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地表的变化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表的变化是自然界的现象,它对人类的影响;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明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3.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4.学会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能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5.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景观的形成原因,如山、丘陵、峡谷、沙漠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2.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教学难点1.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2.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地理与科学地理的差别,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可介绍地表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并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学习内容第一节: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之一。

尤其是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牵动着人们的思维,因此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产生原因。

其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地图、图片、模型等形式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成。

学习目标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2.明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问答。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分类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2.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3.发放学生手册,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了解每个自然现象的原因。

第二节: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层次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四层。

学生可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式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

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方式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将地球的内部结构巧妙地结合到前一节学习的地壳运动中去。

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2.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

教科小学科学五上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省级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教科小学科学五上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省级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作业设计123456目录单元信息 (1)单元分析 (2)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5)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6)课时作业设计 (7)单元质量检测设计 (8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科学五年级第一学期教科版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 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2 第二单元第二课地球的结构3 第二单元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4 第二单元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5 第二单元第五课风的作用6 第二单元第六课水的作用7 第二单元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1二、单元分析学习内容5——6 年级学习目标对降雨和河流的研究,感受降水对地表形态的侵蚀。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中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组成,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研究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模拟火山喷发过程。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制作班级记录表,总结地表形态变化,交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2(一) 课标要求1、知识框架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地球内部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风力作用水的作用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 内容内在逻辑分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

第 1 课为第一部分, 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 2~4 课为第二部分, 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以及地震、火山喷发对地形地 貌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第03单元 地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第03单元 地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第一节地表在变化1、地表风光各异,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沙漠、海洋等。

2、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86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3、鱼龙是1.5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

4、改变地表的力量有自然的力量和人为的力量。

自然力量有地震、火山、流水和风等。

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修路等活动。

第二节地震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强烈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2、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挤压力时会发生扭曲变形而断裂。

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3、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建筑物大多被毁,周围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裂缝带。

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5、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6、地震时如何自我保护: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

2>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的墙角躲避。

3>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

4>在室外躲避选择空旷地区,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高压线。

第三节火山1、火山爆发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时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

2、.火山喷发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锥状的高山。

火山爆发时,除了喷出火山熔岩的温度约有IOOO o C岩浆,还会喷出火山灰和一些气体。

火山一般可分为三类: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

3、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产物,也可以被人类利用。

4、地球内部的热量促使熔岩运动,从而使板块慢慢地运动起来。

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相邻的板块之间,就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6、实验活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铁盆、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护目镜。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7.《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7.《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3.汇报总结。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三、拓展活动,激发对家乡的认识。(预设5分钟)
[PPT29出示]你想知道自己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吗?课下自己搜集资料或者调查,了解自己家乡地表的变化。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只有地球的内部变化会改变地形、地貌。( )
2.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
2.[PPT21-24出示]学生讨论,汇报人类开采矿石、修筑大型水坝、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活动引起地表变化。
3.[PPT25出示]播放视频,总结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三、自由活动: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
1.[PPT27-28出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表环境呢?
2.学生交流:该植树造林种草、停止乱砍滥伐、停止围湖造林等。
3.风能吹起土壤和沙子,但不能改变岩石的形状。( )
4.雨水降落到地面便会溅起泥沙,开始对土地的侵蚀。( )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中,土壤的颗粒越大越容易被水流带走。( )
二、选择题
1.水土流失不会引起( )。
A.破坏土壤肥力 B.阻塞河道 C.形成高山
2.我们常能看到地表有沟壑,这是由于( )造成的。
1.[PPT10出示]出示河流入海口和瀑布下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水流对地表变化产生影响?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猜测是对地表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
2.[PPT11出示]分组实验——让水从土堆的顶部落下,观察。
思维导航:1.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根据实验推想自然界中的水流对地表有什么影响?
教学 难点
1.能用科学语言表述出古今地表的变化。
2.通过搜集的资料,总结概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并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学生能够描述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表变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释地表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火山喷发、地震、河流侵蚀等,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或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吗?1.新课学习•地表变化的概念和类型(5分钟)•讲解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包括侵蚀、沉积、火山活动、地震等。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变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0分钟)•分析各种地表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力量(风、水、冰等)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等。

