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现场采样技术及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是土壤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环节,是研究土壤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
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对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正确的采样方法与技术要求是保证土壤样品质量和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一、采样地点与区域选择1.采样地点选择应代表所研究区域的典型情况,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采样样点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按照每个样点0.1~1公顷采样,样点间距为30~100m进行采样。
3.尽量避免选择受人为干扰的土壤样点,如种植区、旱地和河道附近等。
二、采样装备与工具1.采样工具要保持清洁,以防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可使用锹、手提式土壤钻、不锈钢土壤钉等工具进行采样。
2.采样装备要经过高温煅烧或酒精消毒处理,防止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
三、采样方法1. 一般采用螺旋式土壤钻进行采样,钻孔深度一般在0-30cm范围内。
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垂直层次土壤样品,可选择多层次采样方法,即根据土壤的分层情况分别采集不同深度的样品。
2.采样钻孔应避开植株根系区域,尽量减少植物残体的混入。
3.采样钻孔的数量要足够,可以根据均匀网格采样原则确定。
对于面积较大的区域,可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采样,如种植区、林区、草地等。
4.采样时要保持连续性,不同样点的样品应当及时统计,并尽量在野外处理,以免样品变质。
5.为了保证采样点的代表性,每个样点应采集不同部位的土壤混合作为总样品。
四、现场标识与记录1.对每个采样点应贴上编号,以便后期样品数据的对应。
2.采样者在采样点上应标识编号,并记录采样日期、时间、经纬度、地理位置等信息。
3.要详细记录每个点位的采样深度和土壤类型。
五、样品保存和处理1.采样完成后,将土壤样品均匀混合,可随机取样进行分析。
2.样品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者进行相应的现场分析。
3.如果无法及时处理样品,可将样品保存在高温煅烧杀菌后的玻璃容器中,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改善农用地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安全,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人员培训:针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特殊性,应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开展详查工作的能力。
仪器设备校准: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运行,从而提高详查结果的准确性。
样品处理:详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样品进行采集、存储、运输和实验室处理,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变质。
数据记录:详查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应准确、完整,并按照规定进行整理和归档,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采样点位控制:在采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点位进行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样品采集深度:根据土壤剖面的特点,应控制样品的采集深度,以获取更全面的土壤污染信息。
数据处理:详查数据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评价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结果报告:结果报告应客观、准确、详细地反映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包括污染类型、程度、范围等信息,为政策制定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采样技术:采样点的设置应考虑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保证采样点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采样深度应根据土壤剖面的变化情况来确定,一般应达到耕层以下。
采样方法应采用规范的取样器进行等量采样,避免主观因素对样品代表性的影响。
实验室分析技术:实验室分析应采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样品标识、数据记录、审核与评估等环节。
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是详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应采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
数据处理过程中应进行异常值识别和修正,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一、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而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这项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采集技术能够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土壤样品,为后续的分析测试和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各类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
三、采集准备工作(一)资料收集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污染源分布等信息,以便合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二)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工具,如土钻、铁锹、锄头、采样袋、标签、记号笔、GPS 定位仪等。
采样工具应事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污染。
(三)人员培训采样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采样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采样点布设原则(一)科学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确保采样点具有代表性。
(二)随机性原则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采样点的随机性,以避免采样点过于集中或偏向某一特定区域。
