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合集下载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清除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它可以产生一种类似混浊的现象,使血液的表面变的粘稠,形成类似混浊的现象。

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一些血清指标的测定。

首先,溶血会影响临床生化检验中有关血清指标的测量结果,其实,在检测血清指标时,都需要服从离心或低速收缩等检测过程才能实现准确的测量。

如果发生溶血,则会阻碍血小板的收缩,因此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溶血也会影响试管内液体的稠度。

由于溶血反应产生的小晶粒,会影响液体稠度,即使溶血反应只影响少数滴液,但随着滴液的不断加入,整个液体的稠度就会变得更高,影响试管内其他液体的聚集性和效果,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溶血也会影响临床检测时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由于小板清除时会发生溶血,通常小板计数时,试管内的液体会变稠,从而影响试管读数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小板计数结果的偏差。

总之,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是有很大影响的,特别是在检测血清指标、小板计数上,因此,检验者必须特别注意,除了注意术中血血液的收集外,还要减少溶血反应,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在血细胞被破坏、破裂或被溶解的过程中,释放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中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液是我们常用的检测样本之一,而血液又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因此,当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就会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1. 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导致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同时铁也会被释放。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测定和铁代谢指标的检测如铁、铁蛋白、转铁蛋白等,需排除溶血的干扰,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2. 肝功能检测指标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肝酶及其同工酶、胆红素、胆汁酸等。

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由于胆红素在红细胞内合成,因此在溶血时,胆红素也会被释放并进入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浆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到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肝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因此,对于有溶血现象的患者需要谨慎解读肝功能指标的结果。

3. 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红细胞在溶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乳酸、磷酸、糖等多种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会干扰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的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产生偏高或偏低。

因此,在临床上遇到溶血样本时,需注意对这些指标的解读。

4. 血清蛋白电泳指标血清蛋白电泳是血浆蛋白的分离和定性检测方法。

在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血浆中的蛋白质也会被释放,这样就会干扰血清蛋白电泳的结果。

特别是在M蛋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诊断中,血清蛋白电泳是常用的检测方法,而溶血现象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不能忽视。

因此,在进行相关检测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处理,避免样本的破坏和污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释放出溶血素,导致细胞膜破裂和细胞内成分释放。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误诊或漏诊。

因此,理解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1.溶血对血清学检验的影响溶血现象会导致血液中细胞内的成分释放,如钾离子和乳酸脱氢酶等,在生化检验中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当红细胞破裂时,细胞内释放的钾离子会导致血清中钾离子水平升高,这会有可能导致误判高钾血症,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乳酸脱氢酶也是一种在红细胞中存在的酶,当红细胞破裂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这会对一些肝脏和心脏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

2.溶血对电解质和代谢检测的影响溶血现象是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和代谢检测结果失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红细胞破裂时,钾离子等电解质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电解质检测结果失真,比如血清钾离子可能会升高,而钠离子可能会降低。

此外,溶血也会改变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浓度,比如肌酸激酶和乳酸水平,从而影响代谢检测结果。

3.溶血对血红蛋白和血液凝血检测的影响溶血导致血红蛋白的释放,该现象会对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血红蛋白极易与碱性物质结合,产生假阳性结果;而对于某些病情例如贫血等也会使溶血现象出现,使得血色素测定的难以判断。

在血液凝血检测中,溶血现象会使血栓形成时间缩短,凝血酶化时间缩短等,从而影响血液凝血检测结果。

在临床化验中,为了尽量减少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首先需要应用适当的采血技术。

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溶血,需要及时修正和纠正。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用血清而非血浆和尽量缩短采血到检验的时间间隔。

总之,溶血现象是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问题。

需要通过合理的采血技术和适当的方法,尽量减少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于可能已经发生的溶血,应及时修正和纠正,以克服其不利影响,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在生化检验中,样本溶血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操作。

他会对检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样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标本溶血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中性粒细胞酯酶(CAE)、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葡萄糖酸去氢酶(G6PD)等许多生化指标都是被储存在红细胞内的。

当红细胞发生溶解时,这些指标会释放出来,从而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另外,红细胞溶解会引起游离血红蛋白的释放,使样本呈现浅红色或淡粉色。

光学或分光光度学检测和图像分析技术均易受到血红蛋白的影响。

因此,一旦出现标本溶血,许多生化指标结果会发生明显的偏差。

2. 标本溶血的常见原因了解标本溶血的原因,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常见的标本溶血原因:•操作不规范:将实验管过度摇动,强烈震荡等会导致标本溶血。

•采集方式错误:比如使用有毒的抗凝剂,球状细胞等不适合的采集管或采血时刺穿静脉较大的血管等。

•标本保存不当:比如长时间存储在高温或震动环境下的标本。

3. 预防标本溶血的对策预防标本溶血的关键是规范操作。

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措施:•在采集之前检查采集管的有效期以及颜色是否与袖章上的颜色一致;•洗手及佩戴手套,遵守采血技术操作规程;•过度摇动或强烈震荡避免使用。

