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肿瘤影像诊断
脑部肿瘤的影像诊断 ppt课件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3) 脑实质:(图)分三部分 大脑(额、颞、顶、枕叶)、小脑、脑干 *基底节:(为脑出血好发部位)(图) 尾状核 豆状核 内囊 苍白球(可钙化)
基底节
壳核
丘脑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4)脑室系统:(图) 双侧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 侧脑室分为体部、三角区和前、后、 下角 脑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
ppt课件 15
2、脑CT:病变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 征象 1)直接征象:主要看密度(还有其他-略) 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图)出血、钙化 等密度(图)软组织 低密度(图)水、气、坏死 混杂密度(图)以上各种混合存在
ppt课件
16
ppt课件
17
增强: 均匀强化(图) 不均匀强化 环形强化 不强化 2) 间接征象: 占位效应、脑萎缩、脑积水、颅骨改 变
ppt课件 26
(二)肿瘤的间接征象:
1、占位效应: 肿瘤及其继发脑 水肿具有占位作 用,表现为相邻 脑室和(或)脑 池、脑沟的狭窄、 变形和移位,重 者可见中线明显 移位。
ppt课件 27
2. 骨质改变: 脑膜瘤可发生骨增生和破坏(图) 垂体瘤可发生蝶鞍扩大、破坏(图)
ppt课件
28
3. 脑水肿:影像上为肿瘤周围的低密度 区,一般沿脑白质分布,很少累及脑灰 质。水肿带常以肿瘤为中心,多与正常 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扫描水肿区无 强化。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MRI :也以断层解剖为基础,解剖结
其T1WI、T2WI表现也不同。
构和形态与CT一致,但表现形式有差别,
ppt课件
14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_课件

p53基因突变/染色体17q缺失 染色体22q缺失
星形细胞瘤
Rb基因突变/染色体13q缺失 P16基因突变/染色体9p缺失
染色体19q缺失
染色体10缺失 EGF受体基因增扩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染色体10缺失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第十六页,共120页。
其它基因变化
其它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三页,共120页。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第六十四页,共120页。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第六十五页,共120页。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六页,共120页。
右蝶骨嵴脑膜瘤(图)
第六十七页,共120页。
鞍隔过渡型-纤维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八页,共120页。
第四十五页,共120页。
少突胶质 细胞肿瘤(图)
第四十六页,共120页。
混合性少突-星形-室管膜细胞瘤(图)
(CT增强)
第四十七页,共120页。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
第四十八页,共120页。
(三)成髓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
★ 属 原 始 神 经 外 胚 层 肿 瘤 (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占儿童 原 发 颅 内 肿 瘤 15 % ~25% 。 75% 在 15 岁 以 下,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龄40~60岁。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 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 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第二十一页,共120页。
影像学表现(1)
★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 界不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 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 表现
颅脑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课件

按大小垂体瘤〈10MM。为垂体微腺瘤。
按功能分有无功能垂体肿瘤。临床上有压迫症 状(视神经及三脑室)及内分泌症状。按良恶 性分垂体瘤及垂体癌。及病理分嗜酸,嗜碱, 嗜酸碱及嫌色。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表现。高度异常,密度异常, 上缘膨隆,鞍底骨质改变,垂体柄移位,血管 丛征,溴隐停治疗PRL缩小(75%)。
H的影像表现:颞叶低密度灶,有水肿, 并常线状强化,部分见高密度出血。
脑囊虫病:分三型 实质型,脑室型,脑 膜型。多发小囊时显示小圆形低密度影, 其内可见小结节状致密度影为囊虫头节。 结节改变为多发低密度影增强呈结节状 强化。脑室型多致脑积水。此外有包虫 病,脑血吸虫病,脑肺吸虫病。
脱髓鞘病:神经纤维由轴索,髓鞘,和 神经膜构成。轴索是神经元的延长部分, 外有轴膜,内含轴浆和纤维。髓鞘位轴 膜之外。由蛋白,脂类构成。
发病率》15%肿瘤诊断符合率约80%。
《2%肿瘤诊断符合率约55%。
大部分病例是讨论它的生物行为和预后。
WHO—1980
I度—良性,全部切除后治愈或者至少生 存5年。II度—半良性,外科手术后生存 3-5年.III度—半恶性,术后生存2-3年.IV 度—恶性,术后生存6-15个月.
