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综述

合集下载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前景摘要:综述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研究进展、意义及其应用植物组培脱毒技术的培养条件,并重点阐述了组织培养方法及其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以及病毒检测的重要性,最后浅析了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名贵花卉;应用;病毒检测;前景1组织培养技术概述1.1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危害植物的病毒、植物菌原体、类细菌有几百种,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也不下500多种,绝大多数植物种类是靠无性繁殖的,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而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

自从2O世纪5O年代发现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脱除严重患病毒病植物的病毒,恢复种性,提高产量、质量,组织培养脱毒技术便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有不少国家已将其纳入常规良种繁育体系,有的还专门建立了大规模的无病毒苗生产基地。

1.2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white于1943年首先发现,在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植株生长点附近病毒的浓度很低,甚至没有病毒,并且病毒的含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

Morel等在这个启示下,于1952年利用感染花叶病毒的大丽菊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

自1952年以来,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或热处理与分生组织培养结合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实例有100余种,其中最成功的实例之一是马铃薯的脱毒培养Ⅲ。

随着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2O世纪5O年代末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脱毒获得成功。

7O年代初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为利用原生质体培育无毒植株提供了可能性。

1975年Shepard_5 通过对瘟染病毒的烟草原生质体的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

1972年Navarro等将果树嫁接方法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两者有机结合,创立了一种新的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即茎尖显微嫁接法。

组培快繁的主要流程及其技术要点

组培快繁的主要流程及其技术要点

组培快繁的主要流程及其技术要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组培快繁的主要流程及技术要点解析组培快繁,也被称为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是一种高效、精准的植物繁殖技术。

组织培养常见植物脱毒与快繁

组织培养常见植物脱毒与快繁

为微型薯 不带病毒;增产效果一般在40%以上 1 试管生产 微型薯一般只有1~5g 用组织培养
方法生产微型薯分以下两个步骤: 1单茎段扩大繁殖 2微型薯的诱导
2 温室多层架盘工厂化生产 3 低网畦生产
二 甘薯的脱毒与快繁
一茎尖培养 1 茎尖培养脱毒
取高产 优质母株枝条;切成带1芽小段 自来水 流水冲洗; 70%酒精10s; 0 1%的升汞10min; 无菌水4~5次;或2%次氯酸钠5min;无菌水3~ 4次 2 茎尖剥离和培养 解剖镜下剥去芽上较大幼叶;切取0 3~0 5mm含1~2个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迅速接 种到制备好的培养基上
原 球 茎 的 增 殖
3 苗的分化培养 兰科植物与其他草本花卉不同;它不易受生
长调节物质的影响;一般是将原球茎转入离子浓 度较低的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如椰子汁等天然提 取物质;效果会更好;原球茎很快再生成植株
lcm高的幼苗转移到壮苗培养基上培养3~6 个月;使其长3~4片叶 3~4条根 3~10cm高; 可移栽在泥炭和蛭石中;保湿弱光施肥
所结薯块即为生产用种薯良种
红薯原原种炼苗
第二节 果树脱毒快繁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果树植株具有占地面积 小;繁殖周期短;全年都能进行繁殖;繁殖系数高等特 点 还可以消除果树的某些病毒病;适应果树向品种 更新快 矮化密植以及无病毒栽培方向发展的需要
一 草莓 一草莓离体快繁技术 1 外植体 6~7月份匍匐茎15~20cm长时取材 2 培养基 初代MS+6BA0 5mg/L+GA30 1mg/L+IBA
0 2mg/L 增殖MS+6BA0 5~1 0mg/L 3 生根和驯化 1/2MS+IBA0 2~1 0mg/L 根2~3cm时炼苗;一周后发新根;四周后可移栽

植物组织培养综述

植物组织培养综述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综述摘要:组织培养是细胞生物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从生物体中取出组织或细胞,在离体的条件下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使其生存、生长、繁殖或传代,借以观察、研究细胞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现象。

