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清除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它可以产生一种类似混浊的现象,使血液的表面变的粘稠,形成类似混浊的现象。
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一些血清指标的测定。
首先,溶血会影响临床生化检验中有关血清指标的测量结果,其实,在检测血清指标时,都需要服从离心或低速收缩等检测过程才能实现准确的测量。
如果发生溶血,则会阻碍血小板的收缩,因此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溶血也会影响试管内液体的稠度。
由于溶血反应产生的小晶粒,会影响液体稠度,即使溶血反应只影响少数滴液,但随着滴液的不断加入,整个液体的稠度就会变得更高,影响试管内其他液体的聚集性和效果,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溶血也会影响临床检测时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由于小板清除时会发生溶血,通常小板计数时,试管内的液体会变稠,从而影响试管读数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小板计数结果的偏差。
总之,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是有很大影响的,特别是在检测血清指标、小板计数上,因此,检验者必须特别注意,除了注意术中血血液的收集外,还要减少溶血反应,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在血细胞被破坏、破裂或被溶解的过程中,释放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中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液是我们常用的检测样本之一,而血液又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因此,当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就会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1. 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导致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同时铁也会被释放。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测定和铁代谢指标的检测如铁、铁蛋白、转铁蛋白等,需排除溶血的干扰,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2. 肝功能检测指标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肝酶及其同工酶、胆红素、胆汁酸等。
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由于胆红素在红细胞内合成,因此在溶血时,胆红素也会被释放并进入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浆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到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肝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因此,对于有溶血现象的患者需要谨慎解读肝功能指标的结果。
3. 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红细胞在溶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乳酸、磷酸、糖等多种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会干扰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的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产生偏高或偏低。
因此,在临床上遇到溶血样本时,需注意对这些指标的解读。
4. 血清蛋白电泳指标血清蛋白电泳是血浆蛋白的分离和定性检测方法。
在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血浆中的蛋白质也会被释放,这样就会干扰血清蛋白电泳的结果。
特别是在M蛋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诊断中,血清蛋白电泳是常用的检测方法,而溶血现象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不能忽视。
因此,在进行相关检测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处理,避免样本的破坏和污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体外溶解的过程,而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下面将从肝功能指标、肌酸激酶、血红蛋白、胆红素以及药物浓度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溶血会对肝功能指标产生影响。
红细胞溶解后,内含的组织胺和缓激肽会释放出来,对肝细胞产生刺激作用,导致肝细胞受损。
这会导致肝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升高,表明溶血对肝功能产生了一定的损害。
溶血对肌酸激酶(CK)的影响较为显著。
红细胞溶解后,释放的血红蛋白会破坏细胞膜,导致肌细胞内的CK溢出。
溶血会使血浆中的CK浓度升高。
临床上通常将CK用于心肌损伤的诊断,溶血会使CK升高,可能导致对心肌损伤的判断产生误差。
溶血会对血红蛋白的测定产生影响。
在溶血的情况下,溶解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会释放到血浆中。
虽然血红蛋白会通过血浆中的结合蛋白(如血红蛋白结合蛋白、铁结合蛋白等)结合形成复合物,但溶血会导致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升高。
这会使得血红蛋白测定的结果偏高,可能误诊为溶血性贫血。
溶血还会对胆红素的测定产生干扰。
红细胞溶解后,血红蛋白会被肝细胞内的巴比妥酸和肝细胞膜中的蛋白结合,经由肝脏代谢后转化为胆红素。
如果发生大量溶血,肝脏的代谢能力有可能难以负荷,致使血浆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
这样,就会使得胆红素测定的结果偏高,可能误诊为溶血性黄疸。
溶血还会影响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一些药物可能与红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通过红细胞携带或保护而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
当红细胞发生溶解时,这些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就会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药物浓度的升高。
在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时,如果发现溶血可能会对药物浓度产生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释放出溶血素,导致细胞膜破裂和细胞内成分释放。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误诊或漏诊。
因此,理解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1.溶血对血清学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会导致血液中细胞内的成分释放,如钾离子和乳酸脱氢酶等,在生化检验中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当红细胞破裂时,细胞内释放的钾离子会导致血清中钾离子水平升高,这会有可能导致误判高钾血症,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乳酸脱氢酶也是一种在红细胞中存在的酶,当红细胞破裂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这会对一些肝脏和心脏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
2.溶血对电解质和代谢检测的影响溶血现象是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和代谢检测结果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红细胞破裂时,钾离子等电解质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电解质检测结果失真,比如血清钾离子可能会升高,而钠离子可能会降低。