颅脑肿瘤的基本CT表现: 密度异常:
垂体前叶肿瘤(垂体腺瘤,垂体腺癌)
局部肿瘤的扩延(颈静脉球瘤,脊索瘤, 软骨瘤,软骨肉瘤,嗅神经母细胞瘤, 腺样囊性癌,其它)
转移性肿瘤
未分类的肿瘤
正确的颅脑肿瘤诊断,既要依靠影像特 征,又要依靠临床资料:
典型的部位。 开始出现症状的年龄特点。 造影前后变化。 肿瘤的成份。 肿瘤的形态。
占位征象有脑沟变形,脑室池变形,脑 干变形,生理钙化位置异常,小脑幕移 位,静脉窦移位,中线结构移位变形等。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钙化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Gd—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信号更低;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三、髓母细胞瘤:四、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 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2.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常见有中度或重度;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五、:六、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着强化,边界锐利;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四周水肿在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脑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鉴别;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成年人多见;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 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 泌乳素腺瘤、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影像学表现1.X 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CT 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 mm 以下,高于8 mm 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3.MRI:1垂体微腺瘤: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与 CT 所见相同;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状;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 WIllis环;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 %,占鞍上肿瘤的 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 %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 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上、皮样囊肿、蛛鉴别;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六、听神经瘤: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的8%- 10%,占后颅窝肿瘤的 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好发于中年人;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或脑膜瘤并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多为类圆形;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 信号;多有囊变,囊变区在 T1WI 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 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 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 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鉴别诊断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 20-40 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鉴别诊断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转移最多,女性以转移最多;临床上lO%-15%查不到原发肿瘤;转移瘤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肿瘤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60%-7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但 4 mm 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不规则;2.MRI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肿瘤四周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注射Gd—DTPA 后,肿瘤有明显强化;转移瘤强化形态多种多样,如结节状、环形、花环状,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和肺癌等;鉴别诊断多发性病灶需与多发脑脓肿及淋巴瘤、多中央性胶质瘤、多发性结核瘤鉴别单发大的转移瘤需与星形细胞胶质瘤及脑梗死等。
