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精选-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精选-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冠心病中医护理知识

冠心病中医护理知识

避免情绪波动,减少焦虑和压力,有 助于缓解冠心病症状。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获得情感支 持和安慰。
调节情志
通过听音乐、放松训练、冥想等方式 ,调节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
饮食护理
饮食规律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 胃肠道功能正常。
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肪 食品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糖 类的摄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指导患者正确使 用药物,如中药、西药等,以控制病情发展。
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
定期监测
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心率、血压等,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就医。
调整生活方式
鼓励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以降低冠心 病的复发风险。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其能够主动采取措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和发展。
心病症状。
按摩治疗
02
按摩特定的部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针灸和按摩的注意事项
03
在接受针灸和按摩治疗时,应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进行治
疗。
CHAPTER 03
冠心病的预防和保健
预防方法
01
02
03
04
饮食调整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 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红枣糯米粥
红枣、糯米煮粥,适用于冠心病 体虚者。
丹参饮
丹参泡水代茶饮,可改善心肌供 血。
药膳方剂
人参炖鸡
人参切片与母鸡一同炖煮,适用于冠心病气虚者 。
当归炖猪心
当归与猪心一同炖煮,适用于冠心病心血瘀阻者 。
川芎鱼头汤
川芎与鱼头一同炖煮,适用于冠心病头痛、眩晕 等症状。

心-衰-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3、临证(症)施护 (1)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
No 能平卧 者,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
(2)心血瘀阻,心阳虚弱,脉结代 者,应正确测量短促脉。
Image (3)心悸时,遵医嘱予针刺。
(4)水气凌心伴水肿者,做好皮肤 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3
.
4、饮食护理 (1)饮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
No 摄入量,尤其对水气凌心伴水肿者,
.
No Image
心衰病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1
.
一、疾病护理常规
1、疾病名称
No 是指心气不足,ຫໍສະໝຸດ 损而衰,或心气本虚,复感外邪,引起全身血行 不畅,机体血虚或血瘀的病理状态。
Image 2、临床表现 基本证候特点是心悸,气短,动 则尤甚,乏力,下肢浮肿,重则脘 腹胀满不得卧或伴胸水、腹水。
2
.
19
.
(6)脾肾阳虚证 方药: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
No 中成药:参仙升脉颗粒1袋,日3次 口服。 心宝丸2-4粒,日3次 口服。 Image 参附注射液20-80ml,日1 次 静点。
20
.
(7)肝郁不舒证 方药:逍遥散加生龙骨、生牡蛎、
No 柏子仁
中成药:黄杨宁分散片2片,日3次 口服。
Image 红花逍遥颗粒1袋,日3次 口服。 速效救心丸5粒,日3次 口服。
微黄;脉浮数或有结代。
Image
15
.
1.3症状护理 (1)心悸较轻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饮食不宜过辛辣,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
No 刺激。
(2)心悸严重者,应予心电监护,卧床休息, 环境安静。
Image (3)发作频繁者予耳穴压籽:心、小肠、交
感、神门、三焦,每日按压3~4次,按压5分 钟致耳部发热,2~3日换贴1次。

冠心病中医护理方案

冠心病中医护理方案

冠心病中医护理方案1.冠心病护理诊断及措施2.冠心病病人的护理需要做些什么3.冠心病的护理常规4.冠心病的症状及护理措施5.冠心病如何用中药治疗?6.有关冠心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专业点的冠心病护理诊断及措施冠心病护理诊断及措施如下:1、冠心病要依靠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A、冠脉造影以及心肌酶的指标来共同确诊。

2、冠心病在护理上,要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为主,多吃绿色的蔬菜和水果。

具体情况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由专业医师进行判断。

切勿自行诊断、治疗。

扩展资料:冠心病的治疗措施可分为三类:1、如果血管病变轻微,症状不严重,可采用药物治疗;2、如果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部位合适,可选择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血管BAI内支架置入、斑块剥离手术等;3、对于严重的血管病变,特别是多血管病变甚至多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左主血管病变等,建议手术治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绞痛患者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需要做些什么1、冠心病患者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冠心病患者在户外活动的时候需要戴好遮阳帽,备足水,天气比较热的时候需要在室内开空调,注意温度不能太低,每天早晨锻炼身体,不要在烈日下暴晒,锻炼时间应该短一些,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时候不要在室外活动。