(三)可行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如交通条件、采样场地的可达性等。
(四)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调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采样点的数量,降低调查成本。
五、采样点布设方法(一)网格布点法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的网格,在每个网格的中心或交叉点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平坦、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均匀的区域。
(二)分区布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的区域。
土壤采样流程

土壤采样流程一、引言土壤采样是农业、环境科学等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元素含量、微生物活性等信息,为土壤管理、农作物生长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土壤采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确定采样点位在进行土壤采样前,首先需要确定采样点位。
采样点位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等因素。
一般来说,采样点位应有代表性,并且要避免显著异常点的影响。
三、采样工具准备进行土壤采样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
常用的采样工具包括采样铲、采样钻、土壤锄等。
这些工具应保持干净,并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样品污染。
四、采样方法1. 表层土壤采样表层土壤采样是指采集土壤表层(通常为0-20厘米)的样品。
采样时,先清除表层杂质,然后使用采样铲或土壤锄将土壤样品均匀地切取,放入干净的采样袋中。
每个采样点至少采集3-5个样品,以提高采样的代表性。
2. 多层土壤采样多层土壤采样是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
常见的深度分层为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等。
采样时,根据不同深度使用采样钻进行取样。
每个深度至少采集3-5个样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3. 特殊类型土壤采样针对特殊类型的土壤,如盐渍土、酸性土、矿渣堆积土等,采样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采样前应了解该类型土壤的特点,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
五、采样现场注意事项1. 采样现场应注意卫生和安全,穿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对人体产生伤害。
2. 采样时要避免与金属、塑料等异物接触,以免产生污染。
3. 采样时要保持手法轻柔,避免土壤颗粒破碎和混合。
4. 不同采样点位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相互干扰。
5. 针对不同样品类型,应使用不同的采样袋进行储存,避免交叉污染。
六、土壤样品处理1. 采样完成后,将土壤样品放入干净的塑料袋中,并加上标签,标明采样地点、采样时间等信息。
2. 采样完成后,尽快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土壤环境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

土壤环境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一、样品采集、运输流转和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和运输流转的质量保证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监测结果影响很大,采样造成的误差可能比分析测试的误差还要大。
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需严格按照HJ/T 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点位布设:为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布点应遵循“随机”和“等量”的原则。
布点方法有简单随机、分块随机和系统随机三种;基础样品数量可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得出;布点数量要能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通常按3个阶段进行,即前期采样、正式采样和补充采样,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农田土壤采样、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城市土壤采样、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及方式,需按照相应的规定要求进行作业。
运输流转:在样品采集现场需认真填写采样记录、样品标签、样品信息登记表,与样品逐一核对无误后把样品分类装箱,并在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损失、混淆和玷污。
样品由专人送到实验室后,送样人和接样人应同时清点及核实样品信息,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双方各存一份交接单备查。
2、样品制备和保存的质量保证样品制备:实验室需设风干室和磨样室,风干室应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并避免阳光直射。
制样人员与样品管理员同时清点核实、交接样品,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还应具备相应的风干、粗粉碎、磨样、过筛、装样所需工具及容器,制样操作要符合规范要求,并严格防止标签和样品混错,防止制样工具造成交叉污染。
样品保存:样品保存方法是否得当、保存时间是否符合要求都会影响样品测试结果。
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应低温保存运输,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测试;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应使土样充满容器,在样品有效保存时间内完成检测。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首先,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
常见的土壤采样工具有土壤钻、铲和锹等。
土壤钻适用于采集深层土壤样品,可以选择不同长度的钻孔根据需要;铲和锹适用于采集上层土壤样品,选择质量较好、无锈蚀和破损的工具,
避免造成土壤样品的污染。
其次,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
采样的点位应当有代表性,能够反
映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壤状况。
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
因素确定采样点位,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显著的异质性因素对样品的影响。