颅脑肿瘤的影像诊断总论

精选ppt
55
病理性钙化
CT显示钙化敏感,CT值>100HU;
MRI显示钙化不敏感。①通常为T1WI、 T2WI低信号或等信号(活动质子少)。② T1WI亦可为高信号。钙<30%浓度,钙化 颗粒表面大。近其表面的水分子的进动频 率接近于Larmor频率,类似于大分子蛋 白质的作用,缩短T1。
精选ppt
40
鞍区肿块
常见 垂体瘤 36% 胶质瘤 11% 脑膜瘤 10% 颅咽管瘤 9% 动脉瘤 7% 转移瘤 2%
相对少见 表皮样囊肿 生殖细胞瘤 脂肪瘤 Rathke囊肿 蛛网膜囊肿 神经鞘瘤 海绵窦血管瘤 淋巴瘤
少见 组织细胞增多 症
错构瘤 畸胎瘤 脊索瘤 粘液囊肿 炎性假瘤
精选ppt
41
垂体腺瘤
神经鞘瘤 60%-75%
脑膜瘤 10%
表皮样囊肿 5%
副神经节瘤 2%-10%
动脉瘤及AVM 3%-5%
蛛网膜囊肿 < 1%
其它:少见,如脑干和小脑胶质瘤、
转移瘤、脊索瘤
精选ppt
35
表皮样囊肿
精选ppt
36
三叉神经瘤
精选ppt
37
听神经瘤
精选ppt
38
听神经瘤
精选ppt
39
三叉神经瘤
精选ppt
脑实质肿瘤中,胶质瘤最常见;
轴外病变脑膜瘤最常见;
鞍内常见肿瘤为垂体瘤;
小脑桥脑角区常见肿瘤为听神经瘤。
精选ppt
16
4、临床病史特点
首发症状一般与肿瘤的大小、部位、有无水 肿、出血等有关。继发症状与颅内压增高 有关:
①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最多见); ②癫痫(常见); ③头痛(1/3病人)。
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及脑肿瘤的MRI诊断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酮症酸中毒脑表现-DWI呈弥漫性高信号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010-7-27 女,6岁,乙脑
2011-2-24 2010-7-27
脑肿瘤诊断的思路
定位:轴内,轴外 定性:影像征象,临床信息(年龄,性别,症状,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 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检查前准备】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 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 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 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 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中回波有利于显示Cho代谢物
TE=135ms
TE=30ms
定位图
TE=30ms时,Cho/NAA=1.21; TE=135ms时,Cho/NAA=6.12。
增强T1WI+脂肪抑制
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可以 明确平扫高信号病灶是脂肪组 织(可被抑制呈低信号),还 是其它成像(仍呈高信号)。
多方位直接成像有 助于病灶准确定位 -MRI的优势之一
术后大体标本
病理结果: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术后组织切片图
M
RI
是
评
价
术后3个月复查 病灶已完全切除
脑 内 肿
左侧颞叶单发脑转移癌
男,67岁,记忆力减退1个月。
肺窗-横断面图像。
脑部发现转移 癌必需行肺部 CT检查。
同前病例, 左上肺癌伴 脑转移。
纵隔窗- 增强冠状 面重建图 像。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室周围密度/信号变化:
CT:新生儿:前角周围可见低密度。 老年人:侧脑室周围低密度。
MRI:
小儿:侧脑室三角区背侧及上部白质,在 T2WI上呈持续高信号(髓鞘尚未形成)。侧 脑室额角周围,在T2WI呈“帽状”高信号。 系白质纤维区相对较少所致。
老人:白质区T2WI见点状高信号可属正常。 侧脑室(额角和枕角)边缘部高信号可属正 常,系神经胶质增生所致。
4、临床病史特点
首发症状一般与肿瘤的大小、部位、有无水 肿、出血等有关。继发症状与颅内压增高 有关:
①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最多见); ②癫痫(常见); ③头痛(1/3病人)。
5、病理特点
• 大体病理:CT、MRI表现反映的主要是大 体病理改变;
• 镜下改变:镜下改变亦影响CT、MRI的表 现,如细胞结构、血供、出血及钙质沉 着(矿物质沉着)等。
间质组织
• 脑膜; • 血管; • 骨。
淋巴细胞和白细胞 胚细胞 垂体腺 松果体腺
2、颅脑肿瘤的发病率与年龄
常见颅脑原发性肿瘤的发病率
颅脑肿瘤分为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
• 原发性肿瘤: 70%~98%; • 转移瘤及侵入瘤: 2%~30%。
• 胶 质 瘤: 40%~45%
