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陈列馆
长沙马王堆汉墓景点介绍

长沙马王堆汉墓景点介绍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街道办事处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
该墓葬为西汉时期的汉王朝贵族墓群,被誉为“东方的史前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72年,当时在马王堆地区修建大型隧道时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
经过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三座墓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M1号墓,也被称为“马王堆女墓”。
这座墓葬属于西汉时期的贵族墓葬,墓主人是一位身份显赫的女性贵族,被认为是西汉正始元年(公元前147年)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汉代公主。
马王堆女墓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陪葬品。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女墓主的“凤冠、皇叔冠”,以及一件罕见的“血翎”,这些都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的国宝级文物。
除了女墓,马王堆汉墓还有其他两座墓葬,分别是M2号墓和M3号墓。
M2号墓是一座由男子墓主,陪葬品有银编镂鐘150个,瓦编钟24个,青铜酒器等;M3号墓是一座由男子、女子合葬,陪葬品有瓦编钟36个,銀器、玉石器等。
这些墓葬及其陪葬品都展示出了西汉时期高度发达的艺术和工艺水平,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目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已经建成了一个完整的文物陈列馆,游客可以在陈列馆内
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文物。
馆内展示了女墓主的冠饰、衣饰、饰品等,也展示了其他两座墓葬的陪葬品。
同时,陈列馆还有详细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帮助游客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汉代社会、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宝藏。
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珍贵的文物,还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茶陵县,为汉代著名置陵墓。
它位于醴源河源头茶陵山东南麓,占地近百公顷。
马王堆是一处复杂的大型汉代汉墓群,古墓葬群遗风极为古雅,整体规模宏大,集宫苑、墓葬、会馆为一体,布局谋篇错落有致,气势宏伟。
其中有西汉刘彻陵,东汉刘表陵、何太后陵、蒋钦明王陵、谢思勰王陵、汪兆铃陵和张良陵等砖石建筑。
马王堆是中国古代墓葬技术中的精品,其中一座西汉刘彻陵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砖石结构陵墓。
同时,被称为“墓葬之珍”的墓室西汉刘彻陵西侧的刘表陵,也是东汉第一陵墓,同时也是汉朝封侯考核官吏考核的标准,从而成为以其独特的出土文物揭示汉代法令的“法律石碑”。
另外,还有丰富的墓地环境和文物,可以反映汉代社会及时尚的状况。
马王堆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各社会阶层的重视,并成为历史上汉代墓葬文化艺术的重要载脉。
湖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行专业及专家组组织研究,拆除封墙,还原空间,以便供游客参观。
地处湖南省汉墓群的中心,马王堆是湖南省皇家陵园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古ɑ物馆处理行业收藏的重要资源,可以研究历史最为全面详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情景。
去湖南省博物馆有什么值得一看的

去湖南省博物馆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湖南省博物馆,这座承载着湖湘历史文化的宝库,无疑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当你踏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的文明和历史的记忆相遇。
那么,在这座博物馆里,究竟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珍宝和展览呢?首先,不能错过的是“马王堆汉墓陈列”。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堪称考古史上的奇迹,这里展示的文物令人叹为观止。
精美的丝织品让人眼前一亮。
那些轻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其纺织技艺之高超,令人难以想象。
即使在现代,要复制出如此轻薄的衣物也绝非易事。
透过这些丝织品,我们仿佛能看到汉代纺织工人的巧手和智慧。
还有那绚丽多彩的漆器。
汉代的漆器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漆器上的图案精美绝伦,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而不失典雅。
从这些漆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而辛追夫人的遗体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历经两千多年,依然保存相对完好,这无疑是防腐技术的奇迹。
她的出现为我们研究古代的丧葬文化、医学技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再者,“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也是不容错过的精彩部分。
在这里,你能清晰地看到湖南地区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发展脉络。
从旧石器时代的简单石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再到近现代的革命文物,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湖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奋斗与变迁。
比如,那些古老的青铜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的象征。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近现代的革命文物则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那些泛黄的书信、破旧的武器,见证了湖南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此外,博物馆里还收藏了众多的书画作品。
从古代文人墨客的墨宝,到近现代画家的杰作,每一幅作品都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古代书画作品中,笔法精妙,墨色韵味悠长。
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近现代的画作则更具时代特色,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导游词

