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
表 1 示 女性 、 龄 、 壁心肌 梗死 、 诊 时间 > 显 高 前 就 6 h的 患 者
A I M 近期预后受 上述多因素的影响 , 加强康复期护 理改 善患者近期预后尤其显得 重要 。康 复护理 程序贯 穿于整 个
期预后 受多因素影响 , 可通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控制危险 因素、 强康复期护理改善预后 , 高生活质 量。 加 提
【 关键词 】 急性心肌梗死
近期预后
影 响因素
康复护理
d i1 .9 9 ji n 17 —32 2 1 .20 8 o :0 36 /.s . 6 1 3 X.0 1 1 .3 s
现代 医院 2 1 0 1年 1 第 1 2月 1卷第 1 2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e H silD c2 1 o 1 o1 d m opt e 0 1V l 1N 2 a
吸烟、 高脂血 症可 能是 影响 A 预后 的独立 危险 因素 MI
( 0 0 ) 见表 2 P< . 1 , 。
7 4
现代 医院 2 1 0 1年 1 第 1 2月 1卷第 1 2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enH sil e 0 1V l 1N 2 d r opt c2 1 o o1 aD 1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者 近 期 预 后 影 响 因素 分 析 及康 复 护 理
吴静 霞 刘 惠玲
8 3 岁 。高血压 2 2例 , .) 1 合并 高脂 血症 19例 , 7 合并 高尿 酸
血症 5 , 4例 合并糖 尿病 9 2例 , 吸烟史 8 5例 , 肥胖 9 3例 , 有 家族史 6 。A 诊 断标 准符合 20 7例 MI 0 2年 中华 医学 会心 血
管 病 学 分 会 制 定 的心 肌 梗 死 诊 断 指南 。

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价策略(全文)

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价策略(全文)

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价策略缺血半暗带是组织学定义,其金标准最早源于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但其在急诊状态下可操作性欠佳。

影像学是目前显示缺血半暗带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临床治疗前的影像学评估可将梗死核心脑组织和缺血半暗带分离,计算二者的体积和比例,从而利用组织窗筛选能够从再灌注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并预估其风险和预后。

1.缺血半暗带影像学评估模式的提出与发展缺血半暗带的大小由缺血时间和梗死速度决定,但传统的时间窗仅关注缺血时间,而梗死速度的个体差异性极大,很难对其个体化进行精确评价。

组织窗通过影像学和临床症状评价患者是否有足够的缺血半暗带,绕开了评价梗死速度的困难,直接关注可能由于缺血时间和梗死速度导致的最终结果,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和诊治,更加符合梗死后脑组织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

对于缺血半暗带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在不断成熟和完善,评估结果越来越接近真实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CT和MR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经典的缺血半暗带评估逐渐被“不匹配”所替代。

虽然基于CT或MR成像上的“不匹配”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定义的金标准组织学缺血半暗带并不完全等同,但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已使二者的吻合度越来越高。

CT和MR检查简单易行,且普及率高,因此,临床工作中已基本采用影像学上的“不匹配”或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的“不匹配”来取代组织学的缺血半暗带,以及通过计算半暗带组织与梗死核心体积的比值,进行再灌注治疗前的风险评估和临床预后的预测。

“不匹配”是一个差值,基于影像学上的“不匹配”,需要定义梗死核心区和低灌注缺血区的范围;基于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的“不匹配”,其前提也需确定梗死核心区的大小。

头部CT和MR的多模式、多参数成像,使梗死核心有了多种判定方法,后处理软件和人工智能后处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对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评估从定性逐渐发展为精准定量模式。

2.基于影像学“不匹配”的评价方法2.1CT模式CT对组织密度的分辨率最高,对脑血管疾病的病灶较敏感。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与评价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与评价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与评价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欧洲卒中评分(ESS)及缺血区域脑血流量。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ESS评分及缺血区域脑血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给药治疗有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缺血区脑血流量。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梗死;脑血流量【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157-01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卒中类型之一,是指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或斑块脱落等因素导致脑部供血突然中断,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病变、坏死[1]。

临床常采用溶栓、改善微循环等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为新型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其活性成分dl-3-正丁基苯酞能够通过血脑屏障阻断急性脑梗死中多个病理环节[2-3]。

本研究旨在观察丁苯酞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

实验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32±7.02)岁;发病至治疗平均用时(10.17±1.64)h。

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17±7.33)岁;发病至治疗平均用时(9.98±1.58)h。

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予吸氧、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及颅内水肿、改善血液循环等对症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预测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预后评估指标是医生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用来评估患者康复情况以及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工具,因此,探究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十分有意义。

血浆生化标志物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有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谷丙转氨酶、心肌酸性蛋白酶等。

