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教案

第七课时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6、例7,做一做1~2,练习一5~11。

教学目标:

1、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

2、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所学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观察、迁移、尝试学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整数混全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

预设: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追问:遇到有括号的题该怎么来计算?

预设: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出示计算题并提出要求: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21×3+25 6×8-5×4 21×(36-14)

二、探索新知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3×35+1 1-57×2125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分数混合运算

出示例题6:一个画框,长米,宽米,做这个画框要多长的木条?

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长方形画框的长是45m,宽是12m,求做这个画框所需要的木条的长度,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画框的周长。

4、学生独立列式。

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5、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6、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1)出示算式。

○○○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并启发学生思考:每行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2)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右边是先算后两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

(3)总结规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7、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题7.

(2)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应该如何计算才会比较简便。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

2、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第八课时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1)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

(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数混合运算可以应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吗?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

这道题包含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各种计算,有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题。

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的。如果有2.5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说说自己想法。

3、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儿,再进行独立改错练习。

(错)订正:

(错)订正:

4、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7题

第一个图形是三角形,S三角形=ah=× ×=(㎡)

第二个图形是梯形,S梯形=(a+b)h

=(+ )× ×

=(㎡)

5、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8题,分析:一朵花要用张纸,男生9朵,

那就用了9个张纸,女生剪了11朵,那就用了11个张纸

6、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9题,分析: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再算长方形桌面比正方形桌面的面积少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6、10题

第九课时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

(□+□)×□

2、你知道在这一运算过程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预设:使用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基础练习

1、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1题

这道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这道题中的每个小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其中连乘的计算可以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而混合运算则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可以先转化成再计算。

2、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分析:可以先求每箱糖果的质量,

再求4箱糖果的质量,列式是:;

也可以先求4箱一共有多少袋,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式是。

3、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4题,分析:“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占”,表示将“每天收到的70t垃圾”当作单位“1”,单位“1”已知。先要求出每天收的垃圾中有多少吨可回收利用。就是求70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然后再求出15天收到的垃圾中有多少吨可回收利用。

也可以先求15天一共收到多少生活垃圾,再求这些垃圾有多少可以回收利用。。

4、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5题

分析:先求尼罗河长度的有多长,再求长江的全长。列式是:

5、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6题。

分析:先把左边算式按照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再把左右两边的分数转化成分子相同或者分母相同的分数,最后根据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确定出□里最大可以填整数几。

(1)原式可以转化为5□ ,由此可以得出,□〈16,所以□里最大可以填整数15. (2)原式可以转化为□×46×5 〈即□×430 〈 .由此可得出,□×4〈25,所以□里最大可以填整数6.

(3)原式可以转化为5×□7×4 〈,即5×□28 〈。由此得出,5×□〈28,所以□里最大可以填整数5.

三、课堂练习:练习二第12题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周末作业题(一)

班级 姓名 家长签名 【基础训练】 一、填一填。

1、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 ),(2,7)表明王兵坐在第( )列第( )行。

2、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3、如果A 点用数对表示为(1,5),B 点用数对表示数(1,1),C 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 一定是( )三角形。

4、一根8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其中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5、90米的是( )米; 吨的是( )吨;

18个3

10 的和是( ); 比20千克的多2千克是( )千

克。

6、25 米=( )分米 725 平方米=( )平方分米 7

12 小时=( )分

78 千克=( )克 920 升=( )毫升 1

4 分=( )秒

7、在下面( )里填上>、<、=。

30×( )30 ×1( )1 ( ) ( ) 二、计算 1、口算

2、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提高练习】

三、看图列式计算。

1 2、 24吨

?吨

9

10

公顷 600千米 3、 4、

?公顷

?千米

【课外拓展】

1、带分数乘法。如:(1)4

5 ×334 =45 ×154 =3 (2)1212 ×4×215 =252 ×

4×11

5

=110

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然后再按分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2、算一算。