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形体最为高大的冠人俑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着丝绸长袍,在鞋子的底部刻着“冠人”两字,出土时身后率领着几十个彩绘木俑。他应该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总管。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该是主人的贴身丫鬟。与它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等,可以说各类奴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文物:“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中国警官大学的赵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四张軑侯夫人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制作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该馆编辑出版有《湖南省博物馆》 (大型图录《中国博物馆》丛书第2卷)、《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型发掘报告)、《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考古辑刊》(1~3集)、《新民学会资料》等书刊30多种。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有一件素纱样衣,薄如蝉翼,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非常高超。三号墓出土了10多万字的帛书以及外面已经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绘制技巧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评价极高。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是防腐学上的奇迹。
来到长沙不可不来博物馆一睹二千多年前的灿烂文明。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著名的古代墓葬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汉寿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矗立在湖南省南方,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之一,也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重要的部分。
马王堆汉墓位置优越,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115米,东西宽约96米,汉墓共有一百五十多处汉墓,其中最大的墓为大坑,尺寸为16.7米×16.7米×10.6米,最小的墓为50方米右。
汉墓出土大量宝贝,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马头剑、马头斧、马头铜盆、马头铜铃、铜镜、铜靴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厚,以其规模和多样性而闻名,反映了汉代西汉晚期军事、军事礼仪、宗教信仰以及铸铁技术、石铸、陶瓷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马头剑,是用铸铁制成的,锻炼工艺很精湛,在石器时代却能够铸造这样一件完美可用的兵器,充分反映了汉代的铸铁技术高超,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此外,汉墓出土的瓷器、玉器以及刀状玉类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而且出土的文物大都是品质优异的。
同时,出土瓷器更是可以体现汉代陶瓷制造技术水平之高。
马王堆汉墓因其出土文物丰厚、保存完整,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公认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汉代文化遗存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依据马王堆汉墓的实际情况,对其文物保护和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中国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材料。
同时,马王堆汉墓也成为湖南省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宝藏,在古墓葬文化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深入研究和保护考古发现的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湖南省博物馆把马王堆汉墓正确的加以保护,让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逐渐得到更多古代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完整保存。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研究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研究1. 引言1.1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历史背景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汉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荆州市境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墓葬之一。
该墓葬被认为是西汉时期贵族阶层墓葬的代表作,其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高级官员,所以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生活和文化水平。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和独特性,发展了很多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其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传神,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2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价值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这些壁画反映了当时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丧葬礼俗、宗教信仰等。
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的壁画艺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如道家、儒家、佛教等不同宗教文化元素,以及《山海经》中的神兽、龙凤等神话图像。
