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合集下载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药理作用、临床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明确病因:在使用抗生素前,应明确诊断,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患者,在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及指征后,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应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抗生素。

总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一、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一. 抗生素的运用原则1.抗菌药物运用近况(1)高运用率(2)高不合理率(3)高耐药产生率(4)高掉败率(5)高经费开支2.抗菌药物临床运用基起源基本则(1)尽早肯定病原学诊断.(2)依各药的药理学特色,即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色用药. (3)用药进程必须留意患者的心理.病理特色,懂得并存疾病的近况,其对肯定用药计划的可能影响,使治疗计划“个别化”,力争最佳疗效.(4)春结合用药.预防性用药和局部用药要有章可循.(5)像存眷疗效一样存眷不良反响.3.治疗用药的留意事项(1)细菌沾染的患者(2)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实验(3)药物的感化特色(4)统筹病人心理.病理.免疫状态4.抗菌药物的临床运用类型(1)经验治疗:未获成果前或病情不许可耽搁的情形下,可依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致病菌,进行经验治疗(2)针对性治疗:获得造就成果和药敏实验成果后调剂用药计划抗菌药物临床运用计谋(3)转换治疗:指对急性或中.重度沾染而住院患者,先静脉赐与抗菌药,待3~5天临床症状有显著改良后,实时改为口服抗菌药. (4)序贯治疗: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的转换治疗中静脉与口服给药都能达到类似的血药浓度的转换治疗.如大多半喹诺酮类(5)降级治疗:静脉给药转为口服治疗时血药浓度会降低者.如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6)猛击(hitting hard)原则:重症病院获得性肺炎和ICU内沾染最初经验性治疗必须笼罩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MRSA称之为猛击原则.(7)降阶梯治疗:明白病原菌后,立刻缩窄抗菌谱,改为迟钝和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这种给药方法,称为降阶梯治疗.5.抗菌药物的改换和疗程(1)抗菌药物的改换:一般沾染患者用药72h(重症沾染48h)后,可依据疗效或临床微生物检讨成果,决议是否须要改换所用抗菌药物(2)疗程:一般沾染待体温正常.症状消退.体征及实验室检讨显著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持续用药72h,特别沾染按特定疗程履行6.抗菌药物的结合用药常采取滋生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等)结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克制剂结合,以获协同抗菌感化.结合用药实用于下列情形:(1)病原体不明的轻微沾染(2)单一药物不克不及有用掌握的混杂沾染(3)单一药物不克不及有用掌握的轻微沾染(4)单一药物不克不及有用掌握的耐药菌株沾染,特别是病院沾染(5)结合用药的协同感化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削减不良反响(6)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取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7.革兰阴性杆菌仍然是重要的耐药菌1)耐药菌沾染检出的病菌中所占比例最高2)致病性较强,常成为直接致逝世原因3)耐药情势多样,变更频仍4) PDR/XDR,让沾染真的无药可救,临床治疗变得十分艰苦8.耐药近况及特色1)耐药菌种数多;2)耐药面宽(几乎涉及所有抗菌药物);3)耐药率高,并多呈上升趋向;4)多重耐药与交叉耐药均许多见;5)耐药机制多样,并陆续发明新的耐药机制,且一菌可同时有多种机制介入.9.面临耐药,怎么办?1)经验性计谋性换药2)周期性轮回用药3)恰当限制运用过多的药物4)尽力选用迟钝药或恰当联用,防止不合理用药(包含滥用)5)总之,削减其选择压力.愿望尽少诱发新耐药机制的产生,以遏制耐药率上升9.1耐药株不动杆菌沾染鲍曼不动杆菌是呼吸机相干性肺炎最罕有的病原菌之一.1)亚胺培南的抗菌活性最强,优于美洛培南2)羧苄西林.亚胺培南或??-内酰胺类的复方制剂,结合氨基糖苷类,具有协同感化3)氟喹诺酮类联用阿米卡星亦有协同感化9.2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沾染1)大剂量青霉素2)万古霉素3)或依药敏制订联用计划9.3产AmpC的细菌沾染1)对三代头孢的复合剂(舒普深)耐药2)仇人孢西丁.氨基糖苷类耐药3)可选碳青霉烯类4)可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二.社区获得性沾染时抗生素的运用引起CAI 的病原体中以细菌( 包含非典范病原体).病毒多见,在免疫功效受损者易产生真菌沾染.受累的部位常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系等.而社区获得性肺炎在CAI 中占领重要地位.1.急诊CAP抗菌药物选择须要斟酌以下身分:1)抗菌感化2)药代动力学特征(PK/KD)3)安然性4)依从性5)经济学2.住院(非ICU)患者初始治疗推举1)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克制剂(如大剂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结合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2)头孢菌素类(如打针用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结合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3)呼吸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三.病院获得性沾染时抗生素的运用G-杆菌在病院沾染致病菌中占重要地位,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日益成为ICU 病房病院沾染的重要病原菌.1.ICU 产生病院获得性沾染的原因1)老年患者居多,而其心理防御功效和免疫机能均显著降低,较轻易产生病院获得性沾染.2)大多归并有基本疾病,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效降低,从而导致病院获得性沾染的产生.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纵易使病原菌经由过程损坏的黏膜樊篱侵入或沿导管逆行引起沾染.4)长期大量运用抗生素,使得ICU 自身就是各类耐药菌高度分散的地方.5)抗生素不合理运用,引起菌群掉调,耐药菌的消失.2.病院获得性沾染的耐药性研讨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的耐药性较强.2)鲍曼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等耐药率均达到了50%以上,该菌为病院内沾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3)肠杆菌科中大肠埃希菌迟钝性较高的抗生素依次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00. 00%) .左氧氟沙星( 70. 83%) .头孢他啶( 70. 83%)和头孢噻肟钠( 54. 17%) ,耐药率均在50%以上.四.小结1.抗生素运用原则:依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实验,结合药物的感化特色,并统筹病人心理.病理.免疫状态进行合理用药.2.面临耐药菌,应当采纳经验性计谋性换药,恰当限制运用过多的药物,尽力选用迟钝药或恰当联用,防止不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兽医领域。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已经成为导致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公共健康,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临床使用原则1. 只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不确定感染类型的情况下,应该避免滥用抗生素。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2.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医生应该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同时,医生还应该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对药物的耐受性和过敏史。

