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对结果影响

合集下载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的现象。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

溶血现象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不准确、电解质水平异常、肝功能指标异常等情况。

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实际检验中,如何准确识别和排除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对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针对溶血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通过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2000字】1.2 溶血现象的定义溶血现象是指血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坏,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的现象。

溶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现象常见于血液采集、处理或保存过程中,也可能由疾病状态引起。

溶血现象的程度通常通过血清或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来评估,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会干扰多种生化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包括血红蛋白检测、血小板计数、电解质检测、肝功能检测和肾功能检测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需要警惕溶血现象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修正,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检测结果的解释和评估能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益信息。

2. 正文2.1 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溶血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得血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增多,从而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准确测定;二是溶血可能会破坏红细胞膜,导致其他血细胞或细胞碎片的释放,干扰到血红蛋白的测定。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在血细胞被破坏、破裂或被溶解的过程中,释放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中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液是我们常用的检测样本之一,而血液又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因此,当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就会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1. 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导致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同时铁也会被释放。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测定和铁代谢指标的检测如铁、铁蛋白、转铁蛋白等,需排除溶血的干扰,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2. 肝功能检测指标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肝酶及其同工酶、胆红素、胆汁酸等。

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由于胆红素在红细胞内合成,因此在溶血时,胆红素也会被释放并进入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浆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到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肝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因此,对于有溶血现象的患者需要谨慎解读肝功能指标的结果。

3. 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红细胞在溶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乳酸、磷酸、糖等多种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会干扰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的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产生偏高或偏低。

因此,在临床上遇到溶血样本时,需注意对这些指标的解读。

4. 血清蛋白电泳指标血清蛋白电泳是血浆蛋白的分离和定性检测方法。

在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血浆中的蛋白质也会被释放,这样就会干扰血清蛋白电泳的结果。

特别是在M蛋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诊断中,血清蛋白电泳是常用的检测方法,而溶血现象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不能忽视。

因此,在进行相关检测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处理,避免样本的破坏和污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血清蛋白的测定: 总蛋白的测定通常选用双缩脲法,主波长为540nm,而血红蛋白在555nm
有吸收峰,故总蛋白测定结果偏高,通常的结果是由总蛋白减去白蛋白获得, 球蛋白值往往偏高,所以白球蛋白比值通常降低。
血清胆红素的测定: 目前以采用改良J-G法多见,而血红蛋白可破坏其反应产物偶氮胆红素,从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溶血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血清酶活性的测定: (1)如ALT、AST等由于红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显著,轻微溶血就可以导致
结果偏高。 (2)红细胞膜上有ALP,明显溶血后会干扰测定结果导致升高。 (3)GGT的测定由于红细胞内GGT含量很低,轻微溶血对其测定结果影响不
标本溶血对多数血清酶类活性测定有影响,其余如血糖、胆红素等也有影 响,从方法学上讲,动力学方法比传.统的终点法受血红蛋白吸光度的干扰要 小;此外,随着自动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和方法特异性的不断提高,采用双波 长和双试剂以,及设立样品空白可有效减少溶血对各项测定指标的影响 和干扰,从而保证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 理论依据。
四、溶血原因及预防
溶血可分为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 体外溶血可由物理因素(如机械性破坏、冰冻等)、化学因素(如血样接触
表面活性剂)和代谢性因素(如遗传病引起的血细胞脆性增加)引起。 体内溶血则可由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生物因素(如恶性疟疾)和药
物毒性反应等因素引起。
四、溶血原因及预防
体外和体内溶血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为血浆或血清Hb与LDH、钾平行增高, 而后者通常是血浆或血清Hb与LDH升高,而钾不升高,二者还可以通过珠 蛋白检测、间接胆红素测定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进一步加以鉴别。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

在临床重要生化检验中,溶血会对某些项目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必须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的发生会导致测定结果的失真,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影响: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使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导致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偏高。

血红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和光学法,比色法使用含有氰化物的试剂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比色化合物,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光学法通过光学多普勒效应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增大,使测定结果偏高。

2. 血小板计数测定: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小板释放出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

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方法是电阻法和光学法,溶血会使血小板释放血浆中,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3. 肌酸激酶(CK)测定:溶血会释放出线粒体中的肌酸激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肌酸激酶是细胞内的一种酶,溶血会使红细胞中的肌酸激酶泄漏到血浆中,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4. 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溶血会释放出溶血红细胞中的ALP,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ALP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溶血会增加血浆中的ALP浓度,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 采血时注意技术规范,避免对血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使用针头尺寸适当且无钝锐边缘的针头进行采血,避免采血过程中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损伤。