这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话和宗教的信仰与崇敬,展现了他们对神秘世界的探求与向往,同时也呈现了汉代人民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追求。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的壁画艺术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壁画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展现了汉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才华。
这些壁画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也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杰作和典范。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壁画艺术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体现了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反思和启示意义。
马王堆汉墓陈列 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各位朋友:大家好!提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马王堆”坐落在长沙市东郊,清朝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故称“马王堆”。
1972年至1974年,通过发掘并考证,其实这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墓中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軑侯家,去追寻2000多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马王堆三座汉墓中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样,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里展示了云纹漆鼎、云纹漆案、云纹漆具杯盒、粉彩长方漆奁、锥画纹漆奁等一系列文物。
大家看这个彩绘双层九子漆奁,它呢就相当于现在女孩子所用的多层化妆盒。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丝绸发源地。
一号墓出土的两件素纱褝衣就让我们大开眼界。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素纱襌衣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也是最轻薄的一件衣服。
当时的人们喜欢将又轻又薄的透明襌衣套在色泽艳丽的丝绵袍上,衣服的颜色、纹样若隐若现,从而产生了朦胧的美感。
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土了近十二万字的帛书。
这幅帛书《五星占》向我们揭示了汉初以前的天象观测,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
这幅帛书《五十二病方》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它详细记载了涉及内科、外科等一百多种疾病的治疗医方。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以这幅“T”形帛画最为絢丽夺目。
据考证,这是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帛画全长20 5厘米,被艺术地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
大家看,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
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神话中女娲、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
右边是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扶桑树中,最大的太阳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这可能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
马王堆汉墓介绍

马王堆汉墓介绍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汉墓图片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
长沙马王堆汉墓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光亮如新的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最高水平;华丽轻柔的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浪漫神奇的帛画,叙述了神秘的天国幻想与永生渴望;翰墨飘香的简帛,传承了先哲的学识与智慧;千年不朽的女尸,成就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设在湖南省博物馆内,作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精华,284件(组)文物引领观者穿越历史时空,感悟汉代文明的神奇与瑰丽。
惊世出土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
这是考古界对上世纪中
国两大考古发现的高度评价。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因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其实,这里埋葬着两千多年前西汉长沙国相?a
侯利苍一家。
1971年冬,长沙三六六医院施工时,出现严重塌方,从一小洞冒出呛人气体。
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
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
1972年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馆携专家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
根据出土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是?a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a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车大侯利苍其子墓。
三座墓葬建造时间相距约20多年,结构严谨,规模宏伟,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
千年女尸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惊人发现。
时隔2000多年,墓室的女主人――?a侯夫人辛追的尸体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别是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血管还能鼓起来。
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鲜尸。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此后发现
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后经解剖发现,?a侯夫人辛追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血管里尚有凝固的血块,据病理检查,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有甜瓜子,可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约50岁。