采样深度根据实际需要,一般可以分为0-20cm和20-40cm两个层次,也
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采集更深层次的土壤样品。
再次,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污染。
土壤样品的污染会对后续的化学
分析和微生物研究产生干扰,因此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物质
的接触。
可以佩戴手套,使用洁净的采样容器,避免使用含有除草剂和现
场制备的肥料的将其来获取土壤样品。
此外,采样时需要保持样品的完整性。
土壤样品的完整性对于后续的
实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采样后,应将土壤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干燥、筛分等处理。
在采样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压实土壤,避免采集到大量空气和
杂质。
对于含有大颗粒物的土壤样品,可以使用筛网进行初步筛分。
总之,土壤采样技术是获取土壤信息的基础工作,合理的采样方法和
规范的操作过程对于后续的土壤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做好前期
采样工作,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土壤数据,为土壤改良、农业生产以及
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中土壤样品采集技术分析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中土壤样品采集技术分析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的土壤资源非常多,而且相关种植机构也展开了土壤环境的优化和改进工作。
但是不管是施工还是种植,都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破坏。
土壤环境中包含了一系列有机物,基于人们开发利用行为的影响之下,存在着有机物污染现象。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动态性的监管土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从而推动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稳定开展。
关键词:基层生态环境;监测土壤样品;采集技术当前阶段,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元素,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生存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的检测土壤环境,有利于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了解到质量变化形式,达到土壤环境全面保护和治理的目的。
而土壤样品采样属于土壤环境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全面控制样品采样质量特别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论述了基层生态环境监测中土壤样品采集技术的应用情况。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情况1.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不过在该项技术应用过程中,也有着诸多的难点存在,这就要求我国加大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度,结合实际情况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
这是因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系统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工作效率较低,工作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导致土壤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根本不符合环境部门提出的各项要求。
我国对土壤环境监督管理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监测技术,这些技术有利于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得到高效率的开展。
当监测土壤环境过程中,应当将监测数据相互整合到一起,大力分析各项监测数据,给予土壤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2土壤的性质和现状针对于植物和土壤动物来讲,土壤作为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自身呈现出了分散性的特征,有着较强的净化功能。
一旦土壤内的有害物质远远超过了土壤的净化功能,将会导致土壤性质发生改变。
比如土壤组成部分和土壤功能呈现出变化现象。
土壤采样技术规范

土壤采样技术规范土壤采样技术规范是指在土壤采样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目的是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是土壤采样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总字数为1000字。
一、采样前的准备工作1. 编制采样计划,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密度,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合理分配采样点。
2. 对采样点位周围环境进行现场考察,了解土壤类型、植被状况和人为活动情况,排除污染源的干扰。
3. 准备专用采样工具,包括不锈钢锹、塑料袋、采样容器等。
二、采样点位的确定1. 采样点位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于采样区域内,避免集中在某一特定地点。
2. 采样点位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情况,确保代表性。
3. 采样点位距离水源、道路、建筑物等潜在污染源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污染影响。
三、采样方法和规范1. 采样深度应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研究目的确定,一般为0-20厘米和20-40厘米两个深度。
2. 用不锈钢锹等工具进行土壤采样时,应保持工具的整洁和干燥,避免污染。
每采集一个样品后,清洗工具并且晾晒至干燥状态。
3. 在采样点位附近随机取样,每个采样点位应采集3-5个样品,并混合均匀作为一个样品。
对于大面积采样,可采取网格法或等距离分布采样。
4. 采样时应根据土壤特性选择适当的采样工具,如岩石土地域可用锹抠取;松软土壤可用钻孔采样。
5. 采样时应遵循无污染原则,避免使用铁制工具,避免与谷物、兽粪等杂质接触。
同时应避免采样时手部直接接触土壤。
四、采样容器的选择与保存1. 采样容器应为干燥无污染的塑料袋或玻璃瓶,标有采样点位编号和采样深度等信息。
2. 采样完成后,用气密性良好的塑料袋将样品封存,并在袋上标明相应的采样信息,如采样点位、深度、日期等。
3. 为保证样品的保存质量,应尽快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去根、去石等。
