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中国味道——程少堂之语文味教学

合集下载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随着语文课改进一步开展,新教育理念正不断深入教师心中,语文课堂也呈现不少新气象,但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目前情况也正是如此。

1.在“综合性学习”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老师的把握却有些偏失。

误把语文上成了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课,似乎语文这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在“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公开课”,对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但很多人误以为不运用多媒体就无法上好课,导致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它需要阅读者结合已有的体验通过内心咀嚼、玩味并借助想象、联想等思维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3.在“创新”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创新是进步的根源,语文学科要与时俱进离不开创新。

但时下不少老师借进步旗号,作退步的事。

语文课变成茶馆,变成法庭,说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别开生面,表面上课堂十分热闹,但这种游离文章之外置文章“情”“思”不顾的热闹又怎能彰显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人情魅力呢?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深处的荒凉,语文教师有责任不能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

此外考试指挥棒也令我们的课堂异化成“灌输式”,充斥着应试技巧的课堂自然也寻找不到“语文味”。

对此“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概念内涵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文化蓄养、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课要让 学生体会到语
学生要做民族文化的积淀者 , 最重要 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 , 自己 使 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 。具体方法是要 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篇课文 , 特别是
古诗文。这样 , 一方面可以使枯燥变
要让语 文课 教出 “ 语文 咪” ,
第一个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
l_ -
_ 方 寻 法 探
● 陈 小云
语 文教 学如何 教 出语 文 味
“ 语文味”在20 年上中年由语 01 要方法如下
束 ,没有笑声的语 文课不能说是美的 课,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的课。 3 要教出语感。 所渭教出语感 ,即教 出对语言的 敏感 ,包括对文体 、语体和字 、词 、
个性美 。教师不要跪着教书 ,学 也 小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f 闩己的教 { 5
语文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 生存智慧。

句话 ,语文 味就是 “ 工具性 ”
和 “ 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就是
3 .语文教学不能 机械化 、模式 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 模式化,是不科学的。 二 要让语 文 教出 “ 文昧” 语 , 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 魅
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件 文
化气息的,同时义令人陶醉的诗意荧 感与 自由境界。那 么我仃 的讲义教学 J
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
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 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教学的艺术性 主
又如何教 出 “ 语文味”呢?
一 .
要表现在这里。 2 .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 。
趣为宗 旨,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 、 语 品味、意理 阐发 和幽默点拔等 F段 ,
整个身心去体验课义的情感 。教帅只 有 内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

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

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

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读《程少堂讲语文》有感南京九中弘光中学徐志耀(本文以《读〈程少堂讲语文〉有感》发表于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3期。

)文章摘要本文结合《论语》中的《侍坐》一篇,讲述了程老师所提倡的“语文味”理念下营造的特有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流程,并简单分析了“语文味”的含义和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近期阅读了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程少堂老师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感受颇深,但想写一些东西又总觉得无从下笔。

近日,忽然想起《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顿有所悟。

回顾近日来的阅读感受,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思索。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侍坐》一章中蕴含的儒家哲理和治世理想,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完美的课堂。

首先,课堂的氛围是典雅而轻松的,在悠扬的琴声下,学生们一个个发言,没有唇枪舌剑的争辩,仅仅只是“各言其志”,而且发言也个性十足,绝非千篇一律,似乎类似于我们今天课上的当堂完成的小作文所能呈现的最佳状态。

老师也没有当面批评,只是通过“哂之”“喟然叹曰”等简单的神态动作传达自己内心的细微看法,而整堂课的氛围是和谐的。

其次,老师非常善于营造氛围,启发学生。

孔子的那段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之,则何以哉”?先自降身份,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似乎自己优于学生的仅仅是年龄大些;再引述了学生们平时最爱谈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学生们积极发言。

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吗?最后,话题的讨论还延长至课后。

曾皙似乎意犹未尽,还要向老师寻根问底,继续探究老师所赞赏的人生追求与学习态度,孔子也对他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看法。

老师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被学生捕捉到了,从而引发了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这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而这样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效果今天却不可避免地与我们渐行渐远。

