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汉墓帛

合集下载

马王堆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内容提要:马王堆汉墓为20世纪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共三座大墓,据考证墓主人分别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二号墓),利仓之妻(一号墓),及利仓之子(三号墓).墓中有大量随葬物品出土,如精美的丝织品、漆器、竹简、木俑等,在研究西汉前期历史、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尤其是一号墓出土的非衣帛画,多数学者认为此帛画中所画内容自上而下分别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其中的金乌、扶桑树、太阳、人首蛇身等图画更是广受争议,为我们研究西汉前期的绘画、丧葬习俗、信仰崇拜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一号墓的非衣帛画中天国部分图画的研究,来探讨其图画所要表达的意念。

关键词:嫦娥奔月人首蛇身金乌太阳扶桑树1.嫦娥奔月此非衣帛画天国部分的左上方有一月牙形,月牙形上方有一只蟾蜍,传说嫦娥奔入月宫之后,变成了蟾蜍。

所以有学者认为屈膝坐在应龙的翅膀上的是嫦娥,表示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但此女子既未作奔月状,又不是正凌云奔来,倘使是嫦娥奔月,在月亮上又为何要画蟾蜍?所以就很难断定她是嫦娥。

汉及以前的著述,都认为升天可以“服应龙”。

《淮南子》高诱注“有翼之龙称应龙”,王充《论衡》中提到“龙无翼不能飞”。

帛画中的女子正坐在能飞的应龙翅膀上,这正与“服应龙”之说相符。

此女子与墓主人性别一致,所以此女子很可能就是墓主人的灵魂,表达的是灵魂升天的愿望。

整幅画包含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了汉人追求升天成仙、永生不朽的观念。

2.人首蛇身帛画的天国部分的中间有一人首、人身、蛇尾的形象。

学者安志敏为此形象应为烛龙,即烛阴。

所引文献为《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西经》“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而孙作云认为是伏羲,根据是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修鲁灵光殿的壁画有伏羲女娲交尾图。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人首蛇身像头上无冠,头发显然经过仔细的梳理缠绕在蛇尾上,两手抄在袖中,面向左边而坐,很像一位女子。

马王堆帛书_物则有形_图初探

马王堆帛书_物则有形_图初探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残片中,有一幅残存大半而比较特殊的帛图(封二),尺寸不大,约幅宽24、幅长20厘米,与另一幅残存的“九主图”大小差不多。

可能是因其归属不太清楚,故原帛书整理小组已整理发表的《马王堆汉墓帛书》[1]中没有介绍,就是有关马王堆帛书的综述材料[2]中也没提起过,一直到2004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3]中,才有该图的目录。

这个目录当时是按照考古报告的要求,将马王堆帛书的所有内容,包括所有残片进行编目的结果。

鉴于这幅帛图的性质还不太清楚,故当时仅采取古书定名的惯例,直接选取帛图上残存文字中开头的几个字,将其定名为“物则有形”图,至于具体内容,一直没展开讨论。

今通过对上博楚竹书《恒先》篇和帛书《黄帝书》的研读,略有所得,故不揣浅陋,略加考释,以求正于大家。

这幅帛图分三层布局,最外一层是朱绘方框,在方框内侧题有文字。

第二层是用青色绘的圆圈,在圆圈外侧题有文字。

第三层是在圆圈的正中,用墨书文字组成一个如云气一样回环的圆,文字是从圆心开始向外旋转书写,其形状与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所绘日晕、月晕之类的云气图有些类似,具有明显的图式意味。

这些文字虽然残缺了左侧的一部分,但残存的中间和右侧文字基本可读。

我们先释读残存文字,再来讨论图式的特殊涵义。

11圆圈正中旋转书写的文字:应于淦,行于□,心之李也。

□淦无□,□无不行淦。

至而应和,非有入也。

蔡解而忘,非有外也。

在这个圆圈的北面单写了一个“淦”字、南面残存“应”字的一半,东面似是一个“无”字,按理西面也应有一个字,很可惜,这块拼上去的残片上没有,但根据这段回旋状文字来推断,西面所缺之字或许应该是“行”字。

