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合集下载

儿童脑膜炎总结报告范文(3篇)

儿童脑膜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儿童脑膜炎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留下长期的后遗症。

本报告旨在总结儿童脑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以提高公众对儿童脑膜炎的认识,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病因1. 细菌感染:细菌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儿童脑膜炎类型,常见的病原菌包括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 病毒感染:病毒性脑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

3. 其他病原体:如真菌、原虫等引起的脑膜炎较少见。

4. 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脑膜炎。

三、临床表现1. 急性起病:多数儿童脑膜炎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

2. 发热:发热是儿童脑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

3. 头痛:头痛是儿童脑膜炎的常见症状,可能与脑膜刺激征有关。

4. 恶心、呕吐: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

5. 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等。

6. 其他症状:如皮疹、听力下降等。

四、诊断方法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接触史等。

2. 体格检查:注意神经系统体征,如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儿童脑膜炎的重要手段,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

- 病原学检查:根据临床疑诊,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五、治疗方法1.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通常采用头孢曲松钠或青霉素类抗生素,病毒性脑膜炎则无需使用抗生素。

2. 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吐、镇静等。

3. 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

六、预后1. 治愈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治愈率较高。

2. 后遗症:部分患儿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瘫痪、癫痫等。

脑膜炎诊断标准

脑膜炎诊断标准

脑膜炎诊断标准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脑膜炎至关重要。

脑膜炎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膜炎,从而进行及时的治疗。

脑膜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脑膜炎患者常常会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金标准,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细胞、蛋白质和糖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膜炎。

最后,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脑部情况,包括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脑膜炎的病变情况。

除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脑膜炎的诊断标准还包括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膜炎的致病菌,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之,脑膜炎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体系,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医生才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膜炎,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因此,医生在诊断脑膜炎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再辅以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诊断脑膜炎时,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积水等,因为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会与脑膜炎相似,容易造成误诊。

因此,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

综上所述,脑膜炎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体系,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再辅以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膜强化左侧硬脑膜 、 蛛网膜及 软脑膜 明显 强化 ( 箭 ) , 硬膜下积脓
绕血 管, 引起血 管炎 , 造成脑梗 塞 。 交通性脑积水是脑膜炎颇为 常见 的表现 … 。
2 . 脑膜炎的 HR I 表现 正 常 脑膜表现非连续的、 薄的短线状 样低信号结构, M R 平扫对脑膜显
示不敏感,
静脉注射 G D —
后 D T P A ,
硬脑膜 因缺乏 血 脑屏 障可 强 化,
通 常见 于 硬 脑膜返折处 如海绵
强化 7

(图5
6

),
可见上述两
种脑 膜 强 化 表 现 , 均见 于 中耳 炎
侵犯颅 内、 手术后感染及头皮颅
骨炎症患者 。 其 中 2 例合并硬膜下
脓肿形成, 增强 可 清楚显 示脓腔
的位置 、 大小及 形态 。 3 例脑实质
脓肿呈环状强化 。 另外合并脑积
水 4 例 , 室管膜炎 2 例 , 2 例有脑

),

现脑表面 、 脑 沟 内曲线状及 条带
状强化 , 单侧 1 8 例 , 双 侧 1 2 例 ,
硬 脑 膜 未见 明确 受 累 ; (2 )硬 脑 膜

蛛 网膜强化 3

(图3
4

),

强显 示增厚 的硬脑膜 、 蛛 网膜 明
显 强化, 呈连续的、 厚的弧线状高
信号影, 不伸人 脑 沟 内;(3 )全脑膜
膜炎病例 为我 院 1 9 9 7 年 1 月 ~ 2 0 0 8 年 8 月住院病人 , 男性 1 8 例 , 女
性 2 2 例,
年龄 岁 1 5


