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五下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品读感悟
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 什么特点?
天真、勤劳、好学、可 爱、爱劳动……
品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 “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 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浑厚、自然的语言勾 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力 息。
( 青海 ) ( 雪山 ) ( 玉门关 ) ( 黄沙 ) 2.给下列生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海 忄___( 悔恨 ) _亻__( 侮辱 ) 破 _土__( 土坡 ) _氵__( 波浪 )
做一做
课堂练习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古_关__名__,__故__址__在__今__甘__肃_ 省敦煌西北。 (2)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____回__家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词语
参军行
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
王昌龄
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产
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生战争。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指西域地区的各族政权。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 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 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唐代诗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 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的诗。山水田园诗的静美让人向往, 而这种和平XXX生活背后的保证是在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 战。在初、盛唐时期,除了山水田园诗派,还有一个重要的诗派, 那就是表现这种生活的——边塞诗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读完诗文,说说古诗描 写的是儿童在什么季节的什 么活动?
朗读指导
《稚子弄冰》朗读基调是活泼生 动,前两句语调略上扬读出儿童欢喜 的心情;最后一句忽转低沉,表现出 儿童的失望之情。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 / 金盆 / 脱晓冰, 彩丝 / 穿取 / 当银钲。 敲成 / 玉磬 / 穿林响, 忽作 / 玻璃 / 碎地声。
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 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 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 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夜以继日, 描绘出了农家 人的忙碌生活。
农家儿女 各司其职,说 明他们很有责 任心。
村晚 [宋]雷 震 草满池塘 / 水满陂, 山衔落日 / 浸寒漪。 牧童归去 / 横牛背, 短笛无腔 / 信口吹。
这首诗中写景的诗句是哪两句?写人的 又是哪两句?
写景: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写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
通过诗题可以知道 这是一首描写__山___村__ (地点)___傍__晚___(时 间)时分的诗。
(3)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 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1 古诗三首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 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 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
古时候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
第1课时 第3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所描述 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难点)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村晚古诗意思翻译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村晚古诗意思翻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古诗意思翻译(周一)语文课学习材料及课后作业第一单元童年往事童年如诗,澎湃着激情,洋溢着欢笑;童年如歌,飞旋着梦想,律动着趣味。

回味童年,几多愉悦,几多难忘:瞧,小小的的芦叶船正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听,璀璨的星子正和月亮姐姐说着悄悄话;当然还有那自由自在的我们,肆意挥洒着花样年华……。

这游戏的童年,这快乐的童年,这难忘的童年,我为你欢呼,我为你歌唱。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学习目标 1.会认“昼、耘、稚”等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童趣和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了解古诗明确:“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合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及劳作场面而产生了很多的兴致、感想。

作者范成大一共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宛如勾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本课所选的是第三十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

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

晚年退居石湖。

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作大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创作背景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在这段时间,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

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构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组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各12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字词理解①昼(zhòu):白天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二、诗歌译文(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三、诗句赏析(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四、句子解析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

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五、重难点归纳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夏日的农忙?一是时间上,“昼”“夜”忙个不停;二是内容上,既要“耘田”又要“绩麻”;三是劳动者,村庄儿女,各忙其事。

2.诗的后两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也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第二首:《稚子弄冰》一、字词理解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1)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1)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整理:梅语文、梅学堂教学团队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下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五下语文
古诗三首意思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马鞍赵秀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
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
【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

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

(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

(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
“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
“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 6.了解诗人。

【出示课件3】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
【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

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出示课件6】(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板书:辛勤劳动)(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

(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板书:赞美)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

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

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课件10】(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

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
【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
读出孩子们的快乐;
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
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
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
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

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对劳动人民的(),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赞美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

【出示课件1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赞美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