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古代“悼亡诗词”的发展历程佩文.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悼亡诗研究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悼亡诗研究——先秦至汉潘岳(247~300年)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正是他的《悼亡》诗,使“悼亡诗”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专指悼念亡妻的诗歌门类。
《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
”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1.《辞源》1~4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1版,第614、1022页)再看今人所编的专门辞书上的有关文字:“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
”“在中国文学史上,潘岳追悼亡妻的诗以情真、语真、意真,油然善入,千百年来叩动人们的心弦。
后影响唐代元稹等人,使悼亡成为专指悼念亡妻的诗歌门类。
”(2.吴小如、王运熙等撰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367~368页)例如他的《悼亡诗三首·其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据说,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杨氏订婚;结婚之后,夫妻两人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杨氏于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
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去世后,潘岳除过《悼亡诗》三首外,还作有《杨氏七哀诗》等。
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七言绝句。
其中第四首可谓妇孺皆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了与韦丛的那场爱恋,诗人的心里再也泛不起爱的波澜,除了韦丛再也没有那位女子能打动诗人。
这不是婚前的信誓旦旦,而是在妻子去世之后的内心告白,读来给人以特别的震撼。
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南朝· 沈约《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唐· 元稹《遣悲怀》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 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 百事哀。
字字泣血,声声哀情 ——悼亡诗
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和“悼亡”,都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 的文字,但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哀祭”属于 文的范围,而“悼亡”则归于诗词。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 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如题目,多是 “祭××文”,少数也有用“吊××文”、 “××哀辞”形式的,前者如贾谊《吊屈原赋》、 李华《吊古战场文》,后者如韩愈《欧阳生哀 辞》、方苞《宣左人哀辞》等。
诗经· 邶风·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 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 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 古人,俾(bĭ)无訧(yóu)兮! 絺(chī)兮绤
(xì )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
心!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 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 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 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而重新陷 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 表现的悼亡诗很多。这首诗有四章,也采 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 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 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
魏晋· 潘岳《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
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浅论中国古代送别诗歌的发展

浅论中国古代送别诗歌的发展送别是古人吟唱歌咏的主题,尤其是古代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离就很难再相聚,道路坎坷,离别之人也不知道前途如何,而且分离之后,书信难通,所以古人极为重视离别,常常以诗相赠,表达自己当时的离情别绪。
在送别诗歌中,诗人常将感情常与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融合在一起,既让我们感受到离别之苦,也能让我们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处境。
一、中国古代送别诗歌的前奏中国古代送别诗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共有送别诗歌十二首,包括:《邶风·燕燕》、《邶风·击鼓》、《邶风·泉水》、《邶风·二子乘舟》、《卫风·竹竿》、《秦风·渭阳》、《豳风·九罭》、《小雅·白驹》、《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周颂·有客》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邶风·燕燕》、《秦风·渭阳》,《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也被后人称作“万古送别之祖”。
虽然《诗经》送别诗歌并没有专门论述送别之情,但它为后世送别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两汉时期送别诗歌并不是很多,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却逐渐鲜明起来,这个时期出现了《悲与亲友别》、《行行重行行》等优秀作品,这些诗歌奠定了送别诗“以悲为主”的情感基调,也使送别诗歌创作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为后期送别诗歌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有了“自觉性”,抒写个人情感的诗作逐渐增多,加上当时政局混乱,人们或因游历,或因战乱,或因升迁,或因贬谪,或因其它各种原因,“离别”成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