21

4

×3

1

9

4

1

5

×2

1

7

1

3

8

×

22

3

3

4

×3

1

2

×

2

5

11×3

1

3

×

2

3

2

4

5

×

2 3×1

2

7

3、想一想,算一算。+++…+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8 页共8 页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 【知识结构】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成数教学设计

第2课时成数 【教材分析】 “成数”是百分数的应用知识中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部分,尤其是在农业方面。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成数”的意义还是比较陌生的。教材以油菜籽的产量和工厂的用电量为例,来讲述成数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成数的意义很陌生,但是有了以前学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和上一节课所学的折扣做铺垫,老师讲解之后,学生会很快接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的含义,会进行成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 2.能应用成数进行有关的计算,进一步了解成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应用成数进行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成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谈话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计算发芽率、出勤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还有在上一节课学习的折扣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另一种应用——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探究新知】 1.成数的含义。 师: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五。这里的“二成”和“一成五”是用来说明收成情况的。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是20%。 那么“一成五”就是十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是多少?(指名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师:“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油菜籽比去年增产20%。 师:“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五”表示什么意思? 生2: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15%。…… 师小结:现在,“成数”已经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题目。 学生自读题目,教师提问:“节电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生3:“节电二成五”表示减少25%。 (2)师:怎样计算?根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后口述,教师板书算式。) 350×25%=87.5(万千瓦时) 350-87.5=262.5(万千瓦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简便计算》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简便计算》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南洲五完小邓卉 【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奠基,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册学生要接触到几乎涵盖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计算,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学生一提到计算题就望而却步,甚至于觉得数学计算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东西。 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计算题中最常见的一种。从学生一开始接触计算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渗透了简便运算的思想,简便运算是计算题中最为灵活的一种,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自主复习。(要求:带着问题复习教材77页例7,思考并进行整理。) 1.大家还记得简算的4个步骤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说说简算的4个步骤:(看)看数据、运算符号的特点;(选)选运算定律或性质使之简便;(算)巧算、妙算、转换算;(查)检查。 2.根据简算步骤完成计算题。 3.思考数据,符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和性质? 4.整理并板书5大定律和两大性质。 三、典型例题,归纳模型。 1. 出示特殊数相乘 2.5×4=10;25×4=100;125×8=1000 2. 例1:2.5×44 先观察数字和符号的特点,它能直接运用某条运算定律吗?怎么转换? 3. 例2:28÷3.5 运用商不变的性质,都扩大2倍进行计算。 4. 例3:75×32 怎样转换成:特殊数相乘,凑整? 5. 例4:55×66÷121看一看:“÷121”是怎样转换成分数形式的?又利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计算简便? 6.归纳技巧:技巧1:利用(特殊数)相乘,再用定律。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 第一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 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 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 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 的上长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为了表示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 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 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 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然后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用具;温度计、课件 总课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负数的认识课型讲授课课时总数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正负数。通过6个城市同一天 的温度和存折收支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产生的意义。 3、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2、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理解负数的含义 法制教育渗透知识点 教学用具温度计、课件 教法、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序数 1 教学过 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154+53×97 (2)53×94-51 (3)85(-)21×3 2 (4)229×31+5 2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 ×b=b ×a 乘法结合律:(a ×b)×c=a ×(b ×c) 乘法分配律:(a +b)×c=a ×c +b ×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 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出示:53×6 1×5,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101(+)4 1×4,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101×4和41×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 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 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简便运算》教案设计 (1)

第2课时简便运算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顺序等知识,如何保证在四则运算时,既做到结果准确,又做到过程简便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运用相关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回顾与整理 1.运算定律、性质。 (1)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对所学的五条运算定律基本掌握,引导学生通过填表,进行整理。学生口答,教师课件演示) (2)复习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①减法运算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 =a-(b+c)。另外a-(b-c)=a-b+c,a-(b-c)=a+c-b。 ②除法运算性质。 a÷b÷c=a÷(b×c)a÷(b÷c)=a÷b×c (a+b)÷c=a÷c+b÷c(a-b)÷c=a÷c-b÷c 学会了这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我们就可以根据某些算式的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些知

