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送别》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第1篇:歌曲《送别》教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2、二、导入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
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三、了解歌曲1、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1 发声练习节奏练习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3. 通过对《送别》这首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感受歌曲中的情感,理解歌曲的含义。
2. 学会歌曲中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学生如何正确把握。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如何让学生融入其中。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
2. 相关西部民歌的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西部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西部民歌产生兴趣。
2. 播放一些西部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风格。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
2. 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3. 分组学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高音部分。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即将离开家乡、亲人朋友的情景。
2. 讨论:歌曲中哪些旋律、歌词让你感受到了依依不舍的情感?3. 教师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自选一种形式(如:合唱、对唱、舞蹈等)表现《送别》这首歌曲。
2. 各组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表现奖。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西部民歌演唱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西部民歌的魅力。
2. 组织一次班级音乐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西部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让学生在歌曲《送别》中体验到依依不舍的情感,学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节奏拍打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并用歌声传达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
(2)合唱部分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的场景或朋友分别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
(2)提问学生对于离别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2、歌曲介绍(1)向学生介绍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讲述作者李叔同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2)逐句教唱歌曲旋律,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自然和连贯。
4、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变化,如开头的舒缓、中间的深情以及结尾的不舍。
(2)指导学生在演唱时通过音量、速度和语气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3)针对歌曲中的长音,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保持稳定的声音。
5、合唱练习(1)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练习自己的声部旋律。
(2)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强调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音。
6、音乐拓展(1)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送别》,如乐器演奏版、合唱版等,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如舞蹈、诗歌朗诵等。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
《送别》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送别》说课稿《送别》说课稿( 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有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惟独让学生主动参预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干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因此,学生主体参预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今天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 年。
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D 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益成熟。
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 523|47|1— |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二、说教法与学法: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索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人教版音乐七下《送别》ppt课件

歌词
•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 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问君 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 难得是欢聚,惟威尔顿童声合唱团《送别》
歌曲学唱《送别》
任咏
歌曲出处
•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国歌曲 《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 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 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 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 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 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新歌学唱
• 让我们学唱该曲
认识李叔同
•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 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 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 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 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 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 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 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送别》,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送别》,了解其背景和创作特点,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教学重点歌曲《送别》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
三、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乐谱、钢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和创作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聆听: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旋律和节奏。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5.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歌词意义。
6. 展示:学生代表上台演唱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7.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8. 拓展:教师推荐类似歌曲,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
9. 课堂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歌曲《送别》,准备下一节课的表演。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选取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民谣版、流行版等,让学生进行对比聆听,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2. 创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送别》为素材,进行创意编曲或填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七、课堂互动1. 问答环节:教师提出与歌曲《送别》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八、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与他人分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送别》这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送别》是一首描绘友情离别场景的歌曲,歌词深情动人,旋律优美动人。
2. 歌曲结构:介绍《送别》的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桥段等部分。
3. 音乐特点:分析《送别》的旋律线条、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曲谱,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程内容。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送别》,并思考友情、离别等主题。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民谣、摇滚等风格,感受不同风格下的歌曲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歌曲,表达自己对友情、离别的感悟。
3. 演出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学生登台演唱《送别》或其他自己创作的歌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如演唱、讨论等。
音乐活动《送别》教案

音乐活动《送别》教案教案标题:音乐活动《送别》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送别》的学习,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送别》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送别》的曲调和歌词。
3. 分组合作,编排并表演《送别》。
教学准备:1. 《送别》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
2. 《送别》歌词。
3. 音乐乐器(如古筝、二胡等)。
4. 分组演练的场地和道具。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和喜好,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 播放《送别》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探究:1. 介绍《送别》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如作曲家、演奏乐器等。
2. 分发《送别》的歌词,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的曲调特点,如音域、节奏、音色等。
实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或声音来演奏《送别》的主旋律。
2. 引导学生合作编排乐器演奏和歌唱的配合,注重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3. 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演奏和表演的技巧。
展示:1. 邀请各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编排的《送别》。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他们的音乐表达和合作成果。
3. 学生可以自由评论和交流,分享对音乐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音乐活动的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 鼓励学生表达对音乐活动的感悟和收获。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音乐活动中培养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1.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2. 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参与音乐演出或比赛等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分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送别》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的歌曲《大家一起来》,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的歌唱
2 通过电视剧《弘一法师》和影片《城南旧事》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 听歌曲范唱录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二学习新课
1 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1)学生朗诵歌词,要求学生用恰当的语速及气息去朗诵,表达音乐的情感
(2)请学生谈对歌曲的情感的理解并讲解李叔同及学堂乐歌
(3)再听歌曲的示范演唱
2 学习歌曲的节奏
(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4/4 X X X X X -|X X X - | X X X X X X | X - - 0 ‖
4/4 X X X X • X| X X X - | X X X X • X | X - - 0 ‖
(2)学生读节奏(用“哒”的读法),提示学生注意二分音符,符点二分音符及符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时值。
3 学习歌曲的曲调
(1)练唱歌词全体随琴练唱歌词。
先分段练习。
1-8小节作为第一部分,8-16小节作为第二部分
(2)视唱曲谱,分段唱会歌词之后,再视唱曲谱,视唱曲谱时注意音高要准确。
4 有感情的歌唱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全曲,注意二分音符及符点二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时值。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