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对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

VS
对于溶血标本的影响,可以通过改进 采血技术、规范操作流程、避免剧烈 震荡等措施来减少其发生。此外,还 可以通过采用自动化分析仪、提高检 测精度和重复性等方法来降低误差。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 标影响的研究将不断深入,有望通过更加精准的检测 方法和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可能导致TBIL与DBIL的假阳性结果,干扰肝功能评估。
对心肌酶学指标的影响
肌酸激酶(CK)
01
溶血可能影响CK的活性,干扰肌损伤的评估。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ASTm)
02
ASTm可能受到溶血的影响,干扰心肌损伤的评估。
乳酸脱氢酶(LDH)
03
溶血可能影响LDH的活性,干扰心肌损伤的评估。
溶血标本中的血红蛋白会干扰蛋白质的测定,导致蛋白质测 量值偏高。
红细胞破坏对蛋白质的影响
溶血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胞内成分,如肌红蛋白、血红 素等,会影响蛋白质的测量结果。
对酶类指标的影响
红细胞破坏对酶测定的干扰
溶血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胞内酶,如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等,会影响酶的测量结果。
血红蛋白对酶测定的干扰
血红蛋白对血脂测定的干 扰
溶血标本中的血红蛋白会干扰血脂的测定, 导致血脂测量值偏低。
03
溶血标本对特定生化检 验指标的影响
对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肌酐(Cr)
溶血标本中的Cr可能升高,这主 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 肌酐进入血清所致。这种升高可 能导致对肾功能状态的错误评估
。
尿素氮(BUN)
与Cr类似,BUN也可能在溶血后 升高。这同样可能导致对肾功能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被破坏,释放其内部物质,比如血红蛋白、钾离子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常常需要对样本进行溶血处理,以获得纯化、明确的生化数据。
但溶血对许多生化检验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在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过程中进行充分考虑。
1. 血糖测定血糖是人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而其测定是临床实验室最常见的生化检验。
在溶血样本中,血糖会因红细胞内部酶的作用而迅速降解。
而加入溶血试剂或过度地摇晃试管,也会引起血细胞的破裂及血糖测定值的偏低。
因此,应尽量避免对样本产生溶血或异常摇晃。
2. 血清/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是一种特定于肝功能测定的生化指标。
血清中的ALT活性可通过测定血清中AST/ALT比值来作出疾病诊断。
溶血会使ALT的活性受到极大影响,但当血细胞破坏度较低时,ALT是可无损测定的。
因此,实验技术和样品处理过程应严格控制,尤其对于肝功能不稳定的患者,需仔细选择测定时机和方法。
3. 血清肌酸酐(Scr)测定Sc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常用于检测肾功能障碍和慢性肾病。
在溶血样品中,红细胞内的肌酸磷酸有可能被释放到血浆中,从而可能对样本中的Scr测定值产生影响。
因此,在收集和处理样本时应尽量避免产生溶血。
4.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TC是评价血液脂质代谢的指标之一,可用于判断高胆固醇血症和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溶血血浆或血清中,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会进入血浆中,而且碱性环境下会增加胆固醇测定的结果。
因此,溶血可能导致样本TC测定值误高,应在分析中注意此类干扰。
CK是评价心肌功能的指标之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溶血会使CK的活性受到影响,可能造成检测数据偏高。
因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红细胞的破坏和溶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溶血对血液生化检测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在实验设计和样品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避免产生干扰。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在血细胞被破坏、破裂或被溶解的过程中,释放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中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液是我们常用的检测样本之一,而血液又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因此,当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就会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1. 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导致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同时铁也会被释放。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测定和铁代谢指标的检测如铁、铁蛋白、转铁蛋白等,需排除溶血的干扰,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2. 肝功能检测指标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肝酶及其同工酶、胆红素、胆汁酸等。
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由于胆红素在红细胞内合成,因此在溶血时,胆红素也会被释放并进入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浆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到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肝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因此,对于有溶血现象的患者需要谨慎解读肝功能指标的结果。
3. 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红细胞在溶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乳酸、磷酸、糖等多种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会干扰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的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产生偏高或偏低。