识进行简便运算了。 2.简便运算。 关于简算,除了运用定律和运算性质,你还知道哪些方法?请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在举例中掌握方法) 预设 生1: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算。例如:0.8×4+0.3×8=0.8×4+0.8×3=5.6。 生2:利用特殊数相乘法进行简算。例如:利用4×25、8×25、125×4、125×8等进行简算。 生3:利用拆数法进行简算。例如:75×32=3×25×4×8;125×33=125×(32+1);55×5556 =(56-1)×5556。 生4:利用约分进行简算。例如:55×66÷121=5×11×6×1111×11 =30。 生5:利用拆项进行简算。例如: 12×3=12-13,13×4 =13-14。 ……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简算:823×55+8×1423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简算能力。两个乘法算式中的分母都是23,并且都有数字8, 因为8×1423=14×823,所以用这种“换”的方法变出一个共同因数,就可以使计算简便。 解答 823×55+8×1423 =823×55+14×823 =(55+14)×823 =24 2.课件出示例2。 11×2+12×3+13×4+14×5+…+19×10 分析 各分数的分子均为1,每个分数都能拆成两个数相减。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 校:钦堂中心学校 六 年 级: 级 班 学 学 数 科: 张 国强 教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本册教材分析 日期: _________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

六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分析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统计图之间的对比,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自己一天作息安排的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师生谈话,现场调查:平时你喜爱什么样的运动? (二)处理数据,引入新知 1.出示六(1)班同学喜欢项目的统计表。 2.提出问题:

(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吗? 学生独立算出百分比,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3)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表示人数、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讨论后留下表示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百分数加起来是多少?能否有一种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百分比的关系呢?这样的统计图用什么图形来表示比较恰当? (三)体验过程,学习新知 1.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扇形统计图。 2.完善扇形统计图。 师:可以用一个圆中的扇形来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例如图中喜欢乒乓球的人占总数的30%。可以用如下的扇形表示,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科书第97页的扇形统计图。 3.经历扇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出示扇形统计图各部分内容,让学生经历各部分组成圆的过程,直观感受各部分扇形与圆的关系。 4.观察扇形统计图并思考: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

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练习题

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练习题 一.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运算。)(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弄清运算顺序.再细致计算。) 257)2174(107?++ [1-()]÷ 8341+4183)89169(÷+4818125??÷ 83758771+?+ 6÷-÷6 54)4365(512++?2121 7767767767 1 × - ÷4 ×+× ×[1÷( + )] [ -(- )]× + × + 1 - ÷ - 10713151321÷?????????? ??+- 465×??? ??+÷435252463464

1 4× + ÷4 5 -(÷+ ) 12 6 1 4 1 2 1 ? ? ? ? ? ? - + ×-÷×+× 15 14 17 8 17 14 15 9 ? + ? 32.6×+32.6×0.2 25×24 23 二.解方程。 x= x=2 (1-)x=3.6 -X= 5 3 10 1 ×(X-)=0 x-x=3 x+x=12 x=+0.25 3 2 2 1 5 2 x-X=2.4 5x-3×=21 5 7 5 三.列式计算。

1 7 1 7 四.解决问题。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一段后.剩下10.5米.问剪去了多少米? 2.邮局与居民区相距1.25千米. 与工厂区相距千米.邮递员骑自行车到居民区需小时,他用同样的速度骑自行出到工厂区需要多少时间? 3.操场跑道一圈长千米.小华跑4圈用了小时。他平均每小时跑多少千米? 4.一辆汽车小时行了45千米.照这样计算.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5.师傅每分钟织布米.徒弟8分钟织的布和师傅6分钟织的布同样多.徒弟每分钟织布多少米? 6.李军买了千克奶糖.每千克的价钱是18元。张强用了与李军同样多的钱买水果糖.每千克价钱是10元。张强买了多少千克水果糖? 7.修一条长千米的公路.第一周修了.第二周修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没修?