怎样让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

怎样让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
领略词 的艺术魅 力。梦回唐宋 ,泛舟 诗词聚会 的文化瀚海—— 温庭 筠笔下 思妇的愁情 ,汇成滔滔江水 ;范仲淹 的那座孤城 ,书写着边塞的荒 凉 ; 苏
轼 的矫 健弯 弓,梦想 射下 天 上的 星
我在教学何 其芳 的 《 秋天》 的环
节就是 : 读 秋—— 说秋——品秋—— 绘秋 。先 由学生 谈秋天 的印象导人 , 要求通过捕捉一些景物画面来表 现秋
教 研 成
什么是语文味?语 文味教学 流派
创始人程少堂认为 ,语文味是一种富
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 ,同时又令 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 自由境界。如何 使语文高效课堂 中的语文 味更浓 呢?
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引领和预设 ,在
怎 样 让 语 文 课 的 语 文 味 更 浓
教 韩 荣
味, 那就缺少 了语文阅读的个性化和 深度了。特级教 师王崧舟是这样看待
示 范中去体现语文的优美 和深度 。 有人曾说好 的语文课就是要有美
的语言贯穿 ,语文老师就要讲究语言 美 。许多好课都是从一段精彩 的导人
语开始 ,用精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激 起 阅读兴趣。曾看过余 映潮老师在教 学 《 散步》 时的导入设计 :
评论文章。
曾看过特级教师金新字老师在上
《 哀 江南》 时 的记录 : 在进 行 “ 让
学生找 出 自己最喜欢 的曲子并 赏析 ” 这一 个环 节 时 ,有 一位 学 生鉴 赏 了 “ 眼看他 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 客 ,眼 看他楼塌了”中排 比的妙处 ,金老师 就一句话作 结 : “ 确实 ,对于 亡国之
句则 “ 肥” ,少一句则 “ 瘦” 的境 试想 ,如若课堂上教 师的评语都
的结 束语来 总结 :在文学家笔下 ,秋 被描 写得绚丽多姿 ,流光溢彩 。王维

从程少堂的几个课堂实录中搜寻_语文味儿_

从程少堂的几个课堂实录中搜寻_语文味儿_

一、当今语文教学界名师对“语文味”的论述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界,有很多名师对“语文味”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

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味都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感悟,如“透明的蓝老师”在网上说:“愚以为,跳出语文课程来观照,或许更能分辨出什么是‘语文味’,……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味’,其实是‘言语形式’的‘味’。

我们说,只要人心有灵性,诗意无处不在。

……只有用语言(言语形式)来表达诗意的时候,诗意才具有语文味。

”二、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儿”程少堂先生是“语文味儿”理论的创立者,是一个敢于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界标新立异的教学理论家,是一个坚持要上出有争议的语文课的教研员,也是一个信心十足地要把自己所提倡的“语文味儿”发展成为一个教学流派的倡导者。

程少堂先生是学教育理论出身的硕士,立足点较高,他从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高度出发,集半生之心血,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语文味儿”理论。

程先生经过不断修订,给“语文味儿”下了新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摘要】鲜活的语文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还是一个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

程少堂老师开创的“语文味”教学模式更显风采。

“语文味”教学模式即在语文课堂中以“一语三文”的形式出现,倡导语文的韵味,强调情感的互动,鼓励学生的参与,迸发语文的魅力,演绎合作的精彩。

【关键词】语文味课堂精彩【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44-01“语文味”作为一个教学理念,于2001年课改初期诞生于深圳,概括地讲,“语文味”是“一语三文”。

一语是语言,三文是文字、文学、文化。

由深圳市教科院程少堂研究员最早提出,他曾经风趣地说,语文味——就是把语文课在扎实的基础上,教学得有趣些,有味些,好玩些,更美些。

这一提法的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回归,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一、彰显七个特点,语文课堂鲜活“语文味”——轻松教学,玩味课堂,归纳总结,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思想具有下面七个特点:一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二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其重要元素。

三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四是主要通过运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综合或单独运用这些手段都能产生语文味,但是语文味有浓淡之别)。

五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六是语文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程少堂老师访谈录“语文味”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李振村:程老师,据了解,您是国内最早规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的人。

您当初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背景和思考而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的?程少堂:“语文味”的提出,是对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

第一,“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

在1953年,苏联专家提出中国语文教学文学因素太少,自此以后,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做法流行全国。

1958年受“大跃进”左倾思潮的影响,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

1959年和1961年《文汇报》发起了两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讨论又促成了一个共识:“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当时人们认为“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主要是要抓“双基”,即语文基础加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这也可以看成是当时人们对“语文味”的认识。

虽然这种认识有一定片面性,但在当时是个巨大的进步。

1987年以后至上世纪末,语文界又呼听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或人文因素......正是在“前人的前膀上”,我开始了关于“语文味“的思考。

第二,“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能提“语文味”,那我们也可以提历史味、数学味、物理味,为什么现在只提“语文味”而没有人提历史味、数学味、物理味呢?道理很简单,你见过有把历史课讲成语文课的吗?有也非常少吧;你见过有把数学课讲成物理课的吗?大概更少。

