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悼亡诗词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悼亡诗词是表达哀悼与缅怀之情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诗词的婉约、深沉之美,让人们能够深入感受死者的离去与生者的离愁。
以下是十首最经典的悼亡诗词,每首诗词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展现了悼念者对逝者深沉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思索。
1.《登幽州台武当山记》——杜甫(唐代)天接云涛连晓雾,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娇病态。
远古高人多病死,唯有长江水无情。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登上幽州台,仰望武当山时的思绪。
通过写景揭示内心情感,反映了从古到今为封建王朝建立功勋的英雄们最终都离开了世间,唯有长江水流依旧,形成悼亡之情。
2.《乌衣巷》——元稹(唐代)一巷争夸阮步云,乌衫相与半障门。
崔娘向晚媚金扇,董大从前犯软腰。
谁伴明窗独坐时?时有鬼哭还应随。
正是楼头颓槛冷,独有蔷薇一树开。
这首诗以乌衣巷作为背景,写了几个在巷子里经常出现的人物。
通过对他们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诗人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及人事的感慨,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如今的孤独感的反思。
3.《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明代)牛渚西江道,乱云尽野塘。
多应沙似雨,飞渡重湖光。
但见喧阗绝,讵识深情长。
临风唯枯素,述古属衰阳。
君看扁舟载,君鉴拂船荡。
自怜暮气尽,行放洲渚秧。
细制千金锁,未尽尺饿肠。
北山无足玩,愿乐休沉疴。
这首诗写的是杨万里夜泊牛渚时怀念过去的情景。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古迹的结合,诗人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与无奈。
4.《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门闲市转青骢,淡水空流白云梦。
芳徽共执御赞衣,千点红妆白点稀。
天水华山惊夜雨,灯花乱入墙里飞。
这首诗表达了李贺对逝去的朝堂生活的追忆,通过叙述雁门太守行的故事,描绘了宫廷的繁华与荒凉,以及生命中的起伏和不可自控的命运。
5.《早春呈水部张员外》——杜牧(唐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十大悼亡诗词

十大悼亡诗词“哀祭”和“悼亡”,就名目看,都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文字,但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哀祭”属于文的范围,而“悼亡”则归于诗词。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十大悼亡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悼亡·客中自有未招魂朝代:宋朝|作者:毛直方客中自有未招魂,剪纸空教夜祭门。
万一相逢今夜梦,恨多应是两忘言。
悼亡·推悉不去竟何如朝代:宋朝|作者:毛直方推悉不去竟何如,欲鼓庄盆懒有余。
赖是此□犹解事,避人对客与观书。
岳峰悼亡四首朝代:明朝|作者:王夫之不愁云步滑,慊慊故慵来。
多病霜风路,馀生隔岁回。
凤绡残染泪,蛛网誓封苔。
旧是销魂地,重寻有劫灰。
浣溪沙·清明悼亡二首·其六词牌名:浣溪沙|朝代:清朝|作者:尤侗陌上家家挂纸钱,东风客舍泪潸然。
难携杯酒滴重泉。
为茅止生作悼亡诗(二首)朝代:明朝|作者:道敷心惟结遐想,孤坐黯无言。
误听滴花露,疑归清夜魂。
也知伊岂在,终是我难谖。
短袖残灯下,浑教污泪痕。
悼亡室陈孺人五首·其三朝代:宋朝|作者:王松生前每恐白头吟,一病方知结发心。
半载累卿眠食废,更从何处答情深!为余上舍悼亡朝代:明朝|作者:黄姬水黼帐香销宝镜尘,经过芳树不成春。
蛾眉莫道为枯骨,犹作襄王梦里人。
悼亡·其二朝代:明朝|作者:丘浚一别音容两渺茫,不堪端坐细思量。
云收雨散知何处,燕语莺啼亦可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我怜贞白重寒芳。
愁来欲奏相思曲,只恐猿闻也断肠。
悼亡室陈孺人五首·其四朝代:宋朝|作者:王松愿结同心到白头,岂知故剑更难求!可怜碧海青天夜,独卧空房对女牛。
风流子·代闻元亮悼亡,用秦少游韵·其二词牌名:风流子|朝代:明朝|作者:沈谦风流难再得,寻聚窟、何处问仙洲。
想别后寄情,曾经剪发,病中永诀,不肯回头。
岂知道、黄泉声寂寂,碧落恨悠悠。
桂殿初奔,敲残兔臼,桃源再访,赚杀渔舟。
十大悼亡诗词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悼亡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特殊文体,旨在表达对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在悼亡诗词中,咏史抒怀,生离死别,历久不褪。
这些悼亡诗词,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经历了千年,一直被人们传颂。
一、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最著名的悼亡诗词之一,其中悼念的对象是杨玉环。
