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课程标准
GB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前言本标准代替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本标准与GB2760—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名称;——增加了2007年至2010年第4号卫生部公告的食品添加剂规定;——调整了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删除了表A.2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及使用量;——调整了部分食品分类系统,并按照调整后的食品类别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食品用香料、香精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用香料的分类;——增加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名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2术语和定义2.1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2.2最大使用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时所允许的最大添加量。
2.3最大残留量食品添加剂或其分解产物在最终食品中的允许残留水平。
2.4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
如助滤、澄清、吸附、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
2.5国际编码系统(INS)食品添加剂的国际编码,用于代替复杂的化学结构名称表述。
2.6中国编码系统(CNS)食品添加剂的中国编码,由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类别(见附录E)代码和在本功能类别中的顺序号组成。
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3.1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a)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b)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c)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d)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e)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3.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a)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b)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c)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d)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摘要: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作用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的范围和主要变化3.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4.如何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5.常见问题解答正文: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作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等。
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的范围和主要变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是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一部分,主要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该标准在2014 年进行了一次修订,主要变化如下:1.增加了原卫生部2010 年16 号公告、2010 年23 号公告、2012 年1 号公告、2012 年6 号公告、2012 年15 号公告、2013 年2 号公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 年2 号公告、2013 年5 号公告、2013 年9 号公告、2014 年3 号公告、2014 年5 号公告、2014 年9 号公告、2014 年11 号公告、2014 年17 号公告等。
2.调整了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
三、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3.不应影响食品的色、香、味。
4.应按照国家标准和使用说明使用。
四、如何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食品分类:根据食品产品原料、生产工艺等信息,参考食品类别的解释说明,将食品归入相应的食品类别。
2.查表确定添加剂使用范围:查看表a.2,确定该食品添加剂是否可以在各类食品中按需要量使用。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导言: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向食品中添加的用于改变食品性质、增强保鲜效果或改善食品品质的化学物质。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食品添加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食品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也日益关注。
为此,各国纷纷制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确保食品安全和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本文将深入探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相关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食品品质、改善食品口感、延长食品保鲜期以及增加食品安全性等目的而添加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功能和应用范围,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色素、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等。
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制定1.安全性评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各国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会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估。
该评估包括对食品添加剂毒性、致癌性、致敏性等方面的研究,以确定其在合理使用水平下对消费者的健康是否存在风险。
2.最大使用量限制为了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各国食品法规通常规定了最大使用量限制。
这些限制基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结果和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摄入量的评估。
最大使用量限制通常以每千克或每升食品添加剂的最大允许含量来表示。
3.功能性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还会对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性要求进行规定。
这包括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作用、稳定性、pH值要求等方面的要求。
三、不同国家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比较不同国家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以美国、欧盟和中国为例,对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行比较。
1.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制定和执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美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相对宽松,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较多,但同时也对最大使用量限制和功能性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课程代码:09410073学分:2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教材:食品添加剂学;秦卫东等;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食品添加剂,迟玉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食品添加剂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建立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对各类食品添加剂性质、作用机理、应用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具有一定的识别、运用、开发食品添加剂的能力,而且能将所学的食品添加剂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食品的研发、监测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 知识目标1.1: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知识,如分类、功能、使用范围、作用机制以及应用领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发展趋势。
1.2: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概念及评价方法。
1.3: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申报流程;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法规与标准。