此外,溶血也会改变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浓度,比如肌酸激酶和乳酸水平,从而影响代谢检测结果。
3.溶血对血红蛋白和血液凝血检测的影响溶血导致血红蛋白的释放,该现象会对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血红蛋白极易与碱性物质结合,产生假阳性结果;而对于某些病情例如贫血等也会使溶血现象出现,使得血色素测定的难以判断。
在血液凝血检测中,溶血现象会使血栓形成时间缩短,凝血酶化时间缩短等,从而影响血液凝血检测结果。
在临床化验中,为了尽量减少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首先需要应用适当的采血技术。
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溶血,需要及时修正和纠正。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用血清而非血浆和尽量缩短采血到检验的时间间隔。
总之,溶血现象是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问题。
需要通过合理的采血技术和适当的方法,尽量减少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于可能已经发生的溶血,应及时修正和纠正,以克服其不利影响,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在生化检验中,样本溶血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操作。
他会对检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样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标本溶血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中性粒细胞酯酶(CAE)、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葡萄糖酸去氢酶(G6PD)等许多生化指标都是被储存在红细胞内的。
当红细胞发生溶解时,这些指标会释放出来,从而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另外,红细胞溶解会引起游离血红蛋白的释放,使样本呈现浅红色或淡粉色。
光学或分光光度学检测和图像分析技术均易受到血红蛋白的影响。
因此,一旦出现标本溶血,许多生化指标结果会发生明显的偏差。
2. 标本溶血的常见原因了解标本溶血的原因,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常见的标本溶血原因:•操作不规范:将实验管过度摇动,强烈震荡等会导致标本溶血。
•采集方式错误:比如使用有毒的抗凝剂,球状细胞等不适合的采集管或采血时刺穿静脉较大的血管等。
•标本保存不当:比如长时间存储在高温或震动环境下的标本。
3. 预防标本溶血的对策预防标本溶血的关键是规范操作。
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措施:•在采集之前检查采集管的有效期以及颜色是否与袖章上的颜色一致;•洗手及佩戴手套,遵守采血技术操作规程;•过度摇动或强烈震荡避免使用。
采样后应轻轻颠簸或温和震荡。
•使用适当的抗凝剂和针头大小;•采样后尽快入库并储存于正确的温度条件下。
4. 处理标本溶血的方法避免标本溶血的最好方法是在采样过程中采取措施,但当检验员发现样本已经溶血,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具体的标本溶血处理方法如下:•对于样本显着溶血的情况,应重新采集;•如果检测结果受到轻微溶血的影响,可进行部分修正或结果报告时说明结果受到影响。
5. 结论总的来说,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不仅仅要关注检测结果,同时也要注重样本处理的操作规范。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
在临床重要生化检验中,溶血会对某些项目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必须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的发生会导致测定结果的失真,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影响: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使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导致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偏高。
血红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和光学法,比色法使用含有氰化物的试剂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比色化合物,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光学法通过光学多普勒效应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增大,使测定结果偏高。
2. 血小板计数测定: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小板释放出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
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方法是电阻法和光学法,溶血会使血小板释放血浆中,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3. 肌酸激酶(CK)测定:溶血会释放出线粒体中的肌酸激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肌酸激酶是细胞内的一种酶,溶血会使红细胞中的肌酸激酶泄漏到血浆中,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4. 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溶血会释放出溶血红细胞中的ALP,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ALP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溶血会增加血浆中的ALP浓度,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 采血时注意技术规范,避免对血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使用针头尺寸适当且无钝锐边缘的针头进行采血,避免采血过程中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损伤。
2. 采血后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剧烈晃动和振荡会增加血样中红细胞的破裂和溶解,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
在采血后应该轻轻转动血样管或者轻轻摇晃,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3. 进行临床检验前,必须先检查血样是否有溶血的迹象,如有溶血迹象,必须及时重新采集新的血样。
4. 在检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血红蛋白时,可以考虑使用光学法而不是含氰化物的比色法,以避免溶血造成的干扰。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采血和检验过程中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修正。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破裂或溶解,使其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溶血现象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一、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
在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现象会使红细胞数量减少,同时也可能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出现偏低或高的情况。
因此,当临床生化检验需要血常规结果时,必须排除或纠正溶血现象的影响。
二、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溶血现象会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影响血清蛋白电泳、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
例如,溶血会使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等酶活性升高,伴随着CK、AST、ALT等标志物的升高,也可能出现肌肉疼痛、神经系统症状、心脏功能损害等症状。
