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历史知识考点:中国与欧洲、非洲各地的关系
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与海外诸国关系史料

一、海外诸国对我国的认知与探索在十四至十七世纪,我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海外诸国对我国的认知与探索也逐渐增多。
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荷兰等在此时期相继派遣使节前来我国,他们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记录。
其中,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一部较为权威的西方关于我国的史料之一。
二、文化交流及影响在这一时期,我国与海外诸国不仅在政治与经济方面有着密切通联,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西方国家在我国学习绘画、艺术、科学等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播至本国。
我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广泛流传至海外诸国,对当时的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贸易活动的兴盛在十四至十七世纪,我国与海外诸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十分兴盛。
葡萄牙、荷兰等国家的商船络绎不绝地驶入我国的港口,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财富。
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通过海路远销至欧洲、非洲等地,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外国使节视角的我国很多海外国家在这一时期派遣使节来到我国,使节们记录了大量关于我国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这些史料不但丰富了后人对于当时我国的了解,也成为了研究我国与海外诸国关系的重要文献。
例如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代表就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明朝的文献,包括《荷兰国家图书馆我国档案目录》等。
五、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在十四至十七世纪,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十分活跃。
除了日常的贸易活动外,我国还与海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和协议,规范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及外交事务。
这些协议也为我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正常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在十四至十七世纪,我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历经了一系列变迁,从最初的相互不理解到后来的互通有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
但是,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与海外诸国关系中的黄金时期,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给当时的世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十四至十七世纪我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史料是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我国与海外诸国关系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我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为我们今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中非两国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交流历史有何异同?

中非两国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交流历史有何异同?中非两国的历史渊源悠久,两国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交流也非常频繁。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非两国社会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异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渊源1. 中非两国的历史渊源:中国和非洲大陆的文化交流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朝时期,中国与非洲已经开始互通信息,许多阿拉伯商人通过海上或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商品带到非洲,使得当时的中国产品流行于非洲市场,同时,中国也获取了许多非洲的珍稀材料与商品。
此外,隋唐时期,非洲的大陆是中国“外国”中最远的地方之一,唐玄宗时期,有不少非洲人来到了中国,这造就了中非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2. 中非两国的历史背景:中非两国在历史上都曾拥有辉煌的文明史,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侵略,两国都曾经受到过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中,曾经受到英、法等国的侵略和掠夺,而非洲大陆也在欧洲入侵期间,受到了殖民主义国家的欺压和压迫,导致许多非洲国家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落后。
与此同时,也使得中非两国在反抗殖民主义、争取独立、民族自强等方面产生了深厚的共鸣。
二、社会领域的历史比较1. 食物文化中非两国的食物文化在饮食习惯方面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比较注重奉献和节俭,从传统的中华菜谱到现代的中餐厅,中国饮食文化中有许多精美的菜品和餐饮文化,如烤鸭、火锅、蒸饺等等。
相比之下,非洲大陆的饮食文化更加注重实用主义,比如肉类和麦类食品的较多使用,如牛羊肉等。
2. 社会习俗中非两国的社会习俗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寓意着在协调差异的同时保留独特而又多元的文化特色。
中国的许多伟大成就和文化艺术都与此理念密切相关。
而非洲大陆则更加注重家庭和群体集体观念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非洲大陆的民族文化发展也更加注重传承社会责任和人道主义。
三、文化交流历史的比较1. 文化交流历史近年来,中非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中非合作论坛落地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平台,这使得中非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进一步加强。
历史大国关系知识点总结