1.4:能够具有一定的识别、运用食品添加剂的能力。
2 能力目标2.1:作为食品生产与研发人员,在研发新食品时,能够根据将所学的食品添加剂知识选择合适的食品添加剂,并确定合理的使用剂量。
2.2:作为食品管理人员,在管理食品时,能够制定食品添加剂相关的使用标准,或知道如何制定相关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2.3:作为食品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应有所区别,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及贡献。
2.4:选购食品时,能够自身初步评估食品添加剂是否合理使用,养成关注食品标签的习惯等。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第一章(一)课程内容(1)食品添加剂学的研究对象;(2)食品添加剂学的发展及研究方法;(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功能;(4)食品添加剂的发展。
(完整word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

(完整word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铵磷脂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食用油脂(通常是硬化植物油)经甘油解制成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的混和物,用五氧化二磷进行磷酸化反应,并用氨中和而得的食品添加剂铵磷脂。
食品添加剂铵磷脂为油质状的半固态。
2结构式其中,R可以是甘油一酯或甘油二酯。
3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项目指标检验方法磷(以P计),w/% 3.0~3.4 附录A中A.3氨态氮(以N计) ,w/% 1.2~1.5 附录A中A.4铅(Pb)/(mg/kg)≤ 2 附录A中A.5附录 A检验方法A.1 一般规定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 6682—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GB/T 603之规定制备。
A.2 鉴别试验A.2.1 磷酸根的鉴别方法A.2.1.1 试剂和材料A.2.1.1.1 无水碳酸钠。
A.2.1.1.2 硝酸。
A.2.1.1.3 钼酸铵溶液。
A.2.1.2 鉴别方法称取1g试样,置于瓷蒸发皿中,加入2g无水碳酸钠,在电炉上加热灼烧,冷却后用5mL水和5mL硝酸溶解残渣,加入5mL钼酸铵,加热至沸腾,产生黄色沉淀。
A.2.2 脂肪酸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将1g样品和25mL的0.5mol/L乙醇脂肪酸钾加热回流,冷凝器末端会溢出氨气,并能使石蕊试纸变色。
回流1h后冷却残余物为钾皂。
A.3 磷含量的测定A.3.1 试剂和材料A.3.1.1 硫酸。
A.3.1.2 硝酸。
A.3.1.3 高氯酸。
A.3.1.4 钒酸铵-钼酸铵溶液:分别用水溶解20g钼酸铵和1g钒酸铵,将两溶液混合,加入140mL硝酸,用水稀释至1000mL,混匀。
A.3.1.5 五氧化二磷标准贮备溶液[1mL溶液含五氧化磷(P2O5)2.00 mg]:将磷酸二氢钾(KH2PO4)在110℃烘2h,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取3.835g (精确至0.0005g),加水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0910《食品添加剂》课程标准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添加剂》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代码:食品添加剂、C2-7总学时数: 68 (理论课学时数:54 实践课学时数:14 )适用专业:09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专科生1.课程概述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理论的能力,提高食品添加剂在加工和贮运食品中的效用以及食用中的安全性和营养性,学会有效控制食品的质量和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1.2、课程定位《食品添加剂》是以《大学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等课程为基础,还与《食品工艺学》、《食品贮运学》、《食品检验与分析》等相关联的学科。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1.3、课程设计思路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理清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按照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ISO9001及HACCP内审员等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授课结合实际条件,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情境;以配合食品检验工作过程为主线,遵循“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实施教学。
2.课程基本目标2.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论理和基本知识,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原理,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掌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和使用量,以便在今后从事食品生产或相关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运用食品添加剂解决实际问题。
2.2、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
2.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具备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
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延长食品保存期限、改善食品加工工艺特性等目的而向食品中添加的具有一定技术效果的物质。
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是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管理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用量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以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本文将围绕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GB2760-2011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标准,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色素、甜味剂、增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酶制剂等多个类别。
各类食品添加剂在不同食品中的使用需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且不得超出规定的使用范围。
其次,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进行了具体规定。
GB2760-2011标准详细列出了各类食品添加剂在不同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限量,以及特定食品中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避免因过量使用或残留过量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标准还对特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特别规定。
例如,对于某些可能对婴幼儿造成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在婴幼儿食品中的使用需符合严格的规定,甚至可能会禁止使用。
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利于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减少食品添加剂对其身体发育的潜在影响。
最后,标准还对食品添加剂的标识、包装、储存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食品生产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标识和包装,确保产品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条件、有效期限等方面也有具体规定,以确保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之,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出台,为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监管,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放心的食品产品。
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是中国的一项标准,用于规定食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类型、用途、最大使用量等内容。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保障食品安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该标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通则、食品添加剂列表、食品类别和用途以及使用范围。
其中,通则部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命名和命名规则等基本内容。
食品添加剂列表列举了所有的食品添加剂及其编号、化学名称、英文名称、用途等详细信息。
食品类别和用途部分则规定了各类食品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最大使用量。
使用范围部分规定了特殊食品、特殊场合以及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情况。
根据该标准的要求,食品添加剂分为色素、清香剂、甜味剂、增稠剂、保鲜剂、抗氧化剂、营养强化剂等多个类别。
每个类别又按照具体的化学原理和用途进行了细分,确保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该标准的优点在于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规范,令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遵守。