3. 使用正确的剂量和疗程: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和感染类型等因素进行调整。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已经缓解,也不能中途停药,以免导致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二、药物储存和使用注意事项1. 储存条件:抗生素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远离阳光直射和高温。

药品瓶上标注的储存条件必须遵守。

2. 注意药品过期日期:使用过期的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起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请检查药品包装上的过期日期,并遵守医生的处方。

3. 避免滥用和分享: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应该随意使用或与他人分享。

每个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单独使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4. 遵守用药时间和频率:按时用药是保证抗生素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应该遵守医生建议的用药时间和频率,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有效浓度。

三、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措施1. 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感染病的发生,减少使用抗生素的需求。

2. 增强自身免疫力: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3. 遵守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原则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原则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原则: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

合理应用抗生素,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更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抗生素用药的基本原则:
1、正确选择,使用抗生素的前提必须明确病因,应尽一切努力及早分离出致病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经验来选择用药。

2、严格掌握适应症,分清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除了合并继发感染的病毒感染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应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过程,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和遗传特异性选择用药。

4、灵活调整,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及用药方案,尽量根据个体差异做到剂量个体化和浮动化。

5、慎重配伍用药,要注意抗生素之间和抗生素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6、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
19
头霉素类
▪ 二代头孢特点+抗厌氧菌 ▪ 头孢美唑: ▪ 头孢西丁:

20
氧头孢烯类
三代头孢+抗厌氧菌
拉氧头孢 出血倾向 氟氧头孢 血浓度高、未见出血倾向
21
碳青霉烯类
G+ 肠杆菌科 绿脓杆菌 厌氧菌 对去氢肽酶稳定性 中枢毒性
亚胺培南 泰能 Lmipenem
++
+++
++~+++
+++ 不稳
的抗菌活性
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强了 对抗G+菌活性,增加了 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
31
五:抗菌素联合治疗的适应症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较长期用药细菌有产生耐药的可能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 药物剂量得以减少
32
33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内酰胺类 磷霉素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其它 磺胺类和对氨基水杨酸 (抑制细菌叶酸代谢) 异烟肼类 (抑制结核环脂酸合成)
损伤细菌细胞膜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唑类抗真菌药 多粘菌素B和E 烯丙胺类
6
抗生素可分为
浓度依赖性
即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加强, 只要细菌与超过MIC浓度的抗菌药物接触,短时 间即现杀菌作用,并且可维持一定时间。
▪ 头孢克罗:对G+菌抗菌活性较头孢氨苄强,对大 肠、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与头孢羟氨苄相仿
15
第3代头孢菌素
▪ 对多种青霉素酶稳 ▪ 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 ▪ 某些品种对绿脓杆菌有效 ▪ 某些品种的血清半衰期较长
▪ 头孢噻肟: 对肠杆菌科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对不动杆菌, 绿脓杆菌,厌氧菌无效,对阴沟杆菌,产气肠杆菌较差。