2. 采血后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剧烈晃动和振荡会增加血样中红细胞的破裂和溶解,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

在采血后应该轻轻转动血样管或者轻轻摇晃,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3. 进行临床检验前,必须先检查血样是否有溶血的迹象,如有溶血迹象,必须及时重新采集新的血样。

4. 在检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血红蛋白时,可以考虑使用光学法而不是含氰化物的比色法,以避免溶血造成的干扰。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采血和检验过程中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修正。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发表时间:2020-12-16T02:39:42.079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9期作者:周发祝[导读] 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会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15100)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细胞内溢出来的现象。

标本溶血是指采血后,标本里的血清和血细胞融在一起,血清呈现红色的一种现象。

这是因为血细胞被破坏,细胞内血红蛋白释放到细胞外,和血清融在一起,使得离心之后血清中有血细胞内成分。

1、产生标本溶血的原因1.1 外在原因a.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不合格。

b.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淤血过久。

c.技术欠佳,穿刺不顺利导致组织损伤过多。

d.抽血推速过快,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

e.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时产生了大量气泡。

f.在有血肿的地方采集血样。

g.渗透压发生了改变。

h.抽血消毒时酒精未干就进行抽血。

I.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

J.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1.2内在原因a.病人自身有溶血性疾病.2、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样本溶血几乎会影响所有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后,其中显著影响的有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钾,葡萄糖(GLU)、肌酐(CKEA)等。

溶血后红细胞内含量较高的酶(AST等)释放到血清中,从而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

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机制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个方向:(1)对临床检验的干扰与影响2.1对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血细胞发生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会顺着浓度差溢出,使血浆分析物浓度增加,特别是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使测地值明显高于非溶血标本;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随着溶血后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其测定结果会明显下降.2.2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造成吸光度和散光度产生较大的误差。

标本溶血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溶血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验项 目进行溶血前后 比较与讨论。
1资料与方法
31 谷草转氨酶 (S ) A T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 . AT S
的浓度为 9 8 /, 8.I L 红细胞外为 2 .I/。内 / 0U 5 L 0U 外比
值接近 4 ”浓度存在显著差异 , O , 轻微溶血就可导致 1 标本来源 我院门诊体检正常 的 2 . 1 0例空腹血液 结果偏高。 标本 , 肉眼可见的黄疸 、 无 乳糜或溶血 。 3 总蛋 白( P . 2 T )总蛋 白的测定方法为双缩脲法 , 测 1 仪器 贝克曼全 自动生化仪。 . 2 量主波长为 5 0 m, 4 而血红蛋 白在 5 5 m有吸收峰, n 5 n
( _ 00 5 < . OJ O
测定值升高 ;— T yG 测定值下降。 其余 8 项结果变化不
明显 。 3 讨 论
2. 土 2. 2. ± 3 3 6 O 2 4 8 5 2. 8 3 7 2
1 统计分析 记 录溶血前后 的各项分析结果 ,分别 H . 4 E在红细胞 内的浓度是 5 0 . I/,红细胞外为 8 0 L 0 0U 比较每项测量值溶血前后结果 。采用配对设计 , 假设 30 /。内 / 6 .I L 0U 外比值 10 【 6 .” o 。轻微溶血可导致结果 H 溶血前后检验结果无差异 ; 。 。: H: 溶血前后检验结果 偏高。— B H主要反映 L H aH D D E的活力 , 产生差异的原 有差异 , 规定 a 0 5 进行 t =. , 0 检验 。对 于 P 0 5 < . 的项 理 相 同。 0
目, 再作 a0 1 t = . 时 检验。 0
2 结果
表 1 1 项血液生化检验溶血前后的结果比较(= 0 2/s 4 r 2 。- 】 t -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调查溶血现象的发生对于临床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方法:本次实验期间需要选取部分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调查,实验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至12月之间,在这一时期内,从本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士中选出50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需要安排这些研究对象进行抽血,将每位研究对象的血压一分为二,其中一份不作任何处理,按照常规流程进行生化检验,将其纳入对照组中;另外一组血样则需要进行人为溶血处理操作后再进行生化检验,将其纳入研究组中。

分析比较两组血样的检验结果。

结果:此次实验期间,共计涉及对11项指标的测定分析,对于血糖、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等在内的7项指标加以测定发现,两组测得的平均数值水平明显存在差异性(P<0.05),但是在另外4项指标的调查比较中,乳白蛋白、肌酐等并未发现组间对比的差异性(P>0.05)。