遗体历两千多年而不腐,主要原因是密封、深埋形成的低温,缺氧和无菌环境,而棺内80多公升棺液也具有抑酶作用。
陪葬木俑
偶人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俑”为表现形式。
大约秦汉之后,多以俑陪葬,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例证。
以俑代人,一如现实生活,有形象百种千样。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着衣木俑,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国偶人有考证的最早依据。
西汉时期俑的造型有了很大进展,制作精美,能够表现出模拟人物特点,姿态生动传神。
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号墓中发掘出土的一批木俑造型,其中有戴冠男俑,着衣侍女俑,着衣歌舞俑、彩绘乐俑、彩绘立俑,避邪木俑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各类木俑366个,这些木俑,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尤以女性木俑最引人注目,被誉为“东方的维纳
斯”。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件女舞俑,高47厘米,体态袅娜,腿部微曲,好像正在蹈足起舞……
马王堆出土的木俑大多是主大侯家奴婢,家臣的替身,有总管,乐师,歌舞俑等,可以看出侯门尊贵的气派。
馆内展出的“冠人”男俑,体形高大,头戴高冠,身穿丝绸长袍,鞋底刻有“冠人”二字。
“冠人”通“倌人”,是?a侯家众奴婢之长。
?a侯家拥有众多家吏和奴婢,一、三号墓出土木俑300多个,是?a侯家的家吏和奴婢的替身。
还有一些彩绘木俑,高仅44―47厘米,造型矮小,数量最多,是?a侯家地位最低、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形象。
漆器之美
古人偏爱用青铜制作礼器。
到了汉代,产生了新的流行物品――漆器。
黑色底漆上画着红色图案,为容易给人轻浮感的木制器皿加上了庄重的色彩。
漆器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制作工序极为复杂。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一个有花纹的漆杯相当于十件铜杯的价格。
因此,只有贵族才能享用。
马王堆汉墓主人当时正处于漆器流行趋势中心,除车大侯利苍墓因漆器被盗不存外,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漆器500
余件,绝大部分保存完好,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装饰花纹多为云朵和螺旋图形,彰显出优雅的曲线,虽历经千年,依然光鲜亮丽。
这些漆器显示了?a侯家族独特的审美品位,更是古代艺术家心血与才华的结晶。
漆器采用“堆漆画法”,先用厚厚的白漆在漆器表面勾勒出线条,再用彩漆厚厚地填实,使图案具有立体感。
一些细如发丝的花纹须借助特殊角度光线才能看到,因为它们不是用笔绘制,而是用锥或针刺刻出来。
马王堆出土器型大小兼备,装饰推陈出新,纹饰清秀华美,是西汉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出土漆器以实用器为主,种类齐全,涉及礼器,乐器、兵器,葬具以及生活用具等,几乎囊括了西汉初期所有漆器种类。
云纹漆鼎、云纹漆锺,云纹漆钫,云纹漆案,彩绘双层九子漆奁,长方形粉彩漆奁、漆绘龙纹勺等均为馆藏一级保护文物。
最令人惊奇的是,云纹漆鼎出土时,鼎内还盛放有汤和莲藕片,浸泡在汤中2000多年的莲藕片仍清晰可辨。
令人不解的是:鼎中的藕片随着搬动次数和暴露于空气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少,等运回到博物馆,藕片竟然全部神奇地消失了。
藕片千年不腐,而出土后却为何又迅速消失了呢?据专家解释,出土时清晰可见的藕片,其实内部纤维早已腐溶,仅存一完整外形而已,出土后遇空气氧化,加上起取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就迅速溶解于水了。
丝国之宝
中国被誉为“丝国”。
一,三号墓出土纺织品及衣物100余件,除少量麻布外,绝大多数为丝织物,绢,纱、罗,绮,锦品种齐全,印染、刺绣,印花,彩绘工艺兼备,全面反映了汉初纺织成就和工艺水平。
车大侯夫人生前精于穿着打扮,随葬的各类织品从头到脚应俱全。
其中包括长袍,单衣,裙子,袜子,以及绣枕、枕巾,桌布,帷幔,丝绸衣料等,装了整整6大箱。
几何纹绒圈锦,素纱单衣,罗地“信期绣”丝绵袍,印花敷彩丝绵袍,信期绣“千金”绦手套,丝履绛紫绢袜等均为出土精品。
铺绒绣残片,用朱红,黑,烟三色丝线在褐色绢上绣出黑色斜方格纹,格内再绣红色和烟色的树纹,这是目前我国所见的最早平针满绣绣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刺绣的古老流派――湖南湘绣的风采。
印花敷彩丝绵袍,是汉代贵族妇女种华丽的时装。
款式简洁,直裾,交领,右衽。
印花敷彩纱袍面,素纱里,丝绵絮。
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色彩有朱红,粉白,墨黑,银灰,冷灰和暖灰等,花纹印制线条流畅,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结合的丝织物。
在出土的丝织物中,最抢眼的是国宝级文物“素纱单衣”。
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8克,折叠后可尽握于掌中,为世间孤品。
穿上这样的素纱单衣行走起来,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为国内仅有,是湖南博物馆三大镇馆宝贝之一。
简帛之珍
帛书,帛画,简牍也是马王堆汉墓的重要发现。
三号墓出土帛书近四十种,10余万字。
内涵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军事,体育,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
一,三号墓还出土帛画11幅,遣策722支,医简200支。
《十问》《合阴阳》《周易》《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太一将行”图》《车马仪仗图》,一号墓T
形帛画和三号墓T形帛画,均为馆藏精品文物。
它们中的大部分书早已失传,有些如《周易》《老子》,虽然有今本传世,但马王堆出土的是古本,内容与人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有不少差异,《道德经》的名字就是“德”在前,“道”在后。
马王堆简帛中有我国现存最古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
记载着很多上古药方,其中有些已经失传。
还有绘在帛上的画《导引图》,所谓“导引”,就是配合呼吸方法的体操,与印度瑜伽术有类似之处。
在《天文气象杂占》中,清晰地绘有30颗彗星形象。
这些彗星有彗核,彗发和彗尾,描绘得相当清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
帛书《五星占》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慧的变化来占卜吉凶,是我国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天文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
一号墓T型彩绘帛画出土时平放在主大侯夫人辛追的内棺上,呈T形,长2米多,形状像汉代短袖长衣,随葬品清单称它为“非衣”,即“飞衣”。
古人送葬时,死者的亲属会举起悬挂着“飞衣”的竹竿,走在送葬队伍前头,作为葬礼中的“引魂幡”,引导死者灵魂升天,入墓时,则把它取下来盖在内棺上。
这种葬俗起源于楚国,两千多年盛行不衰。
帛画描绘了墓主人进入天堂的盛景,高超的绘画技巧将地狱――人间――天堂巧妙地连接起来,为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