2、要保持情绪的稳定,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休息好。

如果晚上入睡的时间过晚,早晨就不要早起,中午需要再休息一会,只有保持情绪的稳定以及生活的有规律才能保证脏器的运转正常,远离心梗等疾病。

3、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太多油腻或者是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豆类以及瘦肉等食物,睡前半小时或者是晚上醒来后可以喝一杯水如果有条件可以喝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荷叶茶等饮料。

另外冠心病需要保持大便通畅,最好是每天排便一次。

4、冠心病患者需要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情绪的稳定,不着急不上火,这样就能够保证血管的放松,再配合药物治疗,就可以远离心绞痛的发作。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

黄连上清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
灌肠。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
护 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黒曚等伴随症状。 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
太溪、复溜等穴位。
措 3.遵医嘱耳穴压贴: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 施 等穴位。伴有失眠可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体冰冷 时,立即告知医师。
措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氧气吸入。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 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
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压贴(耳穴埋逗):取穴心、神门、交 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
护 日2---3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
措 施
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 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等穴
位。
4.晨起饮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
5.虚便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便秘者口服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幅,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 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丸等。
5.宁心安神类药物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凝心胶囊、琥珀 粉等。
6.益气类药物饭前服用,如补心口服液等
1.环境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事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 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戒酒。

中医心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中医心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中医心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中医对于心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维护心脏的健康和治疗心脏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明。

心病的发生往往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情志的异常、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心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一、中医心病的治疗原则1、调理气血气血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心血濡养心脏及周身组织。

若气血不足,则会导致心脏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可出现瘀血内阻。

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心病的重要原则。

对于气血不足者,常用益气养血的方法,如使用归脾汤等方剂;对于气血瘀滞者,则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如血府逐瘀汤。

2、平衡阴阳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心脏也不例外。

心阴不足,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症状,治疗宜滋阴养心,如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则表现为畏寒肢冷、心悸气短,当温阳通脉,如桂枝甘草汤。

3、宁心安神心主神明,心神不宁是心病常见的表现。

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治疗时需宁心安神,常用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等方剂。

4、标本兼治在治疗心病时,要分清标本缓急。

标证多为实证,如瘀血、痰饮、气滞等;本证多为虚证,如气血亏虚、阴阳不足等。

一般来说,急性发作时先治其标,缓解症状;病情稳定后,再治其本,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5、调理情志情志因素与心病密切相关。

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中医治疗心病注重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疏肝解郁等方法,使患者心情舒畅,有助于心病的恢复。

二、中医心病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证候,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常用丹参饮、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对于心律失常,常用炙甘草汤、稳心颗粒等。

2、针灸治疗通过针刺或艾灸相关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心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心俞、神门、内关等。

心系病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心系病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心系病证的中医预防调护目录一、心悸的中医预防调护 (1)二、胸痹的中医预防调护 (1)三、不寐的中医预防调护 (2)四、癫狂的中医预防调护 (3)五、痫病的中医预防调护 (4)六、痴呆的中医预防调护 (5)七、厥证的中医预防调护 (6)一、心悸的中医预防调护1、心悸每因情志内伤、恐惧而诱发,故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

尤其心虚胆怯、心火内动及痰火扰心等引起的心悸,应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

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平素饮食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

心气阳虚者忌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

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

注意劳逸结合。

轻证患者,可进行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应避免剧烈活动及强体力劳动。

重症患者,平时即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应卧床休息,待症状消失后,也应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

获效后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气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

积极治疗原发证,如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

二、胸痹的中医预防调护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灵枢〃口问》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扰则心动”。

说明精神情志变化可直接影响于心,导致心脏损伤。

后世进而认为“七情之由作心痛”。

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记载:“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

《杂病源流犀烛》认为“大寒触犯心君”可发生真心痛。

均指出本病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冠心病中医护理方案(江苏省中医院)

冠心病中医护理方案(江苏省中医院)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江苏省中医院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二、观察要点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三、临症施护1、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生;(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氧气3~4升/分吸入;(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并观察疗效;(4)穴位贴敷:河间舒心膏或心绞痛贴膏等贴敷心俞、膻中、气海、足三里等穴位;(5)耳穴埋籽: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6)中药足浴: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7)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可艾灸内关、心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或十一方药渣包热熨。