植物组织培养以其条件可控、便于观察的优点,在快速繁殖、育种、保护珍贵苗木等工作中应用广泛。

以菊花的组织培养为例,从原理、方法和常见问题三个方面对植物组织培养进行讨论。

关键词:菊花;花瓣;MS培养基;组织培养1 引言自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说,提出单个细胞的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理论以来,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根据所培养的植物材料的不同,可以把组织培养分为5种类型,即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等)、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组织培养。

现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科研和生产中广泛应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生物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2 组织培养基本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也称外植体),在培养了一段时间以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组织的脱分化,或者叫作去分化。

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作再分化。

再分化产生的试管苗,移栽到地里,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能够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脱毒和基因转化。

在植物学研究和植物育种领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领域。

1. 快繁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快繁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的一小部分组织或细胞,通过体外条件培养,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繁殖速度,缩短繁殖周期,是进行新种质创制、遗传改良和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快繁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和微繁殖等。

1.1 离体培养离体培养是将植物体表层(如幼叶、幼茎)或内部组织(如胚乳、子叶)分离出来,移入含有适当营养盐和植物生长调节物的培养基中培养。

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合适的植物生长激素,可以诱导组织分化和再生形成新植株。

1.2 愈伤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是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损伤后,经过细胞分裂和组织再生形成的一种未分化的组织。

愈伤组织培养是利用这种特殊组织进行快速繁殖的一种方法,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植物生长调节物,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再生形成新植株。

1.3 微繁殖微繁殖是利用植物的微小芽或胚珠进行快速繁殖的方法。

通过培养条件的控制和植物激素的添加,可以诱导微小芽或胚珠快速生长并形成新植株。

2. 脱毒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植物体内可能携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因此会影响到组织培养的效果。

脱毒技术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一种重要技术。

脱毒技术能够有效地清除植物体内的病原体,提高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繁殖效率。

2.1 生物脱毒生物脱毒是利用生物制剂对植物体内的病原体进行清除的方法。

通过培养环境中添加含有特定菌株或真菌的生物剂,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健康再生。

2.2 生理脱毒生理脱毒是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理代谢特性进行脱毒的方法。

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和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可以激活植物的生理代谢活性,加速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再生。

第7章 茎尖培养和脱毒、快繁技术

第7章  茎尖培养和脱毒、快繁技术

7.3 快速繁殖技术(micropropagation ) 快速繁殖技术(
3. 快繁的一般步骤:
③ 试管苗的壮苗与生根:
• 一般要分成单苗 , 转移到盐浓度较低 、 不含细 一般要分成单苗, 转移到盐浓度较低、 胞分裂素, 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生根壮苗培养基, 胞分裂素 , 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生根壮苗培养基 , 至根、茎长到合适的长度,即可锻炼出瓶。 至根、茎长到合适的长度,即可锻炼出瓶。 • 问题:不易生根 ( 延长时间、 继代 ) ;易生根: 问题:不易生根( 延长时间 、 继代) 壮苗阶段不加生长素, 壮苗阶段不加生长素 , 试管外生根可减少费用; • 特殊方法:如马铃薯的小球茎法。 特殊方法:如马铃薯的小球茎法。
7.3 快速繁殖技术(micropropagation ) 快速繁殖技术(
4. 提高试管苗繁殖速度的措施:
① 选择合适的繁殖途径 ② 改良培养基: 激素 (腋芽 、 不定芽 、 胚状体 ) 等; 激素( 腋芽、 不定芽、 胚状体) ③ 改良培养条件 : 温 、光 、 湿度、 气体(有利气体、 湿度 、 气体 ( 有利气体、
7.1 茎尖培养
3. 茎尖培养技术: • 培养方法:固体培养、液体纸 桥培养(易愈伤化时)
7.1 茎尖培养
3. 茎尖培养技术: • 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要求: • 一般可用MS培养基,加少量的生长素(不 用2,4-D)和细胞分裂素;GA3有时对抑制 愈伤等有一定的效果。
7.2 脱毒技术: 脱毒技术:
3. 茎尖培养技术: • 材料消毒:在温室种植或田间种植的健康植 株上取枝条,必要时母株可用杀菌剂处理; 在实验室切取2-3cm长的芽,去掉较大的叶 片,进行常规的表面灭菌;
7.1 茎尖培养
3. 茎尖培养技术: • 茎尖分离:将灭菌的芽置放有湿滤纸的无菌 培养皿中,置体视显微镜下,依次用镊子或 解剖刀剥去叶片直至露出生长点,用锋利的 解剖刀片把带或不带叶原基的分生组织切下 来,直接接种到培养基上;