抗生素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使用抗生素也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抗生素应用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1. 原则:1.1 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前应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也不要提前停止使用。

1.2 合理使用:只有在确诊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时才使用抗生素。

对于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则不适合使用抗生素。

1.3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安全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

在有条件下,根据病原学和药敏学指导下选择抗生素。

1.4 短时使用: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应尽可能短,以减少出现耐药性的风险。

不要随意续方或超过医生建议的使用时间。

1.5 防止交叉感染: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2. 注意事项:2.1 避免滥用: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失去效果。

因此,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严禁将自己剩余的抗生素给他人使用。

2.2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抗生素时,应密切关注可能的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等。

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2.3 遵循药物说明书:使用抗生素前应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用药方法、剂量和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信息。

如有疑问,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2.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生素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使用抗生素时应告知医生所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等。

2.5 避免饮酒:一些抗生素不宜与酒精同时使用,因为酒精可能干扰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避免饮酒。

2.6 避免在孕期和哺乳期使用: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应避免使用抗生素,除非有医生指导。

一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抗生素在耳鼻喉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耳鼻喉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耳鼻喉感染中的应用指南耳鼻喉感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常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而抗生素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并加速康复过程。

然而,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以免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本文将就抗生素在耳鼻喉感染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和指南。

一、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或破坏细菌的生长和生存过程,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常见的耳鼻喉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如中耳炎、鼻窦炎等。

抗生素可以通过杀灭或抑制这些致病细菌的生长,减轻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二、抗生素的应用原则1. 确定感染类型:在应用抗生素前,需要明确感染类型,确定是否为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才适合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于病毒性感染则无效。

2.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患者个体特点等多个因素。

不同的抗生素对不同细菌有不同的敏感性,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来确定使用何种抗生素。

3.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用药:患者在用药期间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用药。

不得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4. 完成全程用药:即使感觉症状好转,疼痛减轻,也不能过早停药。

抗生素一般需要持续用药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根除感染,否则可能导致病菌耐药或复发。

5.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双刃剑,滥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增加。

患者和医生应共同努力,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三、常见耳鼻喉感染的抗生素应用指南1. 中耳炎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感染疾病之一,常由细菌引起。

对于轻度和中度急性中耳炎,可以首选口服青霉素类或者口服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对于耐药性较高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其他适当的抗生素。

2. 鼻窦炎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细菌感染,常表现为鼻塞、头痛等症状。

一般可选用口服或局部鼻用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等。

3. 咽喉炎咽喉炎常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可选择口服或者局部用药的抗生素治疗。

国家抗生素使用指南简版

国家抗生素使用指南简版

国家抗生素使用指南简版
一、基本原则
指征明确:仅在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或特定病原微生物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依据病原: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二、应用方法
剂量与途径
重症感染或难以到达的感染部位,采用大剂量抗生素。

轻症感染首选口服给药,重症感染则初始使用静脉给药。

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生素,仅在特定情况下作为辅助治疗。

给药次数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药效学,确定给药次数,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疗程
抗生素疗程应足够长,以确保病原体被完全清除,通常为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对于特定疾病(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等),需要长程治疗。

三、注意事项
避免滥用: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预防耐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监测不良反应:注意监测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四、联合用药
指征明确:仅在特定情况下(如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使用联合用药。

药物选择:选择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通过遵循以上指南,可以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1、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1)高应用率
(2)高不合理率
(3)高耐药发生率
(4)高失败率
(5)高经费开支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

(2)依各药的药理学特点,即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用药。

(3)用药过程必须注意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了解并存疾病的现状,其对确定用药方案的可能影响,使治疗方案“个体化”,力争最佳疗效。