因此,在临床上遇到溶血样本时,需注意对这些指标的解读。
4. 血清蛋白电泳指标血清蛋白电泳是血浆蛋白的分离和定性检测方法。
在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血浆中的蛋白质也会被释放,这样就会干扰血清蛋白电泳的结果。
特别是在M蛋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诊断中,血清蛋白电泳是常用的检测方法,而溶血现象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不能忽视。
因此,在进行相关检测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处理,避免样本的破坏和污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体外溶解的过程,而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下面将从肝功能指标、肌酸激酶、血红蛋白、胆红素以及药物浓度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溶血会对肝功能指标产生影响。
红细胞溶解后,内含的组织胺和缓激肽会释放出来,对肝细胞产生刺激作用,导致肝细胞受损。
这会导致肝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升高,表明溶血对肝功能产生了一定的损害。
溶血对肌酸激酶(CK)的影响较为显著。
红细胞溶解后,释放的血红蛋白会破坏细胞膜,导致肌细胞内的CK溢出。
溶血会使血浆中的CK浓度升高。
临床上通常将CK用于心肌损伤的诊断,溶血会使CK升高,可能导致对心肌损伤的判断产生误差。
溶血会对血红蛋白的测定产生影响。
在溶血的情况下,溶解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会释放到血浆中。
虽然血红蛋白会通过血浆中的结合蛋白(如血红蛋白结合蛋白、铁结合蛋白等)结合形成复合物,但溶血会导致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升高。
这会使得血红蛋白测定的结果偏高,可能误诊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还会对胆红素的测定产生干扰。
红细胞溶解后,血红蛋白会被肝细胞内的巴比妥酸和肝细胞膜中的蛋白结合,经由肝脏代谢后转化为胆红素。
如果发生大量溶血,肝脏的代谢能力有可能难以负荷,致使血浆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
这样,就会使得胆红素测定的结果偏高,可能误诊为溶血性黄疸。
溶血还会影响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一些药物可能与红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通过红细胞携带或保护而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
当红细胞发生溶解时,这些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就会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药物浓度的升高。
在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时,如果发现溶血可能会对药物浓度产生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并释放出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这种现象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今天,我们将讨论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以及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让我们来看看溶血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项目,这些项目在诊断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疾病时非常重要。
如果血液样本在采集或处理过程中发生溶血,就会导致这些项目的结果不准确。
溶血会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也可能受到干扰。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要确保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避免溶血的发生。
除了血常规检验,溶血还会对血清生化检验产生影响。
血清生化检验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项目,这些项目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溶血会使血液中的血浆中的一些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血清葡萄糖检验中,溶血会释放出葡萄糖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在肝功能检验中,溶血会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酶释放,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升高,影响肝功能指标的准确性。
在进行血清生化检验时,也要特别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还会对凝血功能检验产生影响。
凝血功能检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项目,这些项目在诊断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和监测抗凝治疗时非常重要。
如果血液样本发生溶血,就会释放出组织因子和血小板等凝血相关物质,影响凝血功能检验的结果。
溶血还会使血浆中的抗凝物质被释放出来,降低凝血功能检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进行凝血功能检验时,也要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避免血液样本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发生溶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检验操作,避免外部因素干扰。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破坏、瓦解,并释放出细胞内的成分。
这种现象会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产生影响。
一、影响生化指标1. 肌酐: 红细胞破坏后,血液中游离的血红蛋白会释放出来,在肾小球中沉积,形成肾小球内科学(hemoproteinurica), 损害肾脏功能,肌酐值升高。
2. 肝酶(ALT,AST):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进入肝细胞,造成细胞膜损伤,使得肝细胞内酶释放增加,导致血肝酶升高。
3. 血清胆碱酯酶: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沉积在肝脏内,形成肝细胞内科学,影响细胞膜的透性,将草酰胆碱释放,血清胆碱酯酶因作用而减少,血清胆碱酯酶降低。