采样后应轻轻颠簸或温和震荡。

•使用适当的抗凝剂和针头大小;•采样后尽快入库并储存于正确的温度条件下。

4. 处理标本溶血的方法避免标本溶血的最好方法是在采样过程中采取措施,但当检验员发现样本已经溶血,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具体的标本溶血处理方法如下:•对于样本显着溶血的情况,应重新采集;•如果检测结果受到轻微溶血的影响,可进行部分修正或结果报告时说明结果受到影响。

5. 结论总的来说,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不仅仅要关注检测结果,同时也要注重样本处理的操作规范。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血清蛋白的测定: 总蛋白的测定通常选用双缩脲法,主波长为540nm,而血红蛋白在555nm
有吸收峰,故总蛋白测定结果偏高,通常的结果是由总蛋白减去白蛋白获得, 球蛋白值往往偏高,所以白球蛋白比值通常降低。
血清胆红素的测定: 目前以采用改良J-G法多见,而血红蛋白可破坏其反应产物偶氮胆红素,从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血清酶活性的测定: (1)如ALT、AST等由于红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显著,轻微溶血就可以导致
结果偏高。 (2)红细胞膜上有ALP,明显溶血后会干扰测定结果导致升高。 (3)GGT的测定由于红细胞内GGT含量很低,轻微溶血对其测定结果影响不
标本溶血对多数血清酶类活性测定有影响,其余如血糖、胆红素等也有影 响,从方法学上讲,动力学方法比传.统的终点法受血红蛋白吸光度的干扰要 小;此外,随着自动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和方法特异性的不断提高,采用双波 长和双试剂以,及设立样品空白可有效减少溶血对各项测定指标的影响 和干扰,从而保证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 理论依据。
四、溶血原因及预防
溶血可分为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 体外溶血可由物理因素(如机械性破坏、冰冻等)、化学因素(如血样接触
表面活性剂)和代谢性因素(如遗传病引起的血细胞脆性增加)引起。 体内溶血则可由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生物因素(如恶性疟疾)和药
物毒性反应等因素引起。
四、溶血原因及预防
体外和体内溶血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为血浆或血清Hb与LDH、钾平行增高, 而后者通常是血浆或血清Hb与LDH升高,而钾不升高,二者还可以通过珠 蛋白检测、间接胆红素测定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进一步加以鉴别。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

在临床重要生化检验中,溶血会对某些项目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必须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的发生会导致测定结果的失真,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影响: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使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导致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偏高。

血红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和光学法,比色法使用含有氰化物的试剂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比色化合物,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光学法通过光学多普勒效应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增大,使测定结果偏高。

2. 血小板计数测定: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小板释放出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

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方法是电阻法和光学法,溶血会使血小板释放血浆中,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3. 肌酸激酶(CK)测定:溶血会释放出线粒体中的肌酸激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肌酸激酶是细胞内的一种酶,溶血会使红细胞中的肌酸激酶泄漏到血浆中,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4. 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溶血会释放出溶血红细胞中的ALP,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ALP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溶血会增加血浆中的ALP浓度,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 采血时注意技术规范,避免对血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使用针头尺寸适当且无钝锐边缘的针头进行采血,避免采血过程中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损伤。

2. 采血后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剧烈晃动和振荡会增加血样中红细胞的破裂和溶解,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

在采血后应该轻轻转动血样管或者轻轻摇晃,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3. 进行临床检验前,必须先检查血样是否有溶血的迹象,如有溶血迹象,必须及时重新采集新的血样。

4. 在检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血红蛋白时,可以考虑使用光学法而不是含氰化物的比色法,以避免溶血造成的干扰。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采血和检验过程中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修正。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发表时间:2020-12-16T02:39:42.079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9期作者:周发祝[导读] 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会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15100)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细胞内溢出来的现象。

标本溶血是指采血后,标本里的血清和血细胞融在一起,血清呈现红色的一种现象。

这是因为血细胞被破坏,细胞内血红蛋白释放到细胞外,和血清融在一起,使得离心之后血清中有血细胞内成分。

1、产生标本溶血的原因1.1 外在原因a.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不合格。

b.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淤血过久。

c.技术欠佳,穿刺不顺利导致组织损伤过多。

d.抽血推速过快,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

e.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时产生了大量气泡。

f.在有血肿的地方采集血样。

g.渗透压发生了改变。

h.抽血消毒时酒精未干就进行抽血。

I.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

J.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1.2内在原因a.病人自身有溶血性疾病.2、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样本溶血几乎会影响所有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后,其中显著影响的有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钾,葡萄糖(GLU)、肌酐(CKEA)等。

溶血后红细胞内含量较高的酶(AST等)释放到血清中,从而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

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机制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个方向:(1)对临床检验的干扰与影响2.1对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血细胞发生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会顺着浓度差溢出,使血浆分析物浓度增加,特别是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使测地值明显高于非溶血标本;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随着溶血后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其测定结果会明显下降.2.2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造成吸光度和散光度产生较大的误差。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破裂或溶解,使其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溶血现象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一、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
在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现象会使红细胞数量减少,同时也可能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出现偏低或高的情况。

因此,当临床生化检验需要血常规结果时,必须排除或纠正溶血现象的影响。

二、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溶血现象会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影响血清蛋白电泳、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