《长恨歌》是一条饱含深情的长诗,表达了作者对朝野风云的关注和对世上无常的悲叹。
同时,它也传达了人生的短暂与生命的虚无。
白居易在这个诗词中展现了其才情与感情之美,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之一。
二、黄巢《登科后》黄巢最为著名的几篇悼亡诗词之一便是《登科后》,全篇270字,以朴素的表达方式将作者悼念已逝的好友之情,展现了黄巢诗歌独特的凝练与深刻性。
《登科后》的感染力在于可贵的真情实感,抒发了作者对逝去青春年华的痛心和对逝者逐渐消失的怀念。
三、陆游《卜算子》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以朴素的词句,如语惊人,将深深的忧伤和悼亡之情表达出来。
以生命逝去,青春消逝为开篇,继而表达对故人往事的怀念,以及自己此时心理状态的悲痛、苦闷等,境界深远,凄婉动人。
四、杜甫《丽人行》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是一首优秀的悼亡之作,诗中尤以“日暮客愁集,余亦悲故人。
”反映了悼念之情。
全诗描绘了作者追思逝者、万千思绪交织的心境。
如此朴素凝练的词句中,却蕴含了深深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去世逝者的无尽思念。
五、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这么一句:“人无地自厌,不知食味;水无源自清,不知味之有。
”这两句充满哲理的文字,演绎出销魂的景致,将陶渊明对逝者的感怀之情打动了无数读者。
陶渊明在作品中通过记叙桃花源的美好,寄托自己的故友之思,表达了对好友的怀念之情。
六、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其表现的是辛弃疾对已逝母亲的思念之情。
词词含情,层层递进。
从“东风夜放花千树”到“望流芳驿路,锁春寒小窗”,都表现出词人怀念已逝亲人的深情。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悼亡诗词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朋友或国家领袖失去的深情悼念之情。
下面是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石壕吏》——王维王维是唐代大诗人,他笔下的人物真实形象,传神传情。
这首诗讲述了他对生前的好友石壕吏感到的无尽哀思。
参考内容:王维善于运用抒情手法,以形写神,以景寄情,将悲思化为对兄弟的无尽怀念和守护。
2.《登鹳雀楼》——王之涣王之涣是唐代诗人,他的诗风重情意、含哀泣,这首诗则直接而深刻地表达了对先帝去世的哀思。
参考内容:王之涣以颇高的抒情技巧,深刻表现了民众的沉痛心情与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3.《赤壁》——苏轼苏轼是北宋著名文人,他在此诗中描述了历史名战赤壁之战,对战争的无奈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参考内容:苏轼用丰富的形象描绘出祖国沦陷、民族遭受侵略的场面,整篇诗透露出深深的悲情和对历史遗憾的感觉。
4.《江上渔者》——柳永柳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此诗中对逝去的事物和情感进行了极富感染力的缅怀,表达了对命运无情的无可奈何。
参考内容:柳永运用曲辞形式,以小调悼念江上渔人,并抒发离愁别绪,生动表达出人与自然的感情。
5.《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此诗中风格清新,表达了对故国的热爱和对所经历的历史遗憾的感觉。
参考内容:杜甫以自然的景观如春日里溪水,在诗中悼念了他生活过的城市成都,表达了对故国沦陷的悲痛之情。
6.《庐山谣》——杨万里杨万里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这首诗以形象、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滔滔奔腾的长江的感慨与怀念之情。
参考内容:杨万里通过具象的语言表现了对流逝的时光、人事的感慨,抒发了流水不停、岁月不息的感叹。
7.《巨浸风光万木摇》——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文学家,此诗中,他用豪迈的气魄和如泣如诉的笔调,悼念了他的父亲,表达出悲凉、激昂的情感。
参考内容:辛弃疾用悲壮的色调,抒发了痛苦与无助的内心,同时表现了较高的文学艺术性以及对生命的执着。
对逝者表示哀悼的古诗

对逝者表示哀悼的古诗
1、宋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西晋潘安《悼亡诗三首(其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悼亡诗词是通过对逝者的赞扬和怀念来表达哀痛和缅怀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经典的悼亡诗词,以下是其中最为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
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青石板路,缕缕烟霞,梧桐树,三更灯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三川沙苑接大荒,千里长鸣秦塞狂。
虏骑闪烁银鞍转,胡沙夜深渭水凉。
万物霜天竞自由,百川巨浸大河流。
风动荷花波鸟散,黄云远岫天鹅舞。
归来见此独顾臣,尚思为国戍轮臣。
星月如流芳草萤,时有萤光不在身。
3、《思帝乡·中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长恨歌》漫长的岁月中,只有一点光辉。