如果可以这样推断的话,那这位于四方的几个字也许正好是理解这段文字的依据之一。

“淦”在汉语中是一个义项很单一的字,即水名或地名,用在这里,显然既不是水名也不是地名,应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

帛书《阴阳五行》甲篇中有“淦池”一词,为星宿的专名,而且也不简称为“淦”。

马王堆帛书的名词解释

马王堆帛书的名词解释

马王堆帛书的名词解释中国历史悠久,同样也是世界上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

其中,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之一。

本文将从马王堆帛书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名词解释。

一、马王堆帛书的背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是指在湖南省岳阳市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一批由丝绸制成的文献书籍。

这批文献书籍的发现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历时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共发掘出五十多个墓葬,其中包括了数百件瓷器、玉器以及大量的帛书。

二、马王堆帛书的内容1. 包括丰富的文化素材:马王堆帛书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医药、法律、卜筮、儒家经典、诗歌等等。

这些文献书籍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重要历史人物的手迹:马王堆帛书中收录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手迹,如朱光庭、红楼梦诗人蒲松龄等。

这些手迹的出现不仅使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更加精彩,也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才情和文化水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 丰富的图文信息:马王堆帛书中的插图和图文信息丰富多样,有动物、植物以及人物形象等等。

这些图文信息不仅具有观赏性,还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物产、艺术样式和人们的审美取向提供了线索。

三、马王堆帛书的意义1. 学术价值:马王堆帛书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空白,为研究古代文学、医学、历史等学科提供了新的资料来源。

研究者通过对马王堆帛书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 文化传承: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使得古代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这些古籍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语境,让我们更加了解先人的智慧和学问。

同时,对于珍稀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引发社会关注:马王堆帛书的亮相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引起了媒体和学者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关注。

通过对马王堆帛书的研究和推广,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 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 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 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 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 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
帛画:
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 旌,主要指丧葬出殡时张 举的一种在帛上绘出图画 的旌幡,用以“引魂升 天”。也有人根据墓中出 土的“遣策”称之为“非 衣”。入葬时作为随葬品 将其盖在棺上。
一号墓帛画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 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 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介 绍————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国(境)展 览文物之一,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 (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 一。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 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 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 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 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 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 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 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 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 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 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 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 T 型帛中间部分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 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 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 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 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 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 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德经》⽼⼦的《道德经》(或云《德道经》),是古代道家的⼀部经典著作,也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罕有的⼀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辨著作。

中华民族上下⼏千年⽂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以蔽之”者,⽆容质疑,当⾸数⽼⼦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

其精炼的九九⼋⼗⼀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地,构造出了⼀个朴素、⾃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观、⽅法论的宏⼤框架。

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体的华夏⽂明基本肌⾻,随着中华民族的⾛向世界,《⽼⼦》也被越来越多的西⽅学者所推崇(摘⾃道教经典《道德经》(⼜名《⽼⼦》))。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信仰⽽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长的宗教,相对⽽⾔也是东⽅宗教之⼀。

⽼⼦是道教信奉的教主,⼜称太上⽼君、道德天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近2000多年来《道德经》这⼀中国古⽼⽂明,经过⼀代代哲学家、道学家、智者⾼⼈传承下来。

哲学家、道学家、智者⾼⼈对《道德经》都有⾮常独到⽽精辟的阐述,从⽽更加丰富了我们的华夏⽂明,他们为中国⽂明的延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们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东⽅的骄傲。

现在所见《道德经》的最早⽂本,是1973年出⼟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两种帛书,即帛书甲本与帛本⼄本。

