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常识之天文地理.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 商朝时期,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
• 西周时期,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数学著作和数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 战国时期,出现了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
• 孔子提出了“天命论”,强调数学知识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
• 战国时期,数学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以测量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 汉朝时期的天文学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技术与方法
天文观测技术
• 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记录其位置和亮度
• 使用天文仪器,如水准仪、望眼镜、地动仪等
• 通过天文观测,预测天气、季节变化和自然灾害
天文观测方法
• 对后世科技发展的影响
• 对后世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后世农业、医学、军事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对后世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价值
•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成果在现代航天、导航和地理信息等
• 观测日影,确定时间和节气
• 通过观测星辰,确定地理方位和历法
• 通过观测日月食,推算日月运行规律和地球自转周期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与影响
重要成果
影响
• 制定了详细的历法,如夏历、阴历、阳历等
• 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发现了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的规律
• 对后世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影响
• 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ppt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ppt
古代文化常识
演示课件
目录
天文 地理
纪 年 纪 时
姓名字号
礼仪 制度
天文 地理 纪年 纪月 纪日 纪时 姓名字号 礼仪 制度
天文 地理
之 天文
天文 宏观印象:天圆地方,天覆于地。 具体天象:恒星定而行星动。
二十八宿(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 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斗、牛、女、虚、危、室、壁)


玄 武

(奎、娄、胃、昴mǎo 、毕、 宿 东方苍龙七宿
觜zī 、参shēn ) 西方白虎七宿
南 方
(角jiǎo 、亢、氐dī 、房、心、 尾、箕jī )



宿 (井、鬼、柳、星、张、
翼、轸)
古 诗 与
星 宿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关西 函谷关以西。又称关内。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淮左 淮水东面。
政区名
天文 地理
之 地理
九州:冀、兖yǎn 、青、 徐、杨、荆、豫、梁、 雍
纪年 纪时
之 纪年
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ū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就像眼前的这河水一样,岁月永不停息的逝去,它不会因个 人的意愿而停止。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 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 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必修五】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课件(18张PPT)

【必修五】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课件(18张PPT)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 也》)
明确: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 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明确: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 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
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古诗与星宿
1、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2、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 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3、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 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4、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 时七夕笑牵牛。”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 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 的坐标,并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 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 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 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 箕(jī)、牛、斗、女、虚、危、 室、壁、奎、娄、胃、昴 (mǎo)、毕、觜(zī)、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
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天文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天文地理”

季节变化
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讨论地球轨道和倾斜角度对 季节的影响。
Gravity and Planetary M otion
研究万有引力的作用以及它对行星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影响。
1
行星轨道
2
了解行星的椭圆轨道和轨道参数,解释
行星间的相互作用。
3
万有引力
解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探讨行星运动 和轨道的基本原理。
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科学 之一,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
学习使用望远镜和其他仪器 来观测和研究宇宙现象。
3 宇宙探索
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The Solar System
深入研究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和小天体,探索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太阳
行星
了解太阳的结构、能量产生过程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探索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特点,比较它们的大小、构 成和环境条件。
卫星
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了解其表面特征和月相
小天体
介绍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地球
Celestial Coordinates and Tim ekeeping
学习使用天球坐标系和时间测量来定位天体和记录天文现象。
1
天球坐标系
解释赤纬、赤经和黄道等概念,用于天体定位和观测。
2
星座
介绍主要星座和它们的传说,培养对星空的观察和识别能力。
3
时间测量
探究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解释日历和时区的原理。
Earth's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引起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自转
了解地球的自转速度和赤道、 极地的不同特点。