小学六年级数学简便运算教案

小学六年级简便运算复习教案 杨中雄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 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简算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改变原有算式的运算顺序或数的形式,使计算变得简单。小学阶段我们主要掌握应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下面我们先来复习运算定律和性质。(二).简便运算定律和公式。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

×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6.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7.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三)总结: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思考》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1页“数学思考”例 4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 【教材分析】在本套教材中,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有一个单元“找 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 简单的排列规律。例4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达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 策略是,运用到数学的“转化”思想,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驶繁。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继续进行“纠错”的良好习惯培养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执教者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这个班级的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较强,表现欲也较强。根据本年龄段以及本班学生的特征,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自学合作探究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但也常常会粗心大意,会多出现抄错数、计错数的现象,因此 也要把“纠错”贯穿整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寻“平面端点连接线段”的规律。 2、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3、继续“纠错”的习惯培养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经历并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入手寻找规律”的解题策略和思想,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进一步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接线段的规律:每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一条线段,所以前面有几个点,就会增加几条线段。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把 实际问题化数学问 题。 设计意图: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 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 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 下伏笔。 1、确定策略,建立 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讨 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 设计记录表帮助观察的方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现 数学“化难为简”的数学思想。 2、从简到繁,逐层 探究,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 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体现 数学思考方法,同时增强学习数 学的自信心。(纠错培养) 3、总结规律,建立 数学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 践、对比观察、小组合作的学 习方式,总结解决问题的规 律,并结合这一实际问题的解 决过程,概括出数学建模的基 本过程,以实现由简单到复杂 的升华。(纠错培养) 二、建立数学模型,注重“化难为简”的数学 思 想4、回顾反思,加深 认识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使学生加深

人教版 六年级 下册 数学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数学游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39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剪出大洞的方法与技巧。 3.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培养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剪刀、作业纸或彩纸 !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你们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拿来了吗拿出来展示给同学看。 生:拿出自己课下准备的剪纸作品并分组展示。 师:你们个个心灵手巧,真是太棒了,老师有个难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下 生:能。 师拿出一张彩纸,出示给学生看。 师:老师的难题就是在这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大得让两个同学都能钻进去。这节课,你们想想办法,帮老师把这个难题解决了。二、游戏活动,解决问题。

1.学生初探。 ~ 师:直接在这张纸上剪个大洞,能钻个人过去吗 生:不能。 师:这就需要你们再寻找别的办法了。 打开课本39页,学生自学39页图示,自己试着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 2.合作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剪出一个大洞的过程,同时并讨论为什么组内的

同学有的剪不出洞,而是把纸剪破了。 3.答疑 师:刚才有的同学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剪不出来洞呢现在找同学来演示一遍,你们也一同动手,再剪一遍,看看能否剪成一个大洞。学生边说方法边演示,下面同学跟做。 @ 第一步:把作业纸对折起来。从折痕上的A点向对面剪,不要剪断。第二步:再从对面向折痕方向剪,不要剪到头。 第三步:像这样来回的剪。 第四步:最后从折痕上的B点向对面剪,也不要剪到头。 第五步:从A到B把折痕剪开。 学生再一次完成游戏。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剪才能保证剪后的纸连通不断了吧。再找学生说剪纸注意点。 4.学生再探。 刚才剪的结果,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剪的洞最大。为什么大 学生交流、总结经验。 ^ 5.小结 只要将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形成的洞就越大。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数学的知识具有无穷的奥秘,只要同学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

分数混合运算练习题

甘家昊 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运算。) 257)2174(107?++ [1-(8341+)]÷41 8 3 )89169(÷+ 481 8125??÷ 25× 2423 465×463464 83758771+?+ 5 4 )4365(512++? 1 - 58 ÷ 2528 - 310