脱毒技术及组织培养操作

脱毒技术及组织培养操作
菌水冲洗4~6 次,用滤纸吸干水分。
(二)诱导、继代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用剪刀将外植体茎段切成0. 5~1
cm 长小段,水平放置接种;叶片切成5mm×5mm小
块,下表皮朝下水平放置接入初代培养基中,接种完
成后即转入培养室进行初代培养,培养温度22~28 ℃,
光强1000~4000 Lx。
1.间接再生途径
培养温度为(25±2)℃,光照强度2000Lx,光照时间为
12h/d,空气相对湿度为65%左右。培养基pH值为5.8~
6.0。培养25d后出现黄绿色的愈伤组织块,诱导率高。
(三)分化、继代培养
将上步得到的愈伤组织转接在诱导丛生芽 的分化培养基MS+6-BA2.0+NAA0.1上,培养1周左 右,观察到愈伤组织表面陆续长出不定芽,继续 增殖培养达到所需芽丛数。
组培快繁技术
• 1.无菌苗培养 • (1)西瓜籽消毒 取无籽西瓜的种子用水浸泡24h, 70%酒精消毒1~2min,再转入0.1%升汞溶液中 消毒15~20 min,无菌水冲洗4~5次,在无菌条 件下剥去种壳,置于无激素的1/2MS培养基中, 直接接受光照或发芽后再行光照培养,30~33℃ 下发芽。 • (2)小腋芽消毒 用于西瓜蔓的消毒剂为滴加少 量吐温-80的4.0%漂白粉溶液。先将西瓜蔓在清 水中漂洗、揩干,再用70%酒精擦净。然后置于 上述消毒剂中消毒15~30 min,在无菌水中漂洗 5次,接种于1/2MS的培养基中或直接放于增殖培 养基中,在25~28℃的条件下培养。
茎段和叶片接种到培养基上,均可以从一周 内,明显可以看到茎段和叶片开始膨大。20d后 产生愈伤组织,30d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2.直接再生途径
茎段和叶片接种到培养基上,均可以从一周 内,明显可以看到茎段和叶片开始膨大。但是 20d后不产生愈伤组织,直接分化出芽。

桂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综述

桂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综述

桂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综述摘要:目的通过对桂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文献的梳理,了解桂花快速繁殖的技术并为市场上大量生产桂花做好一定的准备基础。

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理论分析法。

结果初步总结出组织培养中桂花外植体处理的实际方法。

结论桂花属植物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上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桂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综述一.桂花的生物学描述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又名木樨、岩桂,属木樨科(Oleaceae)木樨属(Osmanthus Lour)。

为常绿灌木至小乔木,其树干端直,树冠圆整,四季常青,香飘数里。

高可达12m;树皮灰色,不裂;芽叠生;叶长椭圆形,长5-12cm,端尖,基楔形,全缘或上半部有细锯齿;花簇生叶腋或聚伞状,花小,黄白色,浓香;核果椭圆形,紫黑色:花期9.10月(陈有民,1990)。

桂花以其独特的香韵和月宫桂子美丽的神话传说而著称,自古以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一向被视作高洁、吉祥、荣誉的象征。

