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及文化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及文化价值马王堆汉墓是一组西汉时期的墓葬遗址,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南部的马王堆山上。
该墓群于1972年被发现,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马王堆汉墓墓主是汉代的王侯贵族之一,也是当时的文化、宗教和医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墓葬内保存完好,不仅有典型的汉代墓葬布局和文物装饰,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是研究西汉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材料之一。
马王堆汉墓群被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对墓葬进行了系统的开掘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揭示出了大量有关汉代王侯贵族的文化、生活和宗教状况的信息。
首先是马王堆出土的文物。
这些文物既有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艺术品,也有书籍、文献、文书等重要历史资料。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发现于墓主人墓室的《素问》、《灵枢》等卜辞以及数百件医疗器械、药物。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南方王侯贵族的生产、生活、文化和信仰,也为今人了解古代中医药和世界医史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此外,马王堆汉墓还揭示了汉代贵族的生活面貌。
例如,墓室内的陶俑和木乃伊都给后人展示了汉代葬礼的盛况和与生俱来的追求。
特别是马王堆汉墓中的文学作品,包括《素问》、《灵枢》等众多医学方书、卜辞、神话故事和诗文等,都是当时文章的代表作品。
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人文精神、思想意识以及社会文化生活和思想潮流。
马王堆汉墓还为我们揭示了汉代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多元性。
在那个时期,汉族人信奉道家、儒家和佛教三教,还有一些民间信仰。
马王堆出土的医药文献是以阴阳五行三才学说为基础的,这与道家思想紧密相连;而汉代神话和祭祀活动的信仰背景则更多地与儒道两家思想相联。
此外,马王堆汉墓的出土物还为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科技水平和工艺制造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第一手材料。
马王堆汉墓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多元化和文化背景的丰富性,也为现代人认识古代中国文化和精神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同时,马王堆汉墓的出土也引发了文化保护与文物保护问题的重视。
长沙 古墓

长沙古墓1、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一座安葬着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和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这个有着宏伟复杂结构的墓葬在1972年至1974年先后三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发掘出女尸、丝织品、棺椁、帛书帛画等遗物对于研究汉代初期墓葬制度、长沙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长沙王陵墓群长沙王陵墓群是由目前发现的26座墓葬共同组成的得两汉时期长沙王及王后陵墓群,其中风篷岭、象鼻嘴、和望城坡等竖穴岩坑墓军都经过考古发掘,其中出土的大量两汉时期文物对我国研究汉代诸侯王的陵墓制度起到了重要的科研价值。
3、曾国藩墓曾国藩墓是一座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安葬着清末名臣的湘军创始人曾国藩的墓葬,整体为三合泥拌碎石封墓,上方普邮花岗石,墓葬的前方有拜台,两侧分别立着一个石阙。
4、张南轩墓张南轩墓又指的是张栻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造在长沙宁乡县关山村,毗邻张浚墓,安葬着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和宋朝名相张俊。
整座墓葬是一处由花岗石堆砌而成,并用三合土封冢。
5、咸嘉湖唐墓咸嘉湖唐墓是一座由青砖堆垒而成的长方形土坑砖室墓,经过考证,这座位于长沙西咸嘉湖附近山丘处的墓葬中安葬着初唐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吏,其中出土的青瓷器、镇墓兽、俑器等随葬品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6、状元易祓墓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是湖南长沙巷市村的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并曾先后经历了孝宗、宁宗和理宗三朝的长沙三俊之一,在去世后被安葬在宁乡县网形山西侧山腰处,墓葬由墓地、陵道和墓庐三大部分共同组成,目前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左宗棠墓左宗棠墓是一座位于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白竹村的墓葬,在墓前的石砌平台配有石桌、石鼓和石香炉,墓葬的两侧还刻有“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的联语,旁边还分别立有左文襄公传略和重修左文襄公墓记的大理石碑。
8、魏家大堆汉墓魏家大堆汉墓是一座于1952年被考古确认的大型土堆汉墓,底径40米,高10米,目前位于湖南长沙市黄土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内,曾属于原地属魏姓所有,但在解放前曾被人盗掘过内部文物。
湖南省博物馆藏品有哪些亮点

湖南省博物馆藏品有哪些亮点湖南省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宝库,拥有众多令人惊叹的藏品。
每一件藏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现着湖南地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
马王堆汉墓是 20 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的素纱襌衣堪称绝世珍宝。
这件衣服轻薄如蝉翼,重量仅 49 克,充分展示了汉代高超的纺织技术。
想象一下,在两千多年前,能织出如此轻薄却又坚韧的衣物,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T 形帛画也是马王堆汉墓的一大亮点。
这幅帛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丰富。
它自上而下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展现了古人对生死和宇宙的独特理解。
从画中可以看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神兽,也能看到墓主人生活的场景,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的画作。