1、星形细胞瘤70% Ⅰ~Ⅱ星形细胞瘤 25%; Ⅲ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 25%;
如桥小脑区肿瘤: 神经鞘瘤 60%-75% 脑膜瘤 10% 表皮样囊肿 5% 副神经节瘤 2%-10% 动脉瘤及AVM 3%-5% 蛛网膜囊肿 < 1% 其它:少见,如脑干和小脑胶质瘤、 转移瘤、脊索瘤
表皮样囊肿
三叉神经瘤
听经瘤
听神经瘤
三叉神经瘤
鞍区肿块
常见
相对少见
少见
垂体瘤 36% 表皮样囊肿 胶质瘤 11% 生殖细胞瘤
• 脑肿瘤在儿童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白 血病。儿童脑肿瘤发生在幕上占52%,幕 下占48%。
幕上 52%
• 星形细胞瘤 30% • 颅咽管瘤 15% • 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 12%-15% • 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5%-15% • 神经节胶质瘤和神经节纤维瘤 6% •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 5% • 脉络丛肿瘤 5% • 生殖细胞瘤 1%
3、异常的观察
• ①密度/信号:呈等密度/信号时,主要应通 过其它征象判断。如a.间接征象:即脑室、 脑池的变形和移位及病灶周围水肿;b.改变 其密度/信号与周围组织的对比:注入造影 剂;c.动态观察:即随访复查。
• ②脑室与脑池,显示病变及并发症(脑疝)。 • ③正常结构移位:大脑 、松果体、灰白质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罕见
常见
受压、窄闭 扩 大
正常
受压内移
锐角
钝角
脑膜瘤
听神经瘤
脑室内、外肿瘤的鉴别
四室/小脑蚓部
三脑室前部/鞍上 三脑室后部/松果 体区
脑室内病变
脑室移位不明显, 肿瘤周边可见残存 之脑室
三脑室前部扩张, 无移位。
三脑室扩张,多无 移位
脑室外病变 四脑室多呈“∩”形前 移
三脑室前部及中线结 构位移、闭塞 脑室虽无移位,但三 脑室后部多呈“杯口” 状扩张
颅脑肿瘤的影像诊断
卢光明 季学满
• CT和MR对颅内肿瘤诊断的突出优点是病 变与颅脑的正常解剖结构均可清晰显示。 通过对病变及其周围结构变化的周密观 察,并结合颅脑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 行科学分析,可使肿瘤的诊断明确。
一、神经系统肿瘤的概况
1、颅脑肿瘤的起源
• 熟悉神经系统肿瘤的整体情况,如颅脑 肿瘤的起源、各种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包括发病率、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等, 为准确诊断奠定基础。
神经元
• 1、成熟神经元不再分裂,故不发生颅脑 肿瘤;
• 2、嗅粘膜例外,可发生嗅神经母 细胞 瘤。
胶质细胞
• 颅脑大部分由胶质细胞组成,重要的胶质 细胞有: 原浆型星形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纤维型星形细胞; 室管膜细胞;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脉络丛(变体室管膜)
神经鞘
• 雪旺细胞; • 纤维母细胞
组织细胞增多 症
脑膜瘤 10% 颅咽管瘤 9% 动脉瘤 7% 转移瘤 2%
二、分辨正常、变异、 伪影与异常影像
• 1、正常:要全面观察,确定有无病变。
• 2、骨、脑实质、脑室及脑膜的正常差异 及变异:①颅骨不对称,小儿多见;②右 力者:左顶、枕叶及右额叶体积大→ 大 脑后部向右偏移;左力者:右顶、枕叶及 左额叶体积大→ 大脑后部向左偏移。
新生儿:侧裂、纵裂、鞍上池、四叠体池宽; 小 儿:侧脑室及第三脑室相对小,可不对称; 老 年:脑脊液腔大,脑室、脑池、脑沟大; 皮髓质分界不清。
侧脑室/脑实质
局部脑室可见扩张 受压变形、闭塞
室管膜下转移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3、了解神经放射学上解剖部位划分的意义:
神经放射学上可进行如下分区:
枕大孔区
小脑桥脑角区
第四脑室/小脑/脑干 鞍内/鞍旁/鞍上
基底节/第三脑室
侧脑室/松果体
半球深部/脑室周围 皮质/皮质下
大脑凸面
不同的解剖部位有各自特定的或好发的肿瘤
幕下 48%
• 小脑星形细胞瘤 30%-35% • 脑干胶质瘤 20%-35% • 髓母细胞瘤 20%-25% • 室管膜瘤 10%-15%
• 其它(如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 5%
3、肿瘤的好发部位与病变的数目
明确肿瘤的好发部位有助于正确诊断。将 肿瘤好发部位与发病年龄相结合,半数以 上的肿瘤可做出初步诊断。 • 脑实质肿瘤中,胶质瘤最常见; • 轴外病变脑膜瘤最常见; • 鞍内常见肿瘤为垂体瘤; • 小脑桥脑角区常见肿瘤为听神经瘤。
Ⅳ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 50%; 2、少突胶质瘤 5~10%; 3、室管膜瘤 16%~18%; 4、脉络丛乳头状瘤2%~3%;
•脑 膜 瘤
15%~20%
•垂 体 瘤
8%~12%
• 神经鞘瘤
2%~8%
• 颅咽管瘤
5%~6%
• 髓母细胞瘤 4%
• 血管母细胞瘤 1%~2%
•胆 脂 瘤
1%~3%
儿童脑肿瘤发病率
移位等。 • ④增强扫描:有助于显示病变,明确性质。
三、在影像上进行准确的定位分析
准确定位有助于定性诊断: 1、确定肿瘤是位幕上或幕下,MRI及CT
均较易区分幕上、幕下病变。 2、确定肿瘤位于脑外、脑内或脑室内,
脑实质内、外肿瘤的鉴别
脑内病变 脑外病变
肿瘤边缘 内板骨改变 蛛网膜下腔 脑皮质位置 瘤骨板交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