天文科普知识小学科普PPT课件

天文科普知识小学科普PPT课件

星空运转的规律
1,地球自转导致整个星空从东向西围绕我们 运转一周,恒星每小时自西向东运行 15 度,4分钟1度;
2,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每年365天 转一周(360度)每天约移动1度, 这导致恒星每天大约提前4分钟升出 地平线,或者过中天。
黄道十二宫和 “ 星座文化”
星座能决定人的性格和命运吗?
利用三角视差法测定了大约7千颗较近 的恒星的距离,绝大多数恒星距离太遥远, 它们的视差位移小于0.001角秒,根本测量 不出这样的小角度。
2.6 恒星的星等和光度
视星等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希帕恰斯首先用肉眼估计了
星的亮度,按明暗程度分成6等级:
眼睛看起来最为明亮:1等星 看起来比1等星稍暗一些:2等星 再暗一些的:3等星,依此类推 眼睛刚能看到的:6等星 星的亮度越大,星等越小 肉眼能见到的约有6000颗恒星
仙女星系: 220万光年 远距离星系:几亿光年~上百亿光年
星座和恒星名字
希腊人:分成48个星座, 主要是北天的恒星
1928年,沿用了很多希腊人起的名字 各个星座大小不同,星数差别很大
千亿颗恒星如何取名
• 我国古代给一些亮星起的名字 天狼、北斗、大角、牛郎、织女、造父
• 国际命名方法: 不能重名又要便于记忆 姓:星座名 名:该星座中的星以亮度排队 以希腊字母α,β,γ… 例如:小熊座α(北极星)
视星等的科学性 1850年,普森注意到,星等和亮度有一定的关
系: 星等按等差级数增加 亮度按等比级数减小 1等星比6等星大约亮100倍 相邻2个星等的亮度差2.512倍
取零星等的亮度(E)为单位 普森公式:m=-2.5×lgE
绝对星等
视星等不是恒星真实发光能力,有的星发光强度 大,可看起来暗(距离远),可有的星发光强度不大, 但看起来亮(距离近)。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地理常识与天文历法+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地理常识与天文历法+

六、历法(纪月法)
序数纪月法:用数字来记载月份,将月份分为十二份,分别是一 月、二月、三月等。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 上特定的“建”字。如“建亥”为农历十月,“建子”为 农历十一月。
六、历法(纪月法)
时节纪月法: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如《古 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懦。”“孟冬”指农 历十月。
县: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两京历史上
二、政区名(其他)
“两京”:历史上有多种所指:东汉至隋唐时期,两京为东京洛阳 和西京长安;宋代两京为开封府和河南府;明代两京为顺天府和应 天府。
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现代泛指首都。“京”单用时,可指国都。 “师”京师 单用时,不可指国都。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汉时指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等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朔”,泛指北方。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 称“百越”,也叫“百粤”。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链接教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
一、地区名
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 蛮、北狄。
五、天文(星宿传说)
东曦:指日神东君。古代传说,日神乘着六龙驾驭的车。 链接教材: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必修下册《促织》)
天狼星:星名。古人认为此星主侵掠。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 女牵牛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五、天文(星宿传说)
银河:又名“银汉、天汉、天河”,是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灰白色的银 河 光带,由大量的恒星构成。
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 后多用年号纪年。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_天文科普讲座PPT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_天文科普讲座PPT
耗资7.3亿人民币,射电望远镜是接收天体射出的无线电波的望远镜。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于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发射的中国 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 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 究院研制。
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 所以东方红一号设计的工 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 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
地 动 仪
浑天仪
约1900前,提出“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
•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 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 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 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 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 先河
• 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 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 。
和冬至的日期,划分四季。 • 约2600年前,中国已确定一年有365.25日。 • 约2200年前,中国确立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
“盖天说”。
盖天说(天圆地方说)
盖天说认为:
• 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 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 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 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 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
1976年吉林陨石雨
1号陨石1.7吨居世界之首
2002年中国张大庆和日本池谷薰发现池谷-张彗星
2003我国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器
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1号”探月卫 星
主要任务有:1、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 2、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3、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1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1

日食甲骨
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当月球在绕 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 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 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 当日食发生时,本来光芒四射的太阳会突然变得 暗淡无光,成为一个暗黑的圆面,星星却出现在白日 的天空,这样的奇特景象,对于不了解其原因的古人 来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成为了中国先民们 重点观测的天象。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 有关于日食的记载。《书经· 胤征篇》记载:“乃季 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 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 惊慌失措的场面。《诗经· 小雅》中还以诗歌的形式 记载着发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 之”。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 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 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 1%。 日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是世界上较 早发现日食周期的国家之一。西汉末年刘歆总结出一 种周期,认为135个月中要发生23次日食。大约从公 元三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 了唐代对于日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准确了。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 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 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 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好象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 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 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 《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 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 早记录。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每76年出现一次,从 鲁文公十四年开始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 雷彗星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录。如 《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 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段记 载的年、月、日数,位置和近代科学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 战国时代,我国对彗星的观测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有画着各种形态的彗星图29幅, 这些彗星的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弯,条数也不 等,彗星的头部有的是一个圆圈或圆点,有的是圆圈中心还 有一个小圆点或者圆圈,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彗星 的不同形态,其观测的精确程度就今天来看,也是有科学价 值的。关于彗尾的成因,中国也较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解释, 《晋书· 天文志》记载:“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 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 或长或短……”。而欧洲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一直误认为彗星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 是大气中的一种燃烧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