4. 血清电解质:由于红细胞破裂后,会释放K+离子,导致血钾水平升高。
5. 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释放出来以及溶血后细胞内酶的释放会导致LDH的升高。
6. 白蛋白(Alb):在溶血事件中,血清中的白蛋白也可能会降低。
二、影响血液常规指标1.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分数和红细胞平均体积:在溶血后,红细胞会破裂,导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分数和红细胞平均体积的降低。
2. 血小板计数:如果血液样本在采集过程中出现溶血现象,则会导致血小板的计数不准确,通常会增高。
三、影响凝血方面指标1. 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破裂后,血液中游离的血红蛋白可以结合纤维蛋白原,使其失活的同时,可抑制血栓形成,导致纤维蛋白原降低。
2. 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会影响凝血酶生成,使得PT和APTT的延长。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会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产生显著的影响。
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存在溶血现象,则需要立即报告诊所,需要重新采集血样,请遵循正确的采血方法,防止因错误的采血方法导致的溶血现象,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
在临床重要生化检验中,溶血会对某些项目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必须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的发生会导致测定结果的失真,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影响: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使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导致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偏高。
血红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和光学法,比色法使用含有氰化物的试剂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比色化合物,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光学法通过光学多普勒效应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增大,使测定结果偏高。
2. 血小板计数测定: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小板释放出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
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方法是电阻法和光学法,溶血会使血小板释放血浆中,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3. 肌酸激酶(CK)测定:溶血会释放出线粒体中的肌酸激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肌酸激酶是细胞内的一种酶,溶血会使红细胞中的肌酸激酶泄漏到血浆中,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4. 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溶血会释放出溶血红细胞中的ALP,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ALP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溶血会增加血浆中的ALP浓度,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 采血时注意技术规范,避免对血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使用针头尺寸适当且无钝锐边缘的针头进行采血,避免采血过程中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损伤。
2. 采血后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剧烈晃动和振荡会增加血样中红细胞的破裂和溶解,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
在采血后应该轻轻转动血样管或者轻轻摇晃,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3. 进行临床检验前,必须先检查血样是否有溶血的迹象,如有溶血迹象,必须及时重新采集新的血样。
4. 在检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血红蛋白时,可以考虑使用光学法而不是含氰化物的比色法,以避免溶血造成的干扰。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采血和检验过程中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修正。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通常发生在血液被暴露于高渗溶液、机械剪切或有害化学物质等条件下。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来看一下溶血现象对血液常规检验的影响。
溶血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体积分布等指标发生变化。
在血液常规检验中,这些指标是评估患者贫血、出血和骨髓抑制等病情的重要依据。
溶血导致的假性贫血和异常红细胞计数等结果,会严重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诊断。
在进行血液常规检验时,需要注意是否存在溶血现象,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相关的调整和修正。
溶血现象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血清生化学检验是评估机体新陈代谢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等指标。
而溶血会导致血清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影响这些指标的测定。
溶血会使得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升高,血清胆红素和铁蛋白浓度增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血清铁水平下降等。
这些异常结果会对医生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造成误导,因此在进行血清生化学检验时,需要警惕溶血现象可能带来的干扰。
血液凝块检查也会受到溶血现象的影响。