送别之时难免心潮涌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于是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送别诗作,如梁代范云《送别诗》,魏代郭遐周《赠嵇康诗三首》,梁代吴均《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馀杭诗》等,唐代王勃便是受此影响,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歌也不再“以悲为主”。
论唐宋悼亡诗词

论唐宋悼亡诗词论唐宋悼亡诗词学生:XXX指导教师:XXX[摘要]唐宋时期的悼亡诗词是中国古代悼亡诗词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阶段涌现了大批的名家,如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李煜、梅尧臣、苏轼、李清照、陆游等。
本文选取这八个诗人作为分析唐宋悼亡诗的突破口来详细论述悼亡诗的发展,并挑选具有他们各自典型写作特点的诗词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梳理出唐宋时期悼亡诗词的发展框架。
通过深入浅出的对几位诗人的悼亡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分别总结出唐代和宋代悼亡诗词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唐代宋代悲情悼亡之作,始于《诗经》,《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可谓我国悼亡诗之祖。
晋代潘岳为悼念亡妻所作《悼亡诗三首》,此后“悼亡”就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称。
自潘岳之后,人们突破世俗的约束,开始自觉的创作悼亡诗,并创作出不少蕴含真挚情感的作品。
悼亡诗是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并非描绘能够相守的爱情,而是将失去最爱之人的痛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悼亡诗中所描写的爱情是残忍的,是只剩一个人的悲凉。
生与死是经久不衰的轮回,生者的痛虽然悲哀,但却能抒发虽死不渝、生死相许的感情,借由死亡使爱情得到永恒。
一、唐宋之前的悼亡诗词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在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时期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的悼亡诗刚刚萌芽,数量极少,众所周知的是《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唐风·葛生》和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歌》。
这一时期的悼亡诗作品大多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内容手法上都显得不成熟,却显示出一种质朴单纯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四言体制反复咏叹,语句坦率,用直白的语句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感情,感情表达真挚而强烈,毫不掩饰的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悼亡诗主要由五言古诗的形式出现,题材较为单调,出现了以“组诗”为形式的表现手法。
谈古代墓诗的发展及内容特点

谈古代墓诗的发展及内容特点古代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的丧葬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墓诗不断发展,其内容特点也逐渐明显起来。
首先,古代墓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墓志铭盛行,许多贵族和士人都会雕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祭奠。
这些墓志铭大多数是简短的叙述性文字,其中不乏史料和文学成分。
而汉代之后,随着诗歌风气的兴起,人们开始将较为优美的诗句用于墓志铭之中,逐渐演变成了古代墓诗的样式。
其次,古代墓诗的内容主要由辞藻华丽、深刻哀怀为特点。
诗人们借助各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或对生命的反思等等。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好友的不舍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直接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古代墓诗通常用词繁琐,形象生动,又有深刻含义,细细品味,令人感到深远的感悟。
第三,古代墓诗的体裁多种多样,诗人灵活变通地运用了不同的诗体。
例如,《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用的是散文体,却又富有诗意;杜甫的《范阳夜饮食表》则采用了七言诗这一诗体,表现了对君士的追思。
而在唐代,墓诗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八阵图》等等,都成为了史上著名的墓诗佳作。
最后,古代墓诗在形式上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诗人们往往会将诗句雕刻在墓碑上,与墓志铭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墓诗独有的艺术形式。
这种结合形式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使得逝者的祭奠更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底蕴。
总之,古代墓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
其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辞藻华丽、深刻哀怀、诗体多样以及形式独特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墓诗不仅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更寄托了古人对生命、时光、永恒等深层次的思考和哲学追求。
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

悼亡诗的出现与发展悼亡词的出现与发展(2010-01-02 16:32:07)转载标签:文化随着《诗经》的产生,古代文学史上有了头一件大事。
《楚辞》,《乐府》,应运而生。
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