除了马王堆汉墓的文物,湖南省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商周青铜器。
其中,皿方罍堪称青铜重器。
它造型雄浑庄重,纹饰精美华丽。
其身上的兽面纹、夔龙纹等展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还有精美的陶瓷藏品。
唐代长沙窑的瓷器别具一格,其釉下彩绘工艺独树一帜。
瓷器上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人物、诗词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书画作品也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名家的墨宝到近现代艺术家的佳作,应有尽有。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在众多藏品中,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物。
它们生动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民间风俗和传统技艺。
比如精美的刺绣、竹编工艺品等,每一件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博物馆中还收藏了一些珍贵的古籍文献。
这些文献记录了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湖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亮点众多,每一件藏品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
通过这些藏品,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领略湖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著名的古代墓葬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汉寿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矗立在湖南省南方,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之一,也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重要的部分。
马王堆汉墓位置优越,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115米,东西宽约96米,汉墓共有一百五十多处汉墓,其中最大的墓为大坑,尺寸为16.7米×16.7米×10.6米,最小的墓为50方米右。
汉墓出土大量宝贝,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马头剑、马头斧、马头铜盆、马头铜铃、铜镜、铜靴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厚,以其规模和多样性而闻名,反映了汉代西汉晚期军事、军事礼仪、宗教信仰以及铸铁技术、石铸、陶瓷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马头剑,是用铸铁制成的,锻炼工艺很精湛,在石器时代却能够铸造这样一件完美可用的兵器,充分反映了汉代的铸铁技术高超,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此外,汉墓出土的瓷器、玉器以及刀状玉类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而且出土的文物大都是品质优异的。
同时,出土瓷器更是可以体现汉代陶瓷制造技术水平之高。
马王堆汉墓因其出土文物丰厚、保存完整,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公认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汉代文化遗存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依据马王堆汉墓的实际情况,对其文物保护和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中国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材料。
同时,马王堆汉墓也成为湖南省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宝藏,在古墓葬文化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深入研究和保护考古发现的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湖南省博物馆把马王堆汉墓正确的加以保护,让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逐渐得到更多古代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完整保存。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
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瑟,三号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七弦琴,同时出土了一具实用的竽,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迄今考古发现的上古时代的瑟,几乎全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柱和弦的保存更无从谈起,唯有马王堆一号墓这具瑟,不但完整无损,二十五根弦和二十五个柱俱全,并且保持出土时的原位,对于上古瑟是极为难得的研究对象。
《后汉书•礼仪志》说:“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羽角”,复原后的第十二弦为宫,与此正相符合,据此看来,此瑟的全部调弦应为五声徵调,如果它是当时汉瑟的一种基本调弦的话,就可以通过移柱的方法来实现转弦换调。
文章还进一步推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对丝麻织物的研究,通过用纤维切片投影和差热法、X射线衍射法、氨基酸含量法等现代化测试方法,鉴定出土丝都属于桑蚕丝纤维,出土细麻布是苎麻纤维,粗麻布是大麻纤维,绳索是麻纤维。
细麻布的纤维采用了石灰或草木灰煮炼的“化学脱胶法”。
书中还分析了丝织物所使用的缫丝、并丝和拈丝技术,分析了纱、罗、绮、锦等织物的组织结构、纹样风格、织造工艺,认为这次出土的丝织品中,织造工艺最高级最复杂的是绒圈锦织物。
在印染技术方面,认为当时已对各种染料分别采用了涂染、浸染、套染和媒染等工艺技术,在印花技术上已能应用套版印花,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分别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三套版印花织物和印刷与彩绘相结合的织物,为后世的缕空版筛网印花法、绞缬印花法作了技术准备。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这句话用来形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再恰当不过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挖掘马王堆汉墓而轰动全国,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小城市——湖南省马王堆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让我们随着回忆,去寻找那曾经辉煌而又艰辛的历史……当年的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区东郊约6公里处的浏阳河畔。