桂花为亚热带树种,原产于我国西南部及中部,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广东和广西等地,均有野生桂花树的生长。

现广泛栽培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与我国西南接壤的印度、尼泊尔及邻近的柬埔寨,也有分布(朱文江,1987)。

桂花的花可作香料,也是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亦可入药。

然而,传统的扦插繁殖技术繁育速度慢,周期长,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生物技术和系统选育方法是花木培育的新趋势,能快速培育花木新品种,增强花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花木种植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关于桂花组织培养的研究鲜有报道(张丽霞2013)二.桂花的组织培养和繁殖技术根据不同的桂花品种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桂花品种主要采用扦插、压条和嫁接三种方法进行繁殖。

赵昌恒等(2005)研究了桂花品种不同扦插季节和激素处理对其成活率的影响,认为夏季扦插优于春季和秋季;在使用激素中,以IAA效果最好,BA和NAA次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综述李西雁(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工程系2002级应用生物技术专业)摘要:脱除病毒是植物组织培养深入探讨研究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本文结合在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情况,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述植物脱除病毒的热处理、茎尖培养和抗病毒药剂三种方法的原理、发展史和技术方法,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

本文以马铃薯为例,重点介绍了利用热处理加茎尖组织培养法获得马铃薯脱毒苗的具体技术方法,脱毒率可达100%。

同时还对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关键词:茎尖培养,组织培养,快繁脱毒技术,病毒检测,应用前景1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1.1研究简史自从1943年怀特(White)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学说及诸多后学者(Steward,1958,Guha和Marteshwari,1964)相继证实后,引发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快繁技术的勃然兴起。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后也在此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创造了很多新方法、新技术,提出不少新成果,开拓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新局面[1]。

目前采用组织培养脱病毒快繁及离体快繁生产株苗的技术已发展相当成熟[2]。

脱毒株苗具有无杂菌、适应能力较强、繁育较快、质量优、抗性好、分蘖性强、繁殖系数高、大批量生产、周年供应、便于运输等优点,已得到有关专家的鉴定及高度评价和种植试验区、种植产区果农的认可。

例如脱毒马铃薯、脱毒红薯、脱毒生姜、脱毒大蒜、脱毒草莓、脱毒苗木、脱毒花卉等等,已成为现代农民致富的新宠[2]。

1.2植物组织培养和脱毒快繁的定义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由于培养物是脱离植物母体,在玻璃瓶中进行培养,所以也叫做离体培养。

其完整过程是:脱分化 再分化 生长 根茎叶 外植体 愈伤组织 生长点 或 完整植株发生 胚状体在有些情况下,再分化也可不经愈伤组织阶段,而直接发生于脱分化的细胞[1]。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是人工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在人工控制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繁殖植物,脱除病毒得到无毒苗株,继而在大田快速繁殖的技术。

脱毒及离体快繁,这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是有效的一个方面。

主要是进行茎尖培养脱除病毒。

对于脱毒苗、新育成、新引进、稀缺良种、优良单株、濒危植物和基因工程植株等可通过离体快速繁殖,同时可不受地区和气候的影响,比传统的繁殖方法快数万倍。

植物组织培养已发展成为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追究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发展简史,在11世纪就出现的热处理脱毒法,最早解决一些作物的病毒病害问题[1]。

本世纪50年代发展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脱毒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现在植物的脱毒技术有多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三种:热处理法、茎尖培养脱毒法、抗病毒药剂法,将不同的方法相结合起来应用效果更好。

它们的脱毒原理各不相同。

2 脱毒技术及其原理2.1 热处理法2.1.1 概述热处理法是利用病毒和寄主植物对高温的忍耐性的差异,使植物的生长速度超过病毒的扩散速度,得到一小部分不含病毒的植物分生组织,然后进行无毒个体培育。