五、采样记录和数据处理1. 采样过程中应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采样点位、深度、日期、天气情况等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3年一次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
其他项目
结合态铝(酸雨区)、硒、钒、氧化稀土总量、钼、铁、 锰、镁、钙、钠、铝、硅、放射性比活度等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3.4、样品种类
按照土壤污染类型及监测项目,样品种类分为单独样、混合样、剖面样、分层样等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4)其它辅助工具 ① 土壤比色卡 把土壤样品与带标准色阶的卡片对照,即可定出并记录下土壤颜色,也可以土壤颜色 三角表描述土壤颜色。 ② 地质罗盘或GPS 地质罗盘是土壤野外调查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包括磁针、水平仪和倾斜仪,可 用于识别方向、确定位置、测量地形等。 ③ 便携式仪器 如ORP计。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3.1.3、采样器具准备
1)通用采样器具 点位确定设备、现场记录、样品保存、样品采集、样品交接、
采样防护与运输所必须的工具和容器。
表1 样品采集通用器具清单
物品名称 GPS、罗盘(或其它测量工具)
数码相机 样品箱(具冷藏功能)
用途 点位确定 现场情况记录 样品保存
2)选用采集器具 按照无机类、农药类、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类,土 壤采样可选择不同类型的采样工具和容器。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3)主要采样器具介绍 a)锹铲类 常用的有折叠军工铲,为钛合金或锰钢材料,可折叠,体积小,便于
野外作业。针对土壤背景值调查需使用铁锹挖掘剖面,通常为碳钢材料。 b)竹具类 主要分为竹片和竹刀,用于采集土壤金属样品,避免因采样器材质量
收集基础资料:
• 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 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历史资料 • 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 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收集其他资料:
• 农田样品采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 建设项目采样: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3.1.1、组织(人员)准备
由经过一定培训,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 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3.1.2、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
土壤现场采样技术 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1
提纲
第一部分 依据 第二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第三部分 土壤样品制备
第一部分 依据
第一部分 依据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2)NY/T1121.1—2006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第二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采 样 工 具
钻探取样
手工钻探法
各种钻头
地质钻探法
汽车钻
液压动力锤干式旋转冲击钻探法
潜孔钻探法
广口磨口玻璃瓶
带螺纹、TEFL
吹扫瓶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3.2、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
项目类别 基本项目
问题出现的数据误差。
锹铲类、竹具类采样器具适用于地表层直接取样。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c)土钻类 土钻类工具类别较多,大致分为手动旋转采样钻、直压式采样钻。
当遇到坚硬地面或需采集剖面土壤时,可利用汽油动力钻、冲击钻、打孔钻等工 具对目标区域进行施工,便于土壤样品的采集。 ①汽油动力钻 特点是钻头带锯齿,可拆卸裁口设计,采样深度达2米,采样量大,取 样容易。 ②冲击钻 有汽油、电动等类型,采样深度可达7米,可满足土壤深层采样需求。 ③打孔钻 打孔钻钻头为螺纹式,钻孔直接30~300mm,用于在硬化土地、冻土上钻孔, 便于采集下层土壤样品。
类型。
样品类型及适用条件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1)单独样 适用于大气沉降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监测,以及挥发性、半挥发性
污染物测定。 首先选择采样地块,在靠近地块中心位置选点采样; 采样时首先清除土壤表层的植物残骸和其它杂物,有植物生产的点位首先松
动土壤。如果用采样铲采样,挖取面积25cm×25cm,深度0~20cm的土壤。无机 样品直接采集至密实袋中(大于1kg);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样品直接采集到带聚四 氟乙烯衬垫棕色磨口玻璃瓶或带密封垫的螺口玻璃瓶中,装满容器。
为防止样品沾污瓶口,采样时将干净硬纸板围成漏斗装衬在瓶口。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2)混合样 适用于灌溉水污染型、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型、宏观区域土壤环境监测(土壤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3.1 采样准备(HJ166-2004)
对土壤进行环境监测时,在正式采样前,一般需要进行前期采样,采集一定数量 的样品分析测定,为制订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 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补充采样。
按照采样任务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 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数量 每个采样小组至少1套(台)
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 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样品标签、采样 记录、剖面记录表、样品瓶、布袋、塑料袋、铅
笔、资料夹等
样品采样
依样品个数而定
样品流转单 工作服、工作鞋、常用药品等
采样车辆
样品交接 防护 运输
依采样人数、样品量确定
第三部分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重点项目
表3
土壤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
pH、阳离子交换量
镉、铬、汞、砷、铜、锌、铅、镍、六六六、滴滴涕
监测频次
每3年一次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
特定项目(污染事故)
影响产量项目
污水灌溉项目
选测项目
POPs与高毒类农药
特征项目 全盐量、硼、氟、氮、磷、钾等
及时采样,根据污染物变化趋势决 定监测频次
氰化物、六价铬、挥发酚、烷基汞、苯并[α]芘、有机 质、硫化物、石油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