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绘画欣赏——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与人
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

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2009-07-03 16:24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海洋之心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T型帛画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因为保存难度较大,陈列中的T型帛画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厅。
T型帛画无疑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1972年4月25日晚上,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此时,当发掘人员为黑地彩绘棺和朱地彩绘棺的出土兴奋不已时,第四层内棺盖上,又出土一幅T型彩绘帛画。
“画面太精美了,当时我们都不敢轻易碰它。
”参加汉墓发掘的游振群回忆说,帛画被发现时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一时之间,大家都感到手足无措。
最后只得再次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等到第二天再动手取画。
揭取帛画的准备工作足足花费了一天的时间。
第二天晚上,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的揭取工作。
“考虑到揭取时间不能过长,画面彩绘暴露太久,容易变色。
揭取方案决定减弱室内灯光强度。
”游振群说,工作人员还自己加工了十分光滑的竹片,以便于操作,又不会伤及画面。
“揭取时,用光滑的小竹片小心翼翼地把帛画下端的两个角慢慢挑起,等到帛画下端揭离并掀起一小段,旁边等着的两个助手把卷好宣纸的一个圆筒横放到下面,卷着帛画向前滚动,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钟,才将帛画卷成一大卷筒。
随后用几层宣纸和三合板绑定后,专人专车运回博物馆。
”继一号墓之后,三号墓又出土了内容大致相同的帛画。
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大部分。
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所绘以神、龙、日、月为主。
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披发而坐,其蛇尾缠绕在他身下。
神话中女祸、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但传说中由烛龙镇守天门,这与天国部分正下方的两扇开启的大门相对应,所以他极可能是烛龙神。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的绘画研究-湖南博物馆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的绘画研究湖南省博物馆游振群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人物画,是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人物帛画,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当时的绘画技法已相当高超,色彩多样,画面有序,绘技娴熟,功力深厚。
尤其是在线条运用,色彩调配,取景布局等方面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着重以出土的楚汉人物帛画为研究对象,对其章法、笔法和墨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楚汉人物帛画章法笔法墨法我国古代人物画,是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也是中国画中一大重要门类。
人物画的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为早。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物帛画,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当时的绘画技法已相当高超,在线条运用,色彩调配,取景布局等方面,尤其是以写实为主,兼顾写意,为中国古代人物画,奠定了传统的绘技基础。
中国古代人物画,力求将人物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要求形神兼备。
长沙楚墓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六幅帛画中的人物肖像部分,在绘画章法、笔法和墨法上,可以探索中国早期人物画的创作一般规律,对后世颇有影响,今天看来,仍是值得研究的。
(一)章法,即构图。
章法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程序和规则,才能取得效果;违背了章法,步骤就乱,便一事无成。
中国的书法要有章法,同样,绘画也不能杂乱无章。
不仅需要立意、分析、推敲、运笔等一系列先期思考活动,而且要重视画面上物象安置的处所,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
中国画在构图上常以虚实互用手法,既给人们一种思考,又不使人感到完全脱离现实处境。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在构图布局上,是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精心设计的。
一方面,这些帛画的内容,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的生活,而是围绕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活动,画面所显示的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
基本上属于葬制画。
可是,另一个世界究竟怎样,谁也不知道,往往参照着当时的现实环境,似乎又不能过于虚渺。
另方面,所有形形色色的墓葬制度,实质上,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表示”,这种“表示”死者是不会领会的,却是凸显了生者的心愿。
《人物龙凤帛画》赏析

《人物龙凤帛画》赏析《<人物龙凤帛画>赏析》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一起赏析一幅超级厉害的画,叫《人物龙凤帛画》。
你们可别小瞧这幅画哦,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先说说这画的样子吧。
画面上有一个人,看起来像是一位女子,她站在那儿,身材细细长长的,就像一根笔直的小竹竿。
她的衣服好像随风飘动呢,就像有小风儿在轻轻吹着,这让她看起来特别有仙气。
然后呢,画面上还有一只凤和一条龙。
那凤的尾巴呀,长长的,五彩斑斓的,就像一把超级大的扇子,扇动起来感觉都能把人给吹跑啦。
龙呢,身子弯弯曲曲的,张着大口,好像在咆哮,像是要冲向什么地方似的。
我觉得这幅画特别神秘。
你看啊,这个女子站在那儿,凤和龙在她周围,这到底是啥意思呢?也许这个女子是个很重要的人,像个仙女之类的,凤和龙是来守护她的。
可是呢,也可能不是这么简单。
说不定这个女子是要去什么特别的地方,凤和龙是来给她带路的呢?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点像这幅画的感觉。
在故事里,有一个小女孩,她不小心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森林。
在森林里,她看到了好多奇怪的动物,有像马但是长着翅膀的,还有像狐狸但是全身发光的。
她特别害怕,但是有一只很大的鸟飞过来,那鸟的羽毛五颜六色的,就像这画里的凤一样。
鸟停在她身边,还有一条蛇,不过这条蛇可不是坏的,它像龙一样,带着小女孩走出了森林。
我就在想啊,《人物龙凤帛画》会不会也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在背后呢?再看这画的颜色,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可能颜色没有刚画的时候那么鲜艳了,但是还是能看出来当初肯定是很美的。
那些线条啊,细细的,但是很流畅,就像小溪里的水一样,一点儿也不卡顿。
画这幅画的人肯定特别厉害,我就想啊,他当时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是不是趴在地上一笔一笔慢慢描的呢?还是站着,手像跳舞一样就把这画给画出来了呢?有些人可能会说,这画不就是画了个人、龙和凤嘛,有啥特别的呢?我可不这么觉得。
这画就像是一个小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的想法。
那时候的人相信有龙啊凤啊这些神奇的东西,而且还把它们画在画里。
帛画·夔凤人物图

