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与急性脑梗难兄难弟
心梗和脑梗的区别

心梗和脑梗的区别许多人到现在还是分不清何为心梗何为脑梗。
简单来说心梗为心血管的堵塞而脑梗则为脑血管的堵塞。
虽然心梗和脑梗的发病原理、危险因素、临床特点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病变部位、发作前兆、确诊指标还是有一定上的区别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心梗和脑梗的具体区别。
★一、发病部位不同1)脑梗是由于主颈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椎-基底动脉这两条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血管发生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脑部发生一系列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2)心梗是由于主动脉窦的中等大小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二、发作前兆不同1)脑梗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前兆,表现为突发的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累及后循环还可出现走路不稳、意识丧失等,但症状于24小时内恢复,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明确的梗塞灶。
2)心梗前常出现心绞痛,既往心绞痛的病人会出现心绞痛性质的改变,比如胸痛持续时间延长,诱发胸痛的活动耐量降低,发作较前频繁,既往可缓解的方式当前不能缓解等。
★三、确诊指标不同1)脑梗的典型临床表现为:①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外侧核及内侧纵束受损);②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三叉神经脊髓束及核受累);③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提升不能、声带瘫痪和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受损);④同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损害);⑤对侧躯体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侧束受累)。
2)心梗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胸痛、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表现,心梗诊断的标准是:①首位诊断条件:心脏标志物(首选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梗证据之一;②a、心肌缺血症状;③b、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进展变化;④c、心电图缺血改变(ST段抬高或者压低);⑤d、冠状动脉介入证实(eg冠脉造影证实)。
动静脉血栓

动静脉血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者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但抗凝都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抗凝治疗通过药物降低凝血因子浓度或阻止其激活,从而降低血液凝固性或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或阻止血栓发展。
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阿加曲斑、Hirudins等)、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香豆素类、华法令、新抗凝等)、戊聚糖钠等。
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1.动脉血栓的抗凝治疗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
新生儿血管壁光滑而通畅,自童年起,动脉管壁内逐渐形成富含脂质和纤维组织的局灶性斑块。
粥样硬化早期并不影响血流,但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则可活化血小板、形成动脉血栓,导致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形成上具有不可预知性,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同时辅以抗凝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均应给予肝素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因其抗栓效果优于普通肝素,并且不需监测凝血指标,但溶栓或PCI 治疗的患者仍推荐普通肝素。
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的作用很小,主要用于大面积前壁心梗、严重心力衰竭、存在心脏血栓或血栓栓塞病史的高危患者。
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应立即接受普通肝素全身抗凝治疗,随后长期服用华法林预防;但慢性肢体缺血、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除抗血小板治疗外,不推荐任何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应首选华法林,因其预防卒中的作用明显高于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不推荐肝素治疗。
2.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静脉血栓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
这是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流速较慢,很容易形成血栓。
口服避孕药、外科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慢性心衰、长期卧床、存在易患血栓体质等人群好发。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早期相对不稳定,可脱落引发肺栓塞,治疗上应首选抗凝药物。
治疗心梗、脑梗——98字真言!

治疗心梗、脑梗——98字真言!
心梗脑梗患者要牢记这98个字,不要相信各种谣言。
1. 心梗脑梗很危险,尽快救治是关键:怀疑急性心梗或脑梗后,一定要尽快到医院诊治,不要拖延,否则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我们有句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大脑”。
如果心梗、脑梗刚发生就到医院紧急救治,完全有可能避免大量的心肌或者脑组织坏死,因此越快越好!