岁 7 8

脑和脑膜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

脑和脑膜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
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有链球菌,特别是厌氧链球菌,葡萄球 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脑脓肿大多是混合感染。
脑脓肿部位: 脑脓肿幕上多见,以颞叶居多,占幕上脓 肿的40%,也可见于额、顶和枕叶,小脑脓肿 少见,偶见于垂体。 脑脓肿发生的部位与感染的途径密切相关 ,
耳源性脓肿2/3发生在大脑颞叶,1/3在小脑半球,少数可发 生远位耳源性脑脓肿,如额叶、顶叶、小脑蚓部及大脑白 质深部;鼻源性脓肿以额窦炎引起额叶的前部和眶面的脓 肿多见;损伤性脓肿大都位于伤道或异物附近;血源性脓 肿可散布于脑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多 见。
影像学 MRI
可表现为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为非特异性脑萎缩。 T2WI显示脑白质深部多发斑片状或弥漫性高 信号,多见于额叶,通常为双侧,但常不对称, 无占位效应,造影后常不强化。 可以见到非出血性脑梗塞。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又称巨细胞包含涵体脑炎。婴幼儿通过胎盘先 天感染。儿童及孕妇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CMV可能籍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播散,可在各 种体液中发现。特征性改变是受染细胞体积增 大,其细胞质及细胞核内相继出现包涵体。 脑内可有坏死性肉芽肿及广泛钙化。婴幼儿可 引起各种脑畸形。
显微镜下脓肿壁分为三层; 最 内层 为化脓性渗出物、肉芽组织和胶 质细胞、大量格子细胞及大量新生血管和 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间层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其厚度及密 度不一; 外层 为神经胶质增生,脑组织水肿,血 管增多及白细胞浸润。
CT和病理对照分期: 早期脑炎期:历时3-5天,对应于急性脑炎阶段; 晚期脑炎期:历时4-5天到10-14天,对应于化脓 阶段; 早期脓肿壁形成期:脑炎形成二周左右,脓壁形成, 之初较薄且不完整,以后逐渐增厚。 晚期脓肿壁形成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此期脓肿 壁完整,有三层结构组成。

脑膜强化的常见类型与鉴别诊断

脑膜强化的常见类型与鉴别诊断

脑膜强化的常见类型与鉴别诊断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脑膜强化的常见类型与鉴别诊断2017-02-21来源:医脉通导读:目前,CT/MRI增强扫描已经在颅内病变鉴别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其中的脑膜强化进行系统性介绍,看看这些典型征象和对应的疾病,你都掌握了吗作者:江南忆一般而言,颅内病变对比增强主要包括血管内(血管)强化和血管外(间质)强化。

前者主要是由于局部血容量或血流量相对增加;而后者则因血脑屏障缺乏或被破坏导致通透性异常增加和/或局部血管发育不良出现对比剂外渗所致。

根据颅内强化病变所在部位,可分为脑实质外强化和脑实质内强化,前者主要指脑膜强化,也是本次我们一起重点学习的内容。

脑膜由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硬脑膜又分为外膜层(即颅骨内板的骨膜)和内膜层。

国外常有“柔脑膜(leptomeninges)”这一术语,一般为蛛网膜、软脑膜及两者中间的蛛网膜下腔的统称。

临床上多种疾病可累及脑膜,MRI较CT更能清晰显示脑膜异常强化,故为首选。

正常脑膜在MRI平扫时表现为非连续的、薄的短线样低信号结构。

按脑膜强化的部位分为可分为3种:硬脑膜强化,软脑膜强化和全脑膜强化。

脑膜强化的形状包括:(1)线样强化:脑膜表现为弥漫或局限性细线样、粗线样强化,可同时累及硬脑膜、软脑膜或室管膜;(2)结节样强化:脑膜呈结节状、斑块状强化,常位于脑膜表面、室管下或蛛网膜下腔;(3)混合型强化:同时具有上述两型的表现。

一、硬脑膜强化也称为硬脑膜-蛛网膜强化,由于硬脑膜内层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其微血管缺少紧密连接,因此正常硬脑膜可轻度强化,但通常表现纤细、光滑、不连续的线样影,多见于硬脑膜反折处(如海绵窦、麦克尔腔等)和脑凸面。

当硬脑膜强化长度超过3cm时,需高度怀疑硬脑膜病变。

硬脑膜异常强化表现为沿颅骨内侧面走行的弯曲状、连续的线样或增厚的线样强化,累及大脑镰及小脑幕,可伴有结节样强化,但不伸入脑沟和基底部脑池。

(详细版)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详细版)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详细版)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脑炎和脑膜炎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它们都涉及到大脑和脑膜的炎症。

尽管两者可能共享一些相似的症状,但它们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地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脑炎和脑膜炎是非常重要的。

病因
- 脑炎:脑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 脑膜炎:细菌感染是导致脑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脑膜炎球菌感染。