那是我们深爱着的玉兰,它的芬芳似乎已经充满了整个大地。
我曾经多少次想象,把它带到你的面前,向你表白。
但是那怕是草木莫及的美丽,也无法让我获得你的爱情。
我那漫长的人生,只有这样一只彷徨的蝴蝶,向自由的蓝天振翅高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离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种花重,与君细论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潇湘何事?梦入江南岸。
梦随风逝,如水流年。
君看忽闪银河星,历代知音只有君。
细数流年,难掩欢颜。
6、《梅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人不见今古,负花无人能白头。
梅雪争春何似你,博得人间一味妍。
寒梅点缀千年史,亭亭玉立观音寺。
论唐宋悼亡诗词

论唐宋悼亡诗词论唐宋悼亡诗词学生:XXX指导教师:XXX[摘要]唐宋时期的悼亡诗词是中国古代悼亡诗词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阶段涌现了大批的名家,如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李煜、梅尧臣、苏轼、李清照、陆游等。
本文选取这八个诗人作为分析唐宋悼亡诗的突破口来详细论述悼亡诗的发展,并挑选具有他们各自典型写作特点的诗词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梳理出唐宋时期悼亡诗词的发展框架。
通过深入浅出的对几位诗人的悼亡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分别总结出唐代和宋代悼亡诗词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唐代宋代悲情悼亡之作,始于《诗经》,《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可谓我国悼亡诗之祖。
晋代潘岳为悼念亡妻所作《悼亡诗三首》,此后“悼亡”就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称。
自潘岳之后,人们突破世俗的约束,开始自觉的创作悼亡诗,并创作出不少蕴含真挚情感的作品。
悼亡诗是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并非描绘能够相守的爱情,而是将失去最爱之人的痛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悼亡诗中所描写的爱情是残忍的,是只剩一个人的悲凉。
生与死是经久不衰的轮回,生者的痛虽然悲哀,但却能抒发虽死不渝、生死相许的感情,借由死亡使爱情得到永恒。
一、唐宋之前的悼亡诗词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在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时期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的悼亡诗刚刚萌芽,数量极少,众所周知的是《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唐风·葛生》和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歌》。
这一时期的悼亡诗作品大多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内容手法上都显得不成熟,却显示出一种质朴单纯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四言体制反复咏叹,语句坦率,用直白的语句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感情,感情表达真挚而强烈,毫不掩饰的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悼亡诗主要由五言古诗的形式出现,题材较为单调,出现了以“组诗”为形式的表现手法。
关于哀悼的古诗句

关于哀悼的古诗句1.表达哀悼的诗句有哪些《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年代:唐作者:刘商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
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
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
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
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
《悼逝》年代:宋作者:张耒结发为夫妇,少年共饥寒。
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
男儿不终穷,会展凌风翰。
相期脱崎岖,一笑纾艰难。
秋风摧芳蕙,既去不可还。
滴我眼中血,悲哉摧肺肝。
儿稚立我前,求母夜不眠。
我虽欲告之,哽咽不能言。
积金虽至斗,纡朱走华轩。
失我同心人,抚事皆悲酸。
积日而成时,积时更成年。
山海会崩竭,音容永茫然。
《悼八婶孺人》年代:宋作者:郑刚中当年枣栗奉高堂,憔悴俄惊哭杞梁。
目见两孤成乳酪,。
《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年代:唐作者:刘商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
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