•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展示地表变化的过程,如河流侵蚀、冰川运动等。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地表变化类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强调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地表的变化∣青岛版(六年制,三起)1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地表的变化∣青岛版(六年制,三起)1

《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3.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教学重点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 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相关课件或图片: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 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 火山、地震、三角洲, 石蘑菇及风蚀蘑菇, 石灰岩溶洞和石笋, 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以及山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蓄水发电等图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等视频资料以及不易被人们觉察, 如湖泊沉积作用, 地表的沉陷, 海岸的变迁, 河流的冲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看。

二、新课学习1.认识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6500万年前和现在地球海陆分布图, 让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

问学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并由此看能发现地表演变过程。

讨论: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提出化石的概念。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 )近年来, 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 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 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 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 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 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 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PPT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PPT课件
火山喷发,熔岩阻塞 白河河道,形成五个相互 连接的湖泊,因而得名五 大连池。
拓展延伸
• 日本富士山是怎样形成的?
富士山是由地壳运动而 形成的一座火山 ,虽被人们 称为休眠火山 正处在休眠状 态, 可地质学家依旧把它列 入活火山行列 。
拓展延伸
• 长白山天池形成的原因? 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
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震发生在地壳 这一部分
新知探究
地壳
地幔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新知探究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理是一个整体, 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 板块。
• 板块运动模拟实验
新知探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推测
实验结论
图书 把图书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板块的 变化。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3.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授课老师:11
新知导入
火山:一个大山包,平时静悄悄,一旦发了怒,喷火又咆哮。 地震:晨起坡前留雨迹,日出池上水无痕 。
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新知导入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
它们会使地球发生什么变化呢?
• 地形地貌
断层 岩溶高原
新知探究
堰塞湖 火山锥
新知探究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 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 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 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 称为熔岩堰塞湖。
新知探究
小结: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新知探究
• 地球内部的运动 火山和地震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云县当堂达标课时学案
课题 6.地表的变化授课人刘玲班级五课型新授主备人杨吉顺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知道岩石的风化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

知道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改变的作用
学习关键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河流的搬运作用
自主学习内容反思或个案补充
学习过程:
活动一:认识奇特的地表形态
1、出示展板
这是你们在课后收集的独特的地貌景观,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你能说出一些关于它们的小知识吗?
2、你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也造出与图中一样的地貌景观吗?那么这些奇特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是谁的杰作?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二、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1、出示图:
大岩石图卵石、沙子和泥土图
2、①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②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想。

③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让我们用身边的石头来做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石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

2、将小石头投入到冷水中。

3、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观察石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实验汇报(实验现象描述)
岩石也有热胀冷缩的作用。

白天、夜晚温差的变化,夏季、冬季温差的变化,都会引起岩石体积的膨胀和收缩。

天长日久,岩石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隙。

⑤讨论交流:还有哪些力量会使岩石破碎呢?
结合P36教学图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水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等也
会对岩石破碎产生巨大的影响。

⑥小结:风化作用——无论怎样坚硬的岩石,一旦出露或接近地表,直接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接触,在地表的物体和化学环境作用下,都会逐渐发生疏松、崩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变成大小不等的岩石和土层。

活动三:认识流水的搬运作用
1、让我们再往下看这幅图:投影P36图,图下出示:
巨大的岩石逐渐变小甚至变成沙子和泥土后,是否会永远安静地停留在原地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①用木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一侧。

②把混合物扶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③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用胶带固定住,并使底部带有小孔的塑料杯能放置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④把沙盘带小孔的一侧伸出桌外,在地上放一个小水盆接水。

⑤往塑料杯中加1升水。

讨论交流:(逐条出示)
(1)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会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3)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再设计一个不同坡度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想一想,和第一个实验相比,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4、汇报交流。

流水是有力量的。

当江河水由山地流到平原、湖泊、海洋时,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

大的、重的石块,被搬运的距离较小;小的、轻的石头可以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表面貌。

(投影图片)
5、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也能对地表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