋挫笔蓄势向右上挑笔出锋
7、弧钩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向右下写弯弧 4、末端处向右下挫笔后提笔转锋,蓄势向 左上挑笔出锋
8、浮鹅钩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向下偏左中锋行笔 4、转笔写弯弧,出锋处挫笔转笔蓄势向上 出锋
9、卧钩

1、自左上方顺锋起笔 2、顺势向右下中锋行笔,边行边按写弧 3、末端处向挫笔转锋后,蓄势向左上出锋
10、右弯弧钩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后中锋向右偏上行笔 4、再提笔、顿笔,蓄势写弧弯钩
3、右弧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转笔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 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
4、左弧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呈左弧状中锋行笔 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 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
作业:

写相关笔画的字两张


思、元、而、东、道、会、福 厚、妙、左、深、照、株、禅
七、挑
1、右向挑


1、左下方逆锋起笔 2、右下顿笔 3、稍提折锋后向右上挫笔 4、蓄势向右上边提边行出锋,力至笔端
2、上向挑


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 2、折笔向下偏右顿笔 3、转笔回锋后扭锋挫笔,蓄势后向右上方 挑出,力至笔端
一、轻重搭配


1、横轻竖重
一字之中,横画一般较轻,尤其是长横和 被包围部分的横画宜轻。 竖画(包括竖钩)要重,尤其是中竖及横 折中的竖画要重。如“寸”、“寺”。



2、撇轻捺重
一字之中,如果撇捺左右相对,或相交, 应该使其撇画轻,捺画重,这一般是指长 撇与长捺而言的。如“来”、“史”。

笔画的应用


汉字由各种不同的笔画组成。在字中,由 于笔画之间相互搭配的需要,尤其是在字 中所处的位置和主次的不同,都会出现一 定的变化。 一字之中,不同的笔画其轻重、长短不同, 同一笔画在字中所处位置不同,其轻重也 不一样。同时,笔画在搭配时,应分清主 次,有长短、有伸缩。


若是相同的笔画在字中同时出现时,就更 应该强调其变化,有的甚至其形状也会发 生改变,以避免重复而显得呆板。当然, 这些变化,以突出主笔为原则。 笔画在应用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轻重搭配;主次分明。以下分别 说明。
作业

将以下字每个字写两遍:

福、蔡、度、威、大、厚、宗、必、 悲、深、照、株、禅、问、七
下周上课交

五、捺
柳公权的笔法
欧阳询的笔法
1、直捺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向右顿笔 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2、弧捺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后向右顿笔 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八、折


横折时,竖画粗重有力,折部形方,大而外 突。 竖折时,竖画宜轻,折部较小,可方可圆。 “日”字外形方正,右竖微弯,短横粗壮。 “自”字,窄长,两竖微弯成“()”形。
1、横折斜

1、横折斜是由横和斜组成 2、先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写横, 3、提笔、顿笔后,转锋蓄势写斜,力至笔端
三、点
1、上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稍顿 3、转笔向左下顿笔 4、提笔回锋收笔
2、下点(杏仁点)


1、逆锋向上起笔 2、折笔向左下稍顿 3、转笔向右下稍驻 4、提笔向上回锋收笔
3、左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下作顿,再转向右下稍驻 3、微提笔向右上回笔 4、回锋至中部后稍驻 5、向右上出锋


“为”字三个横折,上面两折,形方外突,竖 部内斜,下折外形圆转,竖部正而微曲。 “承”字三撇则曲直、长短、轻重各不一样。
作业

将以下字各写两次:

寺、来、史、者、田、甫、尊、尘、 且、殿、重、年、丈、或、事、而、 为、承
6、短捺

1、自左上角顺锋起笔 2、顺势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3、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7、反捺


1、自左上角顺锋起笔 2、起笔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3、捺脚处向右下顿笔 4、提笔回锋收笔
8、曲反捺

1、曲反捺是由短斜撇和反捺连接而成 2、先逆锋写撇 3、撇的末端处驻笔后写反捺 4、角度应大于90度




1、横折钩是由横和竖钩组成 2、先逆锋写横 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再转笔蓄势 写竖钩 4、出钩的方向指向起笔点
4、横折弯钩




1、横折弯钩是由横和弯钩组成 2、先逆锋写横 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再转笔蓄势 写弯钩 4、出钩的方向指向起笔点
5、横折斜钩

1、横折钩是由横和斜钩组成 2、先逆锋写横 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 4、再转锋写斜,再写钩
3、方头捺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向右顿笔 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4、长捺

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 2、折锋向右顿笔 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5、尖头捺

1、自左上角顺锋起笔 2、顺势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 3、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4、右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作顿 3、转笔向右下行笔 4、微微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
5、右上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向左下方写撇出锋,力至笔端
6、左上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作顿 3、转笔向右下行稍驻 4、微微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


5、内轻外重
一字之中,处于字的中间部分的笔画,因 其多而密集,宜轻。处于字的四周,特别 是上下两端的笔画,因其空疏,则宜重。 如“尊”、“尘”。


6、多轻少重
合体字中,字中各部分的笔画多少不等时, 笔画多的部分,笔画宜轻;笔画少的部分, 笔画宜重。如“且”、“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