2、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象、呼吸频率、节律,神色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2)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擅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3)耳穴埋籽: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4)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取合谷、复溜穴;(5)中药足浴: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干姜、花椒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6)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复溜、气海、通里等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病科中医护理常规
张燕 2013年12月10日
常见病种
• • • • 一、胸痹 二、真心痛 三、心悸 四、心衰
胸痹护理常规
胸痹定义
•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 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硬 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 2. 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注意用药后的观察。 • 3. 饮食护理 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 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 限制钠盐,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 4. 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 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 法等。做好解释劝导工作,解除思想顾虑,使患者配合治 疗。
• 5. 临症护理 • (1)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低流 量给氧,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 • (2)疼痛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 疼痛的药物,或舌下含化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 或麝香保心丸。疼痛缓解后予以辨证施治,常以补气活血、 温阳通脉为法。 • (3)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 • (4)心跳骤停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 师抢救。
• 5.注意劳逸结合:当病程进入康复期后可适当进行康复锻 炼,锻炼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脉搏增 快,甚至心律、血压及心电图的改变,一旦出现应停止活 动,并及时就诊。 • 6.按医嘱服药: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 • 7.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简单应急措施。 • 8.定期门诊随访。
• 6.并发症护理 潜在并发症:心阳暴脱 • (1)密切观察病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皮 肤温度、颜色,尿量,意识状况等,以评估组织灌流量。 • (2)记录24小时出入量。 • (3)遵医嘱尽早给予药物治疗,维持静脉通路,及时补 充血容量,并观察药效。 • (4)保持休克体位,床头抬高20°~30°,下肢抬高 15°~20°,以利静脉回流,防止脑缺血。 • (5)保暖,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吵闹等刺激,并避免不 必要的搬动。
•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气阴两虚、 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 3.饮食护理 •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 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 的酸、辣食物。 • (2)心衰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 4.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 我排解不良情绪的办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 法等。
• 7.气滞心胸证 • (1)多因情志不遂而诱发,应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心 情舒畅,以利气血条达。 • (2)中药宜热服,以利活血化瘀、温阳补气。 •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晚餐不可过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健康指导
• 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 开塞露。 •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 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 水果。 • 3.避免紧张、劳累、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 5.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 3.正虚阳脱证 • (1)饮食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的食物为主,可适当选 食牛肉汤、羊肉汤,并且注意饮食宜细软勿过饱。 • (2)应严密观察胸痛发作的性质、程度,若胸痛汗出、 面白唇青、手足厥冷,遵医嘱立即给予吸氧,做好抢救准 备。
(四)健康指导
•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 2.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 开塞露。 • 3.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 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食蔬菜、 水果。 • 4.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 感染等。
• 6. 并发症护理 • (1)心源性休克 • 1)保持休克体位,床头抬高20°~30°,下肢抬高 15°~20°,以利静脉回流,防止脑缺血。 • 2)密切观察病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神志、 皮肤(温度、花斑、紫绀)、心前区疼痛、每小时尿量及 血流动力学等的变化,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医生。 • 3)给予氧气吸入(3~4L/min),改善组织器官缺氧。 • 4)遵医嘱尽早给予药物治疗,维持静脉通路,及时补充 血容量,并观察药效。 • 5)注意保暖,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吵闹等刺激,并避免 不必要的搬动。