但是,语文课“串味”就太常见了。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因素,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一个本应是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有鉴于此,2001年3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两所学校的公开课评课过程中,我提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并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摘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针对这一现象,学术界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每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析读中寻找语文味、在朗读中激发语文味、在品读中感悟语文味,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析读;朗读;品读近年来,针对语文课堂充斥着肢解教材式的烦琐讲解,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或者空洞乏味的情感说教的现象,学术界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的概念。

作为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起点,这一概念是广州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首次提出。

他认为:“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情感激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可如何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每每在备课之时总有一丝茫然和迷惑,针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在析读中寻找语文味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析读文章。

余映潮老师说过:“语文教师的第一工夫,读出课文的味道。

”如何读出课文的味道呢?我认为课前的充分备课——析读课文是“读出课文味道”的基础,也是教出语文味的前提。

叶圣陶强调:“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

”语文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精读教材,感受文本的魅力,寻找语言的闪光点,才能上出语文味。

我在一次教学实践有所感悟,在进行《春》的备课时抛开一切教辅资料,对课文进行“裸读”,在“裸读”的基础上,认真写着自己的每一点想法和感悟。

2 在朗读中激发语文味一个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品出语文之味的。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初中 2019.4本版编辑/佩 兰人物在中国语文界,程少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其独特之处在于程少堂身上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那种献身理想信念的倔强、执着、坚毅,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浩然之气,有“逍遥无待”“庄周梦蝶”那种不拘一格率真浪漫的自由通达之诗意。

可以说,程少堂是个亦儒亦道、外儒内道之人。

儒道并生,相互激荡,构成了程少堂的性情品格和精神气象。

这种儒道合一的文化人格,让程少堂在中国语文界自然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因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和生命特质,程少堂创立了极具中国“味道”的语文味教学理论,赋予了语文厚重博大的文化底色。

程少堂被语文界称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至少已有十几个年头。

其用理论和实践的两翼,翻飞辗转,舞出了语文的无限风光,筑成了语文气象的赫赫煌煌。

程少堂创立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一方面是他作为当代学者,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纵笔写下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另一方面,亦标举出一个志存高远、刚健有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宋代大哲学家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纵观语文味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语文味理论概念,还是语文味教学方法,甚或是语文味与程少堂之间,分明就是一派“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皆为语文味的注脚”的气象。

一、创立彰显中国气质的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如果把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看成一座大厦,那么支撑这座大厦的有三块基石,即三个核心概念。

它们是:语文味,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

这三个核心概念直接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集中彰显出了语文味教学理论的中国气质。

其中语文味是最语文教学的中国味道——程少堂之语文味教学◎梁 青(广州市培正中学,广东 广州 510080)程少堂 社科系列研究员职称,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语文味教学流派、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个表现性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法的创立者,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

入选《中国教师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建国60周年“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

2011年应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语文味专题学术讲座。

2014年被评为中国语文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在整个学术生涯的36年中,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摘转两篇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转载24篇次。

专著有《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我们当年——程少堂率性诗文集》等,主编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后,程少堂已至少有11次被全国性名师选本收录,作为《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封面人物。

人物本版编辑/佩 兰为核心的概念,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则互为一对阴阳相生的概念,二者共同交织成了语文味的影与光。

程少堂教授正在撰写的集他本人学问之大成的《中国语文哲学——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一书(以下简称《中国语文哲学》),亦是以阴阳概念来结构谋篇,将全书分为阴阳两大部分。

这种很有创意的专著结构的构思,灵感来源于《周易》的阴阳思维,因此有人把程少堂教授这部《中国语文哲学》称为“语文周易”。

首先看最核心的概念——语文味。

语文味,仅一“味”字,即道出了它与中国古典诗味美学之间直接且深刻的联系。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也是汉语言的最高美学范畴。

古人“以味说诗”,已臻美之极致。

程少堂教授吸收借鉴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以味论语”,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味”这个极富诗意和美学价值的教学理论,为中国语文教育美学找寻到了一个逻辑起点。

在程少堂教授那里,语文味被这样定义: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通过激活、引发、共享、共鸣、共融、共进等不同形式渗透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个定义里到处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其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指导思想里,带有浓郁的道家色彩;其丰富生存智慧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宗旨,是儒道两派思想的高度融合;其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渗透生命体验的教学主张,是一种和美与共的审美表达;其倡导的幽默点染等教学艺术手段,其张扬的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其追求的思想快乐与精神解放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无一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彰显。