在血液凝块检查中,溶血会导致血浆中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影响了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影响了血液凝块的形成和稳定性。
溶血还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等异常结果,使得医生不能正确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进行血液凝块检查时,需要注意是否存在溶血现象,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解释。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溶血现象还会对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对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标本溶血对部分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0份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在溶血前和溶血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胆固醇(CHO)、血清葡萄糖(GLU)的值,并进行了比较和统计分析。
结果溶血后AST、TBIL、ALT值比溶血前的值高,具有统计学意义;CRE的值比溶血前的低,统计差异显著;GLU、BUN、CHO的值溶血前后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改变。
结论溶血对血清AST、TBIL、ALT、CRE有明显的干扰影响,提示在分析测定结果时注意是否溶血。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
在工作中往往因各种原因导致标本溶血,而血清标本溶血时主要影响哪些指标,测定结果是否真实可靠,是所有检验工作者需要了解的问题。
为了能及时客观地分析生化指标的变化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应当详细了解标本溶血对各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文观察了部分常用生化指标在标本溶血前后检测结果的变化,旨在为标本溶血时血液生化结果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尽量增加生化测定数据的可利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HITACHI 70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胆固醇(CHO)、血糖(GLU)生化分析试剂盒,均购自北
京康大泰科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2 溶血的血清标本的制备健康体检者50人,禁食不禁水12h,各抽取静脉血4ml,分别注入两支干燥试管各2ml。
其中一支让其自然凝固,另一支在血液凝固前用金属棒搅拌使其溶血,然后以3000r/min 离心10min,去上清液分别为未溶血和溶血的血清标本。
1.3 生化指标的测定用己糖激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GLU),连续检测法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重氮法测定总胆红素(TBIL),尿素酶—GLDH法测定尿素氮(BUN),苦味酸法测定肌酐(CRE),氧化酶法测定胆固醇(CHO),以上指标均用HITACHI 70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2 结果
溶血后AST、TBIL、ALT的值比溶血前的值高;CRE的值比溶血前的值低;GLU、BUN、CHO的值在溶血前后未见明显改变,见表1。
表1 溶血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注:**P<0.01
3 讨论
3.1 谷草转氨酶(AST)人红细胞中AST活性约为血浆中的40倍[1]。
当标本溶血时,势必引起血清中AST活性的升高,从而使溶血标本的结果明显高于未溶血标本。
AST主要是作为肝损伤的敏感指标,测定结果的偏高会导致假阳性的产生。
故出现溶血标本应当在报告中注明。
3.2 谷丙转氨酶(ALT)细胞内ALT含量比血浆中高约7倍,因此溶血后ALT含量测定的增高主要来源于细胞内ALT的大量释放。
可见与AST相比,ALT受溶血影响轻些,故对标本的要求低一些,
但在分析结果时要注意考虑溶血的影响。
3.3 总胆红素(TBIL)笔者使用的试剂盒是用重氮法测定总胆红素的,最后生成紫红色的偶氮胆红素,主要在波长为540~560nm 处有光吸收。
而血红蛋白在波长540~550nm处有光吸收[2],恰与偶氮胆红素的比色波长相近。
因此溶血后红细胞破裂时大量血红蛋白进入血清,势必造成总胆红素测定值的升高,是总胆红素的正向干扰因素。
此外,由于血红蛋白与重氮试剂反应形成的产物可破坏偶氮胆红素,溶血对重氮法测定胆红素同时存在负向干扰,使测定结果偏低,但该作用较轻微[3],因此溶血后由于血红蛋白对测定结果的干扰,胆红素的测定结果往往偏高。
3.4 肌酐(CRE)笔者使用的试剂盒是采用苦味酸法测定CRE 的,而苦味酸特异性较差,易受其他还原性物质影响,主要是维生素C、酮体、丙酮酸等假肌酐干扰[4]。
假肌酐物质也可与苦味酸形成颜色反应,导致测定值偏差。
这种假肌酐物质红细胞中最多,血清中较少,故溶血后红细胞中假肌酐物质是造成测定值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
3.5 溶血原因及防止高亚英[5]等认为溶血的原因主要是操作不当和抽血器具不合格造成的。
结合我们日常工作分析造成溶血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1)由于抽血困难,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等而发生溶血。
(2)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在抽取的血标本中混有泡沫,这种混有泡沫的血标本,放置一定时间后泡沫破裂或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
(3)血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过度震荡或贮存不当。
(4)不合格的塑
料制品会因聚合不完全而具有毒性,这种毒性可造成溶血。
(5)试管质量粗糙。
因此,在采血、检验过程中必须注意细心操作,并注意注射器、针头和试管的质量。
在报告检测结果时要注意溶血的影响,并在数据中加以标注。
【参考文献】
1 Thomas L,Haemolysis as influence and interference factor.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1999,13(4).
2 张敏,蒲彦武,阚玫.不同溶血度下20项生化试验结果分析.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7,18(4):273-274.
3 邱谷.溶血对重氮法血清胆红素测定的干扰分析.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6):350.
4 李影林.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上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41-860.
5 高亚英,王晓明,蒋冬青,等.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控制.交通医学,2002,1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