结论:在临床领域中,生化检查的作用十分突出,借助于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但是如果需要进行检验的血样发生了溶血现象,则其可能会对多种指标造成干扰,从而不利于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提升。

所以,在进行生化检查时,我们必须注意防止溶血。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溶血反应;对照研究溶血现象在生化检验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从血样采集到分离血样的全过程中,溶血现象可能会发生于其中的任一环节,从实质性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具体指的是红细胞膜破损,进而致使其中的血红蛋白和其他物质从血液样品中释放出来,从而影响到样品的质量。

若是血样发生溶血现象,则其成分必然会发生某种变化,相应变化的产生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从而导致检测值的偏离,进而影响临床诊断,甚至可能导致误诊、漏诊等问题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标本溶血已经成为一类日益受重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存在众多的诱发因素,目前尚无法彻底消除溶血问题,因此,科学评估溶血标本对生化检测的影响,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发布时间:2021-09-16T06:26:46.126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作者:汪艾青[导读] AST是谷草转氨酶的英文缩写,它是反应肝损伤的一种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是人体细胞的四十分之一左右,当标本出现溶血现象时,则会导致血清内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以致于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高于未溶血的标本,而且测定结果也有很高的几率产生假阳性。

甘孜州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人民医院四川甘孜州 626300临床检验工作中,能够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标本溶血最为常见,基于此,临床方面认为,了解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为此,笔者特整理了关于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处理方法的知识,希望能够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一、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1.ASTAST是谷草转氨酶的英文缩写,它是反应肝损伤的一种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是人体细胞的四十分之一左右,当标本出现溶血现象时,则会导致血清内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以致于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高于未溶血的标本,而且测定结果也有很高的几率产生假阳性。

因此,出现溶血标本时必须要在报告中说明。

2.ALTALT是谷丙转氨酶的英文缩写,正常情况下,细胞中的谷丙转氨酶含量要比血浆中的含量多出七倍左右,当标本溶血后,这一指标数值也会随之上升,主要是由于细胞中谷丙转氨酶大量释放所致。

与谷草转氨酶对比可以发现,标本溶血对谷丙转氨酶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对该指标的标本要求也松一些,但是在分析结果时需要考虑标本溶血的影响。

3.TBILTBIL是总胆红素的英文缩写,如果是利用重氮法则定总胆红素,最终生成的耦氮胆红素呈紫红色。

标本溶血引起的红细胞破裂会导致大量红细胞进入血清中,从而引起总胆红素测定值的上升,而血红蛋白和重氮试剂发生反应后形成的产物会给耦氮胆红素带来破坏作用,溶血后利用重氮法测定胆红素也会产生负向干扰,最终导致测定值偏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离子测定:红细胞内的K离子浓度显著高于血清中K离子浓度,红细胞内的Na离子浓度明显低于血清中Na离子浓度。

溶血使K、Cl、Ca的测定结果增高,Na、P、Mg的测定结果降低。

溶血时K↑,P↓有极显著性意义。

(参考值:K3.5~5.5 Na 135~147 Cl 95~110 Ca 2.1~2.8 P 0.8~1.45 Mg0.7~1.42 CO2 20~29)
Glu测定:溶血时Glu的测定结果与溶血程度呈负相关,使Glu的测定结果降低。

(参考值:空腹糖3.6~6.1)
肾功能测定:溶血对肾功能BUN、Crea和Urea的测定结果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参考值:BUN1.8~8.0 CREA12.0~133.2 UA 0~420 Cys-C 0~1.03)
酶类测定:ALT↑显著, CK、CK-MB的测定结果增高但不显著;GGT的测定无影响。

(参考值:ALT 0~50 AST 0~50 GGT 0~50 ALP 0~120 CK 0~195 CK-MB 0~25
LDH 0~240 MAO 0~12 ADA 4~24 AFU 0~40)
蛋白质测定:溶血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进入血清中,TP↑显著,ALB的测定无影响。

(参考值:TP 60~85 A/G1.1~2.5 )
血脂测定:溶血对血脂的测定结果影响无显著性意义。

(参考值:CHO 2.3~5.8 HDL 0.7~2.2 LDL 1.2~3.3 APA 0.9~1.6 APB 0.6~1.1 LPα0~40)
CO2的测定:溶血使CO2↓有极显著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