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
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
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
《悼逝》年代:宋作者:张耒结发为夫妇,少年共饥寒。
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
男儿不终穷,会展凌风翰。
相期脱崎岖,一笑纾艰难。
秋风摧芳蕙,既去不可还。
滴我眼中血,悲哉摧肺肝。
儿稚立我前,求母夜不眠。
我虽欲告之,哽咽不能言。
积金虽至斗,纡朱走华轩。
失我同心人,抚事皆悲酸。
积日而成时,积时更成年。
山海会崩竭,音容永茫然。
《悼八婶孺人》年代:宋作者:郑刚中当年枣栗奉高堂,憔悴俄惊哭杞梁。
目见两孤成乳酪,坐闻一节胜冰霜。
仙游已作朝霞会,尘世空将旧屦藏。
莫问生来寿何许,曾孙儿女亦成行。
《悼达兼善平章》年代:元作者:王冕出师未捷身先死,忠义如公更不多。
岂直文章惊宇宙?尚余威武振山河。
中原正想刘安世,南海空思马伏波。
老我未能操史笔,怀思时复动哀歌。
《悼济阳夫人》年代:宋作者:陈傅良久接江山境,曾论子姓文。
於焉观内则,可以继前闻。
榛栗严宾豆,苹蘩洁祀芬。
有人言不朽,片石合摩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宋悼亡诗词学生:XXX指导教师:XXX[摘要]唐宋时期的悼亡诗词是中国古代悼亡诗词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阶段涌现了大批的名家,如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李煜、梅尧臣、苏轼、李清照、陆游等。
本文选取这八个诗人作为分析唐宋悼亡诗的突破口来详细论述悼亡诗的发展,并挑选具有他们各自典型写作特点的诗词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梳理出唐宋时期悼亡诗词的发展框架。
通过深入浅出的对几位诗人的悼亡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分别总结出唐代和宋代悼亡诗词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唐代宋代悲情悼亡之作,始于《诗经》,《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可谓我国悼亡诗之祖。
晋代潘岳为悼念亡妻所作《悼亡诗三首》,此后“悼亡”就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称。
自潘岳之后,人们突破世俗的约束,开始自觉的创作悼亡诗,并创作出不少蕴含真挚情感的作品。
悼亡诗是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并非描绘能够相守的爱情,而是将失去最爱之人的痛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悼亡诗中所描写的爱情是残忍的,是只剩一个人的悲凉。
生与死是经久不衰的轮回,生者的痛虽然悲哀,但却能抒发虽死不渝、生死相许的感情,借由死亡使爱情得到永恒。
一、唐宋之前的悼亡诗词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在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时期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的悼亡诗刚刚萌芽,数量极少,众所周知的是《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唐风·葛生》和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歌》。
这一时期的悼亡诗作品大多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内容手法上都显得不成熟,却显示出一种质朴单纯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四言体制反复咏叹,语句坦率,用直白的语句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感情,感情表达真挚而强烈,毫不掩饰的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悼亡诗主要由五言古诗的形式出现,题材较为单调,出现了以“组诗”为形式的表现手法。
这段时间的悼亡诗作不多,以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成就最高。
潘岳的悼亡诗,和他的其它诗一样,很讲究语词之工,诗中偶句之多,是西晋以前的诗里少见的[1]。
这三首作品给后代的悼亡诗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不少人套用其中的用词,形成了哀悼亡妻的思维定势。
这三首诗中,第一首借由时间流逝,睹物思情;第二首回忆共处情形,对比今夕;第三首则转换意境,扩大范围。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丈夫对妻子重感情是比较少见的,更不用说要像潘岳一样专门写诗哀悼自己的妻子,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深情。
潘岳能够写他人所不敢写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不仅需要对妻子深沉的爱,更需要义无反顾的勇气。