(三)辨证施护
• 1.心血瘀阻证 •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 • (2)若患者出现剧烈胸痛,脉结代或细微欲绝,及时报 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 2.痰浊闭阻证 • (1)饮食宜素食为主,忌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以免 助湿生痰。 • (2)肥胖患者应限制饮食,控制体重,减轻脾胃负担, 宜进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 • (3)胸痛发作时可用宽胸气雾剂或速效救心丹。
• 3.寒凝心脉证 •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居室应向阳,随气候变化调 整衣被厚薄。 • (2)胸痛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服冠心苏合丸,或 予沉香、肉桂粉调服。 • (3)中药汤剂以温热服。 • (4)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和寒凉食物。 • 4.气阴两虚证 • (1)以休息为主,体力允许适当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 心痛发作为度。 • (2)饮食宜进补益气阴之品,如红枣、桂圆、赤豆等。 • (3)心痛发作时可喷洗宽胸气雾剂或口含速效救心丹。
心悸护理常规
心悸定义
• 因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 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 功能亢进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 • • • 1.心率、心律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瘀阻心 脉证、心虚胆怯证、水饮凌心证,痰火扰心证。
• 6. 并发症护理 • (2)坠积性肺炎 • 1)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翻身拍背: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咳 嗽无力,护士应每2~3小时翻身一次,拍背3~4次/ h。 ②吸痰:先吸气管内的痰,然后再吸口腔或鼻腔内的分泌 物,顺序不可颠倒。吸痰时一律用无菌镊夹取吸痰管吸痰。 ③湿化气道:痰液黏稠不易咯出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中 加入适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气管痉挛药,以起到抗菌、 消炎、解痉、湿化气道粘膜、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化 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 • 2)清洁空气:自然通风2~3次/天,20~30min/次。每天用 1:200的84消毒液擦地两次,每日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拭 桌子,一桌一抹布,晨间护理时必须湿式扫床。冬天限制 人员出入。
真心痛护理常规
真心痛定义
•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心胸剧痛,持续不解,伴 有汗出肢冷 ,面白唇青,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为主要 临床表现。病位在心。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心肌梗塞、 心源性休克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 1.病情长短。 • 2.疼痛发作的时间、部位、性质,有无放射到其他部位, 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 3.血压、脉搏、心率、心律的变化。 • 4.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 5.心理社会状况。 • 6.辨证 气虚血瘀证、寒凝心脉证、正虚阳脱证。
• 5.临症护理 •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 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机遇中药泡茶饮。 •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 (4)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 • (5)心跳骤停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 师抢救。
• 5.心肾阴虚证 • (1)饮食宜滋润之品,如木耳、香菇等。可常食银耳羹、 百合绿豆汤等。 • (2)中药汤剂宜饭后1~2小时稍凉服用。服药后避免情志 过激化火伤阴。 • (3)头晕、腰酸、耳鸣等症状明显者,可按医嘱加服六 味地黄丸。 • 6.心肾阳虚证 • (1)饮食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的食物为主,可适当选 食牛肉汤、羊肉汤,并且注意饮食宜细软勿过饱。 • (2)应严密观察胸痛发作的性质、程度、若剧痛、心慌、 气短、唇紫、手足冷,遵医嘱立即给予吸氧,做好抢救准 备。
•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 1)密切观察患者心前区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 的部位。 •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 4)注意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咳嗽、紫绀、心率加快、 舒张期奔马律等心功能衰竭的早期症状。心功能衰竭者按 心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 5)观察患者24h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 6)注意皮肤色泽、温度、口唇颜色,如出现皮肤苍白、 紫绀、湿冷等,应警惕有无心源性休克发生,心源性休克 者按休克护理常规。
• (3)压疮 • 1)要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 勤更换)。 • 2)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 ①淤血红润期:及时去除致病原因,加强预防措施,如增 加翻身次数、防止局部继续受压、受潮等。 • ②炎性浸润期:对未破的小水泡要减少摩擦,防止破裂感 染,让其自行吸收;大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 (不必剪去表皮),涂以消毒液,用无菌敷料包扎。 • ③溃疡期:局部处理原则是解除压迫,清洁创面,去腐生 新,促进愈合。
• )保暖:给卧床患者更换尿布、翻身、拍背,治疗时尽量 少暴露患者。应注意保暖,病室湿度保持在20℃~24℃。 • 4)口咽部护理:加强口腔护理,注意漱口液的选择,对 有吞咽功能障碍者,应及时指导患者做吞咽功能训练,防 止误吸误咽,如有食物滞留口内,鼓励患者用舌头的运动 将食物后送以利吞咽。 • 5)非语言交流的作用: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恰当运用 非语言交流的优势,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心情愉快,思 想放松,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提高免疫力,促进其早日 康复。 • 6)健康教育:给患者家属讲解必要的知识、长期卧床患 者护理的要点、康复指导,以取得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