通过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加食品的口感、色泽、保鲜期等特性,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而且,该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限制,避免使用过量或不当的添加剂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然而,该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标准中只列举了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对于一些新型或较少使用的添加剂,标准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局限性。
其次,标准只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但没有明确规定添加剂的最小使用量,这可能导致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减少添加剂的使用量,影响食品的品质和特性。
另外,由于标准的修订周期较长,无法及时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和新发现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结果。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修订标准时予以关注。
总体而言,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保障食品安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它为食品企业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指南,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食品安全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承担单位: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标准制定者:胡梦婷
课程名称: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课程代码::
计划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食品加工技术适用对象:11级食品工程系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应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根据食品行业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真实生产任务或(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基本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构建了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基础知识培养两个课程系统。
在不断总结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发、编写了本课程标准,以满足食品类专业建设和相关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1课程定位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是以《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卫生学》等课程为基础,还与《食品发酵与酿造》、《食品检验技术》等相关联的学科。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1.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理论的能力,提高食品添加剂在加工和贮运食品中的效用以及食用中的安全性和营养性,学会有效控制食品的质量和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1.1.2课程设计理念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理清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按照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ISO9001及HACCP内审员等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授课结合实际条件,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情
境;以配合食品检验工作过程为主线,遵循“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实施教学。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等课件。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文献检索及讨论,启迪思路,开阔视野,深入理解课堂讲学内容,了解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和使用情况,重点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性质、使用方法、应用范围与剂量,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实例、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有关知识。
并对一些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以及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做一些了解。
2.2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基本论理和基本知识,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原理,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掌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和使用量,以便在今后从事食品生产或相关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运用食品添加剂解决实际问题。
2.2.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
2.2.3.素质目标
具备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
热爱劳动。
养成良好的卫生与锻炼身体的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职岗位工作的身体、心理素质。
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主教学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及其安全使用,食品防腐剂,抗氧化剂,食品着色剂,护色剂与漂白剂,食用香料和香精,调味剂,乳化稳定剂,膨松剂,食品酶制剂,营养强化剂,其他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分成十三个模块进行组织教学。
模块一: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安全
模块二:食品防腐剂
模块三:抗氧化剂
模块四:食品着色剂
模块五:护色剂与漂白剂
模块六:食用香料和香精
模块七:调味剂
模块八:乳化稳定剂
模块九:膨松剂
模块十:食品酶制剂
模块十一:营养强化剂
模块十二:其他食品添加剂
模块十三:食品加工助剂
4.实施建议
4.1教材选用或编写建议
教材:《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第二版)江建军主编.科学出版社
4.2 教学参考资料使用建议。
考虑到该教材内容广而不深,同时缺乏实际运用类型的案例,因此推荐学生在学习中可参考以下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作者.江建军.科学出版社
《食品添加剂制备与应用技术》作者:郝素娥庞满坤钟耀广刘稼方主编
《食品添加剂》作者:郝利平夏延斌陈永泉廖小军主编
《食品添加剂》作者:刘树兴
《食品添加剂原理及应用技术》作者:刘钟栋
《实用食品添加剂》作者:范继善主编
《食品添加剂》(第三版)作者:彭珊珊钟瑞敏主编
《食品添加剂》作者:迟玉杰主编
4.3 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等课件。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文献检索及讨论,启迪思路,开阔视野,深入理解课堂讲学内容,了解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4 师资条件要求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学院专任教师,教学团队由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院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职业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
4.5 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5.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5.1 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
2.平时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占5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50%。
5.2 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上岗条件相结合,与相对应的食品检验工、食品营养配餐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主要通过日常课堂记录、完成作业情况、实验操作情况、报告书写情况等,主要由教师进行评定。
5.3 教学评价
开展师生座谈会,时刻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6.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资源、实验(训)室利用、校外基地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利用等。
7.其他说明
8.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依据食品工程系专业调研报告和重庆轻工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9.课程标准论证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