中
国
绘
帛
画
画
·
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凤
[ 八
李 恒
人
]滨
物
图
此图是 1949 年在长沙陈家 大山楚墓中出土的,绘制在丝织 物帛上的绘画作品,称为“晚周 帛画”或“夔凤人物图”。是目 前发现的我国现存最古老而著名 的帛画,是用线描设色方法绘制 的一幅构图美妙的作品。画上人 物是墓主肖像,长袍细腰,垂地 长裙前后开张,双手合掌具虔诚 之态。在仕女头顶上方,一只矫 健振翅的凤鸟几乎占据了画面重 要的视觉位置。凤的前端是古代 传 说 中 象 征 恶 的 奇 异 动 物“ 夔 ”, 夔败阵而逃,故形象细小显出弱 势,表示着善战胜了恶。整图意 味着祈神引导、使墓主灵魂升天 的主题。从这幅古老的画中可以 看到,我国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 的绘画传统,在战囯时或者更早 时期已经形成了。
楚墓帛画 线描图
战国 楚墓帛画 31.2cmX 23.2cm 湖南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赏析

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赏析中国历代人物画: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晚期佚名人物御龙帛画轴绢本水墨淡设色37.5×28cm 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中期晚段。
长37.5厘米,宽28厘米。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
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
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
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
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
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
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
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
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
画幅左下角为鲤鱼。
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
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
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
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
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
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
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网易河北书画频道讯《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
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为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于非衣性质的战国晚期帛画。
此幅非衣帛画作描绘墓主人宽袍高冠,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正在安然御龙而行情景。
龙首轩昂,龙身则弯卷成一舟形,龙尾翘起。
龙尾上端立一凤鸟,长颈,单腿独立作长鸣状,为全画肃穆氛围增添了幽默、天真的情调。
龙体下方则作一游动的鲤鱼,闭嘴张目,似正随龙在空中一起向前游行。
人物龙凤图

《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历史沿革《人物龙凤图》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后来定名为《人物龙凤图》帛画。
这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这幅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古画,是葬仪中使用的旌幡,虽然已经斑驳模糊,但依然能够看到画中所描绘的情景:画中一位侧身妇女,阔袖长裙,双手合十,像在祈祷。
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边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因为有一只足已经剥落,看上去好像只有一只脚,所以曾经被误认为是夔(传说夔只有一足)。
对于这幅画的内容,研究者有多种推测,有人认为,这个妇人就是墓主人的肖像,前头的龙凤正引导她升天,有的认为这幅画描绘了女巫在为墓中的死者祈祷并以龙凤引导升天的巫术绘画。
还有专家认为,凤与龙的争斗代表了善与恶的斗争,女子正在为善良战胜邪恶而祈祷。
究竟何者为确,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这幅画是用流畅挺劲的线条勾勒出来的。
有些部分填了墨色,也有些染色的痕迹。
人和龙凤的造型都有一定的装饰性。
画中没有背景,但饱满而富有动感的构图仍使画面显得完整而充实。
《人物龙凤图》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1号墓,《人物御龙图》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1号墓(与《帛书图像》同墓),今均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从考古材料上分析,前者的墓葬年代早于后者。
两者都属于非衣性质。
《人物御龙图》绢本墨绘淡设色彩纵37.5厘米,横28厘米在《人物龙凤图》帛画发现24年以后,在与其相近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又发现了另一幅帛画。
画中有一位头戴高冠的男子,一手握缰绳,一手执长剑,驾着舟形的长龙前进。
这幅作品被定名为《人物御龙图》。
专家认为,这个男子可能是墓主人,画面表示死者的灵魂正在生归天国。
因为在当时的楚国,流行死后升天的意识,它与《人物龙凤图》不仅时代相同,内容也比较近似,好像是姊妹篇。
两幅画的表现方式也很相近,所不同的是,这幅《人物御龙图》所画得人和动物都更加写实,比例关系与现实中的人物更接近些。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