在潘岳这位名篇定格的名家之后,不断涌现一些创作悼亡诗的著名文人,如江淹、沈约、庾信、鲍照等等,这些诗人对悼亡诗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为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二、唐宋时期关于悼亡诗词的名家名篇(一)韦应物中唐诗人韦应物是以山水田园诗闻名的诗人,诗风自然淡雅,从他现存的五百多首诗歌来看,二十四首悼亡诗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但与其他创作悼亡诗的诗人相比,这个数量已经不算少的。
他的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将对亡妻的挚爱之情倾吐于诗中,从诗人的悼亡诗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诗人由悲痛万分渐渐到追忆缅怀的过程,并且作品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使得作品中充斥着一种浓浓的伤感情怀。
这些作品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上都有其独特魅力,在悼亡诗的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1、从思想上来看罗洛梅说:“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之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构建了爱。
”[2]相伴20年的妻子永远离开了自己,韦应物的心灵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依靠,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以《出还》为例: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
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
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
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
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
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诗中借由幼女的无知举动反衬自己的哀痛,以乐景写哀事。
九十两句感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将悲妻的情感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生命之感。
最后两句将重心放在了作者的垂泪表情之上,通过这一瞬间,达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韦诗的“抚存悼亡”或起于眼前旧物,或落于眼前无人共赏之美景,或感于眼前衰败孤寂之哀景,“存者”触动情怀,情有所自,感无空发,览之凄切,感人至深。
[3]在深深的悲痛之后,感情渐渐淡化为缅怀与追忆。
韦应物的悼亡诗中这段情感时期的作品较多,如《对芳树》、《子规啼》、《闲斋对雨》、《悲纨扇》、《林园晚霁》等等。
在《对芳树》中写景抒怀,树下足迹尚存,而佳人却已不在,以春意引发作者的思妻之情;而在《悲纨扇》中,作者睹物思人,可以感觉到悲痛之情已经趋于平淡,只留下一种惆怅与无奈,虽然只是淡淡的情感,但也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韦应物的中年丧偶使得他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感悟,在他的悼亡诗中,除了对妻子的感怀,还联系到了自身经历过的坎坷与磨难,借由悲妻之情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如《月夜》、《七夕》、《秋叶二首》、《夏日》、《感梦》等等。
《夏日》中写到:“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诗人在山中独自静坐,把人世间的种种愁苦在“悟澹”和“学空”之间慢慢化解,在现实中得不到化解的苦闷,只好向山林古刹求得解脱。
2、从艺术创作上来看韦应物在他的悼亡诗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妻子的形象,更借由儿女的哀思来强调母亲的形象。
通过反复渲染儿女失去母亲之后的痛苦,将妻子的慈母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韦应物的悼亡诗精心挑选典型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
比如《林园晚霁》一诗中,“青山”、“落日”、“山林”、“琴”、“钟”等不同意象联系在一起,给人带来的就不再是单个的感官感受,而是具体的多方面的情感表达。
通过幽幽钟声,传达给读者一种悲怆寂寥的美,而诗人郁于心中的哀痛与失意,则通过这种悲怆美得以宣泄。
在韦应物的悼亡诗中通过季节的更迭变化来表达抑制不住的悲哀与绝望。
如《除日》中前四句写到,思念之情犹如昨日,突然惊诧到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忽“惊”之时,也有长“恨”,在一“惊”一“恨”之间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乱之感;后四句描写春天的景象已经显现,而自己却感到时光难度,季节的变化给诗人带来无穷的伤感。
在这里,时序变化成为了烘托诗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表达手段。