2. 出院以后别大意,坚持吃药常锻炼:经过紧急救治,病情趋于平稳后,患者就要回家继续治疗。
回家后一定按照医生要求长期坚持药物治疗,切勿自行停药,否则会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医生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锻炼,这样有助于稳定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3. 心梗脑梗易复发,不可松懈每一天:这两种疾病都有可能复发,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的预防措施。
4. 血压血脂控制好,一定远离酒和烟: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大量饮酒不仅是导致心梗脑梗的重要原因,还可以显著增加心梗、脑梗复发的风险,所以要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5.心梗脑梗难根治,遵从医嘱保平安:这些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治疗,一定要遵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不能擅自停药。
6. 不信偏方与野药,江湖骗子太多见:常有一些人鼓吹某某康、某某灵、某某宁等能够根治心梗脑梗,这都是骗人钱财的,千万不要相信,更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祖传秘方,以免耽误病情。
7. 科学预防科学治,必能益寿又延年:科学防病治病是益寿延年的可靠措施。
心梗脑梗的治疗方法

心梗脑梗的治疗方法心梗和脑梗都是属于缺血性卒中的一种,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死亡,而脑梗是由于脑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组织缺血和坏死。
治疗心梗和脑梗的目标是恢复和维持供血,减少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并预防再发。
以下是治疗心梗和脑梗的常用方法:1. 急救治疗:在发生心梗或脑梗时需要立即进行急救,包括呼叫急救车、保持患者平卧、进行心肺复苏等。
早期急救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
2. 血管通路重建:对于心梗患者,可以通过类似导管的手术方法,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来重建冠状动脉的通路,恢复心肌的供血。
对于脑梗患者,可以通过血管成形术或栓子取出术来重建脑动脉的通畅。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梗和脑梗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血脂调节药物、降压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冠状动脉或脑血管的阻塞。
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液凝结,减少血栓的形成。
血脂调节药物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降压药物可以控制血压,减少心脏或脑血管的负担。
4. 心理护理:心梗和脑梗患者常常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5. 康复治疗:心梗和脑梗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功能障碍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6. 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心梗和脑梗患者需要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包括减少高脂肪、高盐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适当锻炼身体等。
7. 高危因素治疗:心梗和脑梗患者常常存在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需要积极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控制。
控制高危因素可以减少再发的风险。
总的来说,治疗心梗和脑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并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心梗脑梗的治疗方法

心梗脑梗的治疗方法心梗和脑梗是两种不同部位的血管阻塞导致的缺血性疾病,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分别介绍心梗和脑梗的常见治疗方法。
一、心梗的治疗方法心梗(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病症。
心梗的治疗方法包括急性期治疗和后续的长期治疗。
1. 急性期治疗:心梗发生后,需要尽早采取紧急治疗,以缓解心肌缺血坏死的程度。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会进行血流重建治疗,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溶栓和介入治疗(冠脉造影、支架植入等)。
- 药物溶栓治疗:药物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简便、经济的特点。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 冠脉介入治疗: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合并严重狭窄、心电图ST段抬高等,可选择紧急进行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以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2. 长期治疗:心梗发生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以预防再发和进展。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是预防心梗再发的常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脂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
-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心梗再发和进展的重要措施。
包括戒烟、限制盐摄入、饮食健康、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二、脑梗的治疗方法脑梗(脑卒中)是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缺血的疾病。
脑梗的治疗方法包括急性期治疗和后续的康复治疗。
1. 急性期治疗:脑梗发生后需要紧急处理,以保护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尽早进行静脉溶栓可提高患者预后。
- 机械取栓治疗:对于一些适应证的患者,可选择经血管内机械方法(如血栓抽吸术、血栓碎裂术)恢复血流。