例如,溶血会使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等酶活性升高,伴随着CK、AST、ALT等标志物的升高,也可能出现肌肉疼痛、神经系统症状、心脏功能损害等症状。

溶血现象还会使血浆中未稳定的葡萄糖物质和未稳定的三酰甘油物质浓度升高,因此可能导致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为了保证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精度和准确性,血样在采集后应保持完整,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四、对特定蛋白质的影响
溶血还会影响一些特定蛋白质的测定,例如铁、转铁蛋白、胆汁酸等。

在检测这些蛋白质时,必须遵循固定的采血和处理标准,以排除血浆中溶血产物的影响。

总之,溶血现象是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误差来源之一,其出现会导致多种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必须注意采集、保存和运输血样的方法,并加强样品质量控制,以减少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11-07T11:30:09.8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1期作者:薛海霞
[导读] 在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下,检验结果准确性大大提高,对医学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

(侯马普天通信电缆厂职工医院山西侯马 043015)
【摘要】目的:探究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来院体检的60名检验者作为研究对象,取0.6mL血清,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对比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血红蛋白(H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TCH)非溶血与溶血值。

结果: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血红蛋白(H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值,非溶血与溶血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溶血越多对检验项目造成干扰与影响越大,明确溶血检验临床作用与影响,可将检验误差减少,将检验结果准确性提高。

【关键词】溶血;医学检验;分析仪;结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259-02
在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下,检验结果准确性大大提高,对医学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大部分疾病诊断都依据实验室检验结果,对这类检验结果有着较大依赖性。

在检验室各种自动化仪器不断进步下,质量高、检验及时、反应速度更快的仪器、试剂得到了认可,在检验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下,也使检验结果更加可靠、准确,但是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与很多因素相关,风险多,在实验室误差中占60%左右,采集标本成为溶血检验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

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4月来院体检的60名检验者,比较溶血生化检验结果,溶血多表示存在干扰。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来院体检的60名检验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精神障碍、慢性疾病、传染疾病人员,男36例,女24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1.5±3.2)岁。

抽血前保持空腹,抽血6mL,封装至一次性塑料管内,所有血液样本均无肉眼可见的浑浊与溶血[1]。

1.2 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试剂对采取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检测时间3h。

先将采集的血液标本放置常温下,保持20min,然后
2000r/min离心2min后,取漂浮最上面的血清,取量为0.6mL,未见溶血、乳糜、黄疸、颗粒等[2],然后取试管上端1/3处折回,用胶布固定紧,震荡塑料管,20~30次。

肉眼可见溶血中血清0.6~0.8mL,血红蛋白测定>1.6g/L,为溶血标本[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不同生化检验项目、方法的非溶血值、溶血值以及溶血后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5.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标准差(x-±s),使用检验计数资料,χ2检测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血红蛋白(H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值,非溶血与溶血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CH溶血与非溶血差异更为显著,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液样本溶血量对生化检验项目有着显著影响,需要在日常检验中加强对溶血问题的研究与重视,才能将检验误差减少。

从研究结果上看,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值溶血后显著升高。

溶血使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钾离子以及LDH、AST 是参与细胞代谢的酶,溶血进入到血清中,会使这些物质含量升高。

其次,溶血后红细胞中原有成分会在血清中释放,使血清体积增大,原有物质浓度不断降低。

还有一方面,红细胞中物质会与血清原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比如,葡萄糖氧化酶活性与试剂产生一系列活性反应等。

最后,溶血会对光吸收值结果产生影响。

可以将溶血分为体内与体外溶血两种,体外溶血多由物理因素,比如,机械、冷冻破坏等,化学因素,比如,代谢异常(遗传病、血细胞脆性增大)、表面活性剂接触等造成;体内溶血也与物理、生物因素有关。

比如,人工心脏瓣(物理因素)、恶性疟疾(生物因素)、药物毒性反应等;要区分体内与体外溶血就要明确血清与血浆、钾的增强情况,并将其区分开,体外溶血血清、血浆、钾升高,体内溶血是指血清、血浆升高,但钾没有变化,还有一种鉴别方法是对间接胆红素、网织红细胞以及珠蛋白检测,对结果进一步确认。

采血检验当中为了减少误差,需要对器具应用酒精充分消毒,彻底清洁,但针头需要特殊处理,不能直接用酒精消毒,以防出现溶血。

压脉带
压力要适当,扎的时间不能过长,血液注入时速度也要控制好,防止损坏血细胞。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ST、ALP、Hb、LDH、CK、GLU、TBIL、DBIL值,非溶血与溶血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标本溶血对生化检查项目结果有很大影响,易对临床诊断造成影响,为防止发生误诊,增强检验精度,可以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作为实验依据,并在样本中标注“严重溶血”或者“轻度溶血”字样,必要时可将标本保留,提高检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冼育成.浅论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6):22-24.
[2]杨洪芬,苗蓁蓁,赵果园等.溶血对某生化分析仪检测指标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7):2007-2008.
[3]龙跃兵,朱伟斌,章美燕等.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校正方法的探讨[J].广东医学,2011,32(12):1562-15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