这是一座被称为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妻、汉初长沙王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
马王堆墓主下葬时间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可是马王堆的发掘却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
1971年7月,长沙市文物管理处和湖南省博物馆派人到马王堆挖掘,在那里发现了震惊中外的马王堆汉墓。
从那以后,马王堆的考古发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许多出土文物成为重要的考古依据。
1972年2月,在湘江边码头发现了四个汉代竹简,内有《老子》甲本。
随后,一件件文物逐渐被发掘出来,有“素纱襯衣”、“ T形杖”、“长沙丞相”印章、“织机”等等。
经过整理,确定了这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至此,一代名相——利苍浮出水面。
当年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考古发掘后,把这次发掘写成报告,于1973年8月提交给国务院。
根据报告,马王堆汉墓应该还有数百平方米的文化堆积,因为地质队钻探后认为地下埋藏着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必须赶快抢救性发掘。
接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考古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对马王堆汉墓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抢救性发掘。
这一次考古发掘,共清理了六座汉墓,出土了一万余件文物。
随后,考古学家们在这六座汉墓中发掘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除了那些历史文物以外,还有不少美术陶器。
这些陶器可分为日常生活类、舞蹈乐器类和兵器车器类三大类,最令人瞩目的是出土了两套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绘画。
1973年4月,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式结束,首次向世人披露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经过”,揭示了墓中存在的问题。
197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正式发表了“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调查报告”,确认墓主身份。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意义揭开历史的面纱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意义揭开历史的面纱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是中国考古界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葬位于湖北省襄阳市马山镇马王堆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座汉墓的发现不仅对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给我们揭开了古代历史的面纱,带来了许多有关古代社会、文化、宗教以及医学等方面的重要发现和认识。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富多样,包括了瓷器、丝织品、金银饰品、青铜器、木器等。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批保存完好的丝织品,这些织品不仅在数量上很罕见,而且纹饰精美、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织品的瑰宝。
此外,还有一套精美的银器,以及数十件金器和玉器。
这些文物的出土,对于了解汉代社会文化水平、生活习俗以及贵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还揭示了古代人们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和追求。
墓地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陪葬品,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一套保存完好的丝织帛书,被称为《马王堆帛书》,内容涉及了方技、医药、仙术、卜筮等多个方面。
这些帛书的内容丰富独特,为研究古代医药学和道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除此之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还揭示了古代医药的发展和进步。
墓地内出土了大量的医疗器械和草药材料,还有附有治疗方法和处方的医书。
这些文物的出土让人们对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当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医学史和传统中医的渊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不仅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而且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古代历史的思考。
墓地内的丰富陪葬品和文物,表明这是一座贵族墓葬,主人享有高尚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财富。
对墓主人身份的猜测引发了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结构和贵族阶层的探讨。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的研究,可以了解汉代社会制度、阶层差异以及贵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总之,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了历史的面纱,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医学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见证。
长沙马王堆汉墓观后感(一)

长沙马王堆汉墓观后感(一)# 观后感:长沙马王堆汉墓背景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墓葬遗址,被誉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瑰丽的汉代墓葬”。
自2014年起,该遗址对外开放,成为参观游览的热门景点。