临床表现
- 脑炎:脑炎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嗜睡、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 脑膜炎:脑膜炎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颈部强直、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典型的克尔森征和___征阳性。

辅助检查
- 脑炎:脑脊液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和蛋白含量增加,常有病毒性基因检测阳性。

- 脑膜炎:脑脊液检查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糖含量下降、蛋白含量增加,常有细菌培养阳性。

影像学检查
- 脑炎:脑CT或MRI可能显示脑实质炎症、脑水肿等。

- 脑膜炎:脑CT或MRI可能显示脑膜增厚、脑裂隙模糊等。

治疗方法
- 脑炎:脑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补液、控制发作,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 脑膜炎:脑膜炎需要紧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早期的干预可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通过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脑炎和脑膜炎,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脑膜炎的MRI表现及诊断(附40例分析)

脑膜炎的MRI表现及诊断(附40例分析)

脑膜炎的MRI表现及诊断(附40例分析)
包强;王尔祯;林梅;林孟光;严刚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0(22)1
【摘要】@@ 近年来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及增强扫描增多,由MRI检出的脑膜炎不断增多.本文旨在探讨脑膜炎的MRI表现及评价MRI对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并与CT对比.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包强;王尔祯;林梅;林孟光;严刚
【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磁共振室,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磁共振室,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磁共振室,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磁共振室,350001;福建省立医院磁共振室,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獭尾肝的CT和MRI诊断(附40例分析) [J], 张国梁;纪尚年;安丰新
2.脑膜瘤的MRI表现和诊断--附126例分析 [J], 黄穗乔;梁碧玲;谢榜昆;元建鹏;钟镜联;叶瑞心
3.椎体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附13例分析) [J], 胡明华;吴玉林;陈再智
4.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附20例病例分析 [J], 刘淑亮;林
伟华;郑幼榕
5.子宫肌瘤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附24例分析) [J], 韩慧敏;王清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
(3)炎症:各种细菌、病毒、霉菌性脑炎、脑膜炎与 肉芽肿在MRI上可显示,加强后对定性更有价值;对 脑囊虫、脑包虫可定性诊断,并可分期分型。
第一节 MRI的适应征
中枢神经系统
(4)脑退行性病变:可清楚显示皮质性、髓 质性、弥漫性脑萎缩、原发性小脑萎缩;协助 诊断Wilson病、CO中毒、甲旁减等疾病。
TE:称回波时间,即射频脉冲发射后到采 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

第四节 射频脉冲序列和伪影
一、射频脉冲序列 射频脉冲即一个短的无线电波或射频能量,
其作用就是如何有效获得MRI信号。序列 指检查中使用的脉冲程序。常用的射频脉 冲序列有: 1、自旋回波(SE)序列 2、反转回复(IR)序列 3、部分饱和(PS)序列
第四节 射频脉冲序列和伪影
4、快速成像序列 :
(1)梯度回波(GRE)序列 (2)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3)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
5、脂肪抑制序列:包括STIR、Chemsat等。 6、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
第四节 射频脉冲序列和伪影
MRI成像中的伪影 MRI成像中的假影像称伪影(artifact)常
第五节 特殊成像
脑功能性MRI检查(f MRI)
fMRI主要有造影法、血氧水平依赖对比 法(BOLD)。虽然仍在研究阶段,但已 用于临床的如脑部手术前计划的制定,了 解卒中偏瘫病人脑的恢复能力的评估及精 神疾病神经活动的研究等。
第六节 磁共振对比剂
MRI影像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但正常与 异常组织的弛豫时间有较大的重叠,为提 高MRI影像对比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脉 冲序列和成像参数,另一方面则致力于人 为地改变组织的MRI特征性参数,即缩短 T1和T2弛豫时间,使用对比剂的意义乃在 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诊断(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罗学毛龙晚生胡茂清金志发左克杨【摘要】 MRI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40例临床证实为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MRI平扫、增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特点。

结果 MR平扫可见局部脑膜增厚10例,脑沟模糊37例,脑实质异常信号25例。

增强后脑膜强化方式分为三种: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30例,表现脑表面及脑沟内细线状或条带状强化。