热处理法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和时间。

热处理可通过热水浸泡或湿热空气进行。

热水浸泡对休眠芽效果较好,湿热空气对活跃生长的茎尖效果较好,既能消除病毒又能使寄主植物有较高的存活机会。

热空气处理比较容易进行,把旺盛生长的植物移入到1个热疗室中,在35~40℃下处理一段时间即可,处理时间的长短,可由几分钟到数月不等[4]。

热处理的方法有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处理的材料可以是植株,也可以是接穗。

2.1.2原理热处理脱毒是根据病毒与寄生细胞对高温的忍耐程度不同,选择适当的温度和处理时间,植物组织中的很多病毒被部分地或完全地钝化而可控制其的活动,但很少伤害甚至不伤害寄主组织,从而让植物细胞加快生长,使生长点附近不带病毒,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

2.1.3简史用热处理脱除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是世界上脱除已知病毒最早的例子。

早在1889年,印度尼西亚爪哇人就把繁殖用的甘蔗切断放在50℃左右的热水中浸泡30min来防止枯萎病(现已知是病毒病)的发生。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在种植前仍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甘蔗。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热水对植物的伤害大,Bake(1972)研究表明在热水处理中,由于植物组织经过淋洗,在水中长期浸泡常常会窒息死亡,并且这种处理也会打破或延长植物的休眠期。

所以现在更常用的方法是将病毒感染的植物用35℃~38℃热空气处理2~4周或者更长时间进行脱毒[4]。

此法尤其适合处理生理干旱的材料和处于休眠状态的果树。

热处理脱毒法已应用多年,被世界多个国家利用。

该项技术要求的设备条件比较简单,脱毒操作也比较容易。

主要缺点是脱毒时间长,脱毒不完全,例如TMV这类杆状病毒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脱除,因而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茎尖培养脱毒法2.2.1概述茎尖培养脱毒就是采取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取无病毒试管苗,其方法是在解剖镜下,用锋利的解剖刀进行迅速准确地茎尖剥离,因为茎尖分生组织基本不带病毒,利用植物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离体培养,再结合病毒检测,就可以获得无病毒的植株。

茎尖培养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切取茎尖的大小,一般要求茎尖长度小于1mm。

技术上通常切取茎尖越小,脱毒效果越好,但是茎尖培养成活率变低。

曹为玉等研究发现葡萄茎尖长度与存活率成正相关,与脱毒率成反相关。

当切取茎尖长度为0.2~0.3m m时,存活率为21%~38%,脱毒率为91.4%~97%;当切取0.5mm以上时,存活率为75%~83%,脱毒率仅为70.6%~76.5%[8]。

茎尖培养脱毒法脱毒率高,脱毒速度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多的原种繁殖材料,但这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是植物的存活率低。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现在经常是将茎尖培养与热处理相结合来使用。

茎尖培养与热处理相结合之所以能够提高脱毒效果,是由于热处理可使植物生长本身所具有的顶端免疫区得以扩大,有利于切取较大的茎尖(在1mm左右),从而能够提高培养或嫁接的成活率。

如大樱桃置于45℃的恒温培养室内,培养35天,再切取0.2~0.4mm的茎尖培养,平均脱毒率为98%。

2.2.2原理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是植物体内病毒靠维管束系统移动,分生组织中没有维管束存在,病毒只靠胞间连丝移动,速度很慢,难以追上生长活跃的分生组织,所以旺盛生长的根尖、茎尖一般都无病毒或很少有病毒分布。

2.2.3 简史White于1943年首先发现在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生长点附近病毒的浓度很低,甚至没有病毒。

这一发现为茎尖培养脱除病毒提供了理论依据。

怀特(Whit e,1934)在体外培养感染了TMV病毒的马铃薯根,并用枯斑寄主法测定了根不同部位的病毒含量,发现根尖部位的病毒含量比其他部位少,甚至不存在病毒。

Morel等1952年首先从感染了花叶病毒和斑萎病毒的大丽花植株上切取茎尖,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无病毒的大丽花,证明了前人假设的正确性[1]。