观光体验在进入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前,游客可以先参观馆内的陈展,了解该墓葬遗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陈展区,展出了大量的文物和图像,展现了汉代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多个方面,让游客充分了解和体验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进入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引导员的带领下,游客逐渐深入到各个墓室,了解每个墓室的结构和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每个墓室内都有丰富的壁画、漆器、陶俑等文物,在光线照射下显得绚丽多彩、令人神往。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号墓,其中有一件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西方世界风格的服饰人物画像捆绑死刑案件稽查笔录”。
这件文物不仅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很高,而且直接涉及到司法制度和外交文化等多层面的内容,令人感叹汉代人的博学多才和开阔胸襟。
感受观看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壁画和文物,令我感受到了汉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代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因其不断开拓和扩大的政治版图、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明高峰。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都反映出汉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这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资源和参考。
总结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历史、学术于一体的墓葬遗址,其文物和壁画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汉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观看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并传承中华文化。
改进建议虽然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文物和壁画展示令人赞叹,但是在整个游览体验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人流在馆内时常会非常拥堵,游客往往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够进入展厅参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72年——1974年马王堆汉墓原址,位于长沙一所老年医院内,现仅存3号坑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报道,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墓葬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出土。
在这座古墓葬里,尸体、官椁及大批的随葬物,都保存得比较完整,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
尸体出土时,全身裹着20层丝绸衣服,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溶液里。
出土后,经医生的解剖检验,证明女尸不但外形完整,而且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
尸体的皮下结缔组织还有弹性。
股部动脉的颜色,几乎跟刚死去的尸体一样。
给她注射防腐剂时,皮、肉、血管等软组织,随着药水所到而鼓起,然后通过微血管扩散。
估计女尸死亡年龄在50岁左右。
食道和胃里还保存着几颗甜瓜子。
从各方面的病理查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似乎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和服饰则是中国古代丝绸的宝库;同时出土的帛书、帛图、帛画以其丰富的内涵印证了中国文化的丰厚与久远;关于三号墓主人,仍争论不休……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墓葬概况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
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
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冢”。
1972-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
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
《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
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
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1号墓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则其年代应再晚些。
马王堆汉墓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马王堆汉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两个土冢,东西并列,底径各约40米,顶部圆平,高约16米。
当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时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实,筑起高大的坟丘。
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
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以下有4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底。
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
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
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
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
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处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
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
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