研究发现,动态监测血浆生化标志物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病情,提前发现患者是否会出现心脏功能异常,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能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其预测作用更加准确。

超声心动图是另一个重要的试验检查手段。

它可以提供关于心功能和心脏瓣膜运动情况的信息,诊断心肌梗死以及确定危象的程度。

通过超声心动图,医生可以确定患者心脏大部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能否恢复到正常状态。

应用再灌注技术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最新研究指出心肌灌注指数、灌注皮层级别等指标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心肌再灌注的质量和效果,进而预测患者的预后。

同时,再灌注技术还可以用于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及其对心肌灌注的影响,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指标也常常被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评估,例如动态血压监测、呼吸衰竭程度、肺泡氧分压、肺动脉楔压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指标是医生进行治疗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实践中要灵活运用,选择多种指标进行评估。

不仅能更好地预测患者的康复情况,还可以为治疗提供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风险。

血清NSE和S—100B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NSE和S—100B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 明治疗有 效可能 向好 的方 A1 表 面进一步转化 , 而对 一些 经治 疗后 临床 表现 不见好 转 , 同时 发现 C 1 9呈 动态增高 , 提示疗 效较 差 , 情很 可能进 A 9— 则 病

步恶化 。本 文 C A在消化道恶 性肿瘤 中阳性率在 4 .% E 47

5 . %之间 , 异性 不高 , 经观 察发 现其 浓度高 低 与癌 75 特 但
症的早 中晚期 有关 , 越到 晚期 C A值 越 高 , 以可作为 病情 E 所 的监测和预后 的指标 。血清 C 15迄今为 止是 用于监 测卵 A2 巢癌病人治疗效果 、 观察 疾病 发展 的最 重要指 标 , 但本 文显 示 , 消化系肿瘤患者 中 , 在 血清 C 2 A15含量 高于正 常组 和 良 性病变组 , 各类消化 系肿瘤 患者血 清 C 15含量 均升高 , A2 肝 癌组升高最显著 ( O . 2 15±17 8 U L 6 . %) 在用 于肝癌 2 . K / ,3 2 , 的鉴别 诊 断 中 , 尚需排 除肝 硬 变 ( 5 2 3 . 6±2 .0 U L 3 . 3 5 K / ,0 0 ) % 。从表 1 可见 ,A15等肿瘤 相关抗 原在 一些 良性疾病 C 2 中可有一过性升高 , 但浓度仅为低 、 中度升高 , 见消 化道恶 并
张宁宇
王美媛
王海香
1 1 1 患者组 ..
5 ( 3 女 2 ) 性脑梗死 病例 均系本 7例 男 4, 3 急
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 院患者 , 平均年龄 ( 02± . ) , 断 6 . 87 岁 诊
均符合第 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 的脑梗死诊断标 准乜 , 有 】所 患 者入 院 7 h内行头颅 c 2 T或 MR , I证实 元肿 瘤、 感染 、 元 无 心、 、 肝 肾疾病及其 它免疫性 疾病 。并 按 P L IIO公式计 U LCN 算梗死灶体积将其分为大、 小型 , 中、 其中小梗死灶 2 例 ( 3 < 5 m ) 中梗 死 灶 2 a r 3, 0例 ( 5—1皿n) 大梗 死 灶 1 0 3, 4例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1.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心肌缺血引起的严重疾病,具有急性发作、高死亡率的特点。

护理干预在AMI患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针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AMI患者的医疗记录和护理措施,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并评估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对患者的效果。

3. 案例分析和结果呈现3.1 患者1:男性,55岁,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实施规范的护理干预,包括氧疗、镇痛、药物治疗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继续定期随访。

结果显示,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2 患者2:女性,65岁,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实施规范的护理干预,未及时给予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药物治疗。

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最终导致死亡。

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的不及时和不全面直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4. 结论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定期随访和提供必要的护理干预手段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对护理措施的理解和配合程度,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总结而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护理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并在临床实践中推广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为AMI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BNP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预后评价