文人语文作为语文味“阴”层面的概念,直接吸收了中国美术史上著名概念“文人画”的内涵。

其初步定义是:所谓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语文课。

这一定义,当然和文人画定义款曲相通。

它首先强调的是执教者的文人身份和文人趣味,强调执教者主体精神的张扬,即追求一种“有我”之境。

语文味教学主张“以课抒情,以课言志,以课明心”。

学术界认为,文人画以诗为魂,即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

文人语文借鉴于此,同样以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作为语文美学追求的最高原则。

这种追求在语文味教学法“阳”层面的概念中,有更加直接鲜明的表述: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由此可以看到,和传统教学法属于再现性教学法不同,语文味教学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性教学法。

我们亦可称之为“心法”,即以“心”建构的语文教学法。

在语文味理论看来,以“心”观照语文,语文必可“明心”。

以“心”建构的语文味教学法,最终必然能够解放心灵。

正是基于此,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是一种建构,也是一种解放。

程少堂教授认为,语文要解放心灵,就要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过去的语文教学法都是就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即把课文内容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总体看是一种客观性、再现性教学,因为没有教学主体生命体验的渗透,所以是一种“无心”教学。

语文味教学则不同。

它主张在传统的就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的基础之上,跳出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即将被课文思想内容激活的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与课文思想内容相熔铸,进而打造出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生命共同体,以此凝炼成教学主题,从而使教师、学生的生命体验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

通俗地说,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本质就是主张把教师和学生的人生际遇,有机地融合进教学过程,并转化为正向的教学意义,使教学主体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抒情”“言志”“明心”的教学理论。

因此,语文味教学法是主52019.4 •初中本版编辑/佩 兰人物客统一的、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

这种强烈的主客体交融合一的意识,以及语文味教学法定义中所呈现出的真善美乐、教学主题、审美意象与意境、教学艺术作品、抒情言志、有温度、表现性等一系列概念,都是对中国古典美学意蕴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既显示了语文味教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根基和强大的逻辑思维张力,同时也预示着语文味教学法持久的生命活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随着语文味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程少堂教授更广泛地吸收了诸如八段锦、太极拳、中医等理论中的有益养分。

他从中不断获取灵感,得到启发,并自觉将其转化为语文味理论研究的宝贵资源。

他越来越深刻感悟到,自己的语文味理论的灵魂与内涵和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之间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

语文味教学把臻于“天人合一”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和谐。

实际上,这个最高追求自始迄今都没有变化,与《周易》的“天人合一”“太和”等思想一脉相通。

在程少堂教授打造的以语文味为核心,以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为基点,以生命体验、文化气息、真善美乐、一语三文、教学主题、审美意象与意境、抒情言志、价值推送等多个概念为元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审美空间里,语文味教学展现出一种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动态平衡,是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人合一,是一种中国式的和谐之美。

如果说语文味是一棵大树,那么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就是这棵大树开出的两支花,生命体验等一系列概念就是这棵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孕育语文味这棵大树不断生长的沃土。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味教学理论不可能有今天如此深广的影响。

二、践行承聚中国精神的学问方法:知行合一,道器纵横以表现性为本质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使中国语文界从此获得了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源于一片新大陆的发现,源于一个理论的空白得以填补。

程少堂也因此完成了完善一个语文教育理论的使命。

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必须承认,在完善语文教育理论之前,程少堂首先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育实践创新派。

语文味理论来自语文味实践,是实践催生了语文味理论,是实践让语文味这样一个高雅至极的理论显得如此生动鲜活,又如此通俗切近。

语文味教学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中,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刻、成熟与完善的。

准确地说,程少堂是一个理论型的实践家或实践型的理论家。

在对语文味漫漫求索的光阴里,程少堂坚持走理论与实践捆绑提升、相濡并进的路,在孤独奋斗、激情浇铸的学术生涯里实现了自己志若鲲鹏的高远追求。

程少堂用即器求道、知行合一这个典型的中国式传统学问方法,锻造出了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

这种学问方法让语文味天生具有一股夺目的“顶天立地”的文化气势。

欲要顶天,必先立地。

要想创立一个“顶天”的理论,闭关书斋苦思冥想是想不出来的,一定要有“立地”的实践。

理论是不可能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必须从坚实的大地上长出来。

2002年,程少堂教授主讲的语文味发轫之作《荷花淀》教学一举轰动中语界,开中国语文之一代新风,被称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第一代表课。

然而,和许多人认为的不一样,《荷花淀》教学并不是用来证明语文味教学理论的;相反,语文味教学理论是在程少堂教授潜心研究《荷花淀》一课大获成功的原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