就内容看,两种帛书本与原通⾏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具有⼀些重要的差别。

即: 1.传世本⽼⼦⼀书有《道经》、《德经》两部分。

在通⾏本中,《道经》居前,《德经》在后。

两帛书本则次序相反,因此被称为《德道经》。

2.通⾏传世本分全书为⼋⼗⼀章,帛书本则不分章。

 3.通⾏传世本中作为语助词的“兮”字,在帛书本中⼀律写作“呵”。

如“渊兮,似万物之宗”;写作“渊呵,始万物之⽰”。

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名称及局部内容探究

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名称及局部内容探究
二、长沙马王堆汉墓 T 形串画局部画面内容是宴饮 还是祭献问题
d飞飞 可4 揭
固 1 马王堆一号墓 T 形自画局部阴圈 38
态7 俨T嘀
与Lφ\\1\
:号i、 I 同回<ll> 11 I昌f手
固 2 马王堆三号墓 T 形阜画局部[9]圄 31
关于马玉堆一号墓 T 形吊画的探讨中,有一个不能 回避的问题,即图 1 中所绘画的场景是什么?学者也是 众说纷纭。顾铁符先生认为“从整个布局来看,可能是 厨房”。《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基发掘报告》认为,此处是 宴餐或准备祭祀的场面阴位。巫鸿先生认为此处反映的 是祭献的场面。有的学者认为,中间的这个物体为墓主 人的棺材,但巫鸿先生认为“它并非是一个长方形的盒 子,而是有着一个柔软圆滑的扁平外观,因此它很可能是 礼书中所描述的放置在灵床上被衣物和尸巾覆盖起来且
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人为长沙国互相利仓之妻) 和马王堆三号汉墓(基主人为长沙国主相利仓之子)均 出土了 T 形月3 画。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专家学者对 自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画的名称、性质、画面内容 进行考释,对吊画的神话内核进行考析,对吊画的源流、 发展、消失以及吊画和其他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学 术界主流观点认为,马王堆汉墓 T 形吊画的内容从上至 下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反映了天国景象、墓主生活、地 下神怪。通过对学者有关研究观点进行梳理并结合文献 资料分析,现就其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这两幅 T 形吊画为标准非衣”[匀。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刘晓路先生赞同马王堆的一、三号墓遣策中提及的“非 衣”就是指的这两幅 T 形吊画。同时,认为只有马王堆 的这两幅吊画才被明确地称为“非衣”。至于其他墓中 出土的自画,根据其内容、性质等进行推测,认为它们也 是“非衣”,但这只是推测,至于是否叫“非衣”并不能 确定。马雍先生根据。u己·檀弓》孔颖达正义中的“送 葬之搓,凡记三种:一曰乘车之挂,二曰靡车之搓,三曰铭 班。”阳。他通过对这三种挂分析排除,对铭班的名称演 变、圈画内容、尺度等进行考证,认为其名称必定是“铭 症”无疑。巫鸿先生在他的著作《礼仪与美术:马玉堆 再思》中更是直接将“铭症”作为标题用。由此可见, 对于“铭膛”这种说法巫鸿先生也是赞同的。此外,他 还在注释中谈到:“我们也可以否定把马玉堆吊画看成是 招魂用的‘裳’以及将其定为‘非衣’的流行理论,如 谢柏辆已经指出,马王堆 1 号墓中遣策记载了不是一件,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1972年马王堆在湖南出土。

马王堆汉墓在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引起学术界重视的帛画是三号墓棺室西壁张挂的那幅。

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称其为《车马仪仗图》。

根据是全幅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土筑的五层台阶的高台,应是古代检阅或举行祭祀活动的“坛”。

图上的墓主人及其侍从正在徐徐登临高坛。

而方阵、车队、骑从、鸣金击鼓的乐队场面,都表现出所绘是一次盛大的仪式。

联系到墓主人生前应是防守长沙国南境的重要将领,画面又几乎全是武卒、车骑、随从,所表现的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举行盛大检阅仪式的车马仪仗。

金维诺先生在《谈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文物》1974年第11期)提出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为《耕祠图》的新观点。