此后,人们采用茎尖培养技术相继获得了多种植物的无病毒植株。

现在茎尖培养脱毒法已经成为植物无毒苗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1998年,桂林市大地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广西山河经济发展公司联合开展罗汉果脱毒苗的培育生产技术科技攻关,在选出的健康植株中选取营养体,经过茎尖培养与其它脱毒方法相结合脱毒后进行组织培养,从而获得不带病的健康苗。

经农业种植区试点种植表明,这些经茎尖培养脱毒快繁得到的罗汉果脱毒苗植株健壮无病,长势旺,结果早,数量多,品质高,与传统压蔓技术种植的普通苗相比,种后第一年结果的植株达50%~70%,增加近一倍;平均每株挂果约30个,增加了两倍,一级果增加了15%,有效成分罗汉果甜甙的收取率则提高了5%。

广西农科院生物所杭玲等在《罗汉果茎尖脱毒快繁技术》一文中试验,选择罗汉果青皮果品种,采用种子播种的实生苗,经接花叶病毒而致病的植株,运用茎尖培养与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除病毒,经用生物学指示植物鉴定,脱毒率达100%。

据研究,植物体内某一部分组织器官不带病毒的原因是:分生组织的细胞生长速度快,病毒在植物体内繁殖的速度相对较慢,而且病毒的传播是靠筛管组织进行转移或通过细胞间连丝传递给其他细胞,因此病毒的传递扩散也受到一定限制,这样便造成植物体的部分组织细胞没有病毒。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茎尖培养来培育无病毒苗木。

2.3抗病毒药剂法2.3.1概述抗病毒药剂法,这是一种新的脱毒方法,运用一些抗病药剂的作用影响病毒RNA的复制形成,干扰病毒的正常生长,从而达到除去病毒的目的。

常用的抗病毒化学药物有三氮唑核苷(病毒唑),5-二氢尿嘧啶(DHT)和双乙酰-二氢-5-氮尿嘧啶(DA-DHT)。

这些药物常常通过直接注射到带病毒的植株上,或者加到植株生长的培养基上。

这种方法一般要与茎尖培养相结合应用。

经过抗病毒药剂处理的嫩茎,切取茎尖,再进行组织培养,就会提高脱毒率和成活率。

采用病毒抑制剂与茎尖培养相结合的脱毒方法,可以较容易的脱除多种病毒,而且这种方法对取材要求不严,接种茎尖可大于1mm,易于分化出苗,提高存活率。

2.3.2原理抗病毒药剂法的作用原理是抗病毒药剂在三磷酸状态下会阻止病毒RNA帽子结构形成而达到除去病毒的效果。

3.3.3简史罗晓芳等于1996年曾在培养基中加入病毒唑,脱除了两种苹果潜隐病毒[1]。

除了以上三种脱毒方法以外,花药培养法、茎尖嫁接脱毒、愈伤组织培养法、胚珠培养法也可用于植物组织培养快繁脱毒。

3 脱毒效果的检测方法经过脱毒处理的植株是否还存在病毒,必须经过病毒学检测才能确定。

可靠的病毒检测方法与建立有效的脱毒方法同等重要。

传统上一直沿用的检测方法是目测法,但是这种方法无法剔除潜隐性病毒。

后来出现的指示植物法,扩大了检测范围。

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许多先进的理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病毒检测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检测脱毒苗的方法。

3.1植株直接测定法直接观察植株茎叶有无某种病毒引起的可见症状,是最简单的测定方法。

不过,由于某些寄主植物感染病毒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出现症状,有的并不能使寄主植物出现可见的症状,因而无法快速检验。

3.2指示植物法此法最早是美国的病毒学家Holmes l929年发现的[1]。

利用病毒在其他植物上出现症状的特征,作为鉴别种类的标准。

当原始寄主的症状不明显时,就可用指示植物法,这是因为指示植物比原始寄主更容易表现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