叶健磊 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运算。) 5 8×[1÷( 3 4 + 1 3 )] 1 8 × 3 4 + 1 8 × 1 4 2 5× 3 4 - 1 2 ÷4 3 4 -( 1 5 + 1 3 )× 9 8 5 7 + 9 8 × 5 9 + 3 8 [1 6 -( 5 14 - 1 3 )]× 7 9?? ? ? ? + ÷ 4 3 5 2 5 2 × 4 5 +× 1 4× 3 7 + 4 7 ÷4 5 -( 6 7 ÷ 3 14 + 6 13 )12 6 1 4 1 2 1 ? ? ? ? ? ? - +

15 14 1781714159? +? 815 ×34 -16 ÷ 12 54 ×56 +16 ×54 张俞萱 解方程。 53x=34 14 x=2 (1-14 )x= 12 -45 X=101 52x=3 4 + x -4 5 X= 34 ×(X -13 )=0 32x -16 x=3 x+14 x=12 5x -3×215=75 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运算。) ×45 +× 25×2423 465×463464 257 )2174(107?++

2 5× 3 4 - 1 2 ÷4 3 4 -( 1 5 + 1 3 )× 9 8 5 7 + 9 8 × 5 9 + 3 8 桑语柔 列式计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1.2 数的运算-人教版

整理和复习 数的运算(二)——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单元简便运算整理和复习(课本77页例7)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能灵活运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 2 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简算的方法。 3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的优化思想,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难点: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教师出示999*9+9,提问:老师一下就知道答案是9000,你知道我是怎样算的吗? 2 这节课我们一起系统整理复习简便运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二、知识回顾与整理: 1师:.刚才计算中,我依据了什么进行的简便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呢?课前布置大家进行了整理,现在请大家在4人小组中交流。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组长提问学生。 三、题组练习

(一) 1.教师:刚才大家总结的就是我们进行简便运算的基本依据。有运算定律、性质。(板书:依据 定律 性质) 2.教师:下面我们利用刚才总结的来做一组基本练习。请同学们完成题组练习一 3学生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写出主要简算过程。 5. 13.4 ÷4 ÷2.5 7. 28 ÷3.5 4.小组中交流。出示要求:把简算过程和依据表达清楚。 5.小组选代表上台讲解。(每组一道) 6 教师总结: 谁来总结一下做这类计算题的方法?(板书:方法:看、想、算、验) 计算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书:思路:凑整) (二) 1、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做一组判断题来检验一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课件出示判断题) 2、判断下面的简算是否正确,依据是什么. 1. 1024-298=1024-300+2 2. 723-68+32=723-(68+32) 0.757 541722 1.+++ 5.4)15295( 2.?+408.025.12 1 3.??? 9 439515.6 4.-- 199438 6.+

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供参考)

教师学生上课时间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课题名称分数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 重点难点 1、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分数知识点 ) 7 4 13 5 ? ?) 6 1 5 3 ? ?) 26 6 8 3 14 13 ? ? ) 27 4 9 8 (+) 4 1 10 1 (+) 2 1 4 3 (+ ) 2 1 3 1 15 1 2 1 ? + ?) 6 1 9 5 9 5 6 5 ? + ?) 5 1 5 4 ? + ? ) 7 9 7 ? -) 9 16 9 ? -) 31 31 ? + ?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基本方法:将一个大数转化为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的形式,或将一个普通的数字转化为整式整百或1等与另一个较小的数相加减的形式,再按照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解题。 注意:将一个数转化成两数相加减的形式要求转化后的式子在运算完成后依然等于原数,其值不发生变化。例如:999可化为1000-1。其结果与原数字保持一致。 第六种:带分数化加式 例题:1)4161725? 2)351213? 3)13 5127?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 基本方法:将带分数转化为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的形式,再按照乘法分配律计算。 第七种:乘法交换律与乘法分配律相结合 例题:1)247174249175?+? 2)1981361961311?+? 3)138 1137138137139?+? 涉及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将各项的分子与分子(或分母与分母)互换,通过变换得出公有因数,按照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进行计算。 注意:只有相乘的两组分数才能分子和分子互换,分母和分母互换。不能分子和分母互换,也不能出现一组中的其中一个分子(或分母)和另一组乘式中的分子(或分母)进行互换。 ? 分数简便运算课后练习一(能简算的简算) 59 × 34 +59 × 14 46×45 44 ( 34 +58 )×32 15 + 29 × 310 44-72×512 23 +( 47 + 12 )×725 6.8×51+51×3.2 (32+43-21)×12 53×914-94×5 3 2008×20062007 87748773÷+÷ 91929197÷-÷ 12 59412595÷+÷ 38 +38 ×47 +38 ×37 57535÷??? ??+ 2534 ×4= 54×(89 - 56 ) 229 ×(15×2931 ) 1113 -1113 ×1333 ( 38 -0.125)×413 241241343651211÷??? ??-+- 43×52+43×0.6 257×101-257 508 310019?? 1925214251975?+?+ 18×25253181???? ??+ ??? ??++÷??? ? ?++12191711259575