文章说:“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表现的主题是‘誓社’、‘耕祠’之类的活动。

这幅帛画虽有车马、仪仗,但不是一般在东汉壁画中常见到的《出行图》。

它画的不是正在出行的行列。

鼓乐、随从、属吏都由不同方位,面向墓主人。

在列队随墓主人前来的士卒的前面,有正在燃烧的黄色火焰,其上并有牲(祭祀用的牛羊),这是燔柴主祭的场面。

《后汉书》记载:“……行祠天郊以法架,……诸侯王法架,官属傅相以下皆备卤簿,似京都宫骑,张弓带革建,遮出入称促;列侯、家丞、庶子导从。

”陈松长在《马王堆三号汉墓<车马仪仗图>帛画试说》(《湖南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不赞同金先生的观点,认为所说“黄色火焰,其上并有牲”不确。

所谓黄色火焰,实际是帛画残损较大之处,而且无论从什么角度都看不出有供祭祀用的牛羊和燃烧的火焰。

《后汉书》有关“耕祠”的记载,主要是讲天子行郊祀礼的仪礼规定。

三号墓主既非天子,又非列侯,既便由他举行耕祠,也不可能照搬天子行郊祀礼的排场。

陈的文章虽然同意将这幅帛画称作《车马仪仗图》,但不同意“似是表现墓主人登临高坛检阅出征队伍或出行的重大场面”。

他认为,凡出征,都得旗旌猎猎,全副武装。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遣册校讀札記四則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遣册校讀札記四則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遣册校讀札記四則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内容提要本文就《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所刊三號墓遣册的釋讀、書寫分類提出四則校訂意見:第一,三號墓遣册中的“遷蓋”不當讀作“僊蓋”,應照本字解之,即遷徙移動之蓋;第二,三號墓簽牌“柴一笥”即枇杷一笥,與出土實物相對應;第三,簡6和簡7部分字迹與前後簡文有异,當為校讀者補寫;第四,結合字迹和内容兩個方面,22—25號簡當改歸入兵器一類。

關鍵詞馬王堆漢墓遣册簡帛文字《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①刊布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全部簡帛材料,整理者做了精到的注釋與考校,爲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我們集中對其中所收的三號墓遣册做了研讀,研讀後發現尚有個别問題可稍作補充,故草此小文,略作補苴。

一遷蓋《三號墓竹簡遣册》7:“彳禺(偶)人二人,其一人操鶴(遷)蓋,一人操矛。

”《三號墓竹簡遣册》8:“遷蓋一。

”整理者注:“二、三號墓報告:‘遷'與‘僊'通。

鄭曙斌(2005):從同墓隨葬的《車馬儀仗圖》和T形帛畫墓主人及侍從操遷蓋緊承其後的形象來看,遷蓋是墓主人所用之物,偶人操*項目來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出土文獻中上古漢語方言語料匯考”(15BYY111)。

①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o@)163遷蓋與矛可能是模仿墓主人生前生活狀態而出現的。