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鉴赏被称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西汉墓发掘,也是二十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在这里,不仅出土了一具两千年前的女尸,更为重要的是3000多件珍贵文物的出土,生动具体地揭示了汉代“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文化成为西汉文明的形象缩影。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漆棺上的画局部。
据《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称,这位雍容华贵的丞相夫人出土时,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在往其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鼓起来,就是手指和足指上的纹路都非常清楚,令人不可思议。
而她装殓的华美更让人称奇,出土时,她的前额及两髻有木花饰品29件,并涂彩贴金,而其头发则编有盘髻式假发,其脸上则盖一件酱色织锦和一块素绢,两手则握绣花绢面香囊,两足则着青丝履,贴身穿"信期绣"罗绮丝棉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包裹各式衣着、衿被及丝麻织物18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九道(与古埃及木乃伊是不是很像?),再在上面覆盖印花敷彩黄丝棉袍和"长寿绣"绢棉袍各一件,一共20层包裹,真是华贵不凡。
1972年马王堆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古代湿尸。
这是出土时的资料照片。
2002年4月19日,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在电脑上成功复原了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面相。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与我的创作《烛九阴》马王堆汉墓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其中的T 形帛画更是备受瞩目。
其中的龙造型是我一直以来深受启发的对象,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以下,我将分享我的创作《烛九阴》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之间的关联。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令人惊叹。
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祥瑞、强大和权力的象征,而这些画中的龙形象展现了他们惊人的细节和栩栩如生的形态。
龙的躯体盘绕,龙鳞的纹理细致入微,每一笔都流露出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这些画作中的龙造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在我创作《烛九阴》时,我受到了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龙造型的启发。
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古老的龙形象融入到我自己的作品中。
《烛九阴》是一幅黑白线描画,我以墨和纸为媒介,用熟练的笔触勾勒出了一条神秘而威严的龙。
我尽力捕捉到了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龙的特点,如盘绕的身体、独特的龙鳞纹理等,同时加入了我自己的创新和想象。
通过这幅作品,我希望能够传达出龙的力量和神秘感,同时也向中国古代艺术致敬。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古老的龙形象不仅令人着迷,也给了我们现代艺术家很多启示。
通过研究这些龙造型,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观念,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总之,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龙造型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艺术品,我不仅对龙的形态和纹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灵感。
通过我的作品《烛九阴》,我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绘画欣赏——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与人物御龙帛画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西汉绢本设色纵205厘米上横92厘米下横47.7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此帛画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妻死后的随品, 1972年出土
时, 画面向下, 覆盖于内棺上, 呈T形。
画的中心部分是轪侯之妻──墓主人, 她身着锦袍, 拄杖而立, 一派贵妇气质。
她的面前有两个男子举案跪迎, 身后有三名侍女恭谨地服侍着。
人物形象以细如游丝的线条准确地勾成, 侧面形象和肥胖、微伛的身躯, 与奇迹般保存下来的二千多年前这位老妇完好的尸体相应证。
此帛画分为三部分:上部以祈颂墓主人升天为主题, 描绘了女娲、日、月、扶桑树、嫦娥奔月、巨龙飞舞, 暗示了墓主人死后升天的愿望;中部则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下部绘两条交缠的鲲, 背上蹲着一个赤身力士。
此帛画绘制时以淡墨起稿, 然后以墨线或色线勾勒, 设色以平涂为主, 也有渲染, 所用颜料有朱砂、土红、青黛、藤黄和银粉、蛤粉等。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纵约28厘米横约2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人物龙凤帛画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战国楚墓中。
“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画中描写一端庄高髻的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体态优美。
妇女的上方画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
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
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
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纵37.5厘米横28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人物御龙帛画又名《驭龙图》。
这是1973年清理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遗址时发现的又一幅战国帛画。
画面正中描绘一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精神抖擞地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昂首向前,龙尾部站着一只白鹭;龙的身下有鲤鱼。
人物头顶正中画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
画中男子为墓主人。
作品主题也是表现“升天”,不过不是由龙凤引导,而是由墓主人驾驭飞龙升天。
画中人、龙和鱼都向左行进,与向右飘动的人物衣衫、手执的缰绳以及舆盖上的三条飘带,构成画面上极强的动感,很好地表达出人物乘龙迎风挺进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灵魂快速进入天国。
墓主人的侧面肖像,更具写实特征,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当时屈原的诗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