宋词,元曲也接踵而至。
一直到今天的现代诗。
悼亡诗的出现我没有找到准确的记录。
大概是在魏晋那个尴尬的年代吧。
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把悼亡诗特指为悼念亡妻之诗。
中国悼亡诗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悲情。
悼亡诗的都带有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思想内容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
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
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
说起悼亡诗,自然首推帅哥潘安。
(潘安真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
太康文学的首领人物,是中原文士的领军人物。
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究形式美的特点。
他“善为哀谏之文”,今存的作品《寡妇赋》、《袁永逝文》、《悼亡诗》等名篇都以善叙哀情著称,而潘岳大大的在西晋时期将赋这一文体发扬光大,其中他的《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沧海赋》《秋兴赋》《芙蓉赋》《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百度百科》)。
大多世人只知潘安之貌美已经成为女性近千年来的审美标准。
有“连壁接茵”的成语。
有“才过宋玉,貌赛潘安”“子建才,潘安貌”“潘安再世”“貌若潘安”“多才夸李白,美貌说潘安” “花惭潘岳貌”等均是历代对于潘安美貌的赞誉之词。
潘安的才也因此被遗忘。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kdh

求 。朱 光 潜 先 生 说 :“ 中 国 夫 妇 恩 爱 常 起 于 伦 理 观 念 。” [2“] 随 着 四 婆 裙 在 儒 家 看 来 是 一 件 耻 事 。 ”[3] “ 男 尊 女 卑 ”既 是 人 们 普 遍 承 认 和 接 受 的 伦 理 观 念 , 也 是 夫 妻 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 在当时社会男人的意识中, “ 儿 女 情 ”与“ 英 雄 气 ”是 对 立 的 ,“ 儿 女 情 长 ”则 必“ 英 雄 气 短 ”, 不 是 好 男 儿 、伟 丈 夫 。然 而 唯 其 如 此 , 夫 妻 之 爱这种万物人伦中最淳美的感情在封建社会里便弥 足珍贵了。而悼亡诗的作者们一旦故妻亡化, 竟能在 诗中毫不掩饰地抒写自己的伤悼之情, 则不独勇气过 人, 而且倘无真情, 也是写不好的。因此, 即使大胆如 潘 岳 、孙 楚 等 , 其 悼 亡 诗 最 少 也 是 丧 妻 一 年 之 后 的 追 怀之作, 断不可在丧妻之时援笔书情。
悼亡诗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应该说是在因袭之中 缓 慢 演 进 的 。 沈 约《悼 亡 诗》“ 去 秋 三 五 月 , 今 秋 还 照 梁 。今 春 兰 蕙 草 , 来 春 复 吐 芳 。悲 哉 人 道 异 , 一 谢 永 销 亡 。帘 屏 既 毁 撤 , 惟 席 更 施 张 。游 尘 掩 虚 座 , 孤 帐 覆 空 床 。万 事 无 不 尽 , 徒 令 存 者 伤 。”鲜 花 有 再 , 人 去 无 归 , 衬 托 而 增 其 悲 切 。最 后 两 句 道 出 了 人 间 一 个 永 远 无 法 改 变 的 至 理 。江 淹《悼 室 人》之 六“ 窗 尘 岁 时 阴 , 闺 芜 日 夜 深 。流 黄 夕 不 织 , 宁 闻 梭 杼 音 ? 凉 霭 漂 虚 座 , 清 香 荡 空 琴 。晴 蚓 知 寂 寞 , 蛾 飞 测 幽 阴 。”主 要 选 择 了 妻 子 生 前 活 动 的 场 景 及 活 动 : 窗 、闺 、流 黄 、梭 杼 、座 、琴 等 等 意象表现妻子生前勤劳的娴淑芳德, 而今却妻子早 逝 , 尘 芜 日 积 , 梭 杼 尤 在 , 空 琴 尚 存 , 物 是 人 非 。一 种 悲 凉 , 凄 切 之 情 弥 漫 了 诗 人 整 个 心 灵 。 庚 信《伤 往 诗》二 首 , 其 一“ 见 月 长 垂 泪 , 花 开 定 敛 眉 。从 今 一 别 后 , 知 作 几 年 悲 。”花 月 为 怡 人 之 物 , 但 丧 妻 之 后 , 月 缺 人 单 , 花 容 已 逝 , 徒 添 悲 切 。其 二“ 镜 尘 言 苦 厚 , 虫 丝 定 几 重 ? 还 是 临 窗 月 , 今 秋 迥 照 松 。 ”镜 为 妻 的 日 常 用 物 , 尘 蒙 丝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悼亡诗是一种传承千百年的古老文学文体,发源于中国古代,是向死者致祭的歌颂文体。
它既表达了悲痛的心情,也传达了对抗痛苦的信念与勇气,受到了无数诗人的喜爱和赞赏。
这篇文章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变化,以期加深读者对其背后深刻文化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古代悼亡诗从夏朝开始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文体。
早在思想家孔子时代,悼亡诗就已经诞生了,当时,悼亡诗的文本以诗的形式出现,呈现出简洁而明快的语言,通过用诗歌艺术来表达悼念的深刻意义。
唐朝是悼亡诗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国家级大臣、官员和诗人都写过悼亡诗,他们用豪迈的语腔和优美的情调,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尊敬。
其中,最著名的悼亡诗是唐朝张九龄所著《西江月登黄鹤楼》,它充分展现了古代社会追忆死者的浓郁情怀。
宋朝继承唐朝悼亡诗的发展,而且现代悼亡诗文体也由此得到了改良。
宋朝的悼亡诗着重于展现人性的悲伤、悔恨和牵挂,以及死者在社会中留下的痕迹。
例如,宋朝大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让人深深感受到悼念死者的抒情语言。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悼亡诗又展现出新的变化,传统诗歌文体也在此期间发展壮大。
明清悼亡诗着重于歌颂死者的传统品质以及死者留下的美好遗产,以弘扬礼乐文化,进而抒发悼念的感情。
例如,明朝大诗人陆游的《西江月夜上受降城闻笛》,描写的是死者的悲伤景象,使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悲伤的氛围中。
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体现了对死者的敬畏和思念,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象征。
每一首悼亡诗都是古代文明的精粹,又向我们传达了抗击苦难的坚定信念。
本文虽只就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作了初步分析,但已可以看出,古人是多么重视死者,也可以感受到古诗文中展示的优美和悲伤。
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中国古代悼亡诗仍保留着历史文化的精神,每一首悼亡诗都传达着人类对生命的无穷尊重与仰慕,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让我们更加敬仰、追求与传承悼亡诗的精神,将古代文化的精粹传承至今,永不宣告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古代“悼亡诗词”的发展历程·佩文所谓“悼亡诗词”,就是悼亡的词作;何谓“悼亡”,就是未亡人追悼和思念已亡人。