- 对症治疗:脑梗后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高血压、抽搐、脑水肿等,需要针对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2. 康复治疗:脑梗发生后的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
心梗脑梗科普知识

心梗脑梗科普知识心梗和脑梗是两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梗和脑梗的定义、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心梗1. 定义心梗指心肌缺血或缺氧引发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坏死性损伤。
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或阻塞。
2. 症状心梗的典型症状为胸痛,呈紧束、闷痛、剧烈不适感,通常在胸骨后部或左侧、前侧部位。
疼痛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背部等放射,有时伴有冷汗、恶心、呕吐、失眠、烦躁等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低血压、猝死等危险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3. 原因冠状动脉硬化是心梗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
冠状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病变,会导致动脉壁增厚、斑块形成、血管通路变窄或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4. 预防和治疗预防心梗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戒烟减酒、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
如果发生心梗,应立即就医,进行急救和治疗。
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剂、血栓溶解剂、血管内支架等。
二、脑梗脑梗是指脑部血管发生痉挛、血栓形成或动脉壁破裂等原因导致脑缺血和脑细胞死亡。
脑梗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其中缺血性占大多数,是造成中风的主要原因。
脑梗的典型症状有脑卒中、瘫痪、言语困难、头痛、眩晕、失明等。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肢体、脸部或半边身体瘫痪,言语和理解能力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预防脑梗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如保持健康的饮食、戒烟减酒、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
治疗方案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开颅手术或介入治疗清除血栓。
三、结语心梗和脑梗是两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该立即就医,及时救治,以避免危及生命。
一例急性心梗合并脑梗患者的病例分析

6
初始用药方案
病例分析
用药目的 药物名称
给药剂量及方法
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肠溶片
口服,100mg,1/日
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输液,100mL
抗凝
依诺肝素钠注射液
皮下注射,40mg,1/日
扩冠
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NS 静脉输液,30mg,1/日
抑酸保胃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NS 静脉输液,40mg,1/日
特异性治疗
➢ 改善脑血循环
✓ 溶栓 ✓ 抗血小板 ✓ 抗凝 ✓ 降纤 ✓ 扩容 ✓ 扩张血管
➢ 神经保护 ➢ 其他疗法 ➢ 中医中药
急性期并发症
➢ 脑水肿 ➢ 颅内压增高 ➢ 出血 ➢ 癫痫 ➢ 吞咽困难 ➢ 肺炎 ➢ 深静脉血栓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4
患者信息:男,60岁。
病例分析
发病机制 治疗
2
脑梗死发病机制
疾病简介
高血糖 高血压 高血脂
附壁血栓 及粥样硬 化斑块
微栓子
血流
阻塞 小血管
缺 血 症 状
血管狭窄
血管痉挛
脑梗死
脑组织缺血、 缺氧导致软
化坏死
症 状 缓 解
血液成 分改变
血流动力 学改变
3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疾病简介
一般处理
➢ 吸氧与呼吸 支持
➢ 心脏监测 ➢ 体温控制 ➢ 血压控制 ➢ 血糖控制 ➢ 营养支持
(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 等抗血小板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4
脑梗的抗血小板治疗
病例分析
(1)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 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复发。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李彩华;周艺;卢剑华;梁国新【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年(卷),期】2005(000)139【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近6年收治该病例共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中9例符合溶栓条件进行溶栓治疗。
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死中广泛前壁5例。
下壁3例.前问壁2例。
前壁1例。
AMI发病后出现房颤5例。
心功能不全4例.心源性休克3例.室壁瘤形成2例。
从中可见.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房颤.室壁瘤等易产生心脏附壁血栓形成而脱落致急性脑梗死。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源性休克也是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9例病例符合溶栓条件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完全恢复及基本恢复4例占44%,有效3例,无效2例。
结论:早期血管再通,防治室壁瘤,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抗凝治疗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
有效的。