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象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多年前的丝织品绘声绘画珍品。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马王堆汉墓旧址照片"备战"备到马王堆1968年8月随着苏军突然入侵捷克,战争的乌云开始在中苏边境蔓延滚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争信号,林彪以独特的军事嗅觉,当即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提出警告:"中国很快将会遭到苏联的进攻,备战工作应立即实施."他的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于是,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出现了以防核战争为主要目的的备战风潮.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七亿人都积极地投入到挖掘防空掩体的备战事宜中。
1971年冬,原解放军三六六医院接到上级命令:各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即刻向长沙以外的山区疏散,医院领导决定选址转移。
这时副院长白明柱脑海中蹦出了一个地方.此处位于浏阳河南岸,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距市中心约4公里.最明显的标志是有几个不太高的丘陵,同时有两个高大的马鞍状的土包相连,俗称马王堆.由于那里人烟稀少,有山有水,风景独特,建国后,湖南省委选择此地盖了几十间房子,设置了一个老干部疗养院.文革中,红卫兵闹事之后,这个院落便闲置起来,再也无人问津了。
当白明柱将此处的情况说出后,院长,政委当场拍板:"好,就是它"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现场地洞突然窜出蓝色火焰三六六医院官兵们在马王堆安营扎寨了.他们一边修补房屋,一边建筑防空掩体.当他们在马王堆土包下相继掘出两个20多米深的洞穴,地下却出现了赭红中夹带着白点点的花斑土,而且越往深处掘进越坚硬.院务处长闻报来到施工现场,并亲自钻进洞中打着手电筒四处检查.面对坚硬的土层,处长让两名士兵用钢钎向下打眼钻探.士兵拿起钢钎对准花斑土"叮叮当当"地钻了约半个小时,就在钢钎最后一次从花斑土中抽出时,钻孔里突然"哧"地一声冒出一股气体.。
就在同一时刻,院务处长斜倚在洞壁上,划着了一根火柴准备点烟.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含在嘴上的那根香烟尚未点着,火种却与从钻孔里冒出的气体遭遇,随着"砰"地一声响动,一团火球在洞中爆响并燃烧起来,院务处长怔愣片刻,本能地说了句"大事不好,快跑———",箭一样从洞中蹿出,其他战士在极度的惊恐中,也跟着"呼呼隆隆"地涌出洞来.士兵们发现院务处长的眉毛已被烧焦,两眼流着泪,红肿的脸上布满了点点簇簇的水泡,极像田野里散落着的小坟包。
分管后勤和战备工作的副院长白明柱很快赶到现场.他大着胆子摸到洞穴的尽头,竟见有一道蓝中带红的火焰,像一条扭动摇摆的蛇,"哧哧"鸣响着从钻孔里喷发而出.白明柱大惊,在他几十年戎马生涯和医务工作中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奇景异情.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小心翼翼地退出洞口,飞奔到院长,政委的办公室汇报。
了解情况后,院长下达了命令:"现场官兵立即撤离该区域,并做好突发事件的战备工作.立即报告军区司令部,建议火速派工兵团前来医院,用探雷器进行勘探."约两个小时后,一个排的工兵携带探雷和排雷仪器,大汗淋漓地从野外奔来,进入洞中勘察.此时钻孔中喷射的火焰依然没有减弱,仍呈蛇状向外窜动.工兵们架起仪器在四周仔细勘探了一番,没有发现炸弹的踪迹,只隐约捕捉到一块面积硕大的异常阴影.这个阴影到底是什么物体,对人类世界是吉是凶,会不会构成威胁,他们难以作出判断,只好暂时撤出洞外,将情况上报团部,留待首长和探测专家研究后作出明确的指示.年轻的团部首长听完汇报,亦不知如何是好,忙派人将工兵团最富经验的一个工程师找来询问.这名老军人听完介绍,思索了一会说:"早些时候我听说那里有古墓,是不是遇上了墓葬?"为了证实这个推断,在团长和政委的陪同下,老工程师亲自乘车来到马王堆作实地勘察,当他从洞穴中走出来时,关于此处是一座古墓的论断似乎得到了证实. 副馆长惊呼:"完了,这座古墓遭到了破坏" 既然此处埋藏的不是炸弹而是一座古墓,医院首长们感到虚惊一场并有点淡淡的遗憾的同时,决定将这一情况报告军区后勤部,请示如何处理。
几翻辗转,在离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整整过去3天3夜之后,也就是1971年12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革委会副主任(注:副馆长)侯良终于接到了发现墓葬的电话.他当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完了,这座古墓遭到了破坏。
侯良顾不得再想下去,立即将身边的老技工张欣如与年轻的业务人员熊传薪叫过来,简单说了下情况,三人急如星火地向马王堆赶去.来到现场,见挖开的洞内仍有气体从孔内冒出,侯良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老张,我看这气体很神秘,你俩先在这里守着,我到医院去借个氧气袋,看能不能收集些气体回去研究."说完,他走出洞口,一路小跑向医院病房奔去。
当侯良拿着氧气袋重回洞中,对准钻孔收集时,因气体已极其微弱,收集未能成功。
这个失败由此也成为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后,科研工作中的一大遗憾———墓中那闻名于世的女尸以及保存完好的文物都与这神秘气体息息相关。
几个人走出洞穴,又到另外一个洞中进行观察,虽不见有气体冒出,却已是凌乱不堪。
洞中底部的土明显不是原生土而是墓坑的填土,东壁发现一处椭圆形的白膏泥.张欣如用自带的锄头挖了几下,很快发现了木炭,再挖下去,又发现了一根保存完好的硕大的木枋。
见此情形,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说:"这是一座墓,与刚才发现的那个墓并列,看来这下面是一个墓群,可能宝贝还在,了不得啦!"侯良望着眼前的洞口,既惊且喜,悄声说道:"不要再挖下去了,赶快复原,要是被外边的人知道,走漏了消息,就坏事了."张欣如听罢,与熊传薪一起动手把挖开的洞口复员。
第二天上午,侯良找来革委会的几个成员说明了情况,提出:"马王堆古墓已被发现,是回填还是发掘"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决定不能再做过去"老夫子"们那种打洞掏宝的傻事和错事了,如果要发掘,就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程序,先上报中央和省里批准,然后再组织科学发掘.马王堆三号墓发掘现场拉开发掘大帷幕为争取时间,当天下午,侯良打长途电话找到正在北京故宫帮助国务院图博口进行出国文物展览筹备工作的湖南省博物馆馆员高至喜,让他速向国务院图博口文物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冶秋汇报,请示可否发掘高至喜不敢怠慢,很快找到王冶秋作了汇报,王冶秋听后很干脆地说:"那就发掘吧."于是,挖掘古墓的工作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1972年1月16日上午8时,参加马王堆的发掘者,全部来到博物馆集合.根据事前安排,由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崔志刚负责全面统筹,副馆长侯良负责业务,熊传薪负责考古组,杜丁华负责文管组,蓝庆祥负责保管组,杨森,张欣如负责文物修复组,石明初负责总务,女讲解员陈美如,向利群和16名同行的姐妹游振群等协助各组工作.各路人马到齐后,馆领导给考古技术人员配发了一架相机,十几个胶卷和测量,绘图等简单的考古工具.另外每人配发了一把铁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算是发掘工具.由于马王堆地区偏远,不通公共汽车,馆领导咬着牙拨出一点发掘经费买了一辆脚踏三轮车,作为留在馆内的炊事员石明初每天中午到工地送饭和运载其他大件工具的专车,其他发掘人员往返则一律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