这类题材的作品,大多可以归入爱情类,作品感情浓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
悼亡之作,古已有之,历史悠久。
以悼亡怀人为题材的作品,中国文学史上,最早要追溯到上古的商周时期,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比如《绿衣》《葛生》等。
《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这首民歌,就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悼亡诗。
这首民歌,通过追忆妻子亲手缝制的绿衣的场面描写,倾诉了对亡妻的刻骨思念。
这首民歌始开我国悼亡诗歌作品的先河,对我国诗歌发展的影响及其深远。
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安的悼亡诗,是最早明确一“悼亡”作为题目的诗歌,通过对妻子生前所用过的物品的描写,怀念己相爱终身的妻子,情意绵绵,写下了这一首悼亡诗,抒发了他对妻子的悼念之情。
并未再娶成为佳话。
潘安《悼亡诗》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不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而定性为悼念亡妻的专用题材。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
粉英金蕊自低昂。
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原缺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 碧阑干外映垂杨。
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这一首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应该是李煜对已故昭惠后周娥皇(即大周后的怀悼之作,全词写得悲切缠绵,表现了对故人的怀思之情。
这首怀思旧好的怨词,应该是“悼亡词”的开山鼻祖,而且《谢新恩》多达五首(一说是刘叟),可
惜如此情真意切的佳作,不被后人说认可,佩文愤愤不平。
此后,唐代时期的以悼亡为主题的诗词,逐渐增多,唐代的元稹的就是这类诗歌的大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三首》·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从“故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洁洒拔金钗”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都充满了对亡妻的歉意与悔恨之情。
作者最后言志:“惟将终衣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此诗是用真情抒写,含泪的唱,是悼亡题材中的名篇佳作。
佩文尤其喜爱他的那个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直耿耿于怀。
但是,以上所举,多是“悼亡诗”,若说“悼亡词”的大家,或说“悼亡词”成就最高的,理所应当的是苏轼、贺铸、纳兰性德三人。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东坡悼念亡妻王弗的词作。
王弗年轻美貌,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的《半死桐》这首词,艺术上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
作者善于把一些使人捉摸不到的情感形象化,将情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
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亡妻
之痛,又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的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具艺术效果。
末三句"旧栖""新垅"、"空床"、"听雨"既写眼前凄凉的景状,又抒发了孤寂苦闷的情怀。
这首词广为流传,堪为悼亡词的不朽佳作。
清朝人纳兰性德,被誉为是北宋以来中国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成就更高,而且数量众多,似举一首“沁园春”为例:【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是以记梦的形式所写的悼亡之作,历来为人称赏。
其悱恻缠绵、声声血泪,比之苏轼的《江城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词的上片以低婉的叹息起笔,既是叹息亡妻早逝命薄,也是哀叹自己的薄命。
接下去写往日的夫妻恩爱情景,反衬出今日永别的苦情,梦醒后的凄情难禁,唯有在更深人静时独自痛哭一场了。
结处再点梦中“只灵飙一转”,为之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恨憾。
下片进一步刻画苦苦追寻亡妻的踪影和追寻而不可得的沉痛心情。
这里用料想之情景表达了对亡妻的爱怜和深深怀念。
结尾又以幻境谱叙衷肠。
全篇屈曲跌宕,一波三折,低回深婉,哀怨之情撼人心魄。
《浣溪沙》纳兰性德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
多情情寄阿谁边?紫玉衩斜灯影背,红棉粉冷枕函边。
相看好处却无言。
纳兰性德眼中的妻子是如柳枝般吹花嚼蕊的仙子。
此时的容若是潇洒豪放的,他意气风发,当花侧帽,词风清新自然。
其词以活泼灵巧取胜,如“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发心只风翘,待将低笑,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减字木兰花》)将少女欲语含羞的娇态写的淋漓尽致,一副少女含羞图尽现读者眼前。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最高成就,要数这组《摊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欲语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
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
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这组词缠绵悱恻,辞藻华丽,淋漓尽致的将自己对妻子的爱全部抒发出来。
如果说早期纳兰悼亡词的创作较多是因为特定而具体的一景一物的触动引发的,词人的悲伤对读者而言仍是生活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伤和思念越来越少的借助实景实物,越来越多的走向内在,逐渐的郁结在他心灵深处。
纳兰清楚的知道自己“情在不能醒”,和“一生憔悴”的必然命运,他虽不愿接受但又无力改变,“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从古至今的诗词里很少见到对生命否定的如此彻底的绝望之语。
(先拉个架子,以后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