关键词心肌梗死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总页数】2页(P10-11)【作者】李彩华;周艺;卢剑华;梁国新【作者单位】广东顺德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28300;广东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52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一例 [J], 云霞;武力勇;姚黎清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J], 杨丽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J], 王娉娉4.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受损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郑高暑;周晓东;计光;单培仁;李晟;周浩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J], 刘鸿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08-02分享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缺血性卒中为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缺血性卒中可与AMI同时或相继发生。
二者有着许多共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过程也相似,常常同时罹患。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AMI患者存活率显著提高,其并发卒中的发生率和风险的资料有限。
由于缺乏远期自然病程的可靠资料,因此最佳的治疗方案尚未确定。
现就AMI后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AMI后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脑梗死是AMI最常见的心脏外并发症。
AMI后卒中发生率的报道较少,也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以往研究显示,AMI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约为1.1%~2.0%,约1.5%的AMI患者在住院早期发生卒中,且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1项汇总分析和1项大样本临床研究显示,AMI发病后1个月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2%,1年内的发生率为2%~2.14%。
在无症状心肌梗死(尤其是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可能是急性心肌损害的最初症状。
多数继发性脑栓塞发生在AMI后数天或数周内,其风险约在AMI发病后3~6个月内恢复至基线水平。
美国的一项长达22年的研究显示,AMI发病后30 d内卒中的平均发病率为22.6/1000,是正常人群的44倍之多;第31天至1年内的卒中发病率为1.6/1000,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但3年内仍为正常人群的2-3倍,3年后降至正常人群水平。
心肌梗死后卒中会显著增高AMI患者的死亡风险,住院初期并发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其他AMI患者。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Killip 分级和既往卒中史均与AMI后卒中相关,而肌酸激酶峰值水平、Q波改变和ST段抬高与AMI后卒中无关。
多变量分析显示,AMI后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优势比(oddsratio,OR)1.0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1.05 ]、既往卒中史(OR 2.07,95% CI1.44~2.97])、糖尿病(OR1.68,95% CI1.27~2.20]),而有关心肌梗死面积、部位和严重程度与AMI后卒中相关性的研究结论却不一致。
全身炎症反应同样会增高AMI并发脑梗死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在AMI出院患者中,卒中发病与慢性心房颤动、高龄、既往心肌梗死史、前壁梗死、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4倍以上、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既往卒中史有关。
并发慢性心房颤动的AMI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为对照组的5倍。
AMI后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学机制AMI的发病部位与卒中AMI后脑栓塞的总体风险约为1%-6%,其中以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风险最高,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1%。
国外研究显示,76%的AMI后缺血性卒中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该区存在主动脉弓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当发生前壁心肌梗死尤其是病变位于左侧时,病理反射经主动脉弓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传导至颅内延髓孤束核,引起颅内血管持续性痉挛,进而造成脑组织缺氧水肿和血流减慢,在此过程中易于发生血栓形成。
心内附壁血栓形成和脱落栓塞反映了急性心肌损伤和心脏的不稳定性。
栓塞常继发于心室功能障碍、心室内血栓形成或凝血级联反应。
附壁血栓形成与AMI后心室重塑有关,如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室壁瘤、室间隔缺损、心房颤动、陈旧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等。
AMI后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使心脏不同部位起搏节律点自律性增强。
心房颤动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是形成左心室附壁血栓的主要因素。
Bilge等认为,即使AMI发病后仍然维持窦性心律,也有附壁血栓形成的可能。
这种附壁血栓(即室壁瘤)多发生于心尖部,真性室壁瘤的发生率占心肌梗死的22% 。
附壁血栓脱落和室壁瘤破裂即可导致栓塞。
Kelly等的研究表明,心内血栓形成和脱落是AMI后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年Vaitkus和Barnathan进行的汇总分析也支持此观点。
约3%的AMI患者在发病4周内发生脑栓塞,为心源性脑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占所有心源性栓塞的15%。
既往研究表明,无心肌梗死史的患者左心室附壁血栓发生率为1.5%,而有心肌梗死史者高达28%-34%。
附壁血栓形成和脱落在多年以前已被认识和论证,但这仅仅是多个易患因素中的一个。