今按「禱’即下簡8之‘遷’,‘遷’‘僊’相通之例,見《天下至道談》:‘將欲治之,必害其言,腫(踵)以玉閉,可以壹遷(僊)。

’然‘僊蓋’似未見於其他文獻,此處存疑。

”①按:三號墓出土T形帛畫中有出行場面,墓主人身後隨侍二人,其中一人持蓋,一人操矛,這一情景正與7號簡所記契合。

此外,同墓所出《車馬儀仗圖》中也有侍者持蓋圖像,而且所持之蓋與T形帛畫中的相同。

具體如圖1、圖2所示。

②由此看來,整理者所引鄭曙斌先生的觀點可從,簡文中的“遷蓋”當與帛畫中所繪侍者執持之圓形傘蓋相類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马王堆 汉墓帛画
赏析
推荐理由
1:研究 西汉初期社会风俗的有力凭据;
2:汉1号墓帛画,
❖ 下宽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 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描绘出许多代表 祥瑞的图案(有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上 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左右,可能是大神烛龙;画 的左上部有内立金乌的太阳,它的下方是翼龙、扶桑和8个较小的 红圆点,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 相对的右上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 仰身擎托一弯新月,月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其下有翼龙与云气, 体现三界神(物)对墓主人的眷顾,应是墓主人魂归幽冥 平稳 通往阴间的场景;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骑兽怪物与悬铎,铎下并立 对称的门状物,两豹攀腾其上,两人拱手对坐,描绘的天门之景。 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其前 有两人跪迎,后有3个侍女随从,根据服饰、发饰特点,并对照出 土的女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下段有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玉 璧上下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玉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玉 璜;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和成叠耳杯的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 立,是为祭祀墓主而设的供筵;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 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羊状怪兽分布周围 。
颜色描述
帛画中数量可观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绘画人物造型的特点, 头部在人体比例中较大,对墓主全侧面的刻画有助于显现 其形象特征,带有肖像画的性质。线条是全部画作的基本 造型手段,粗细变化之中流畅致韵。着色方法主要是勾线 后平涂,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画成。画面 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 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 效果。
评价
观念和想像中的景物融入理性的构成,在T字形帛画上尤其 明显。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整体安排,既灵活舒散,又循序 合理。画上段两条翼龙的向内动态,紧凑地牵领着这一华 采部分;中段两条穿璧长龙呈H状,龙首部分为墓主及其随 从在这个画面中心间隔出疏朗的空间,使墓主形象在以密 为主的画面上突出醒目,龙尾部分将下段众多形象合拢, 并促成境界的自然过渡。以4条龙为构图取势,全画上下 呈“开合”节奏,左右呈均衡变化,形象相互以动静对照, 达到二维平面绘画风格的高度水平。3号墓棺室西壁帛画 通过分区布局, 使基本处于静态的人物、车骑因队列的 方向性变化隐含有动的趋势,右下方的乘骑作朝内的造型 是新的表现手法。
3号墓帛画,
3号墓出土的一幅帛画与此幅尺寸、 形制、内容都相近。这两幅帛画以有序的层 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取自远古神话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现实描绘 的人与物构成天、地、人相沟通的境界。帛画出土之前分别置放在两墓内棺的板 上,是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称“非衣”。因而,其主题 是灵魂升天,画中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国”的途中,天上日月并辉、明乐环响, 龙、豹、翼鸟、玉璧等均是吉祥、护佑的象征。
发现于3号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画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了盛大的车马仪 仗场面。左上方有两行人物,文武属吏簇拥着戴冠、着袍、佩剑的墓主向前行进, 队列前有5层高台;左下方有100多人组成的方阵,阵中是正在鸣金击鼓的乐队;右 上方有4列驷马车骑;右下方有14纵列共100余个骑从,画中所有的人物、车马都面 向墓主人方向。有人认为描绘的是誓社、耕祠场面,也有人根据所绘的大都是武 卒、车骑,认为描绘的是接受身为军事将领的墓主检阅的仪仗。同一棺室东壁也 有大小与两壁相同的一幅帛画,因破损严重难辨全貌,根据残片中的建筑、车骑 和妇女划船等形象,推测描绘的是墓主的家居生活。
3号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画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描绘了4排共44人。人物有 男女老幼之别,衣饰简朴,有的上身裸体,所有的人物动态均是当时称为“导引” 的健身动作,屈体、伸肢、跳跃、回旋,姿态各异,十分生动。根据人物动作与 旁边的题字,可知是一幅运动范围式的画作,定名为《导引图》。
绘画特点
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 实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 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绘画的 特点。 T字形帛画中不少神话图像与《楚辞》 的记述相符,与楚国美术的造型有源流关系。 同时,一种新的注意观察现实的创作方法也 在发展,3号墓西壁帛画对社会活动场面作了 记实性描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