历史大国关系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大国关系古代的大国主要指的是统治领土广大、有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
在古代,大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战争进行的,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争夺领土和资源上。
同时,古代大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合作和交流,主要体现在贸易往来、人员交流和文化传播上。
1. 中东大国关系古代的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各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域。
在古代,中东地区的大国主要包括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叙利亚等国家。
这些大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主要是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
同时,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合作和交流,主要体现在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上。
2. 中国大国关系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周边的国家和民族经常向中国朝贡,并通过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与中国建立联系。
同时,中国也经常与周边的大国发生战争和冲突,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领土安全。
3. 欧洲大国关系古代的欧洲地区是各大国争夺的焦点之一,希腊、罗马、巴比伦、波斯、法兰克和维京等大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同时,这些大国之间也有一定的合作和交流,主要是通过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来实现。
二、近代大国关系随着近代的到来,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地理位置的影响逐渐减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逐渐成为影响大国关系的主导因素。
同时,大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欧洲大国关系近代的欧洲大国主要包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他们之间经常通过战争和竞争来争夺地盘和影响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大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相应得到了增加。
2. 亚洲大国关系近代的亚洲大国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领土争端、政治影响力和经济竞争等方面。
同时,这些国家之间也有一定的合作和交流,主要通过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来实现。
3. 美洲大国关系近代的美洲大国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和文化传播等方面。
初中历史国际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国际关系知识点归纳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国际关系的知识点的归纳。
第一,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博弈状态。
各国之间通过战争、同盟、外交手段来争夺地盘和利益。
第二,西方殖民时期的国际关系。
15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以殖民地占领和控制为中心的格局。
各国通过殖民地的开发和剥削来获取资源和财富,同时也发生了殖民地间的争夺和冲突。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席卷全球,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冷战状态。
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阵营。
两个阵营之间进行意识形态、军备和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抗。
第四,联合国的成立和发展。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成立于1945年,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联合国的宗旨是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
它的组织结构包括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社会理事会等机构,各国会员国在联合国内有平等的发言权。
第五,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时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和军备对抗的状态。
美苏两国通过核武器、经济援助、间谍活动等手段来争夺全球的影响力,世界上很多国家被迫选择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取舍。
第六,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各种领域的交流、联系和互相依赖。
现代国际关系呈现出一个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关联格局。
中欧关系初中历史论述题

中欧关系初中历史论述题
中欧关系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中欧
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中欧关系的历史和现
状展开讨论。
一、中欧古代关系
中国和欧洲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交流和贸易关系。
早在汉朝时期,中欧之间就开始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而欧洲的荷兰、以及文艺复
兴时期的意大利等国家也曾对中国文化和哲学进行了研究和学习。
二、中欧现代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来自欧洲列强的入侵和割让。
这一时期,中欧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矛盾。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都站在了抗战阵营的一边,这为两者之间建
立信任和友好关系打下了基础。
三、中欧现代合作
随着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国力不断增强和全球化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合
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中欧之间的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投资也在
不断增加。
此外,中国与欧洲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也得
到了不断加强。
四、中欧合作关系的发展前景
当前,中欧之间的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国际形势中,两者都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携起手来,中欧可以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消除地区间的紧张和矛盾,为全球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中欧关系的历史和现状都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
在未来,随着两者全球地位和影响力的继续上升,中欧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必将向着更加紧密和有成果的方向迈进。
九年级历史对外关系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对外关系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对外关系则是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九年级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对外关系的知识点,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九年级历史对外关系的重要知识点。
一、世界历史的时期划分在学习历史时,我们通常会根据一定的标志物将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期。
对于世界历史的时期划分,我们可以从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事件出发,将世界历史大致划分为近代史和现代史两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重要事件。
了解这些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历史的脉络和重要转折点。
二、帝国主义与殖民地扩张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扩张是近代史的重要特征之一。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纷纷进行殖民地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这场殖民地竞争引起了许多战争和冲突,也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伤亡,并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争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凡尔赛和约》的签署以及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等事件,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展至关重要。
四、联合国的成立与国际组织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成立于1945年。
联合国的目标是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合作以及维护国际法等。
联合国由安全理事会、大会、秘书处等机构组成,各成员国根据联合国宪章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联合国的成立背景、组织结构以及主要职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运作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五、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之一。
1945年至1991年间,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形成了世界的格局。
九年级历史中外交流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中外交流知识点历史中外交流知识点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各个时期历史中的中外交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包括了中外文化交流、外交关系、贸易以及人物之间的交往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中外交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古代中外交流古代中外交流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丝绸之路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有力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欧洲、西亚等地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
中国以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主要出口品,而西方则通过丝绸之路获得了丰富的中国商品和文化。
2. 佛教的传入佛教的传入是古代中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通过贸易商人和外交使者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汉代与匈奴在汉朝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的匈奴帝国进行了频繁的往来。
通过外交手段,汉朝达到了与匈奴的和平相处,实现了边境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二、近代中外交流近代中外交流主要是指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和交往,其中包括了近代的外交关系、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
1. 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使中国失去了主权和独立,丧失了对外交往的控制能力,严重削弱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2.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西交流的一个关键点。
战争导致中国贸易受到限制,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开启了新的阶段。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并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现代中外交流在现代中国,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1.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倡议。
中非关系的历史和现实

中非关系的历史和现实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非交往日益增多,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友谊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在近代,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备受瞩目。
中国向非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贷款,总额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中非友谊历经千年,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有着深厚的基础。
中非将继续携手前进,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2017 年中考历史知识考点:中国与欧洲、非洲各地的关系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历史的学习能力,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中考历史辅导资料,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前来我站学习。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印度支那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②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③过程:1405 年至1433 年,先后7 次,访问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