小学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案

小学六年级简便运算教案 简便计算是一种特殊的计算,它运用了运算定律与数字的基本性质,从而使计算简便,使一个很复杂的式子变得很容易计算。 一、回顾: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二、例题与练习: 1、用简便方法求和 ① 536+(541+464)+459 (带着符号搬家) ② 248+98 (多加的要减去) ③ 567+558+433+442+563 (带着符号搬家,注意数字的特点) ④ 375+206 (少加的要加上) 用简便方法求和 ① 53.6+(54.1+46.4)+45.9 ②248+98 ③5.67+5.58+4.33+4.42+5.63 ④375+206 2、用简便方法求差: ①1870-280-520(添括号) ②4250-294+94 ③4995-(995-480) (去括号) ④458-(147+158) ⑤1272-995 (多减的要加上) ⑥572-308 (少减的要减去) 用简便方法求差( ① 187-27.4-52.6②49.95-(9.95-0.48) ③1272-995 ④4.25-2.94+0.94 ⑤45.8-(1.47+15.8)⑥572-308 3、用简便方法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①478-128+122-72 ②537-(543-163)-57 ③947+(372-447)-572 ④464-545+99+345 用简便方法计算加减混合运算: ① 47.8-1.28+12.2-0.72 ②53.7-(54.3-16.3)-5.7 ③947+(372-447)-572 ④464-545+99+345 4、利用乘法定律简便计算: ①25×26×4 (利用乘法交换律或者是带着符号搬家) ②125×32×25 (把32分成8和4的乘积) ③9999×9999 (把9999看成10000-1) ④54×108+46×108 (利用乘法分配律) ⑤402×15 (先把402写成400+2,然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 ⑥34×99+34 (引导学生想99个34加上一个34,就是100个34) 利用乘法定律简便计算: ①0.25×2.6×4 ②125×2.4 ③9999×9999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负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以后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和意义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天气预报”“存折明细中存入和支出的对比”,进一步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教材在活动情境中完善在直线上表示数的基本模型,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1课时负数的认识 教材第2~4页相关内容。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负数的应用价值。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 师说出游戏规则:我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春天到了,又是外出游玩的季节。外出时除了要准备日常用品外,还要了解各地的天气情况。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天气预报截图。 师:图中的-27℃表示什么意思呢?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数——负数。 一、正、负数的认识。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出示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温度计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5小格呢?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微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6:8 2.4:1.6 60:40 3:4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计算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2、师:通过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6:8=3:4 2.4:1.6=60:40 讲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如上题中: 4386= 40606.14.2= 3、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判断下列哪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6和8:4 0.18 :0.6 和 90 :30 12:6=2 8:4=2 0.18 :0.6 =0.3 90 :30=3 因为2=2 0.3 3 所以能组成比例 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比例式:12:6=8:4 8:4=12:6 4、小结。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讲授: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课件出示: 12 :6 = 8 :4 2、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你知道比例有什

最新整理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docx

最新整理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2)5×6+7×3(3)15×(34-27)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

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2)×-(3)-×(4)×+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4和×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