韦应物的悼亡诗语句直白平淡却又饱含深情。
在《郡斋卧疾绝句》一诗中,前两句描写孤寂怅惘的环境,后两句由景及人,描写“我”孤独的躺在病床上,又有谁能为“我”覆衣取暖。
通过身体的寒冷衬托内心的孤寂,全诗语言不事雕琢,由自身的孤独感将对妻子的思念明白的表达出来。
韦应物的悼亡诗体现了诗人自然率真的个性,以饱含深情的淡语写出真切感人的语句。
(二)、元稹元稹是继潘岳之后又一个大力写作悼亡诗的诗人,在发妻韦氏去世之后,他写下了大量的悼亡作品来纪念妻子,现存作品有三十三篇,将悼亡诗推上高峰。
他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小事入笔,以质朴的语言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并在诗中大量运用了关于梦境的描写,构建一种深沉的还念天地;诗人采用对比手法,用今昔反差强调昨日之欢、今日之悲。
1、细节描写深入元稹的悼亡诗以《遣悲怀》三首为最,情感表达悲痛深沉,并从小处着笔,通过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细节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遣悲怀》第一首: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中间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去银钱。
平日虽然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
[4]诗中四句通过“搜荩箧”、“拔金钗”、“甘长藿”、“仰古槐”等生动的生活细节,形象而真实的刻画出妻子生前的贫苦状况。
最后两句从对往事的回忆转到眼前的现实中来,对妻子没能与自己共享清福而陷入愧疚之中。
2、今昔对比强烈在悼亡诗中,诗人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创作,用昔日的欢乐反衬今时的哀伤,这种手法在元稹的作品中的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在《张旧蚊帱》一诗中写到,作者托人捎来昔日与妻子一同用过的缬纱帱,看见上面鸳鸯尚存,颜色如旧,不由睹物伤情,又想到如今合欢榻上只留自己一人,一切事物都“已矣长空虚”,今昔对照,伤感无比。
此诗中,元稹更注重悲剧气氛的酝酿和渲染,将抒情蕴于似真似幻的描写之中。
3、梦幻与现实交织元稹的悼亡诗借梦言情,有着大量的梦境描写,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由于他对妻子的情深意切,才会有那么多的梦境出现,生死相隔,在现实生活中再也无缘得以一见,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这是怎样的哀痛。
《江陵三梦》中第一首写了在梦中与亡妻相会的情景,描写十分动人,将韦氏的音容笑貌刻画得宛如在生,尤其是叙述韦氏对作者的叮嘱,言辞切切,于夫于女,体贴入微,将蕴含其中的妇德与母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4、浓郁的悲情色彩在元稹的悼亡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对生的信念,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些死的伤痛,死的无奈,是诗人痛定思痛之后由此死亡意识而产生的对整个人生的幻灭感。
[5]在经历了妻子的死亡之后,诗人对自己的死也有了认识与准备。
他用自己艰难的生与韦氏的死作对比,借此强调人生的无奈与悲哀,另人感受到自己孤独痛苦的灵魂,是他的作品倍感凄凉。
(三)李商隐李商隐的悼亡诗除了展现自己与妻子的伉俪深情之外,还表现了诗人悲剧性的命运,他用沉痛忧伤的笔调描写了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
他把艺术作为情感传达的工具,以情为诗,开拓了悼亡诗的新天地。
1、身世情感的融入李商隐灵心善感、沉郁哀伤的气质,其深沉的悲剧意识与悼亡这一题材暗合;又在晚唐,律诗由难以为继而经义山开拓、词体初创这一关节所在,则李商隐为数不多的这一部分诗作,无论对其自身的创作,还是在悼亡诗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容小觑,深可发见的。
[6]在沉痛的悼亡情中融入身世之慨,是李商隐悼亡诗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诗人夫妻伉俪情深,而妻子却先他而去;诗人才高志大,却命运多舛。
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与他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这使得他在悼念自己妻子的同时,必然融入对身世的感慨和人生感慨。
虽然妻子已然去世,但种下的悲剧却仍在继续,诗人受贬遭抑的悲剧却仍在继续。
这样来看,诗人不仅是在悼妻,也是在悼已;悼念自己恩爱情深的妻子,更是悼念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生。
2、真情流露的哀思李商隐在悼亡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并非一时一地的感受,而是在妻子去世后的六年之中的全部情感历程,不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深怀念。
如《西亭》: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
诗中以“月圆”衬托人的孤独,以“疏帘相伴”衬托诗人丧偶的形单影只。
诗人自比“孤鹤”,闻滴露声便醒,说明妻子去世后,他一直不能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