(4)对联合用药、预防性用药和局部用药要有章可循。

(5)像关注疗效一样关注不良反应。

3、治疗用药的注意事项
(1)细菌感染的患者
(2)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
(3)药物的作用特点
(4)兼顾病人生理、病理、免疫状况
4、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类型
(1)经验治疗: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致病菌,进行经验治疗
(2)针对性治疗:获得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后调整用药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
(3)转换治疗:指对急性或中、重度感染而住院患者,先静脉给予抗菌药,待3~5天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后,及时改为口服抗菌药。

(4)序贯治疗: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的转换治疗中静脉与口服给药都能达到相似的血药浓度的转换治疗。

如大多数喹诺酮类
(5)降级治疗:静脉给药转为口服治疗时血药浓度会降低者。

如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

(6)猛击(hitting hard)原则: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和ICU内感染最初经验性治疗必须覆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MRSA称之为猛击原则。

(7)降阶梯治疗:明确病原菌后,立即缩窄抗菌谱,改为敏感和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这种给药方式,称为降阶梯治疗。

5、抗菌药物的更换和疗程
(1)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h(重症感染48h)后,可根据疗效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2)疗程:一般感染待体温正常、症状消退、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72h,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6、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等)联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协同抗菌作用。

联合用药适用于下列情况:
(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5)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
(6)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7、革兰阴性杆菌仍然是主要的耐药菌
1)耐药菌感染检出的病菌中所占比例最高
2)致病性较强,常成为直接致死原因
3)耐药形式多样,变化频繁
4)PDR/XDR,让感染真的无药可救,临床治疗变得十分困难
8、耐药现状及特点
1)耐药菌种数多;
2)耐药面宽(几乎涉及所有抗菌药物);
3)耐药率高,并多呈上升趋势;
4)多重耐药与交叉耐药均不少见;
5)耐药机制多样,并陆续发现新的耐药机制,且一菌可同时有多种机制参与。

9、面对耐药,怎么办?
1)经验性策略性换药
2)周期性循环用药
3)适当限制应用过多的药物
4)努力选用敏感药或适当联用,避免不合理用药(包括滥用)
5)总之,减少其选择压力。

希望尽少诱发新耐药机制的产生,以遏制耐药率上升
9.1耐药株不动杆菌感染
鲍曼不动杆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1)亚胺培南的抗菌活性最强,优于美洛培南
2)羧苄西林、亚胺培南或??-内酰胺类的复方制剂,联合氨基糖苷类,具有协同作用
3)氟喹诺酮类联用阿米卡星亦有协同作用
9.2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1)大剂量青霉素
2)万古霉素
3)或依药敏制定联用方案
9.3产AmpC的细菌感染
1)对三代头孢的复合剂(舒普深)耐药
2)对头孢西丁、氨基糖苷类耐药
3)可选碳青霉烯类
4)可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
二、社区获得性感染时抗生素的应用
引起CAI 的病原体中以细菌( 包括非典型病原体)
、病毒多见,在免疫功能受损者易发生真菌感染。

受累的部位常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系等。

而社区获得性肺炎在CAI 中占有重要位置。

1、急诊CAP抗菌药物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抗菌作用
2)药代动力学特性(PK/KD)
3)安全性
4)依从性
5)经济学
2、住院(非ICU)患者初始治疗推荐
1)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大剂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联合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2)头孢菌素类(如注射用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联合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3)呼吸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三、医院获得性感染时抗生素的应用
G-杆菌在医院感染致病菌中占主要地位,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日益成为ICU 病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1、ICU 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原因
1)老年患者居多,而其生理防御功能和免疫机能均明显降低,较容易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

2)大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易使病原菌通过破坏的黏膜屏障侵入或沿导管逆行引起感染。

4)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得ICU 自身就是各种耐药菌高度集中的地方。

5)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引起菌群失调,耐药菌的出现。

2、医院获得性感染的耐药性研究
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的耐药性较强。

2)鲍曼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等耐药率均达到了50%以上,该菌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3)肠杆菌科中大肠埃希菌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依次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00. 00%) 、左氧氟沙星( 70. 83%) 、头孢他啶( 70. 83%)
和头孢噻肟钠( 54. 17%) ,耐药率均在50%以上。

四、小结
1、抗生素应用原则: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合药物的作用特点,并兼顾病人生理、病理、免疫状况进行合理用药。

2、面对耐药菌,应该采取经验性策略性换药,适当限制应用过多的药物,努力选用敏感药或适当联用,避免不合理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