硬脑膜-蛛网膜强化3例,表现脑膜较厚的、连续的弧线状高信号影,未伸入脑沟内。

全脑膜强化7例。

并发症包括硬脑膜脓肿形成2例、脑积水4例、脑室内出血2例、室管膜炎2例。

结论细菌性脑膜炎的MRI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的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的综合分析。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MRI data of 40 patients with meningitis confirmed clinicall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Local meningesthicken(n=10),cortial sulci obliteration(n=37) and adjacent parenchyma signal abnormal(n=25) apperared on plain MR.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Gd-DTPA, Three patterns of meningeal enhancement were seen: ⑴Pia-subarachnoid space enhancement 30 cases, presented diffused fine lineal high signal intensity on the surface of brain that could descend into the cortical sulci.⑵Dura-arachnoid enhancement 3 cases, presented continuous, thick and curvilineal high signal intensity without extension into the sulci. ⑶Whole meningeal enhancement 7 cases. The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subdural adscess(n=2), hydrocephalus(n=4), ventricular hemorrhage(n=2), ependymitis(n=2).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bacterial miningitis are characteristiced on contrast enhanced MRI. 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depends on th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Key words] bacterial meningitis; meningit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细菌性脑膜炎是临床常见颅内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脑脊液(CSF)的实验室检查。

尽管MRI在脑膜病变的诊断中有明显的优势,但对细菌性脑膜炎的影像学检查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收集4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分析MRI对其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1.对象入选标准: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上有急性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血或脑脊液培养中检测到阳性致病菌,或躯体存在潜在性感染性疾病,或脑脊液检测结果符合典型的细菌性脑膜炎表现,所有病人均经抗生素治疗痊愈出院。

根据以上标准,本组40例细菌性脑膜炎病例为我院1997年1月~2008年8月住院病人,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5岁~78岁,平均年龄30岁。

临床均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意思障碍。

4例由慢性中耳乳突炎引起,2例有颅内手术及术后感染病史,头皮及颅骨感染2例,其余病例经脑脊液化验及细菌培养证实。

MR检查时间为患者出现症状后3~10天。

2.检查方法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 Impact 1.0T磁共振扫描仪,自旋回波SE序列T1加权像(T1WI):重复时间(TR)450ms,回波时间(TE)15ms;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加权像(T2WI):重复时间(TR)5500ms,回波时间(TE)90ms。

常规取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层厚6mm~7mm,间距1mm。

增强对比剂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1mmol/kg,扫描序列为常规T1WI和脂肪抑制T1WI。

结果MR平扫见硬脑膜增厚10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脑回肿胀、脑沟变窄模糊37例,脑实质异常信号25例,呈斑片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边界不清,其中3例为脑脓肿。

增强后根据脑膜受累的部位、范围将其强化方式分为3种:⑴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30例(图1,2),表现脑表面、脑沟内曲线状及条带状强化,单侧18例,双侧12例,硬脑膜未见明确受累;⑵硬脑膜-蛛网膜强化3例(图3,4),增强显示增厚的硬脑膜、蛛网膜明显强化,呈连续的、厚的弧线状高信号影,不伸入脑沟内;⑶全脑膜强化7例(图5,6),可见上述两种脑膜强化表现,均见于中耳炎侵犯颅内、手术后感染及头皮颅骨炎症患者。

其中2例合并硬膜下脓肿形成,增强可清楚显示脓腔的位置、大小及形态。

3例脑实质脓肿呈环状强化。

另外合并脑积水4例,室管膜炎2例,2例有脑室内出血。

讨论1.概述引起细菌性脑膜炎主要途径为血行传播,少数由邻近感染病灶如副鼻窦炎、乳突炎等直接蔓延或伴有直接种植的穿刺损伤引起。

致病菌包括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脑膜炎可分为硬脑膜炎和柔脑膜炎,后者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炎。

脑膜发炎后,脑膜及脑表面的血管明显充血,血脑屏障破坏,炎性细胞产生的渗出物充填蛛网膜下腔,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脊液流动不畅甚至停滞,有利于细菌或病毒生长、繁殖,从而进一步使脑膜病变加重。

在炎症晚期,脑膜增厚,易于出血,严重者并发脑炎。

有的脑膜炎因脓性渗出物包绕血管,引起血管炎,造成脑梗塞。

交通性脑积水是脑膜炎颇为常见的表现[1]。

2.脑膜炎的MRI表现正常脑膜表现非连续的、薄的短线状样低信号结构,MR平扫对脑膜显示不敏感,静脉注射GD-DTPA后,硬脑膜因缺乏血脑屏障可强化,通常见于硬脑膜返折处如海绵窦、麦克尔腔、大脑镰、天幕、矢状窦旁脑凸面的硬脑膜,表现为薄而不连续的线状强化[2]。