溶血现象还会使血浆中未稳定的葡萄糖物质和未稳定的三酰甘油物质浓度升高,因此可能导致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为了保证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精度和准确性,血样在采集后应保持完整,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四、对特定蛋白质的影响
溶血还会影响一些特定蛋白质的测定,例如铁、转铁蛋白、胆汁酸等。
在检测这些蛋白质时,必须遵循固定的采血和处理标准,以排除血浆中溶血产物的影响。
总之,溶血现象是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误差来源之一,其出现会导致多种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必须注意采集、保存和运输血样的方法,并加强样品质量控制,以减少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在一定的条件下破裂溶解释放出溶血素,导致红细胞内的成分进入血浆中,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影响红细胞内酶活性的测定红细胞内包含很多的酶,如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一旦红细胞破裂,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浆中。
当血浆中的红细胞破裂较多时,这些酶的含量会大幅增加,超过正常范围,导致测定失去参考价值。
二、影响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测定血液中代谢产物需要从细胞内进入血浆,血红蛋白释放的铁离子会对血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氧化反应,导致代谢产物质量减少。
不仅如此,红细胞破裂后还会释放出大量的钾离子,导致血浆钾离子浓度升高,这就会影响一些与钾离子浓度有关的检验项目,如肌酐清除率、尿酸等。
三、影响凝血功能的测定红细胞破裂后所释放的一些成分,如纤维蛋白原、胶原、红细胞骨架蛋白等物质会影响凝血功能的测定。
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过高时,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被误诊为出血或凝血功能缺陷。
四、影响血清或血浆中蛋白质的测定红细胞破裂后,其中富含的膜蛋白、酶、糖蛋白等蛋白质会释放到血浆中,从而影响血清或血浆中特定蛋白质的测定。
当血浆中红细胞破裂量较大时,释放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能会影响肝、肾和肌肉等器官的功能,从而影响特定蛋白质的测定结果。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需要临床检验医师在收集血样时认真进行血管穿刺,避免收集血样过度,以减少溶血现象的发生。
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检测项目,采用合理的检测方法和操作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
鉴于红细胞的脆性较大,血液标本采集、分离等过程中稍有不慎,均可引起标本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
笔者对溶血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综述。
1溶血的原因及其对策
溶血可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
体内溶血可由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生物因素(恶性疟疾)、药物因素等引起;体外溶血多由物理因素(机械性破坏、冻疮)、化学因素(如血液接触表面激活剂)和代谢因素(如遗传病引起红细胞脆性增加)等引起。
常见体外溶血的原因有:1)扎压脉带时间过长、过紧; 2)静脉穿刺处的消毒酒精液未干即开始采血; 3)针头在皮下反复穿刺3次以上,过度损伤组织; 4)针头过细或抽血速度太快,负压太大,红细胞通过针尖时破坏而溶血; 5)抽出的血液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或带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红细胞受挤压破裂; 6)抗凝时用力摇晃试管或剥离血凝块; 7)用破裂的离心管盛放标本,离心速度太快,离心管和套管之间有硬物; 8)标本置于过冷或过热的水箱或在运输过程中动作幅度过大; 9)采血量不足,相对低渗抗凝; 10)抽血器具内含氧化还原性洗涤[1]剂。
要规范采血程序,选择合适静脉,要求扎压脉带后1min内采血,避免用力拍打或反复握拳等不良动作,见血即松压脉带,并一针见血,抽血速度要慢,向试管内注血前先取下针头,沿试管壁缓慢将血液注入洁净试管,不得将气泡注入。
妥善处理和保存标本,严把注射器和试管质量关。
2 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的鉴别
[2] 体内溶血多见于血管内溶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
加; 2)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3)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阳性; 4)血红蛋白尿,尿潜血试验阳性; 5)尿含铁血红素试验阳性; 6)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尿胆原阳性; 7)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高; 8)增生性贫血骨髓像,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
体外溶血由标本采集和处理不当引起。
体外和体内溶血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血清或血浆Hb、LDH和钾同时升高,而后者通常是血清或血浆Hb和LDH升高,而钾不升高,还可通过珠蛋白检测、间接胆红素
[3]测定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进一步加以鉴定。
3 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时血清ALT、AST和ALP升高1.1~8.0倍,而CK升高不明显,GGT则明显降低[4]。
Fe、AST、CK、LDH、CK-MB、K、ALT、TP、TB、DB、CH、P、Mg、Urea升高,[5]UIBC、HDL-C、GLU、Ua、CO2、Na、ALB、AMY、TBA、Crea、CI、Ca降低。
轻度溶血AST、ALT仅轻微升高,中、重度溶血明显升高,因此明显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AST和ALT[6]的测定;轻度溶血LDH活性显著升高,故测定LDH标本应避免溶血。
溶血可使CK、CK-[7]MB、LDH、а-HBDH、TP、AST 升高,而GGT降低。
溶血对酶类、电解质和胆红素影响最大, CK、CK-MB、LDH、HBDH、AST 5项心肌酶测定随溶血程度加重增高显著,其中LDH[8][9]升高最明显。
溶血对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影响。
4 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机制
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机制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细胞内含量高的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顺浓度差溢出,使测得值明显高于非溶血标本;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随溶血,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作用,使测定结果明显下降; 2)细胞内、外液成分之间反应的干扰; 3)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造成吸光度和散光度产生较大的误差,当被测溶液的颜色与有色物质的颜色接近时发生正干扰,而与有色物质的颜色相差较远时产生负干扰; 4)溶血标本中血红素中的正铁离子,可被试剂中的氧化剂(如亚硝酸钠)氧化成为黄色的高铁血红素,对两点比色法造成干扰;在血清总胆固醇CHODPAP终点法中,Hb高于2g/L时会引起正干扰;在磷的测定中,溶血标本中红细胞内磷酸酯被水解,使无机磷增加; 5)溶血引起稀释的负干扰和Hb增加吸光度的正干扰相互作用形成综合干扰。
5 溶血标本的处理与评价
为减少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旦发现标本溶血,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主动与临床联系,结合临床首先排除体内溶血的可能。
若不是体内溶血,建议重新采集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