BNP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预后评价
细胞 自身消化 。
[ 1 ] 王吉耀 , 廖 二元 , 胡 品津 , 等. 内科 学【 M ]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5: 5 3 0 —5 3 1 、 1 0 0 9— 1 0 1 2 .
本组 资料 显示 : 高脂血症 性急性 胰腺炎发 病时血 、 尿 淀粉 酶并未显 著升高 , 甚至在正 常值范 围内 , 可能与甘油 三酯升高 使淀粉酶 抑制物升高有关 『 1 ] , 这 种非脂类 抑制 因子还能通过 肾 脏进入尿液 , 抑制尿淀粉酶的活性 。 但血甘油三酯显著升高 , 因 此甘油三酯水 平及胰腺 C T影像学改变 ,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
者5 5例 , 侧壁心肌梗死者 1 5 例。 K i l l i p心功能分级 : I 级4 O例 , Ⅱ级 3 6 例, Ⅲ级 2 4例 , Ⅳ级 1 0例。
( P < O . 0 5 ) ; 血浆 B NP水平升 高, L VE F分值 降低 , 呈明显负相 关
性( P < 0 . 0 5 ) ; 存 活组 的 B NP水平 明显 低 于死 亡 组 。 结 论 初 发
参照美国心脏病学会 / 美国心脏学会( A C C / A H A ) ( 1 9 9 9 ) 关于 急性心肌梗 死 的诊断标准 , 患者符 合缺血性 胸痛病史 、 心 肌坏 死血清标 志物动态改变及 心电 图动 态改变其 中两项标准 即可 诊断为急性心肌梗 死。排除有心 、 脑、 。 肾等严重基础疾病 , 既往
见诱 因, 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趋势 , 临床常被忽略 。 具有发病时 血、 尿淀粉酶不显 著升高 , 而甘油三酯显著 升高的特点 , 诊断上
有赖 于甘油三酯水平及胰腺 C T影像学检查 。
参考文献 Leabharlann 加, 游离脂肪 酸通过细胞膜脂 质过氧 化反应 , 对 细胞膜起 毒性 作用 , 造成胰腺腺泡 细胞 损伤 ; 同时激 活胰 蛋 白酶原 , 引起 腺泡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第1篇:刍议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在临床极为常见,其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一旦患病便随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

若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不仅提高了该病风险系数,还提升了治疗难度,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有一定影响[2]。

而有临床研究证明,循征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占重要地位[3]。

为证明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9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近两年收集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刍议,按照患者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效果组。

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0.4±4.6)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5.3±2.1)年。

效果组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0.2±4.3)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5.4±2.2)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方法对照组护理方式为常规基础护理;效果组护理方式为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实施循症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心理、饮食和康复训练护理。

首先为心理护理:患者住院后,积极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医护人员应表现出热情主动的状态;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烦躁和紧张等负面心理,若情绪变化幅度太大可能导致血压上升,这时相关护理人员应表现出冷静的一面,让患者感受到真诚和热情,同时耐心积极与患者交流,尽可能缓解和稳定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合理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其次是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實际情况和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一套科学性的饮食方案;提高患者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最好保证食物呈半流质状;禁止食用一些高热量和高脂肪的刺激性食物,防止患者血压反复上升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后评价。

方法将收集的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组)患者的临床预后与23例单纯脑梗死(B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的临床愈后。

结果结果显示与单纯AIS组比,合并AMI组患者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P<0.01)。

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AIS合并AMI可作为AIS短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住院后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

标签:急性脑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
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oke,AIS)是各种原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2],其常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基本相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住我院的13例单纯脑梗死,经颅脑CT确诊;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3例,经颅脑CT 确诊脑梗死,心电图证实典型坏死性Q波、ST段成弓背向上性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TnI、CK-MB)明显升高。

入选病例已除外发病前有心脏病、糖尿病史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患者发病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患者入院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尼莫地平,静点脑苷肌肽注射液、谷红注射液保护神经、活血化瘀等治疗。

观察A组与B组发病4w时病情转归情况,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AIS与AMI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疾病,两者均是临床急症和常见病,患者因急性脑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心脏损害被称为脑心综合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62%~90%[3]。

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较单纯脑梗死组临床预后显著不良,两组在临床转归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证明脑心双重梗死带来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差的临床预后。

研究表明,当急性脑血管病时,脑对心脏的控制与调节会发生紊乱,常使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心肌自律性和心肌异位起博的增加,造成心肌损害,复极化障碍。

急性脑血管病后的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醛固酮分泌异常,使心肌损害;急性脑血管病变者的心肌损害也可由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4]。

同时因脑梗死与心肌梗死有共同的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因此发生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高。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好发人群,应积极控制发病危险因素,一旦发现合并双重梗死,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治疗以改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0-190.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0-257.
[3]李光布,孙成珍,牛绍利.心脑卒中并存60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24.
[4]Mahmut,Akpek,Omer,et al. Acute Effects of Intracoronary Tirofiban on No-Reflow Phenomena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ngiology,2015,66(6).
[5]Taniyama,Y,,Ito,H,Morishita,R,Ogihara,T . Potential of microvascular reperfusion with adjunctive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its impact on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Drugs,2001,61(4).
[6]田海明,张君良.临床心血管病综合征[M].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5-236.编辑/倪冰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