Meltzer等将脑膜异常强化归纳为两种类型:⑴硬脑膜-蛛网膜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脑表面线条状强化,沿大脑镰、天幕走行,不深入脑沟;⑵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型,表现为脑表面弯曲细线条状强化,可深入脑沟,显示脑沟、脑池轮廓[2]。

异常强化的脑膜能否延伸至脑沟是区分上述分型的重要征象。

也有作者将同时有上述两种强化特征者归类为混合型[3]。

脑膜感染所致脑膜强化类型与脑膜感染方式和程度有关,沈钧康等[3]认为血源性感染主要表现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型强化模式,而硬脑膜-蛛网膜型强化模式与硬膜外炎症直接累及有关,当累及软脑膜后可侵犯脑实质,引起脑炎或脑脓肿。

本组中以硬脑膜-蛛网膜强化、全脑膜强化的10例患者平扫可显示增厚脑膜,增强后脑膜明显强化,边缘与正常脑膜移行处无明显边界,其中8例与中耳乳突炎侵犯颅内、颅内手术后感染及头皮颅骨感染引起硬膜外炎症直接感染硬脑膜有关,并进一步侵犯蛛网膜、软脑膜至颅内,其中3例合并脑脓肿,另外2例硬脑膜-蛛网膜型强化者无颅外感染病史,考虑为血源性感染。

Mathews等[4]对软脑膜增强与炎性浸润程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只有炎症发展到一定程度方可出现脑膜强化。

急性脑膜炎有时显示为弥漫性脑膜强化,典型者位于大脑表面、半球之间和侧裂处。

本组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的30例临床病程均呈急性过程,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意思障碍等症状,增强表现为大脑表面、脑沟内广泛的曲线状、条片状异常强化,较少单独累及脑底部脑膜。

细菌性脑膜炎时炎性细胞产生的渗出物充填了蛛网膜下腔,导致脑膜及脑表面呈弥漫性长T2高信号,脑皮质肿胀,脑沟变窄。

邻近脑组织可发生水肿、肿胀,MR表现为脑实质的长T1、长T2改变,原因是由于炎性渗出物可刺激血管,导致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引起动脉性或静脉性梗死。

正常软脑膜是防止感染扩散的屏障,脑皮层的梗死引起软脑膜结构的破坏,加速脑炎和脓肿在软脑膜下皮层和邻近脑白质的形成,表现为局限性脑组织水肿和占位效应。

当渗出物较多时,脑池、脑沟并不因脑肿胀而变窄变小,反而增大增宽[1],晚期渗出物粘连与脑膜增厚,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本组中25例均可见到脑实质内雾状、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脑积水征象。

3.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需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膜转移瘤鉴别[1,3,4,5]。

结核性脑膜炎除了实验室检查的区别外,在MRI表现上有一些不同之处,结核杆菌种植于柔脑膜后,引起广泛慢性炎症,大量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沉积于脑底部蛛网膜下隙,并沿外侧裂蔓延,同时伴有肉芽组织增生,引起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结核性脑脓肿,增强扫描显示基底池脑膜增厚伴明显强化,除脑膜表现外,还可见脑实质内多个结核结节强化。

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常难以鉴别,主要依靠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及培养。

脑膜炎病变较广泛,异常信号波及范围大,但均沿脑膜分布,而脑膜转移可广泛可局限,可顺延脑膜浸润性生长,也可以脑膜为根基形成结节或肿块,且脑转移瘤可同时合并脑内转移,结合临床病史,可明确诊断。

血源性细菌性脑膜炎主要表现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感染直接蔓延引起的脑膜炎通常表现硬脑膜-蛛网膜强化和全脑膜强化。

MR 增强扫描不仅可明确细菌性脑膜炎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的不同强化模式,同时MR检查还可显示脑实质梗塞、水肿、脑炎或脑脓肿、脑积水、硬膜下积液或脓肿等并发症改变。

MRI在发现病变与明确病变的范围及受累程度明显优于CT检查,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临床了解疾病的发展和评价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