动脉粥样硬化与低灌注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表面变得粗糙,斑块性质松散和溃疡形成是心、脑相继或同时出现梗死的重要机制。
一些患者在AMI后发生卒中并非源自心源性栓塞,而是动脉一动脉栓塞所致。
除作为栓子来源之外,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还会造成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低灌注进而引起缺血。
这种低灌注能加重栓塞造成的损害效应,灌注相对正常的患者在栓塞后可能无症状,而低血流状态的患者则因灌注不能迅速恢复而出现症状。
AMI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心功能不全,进而在原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发生脑缺血和灌注不足,若血管壁存在易损斑块,则在AMI后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动脉源性脑栓塞。
一项汇总分析显示,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低以及心力衰竭等事件可造成脑血流灌注不足,是心肌梗死后卒中的危险因素。
AMI(尤其是下壁和右心室心肌梗死)可因疼痛、大量出汗、恶心呕吐等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和血容量不足,进而减少心输出量。
在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对血压影响较大,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药和吗啡等均可导致血压下降。
血管再通术也可诱发一过性心功能下降,以迷走神经调节占主导,造成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和血流缓慢。
上述因素均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同时合并上述多种危险因素的AMI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风险显著增高。
AMI的治疗与卒中在AMI急性期,血压的监测和合理控制极为重要,应注意防止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
对于合并低血压(<110/70 mm Hg,1mm Hg=0.133 kPa)的AMI患者,为防止并发缺血性卒中,可应用小剂量升压药改善脑血液循环和提高脑灌注压。
将收缩压维持在140~150 mm Hg并不会引起神经功能损害,而且对心脏功能影响最小。
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于挽救濒死心肌和缩小梗死面积有益,并可增加外周供血,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和防止室壁瘤形成。
符合条件的患者应积极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以及时纠正低灌注、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心脏各种功能的恢复,进而保证脑血流供应。
但是,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附壁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否应接受溶栓和有创性治疗仍有争议,因为附壁血栓在溶栓或有创性治疗后有可能脱落导致脑栓塞。
AMI患者心内附壁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45.0%,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心室内血栓形成,并可预防梗死进一步发展、再梗死和缺血性卒中。
对于AMI患者而言,延长抗凝时间可使3年内卒中发病风险降低40%,但出血风险相对增高。
2008年ACC/AHA/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建议,对于AMI后伴有左心室功能障碍、广泛心室壁运动障碍或有证据显示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至少给予抗凝治疗3个月。
对于有抗凝治疗禁忌证的AMI 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也明确有效,可显著降低住院期间的卒中发生率。
AMI后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AMI后卒中的表现与普通卒中并无明显差异。
如果AMI与脑梗死同时或相继发生,由于前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出现头晕、一过性晕厥、恶心、呕吐、呃逆、肩手综合征等表现,有时不易与脑干卒中相鉴别。
影像学检查可明确AMI后脑梗死的诊断。
对于栓塞机制所致脑梗死,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室内血栓或附壁血栓,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附壁血栓的检出率优于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尤其是对左心房结构的显示,可预测其并发栓塞的风险。
栓塞性病灶常为多发性,依栓子大小、血管状态和血流速度的不同,梗死灶大小不一(图1A);由于栓子易于碎裂而使血管再通以及因心肌梗死后常常进行抗栓治疗,因此出血性梗死较为多见(图1B)。
AMI后过度降压、脱水或合并心源性休克可导致脑低灌注,从而在原有脑动脉狭窄基础上造成分水岭梗死,可表现为前、后分水岭和皮质下分水岭梗死(图1C)。
如病情允许,可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和部位,也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及追踪血流中的微栓子信号。
AMI后血液黏滞度增高和炎性介质分泌增多,可导致原有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的原位血栓形成,可累及前、后循环,但以颈内动脉系统多见,且多呈进展性,预后通常较差。
图1 AMI后卒中的影像学表现A:心源性卒中的多发性梗死病灶;B:心源性卒中抗凝治疗后的出血性转化:C:分水岭梗死AMI后缺血性卒中的防治AMI与卒中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在治疗AMI的同时应重视卒中的预防。
控制AMI并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合理控制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调控血脂、血糖等;积极治疗心脏疾病,包括抗栓、控制心室率、转复心律、改善心功能。
一旦发生脑梗死,应注意兼顾脑部并发症和原发病的治疗,在治疗脑梗死时应注意对AMI 治疗的影响。
此外,控制发热、感染等其他并发症也很重要。
结语AMI后一旦并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通常更差,其病死率高于单纯AMI患者的2倍,6个月内的病死率高达27% 。
因此,应重视AMI患者的卒中预防。
不过,目前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较少,更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