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综述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综述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综述摘要:脱除病毒是植物组织培养深入探讨研究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本文结合在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情况,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述植物脱除病毒的热处理、茎尖培养和抗病毒药剂三种方法的原理、发展史和技术方法,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

本文以马铃薯为例,重点介绍了利用热处理加茎尖组织培养法获得马铃薯脱毒苗的具体技术方法,脱毒率可达100%。

同时还对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关键词:茎尖培养,组织培养,快繁脱毒技术,病毒检测,应用前景1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1.1研究简史自从1943年怀特(White)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学说及诸多后学者(Steward,1958,Guha和Marteshwari,1964)相继证实后,引发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快繁技术的勃然兴起。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后也在此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创造了很多新方法、新技术,提出不少新成果,开拓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新局面[1]。

目前采用组织培养脱病毒快繁及离体快繁生产株苗的技术已发展相当成熟[2]。

脱毒株苗具有无杂菌、适应能力较强、繁育较快、质量优、抗性好、分蘖性强、繁殖系数高、大批量生产、周年供应、便于运输等优点,已得到有关专家的鉴定及高度评价和种植试验区、种植产区果农的认可。

例如脱毒马铃薯、脱毒红薯、脱毒生姜、脱毒大蒜、脱毒草莓、脱毒苗木、脱毒花卉等等,已成为现代农民致富的新宠[2]。

1.2植物组织培养和脱毒快繁的定义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由于培养物是脱离植物母体,在玻璃瓶中进行培养,所以也叫做离体培养。

第三章植物脱毒技术

第三章植物脱毒技术
这种检测方法,需要一定的设备,常规检测应 用较少。
2、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PCR检测法
待测脱毒植物病毒总DNA序列
ACGGGTTATCGGTCGAATAACACGGGCAATTTTACGATTAGACTAACGGGGAGAC TGCCCAATAGCCA 引物 TGCCC 随机引物
ACGGGTTATCGGTCGAATAACACGGGCAATTTTACGATTAGACTAACGGGGAGAC
●同时同样的处理效果也不一样(具有不确定性)。
●对植株有伤害,只有部分植株成活。
●对寄主植物进行较长时间的高温处理有可能钝化植物组织 中的阻抗因子,使寄主植物中抗病毒因子难于活化,从而 增加无效植株的发生率。
三、热处理结合茎尖脱毒
1 把切取的草莓芽洗净后 2 先经过高温短时间热处理,杀死部分病毒; 3 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对经过处理的材料,在解剖镜下解剖, 4 切取分生组织尖端0.2-0.3mm生长点, 5 迅速接种到最佳启动培养基上,在25℃下暗培养。 6 待长出愈伤组织后转入光培养, 7 接种到另一种丛芽培养基上,即产生丛生芽及绿苗。 8 将绿苗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 9 20天后待根长2-5cm时即可炼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5% 以上。
(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四)其它鉴定方法
1、电镜检测法
病毒颗粒一般小于0.1um的微粒,人的眼睛观 察不到,光学显微镜仅观察200nm的微粒,而电子 显微镜则将分辨能力增大至0.5nm。通过电子显微 镜在病毒的薄样品或部分纯化的病毒悬浮液中容易 观察到。采用电子显微镜法鉴定病毒,直接观察有 无病毒颗粒存在,并观察有关病毒颗粒大小、形状 和结构,由于这些特征稳定,对病毒鉴定有很大的 作用。
• 4、生根诱导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前景摘要:综述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研究进展、意义及其应用植物组培脱毒技术的培养条件,并重点阐述了组织培养方法及其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以及病毒检测的重要性,最后浅析了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名贵花卉;应用;病毒检测;前景1组织培养技术概述1.1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危害植物的病毒、植物菌原体、类细菌有几百种,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也不下500多种,绝大多数植物种类是靠无性繁殖的,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而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

自从2O世纪5O年代发现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脱除严重患病毒病植物的病毒,恢复种性,提高产量、质量,组织培养脱毒技术便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有不少国家已将其纳入常规良种繁育体系,有的还专门建立了大规模的无病毒苗生产基地。

1.2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white于1943年首先发现,在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植株生长点附近病毒的浓度很低,甚至没有病毒,并且病毒的含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

Morel等在这个启示下,于1952年利用感染花叶病毒的大丽菊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

自1952年以来,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或热处理与分生组织培养结合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实例有100余种,其中最成功的实例之一是马铃薯的脱毒培养Ⅲ。

随着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2O世纪5O年代末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脱毒获得成功。

7O年代初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为利用原生质体培育无毒植株提供了可能性。

1975年Shepard_5 通过对瘟染病毒的烟草原生质体的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

1972年Navarro等将果树嫁接方法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两者有机结合,创立了一种新的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即茎尖显微嫁接法。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能够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脱毒和基因转化。

在植物学研究和植物育种领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领域。

1. 快繁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快繁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的一小部分组织或细胞,通过体外条件培养,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繁殖速度,缩短繁殖周期,是进行新种质创制、遗传改良和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快繁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和微繁殖等。

1.1 离体培养离体培养是将植物体表层(如幼叶、幼茎)或内部组织(如胚乳、子叶)分离出来,移入含有适当营养盐和植物生长调节物的培养基中培养。

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合适的植物生长激素,可以诱导组织分化和再生形成新植株。

1.2 愈伤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是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损伤后,经过细胞分裂和组织再生形成的一种未分化的组织。

愈伤组织培养是利用这种特殊组织进行快速繁殖的一种方法,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植物生长调节物,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再生形成新植株。

1.3 微繁殖微繁殖是利用植物的微小芽或胚珠进行快速繁殖的方法。

通过培养条件的控制和植物激素的添加,可以诱导微小芽或胚珠快速生长并形成新植株。

2. 脱毒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植物体内可能携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因此会影响到组织培养的效果。

脱毒技术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一种重要技术。

脱毒技术能够有效地清除植物体内的病原体,提高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繁殖效率。

2.1 生物脱毒生物脱毒是利用生物制剂对植物体内的病原体进行清除的方法。

通过培养环境中添加含有特定菌株或真菌的生物剂,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健康再生。

2.2 生理脱毒生理脱毒是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理代谢特性进行脱毒的方法。

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和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可以激活植物的生理代谢活性,加速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再生。

植物脱毒组培的方法和原理

植物脱毒组培的方法和原理

植物脱毒组培的方法和原理
植物脱毒组培是一种通过细胞或组织培养技术去除植物组织中的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方法。

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母本植株:选择健康没有病毒污染的植物作为母本植株。

2. 提取母本组织:从母本植株中提取出组织,如叶片、茎段、种子等。

3. 建立细胞或组织培养:将提取的组织转移到营养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和激素,促使组织细胞分裂和生长。

4. 建立病毒感染模型:将营养培养基中加入病毒悬浮液或病毒感染的植物部分,使细胞或组织感染上病毒。

5. 选择抗病株系:在病毒感染的条件下,筛选出能够抵抗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组织,这些细胞或组织可以表现出无病毒或低病毒含量的状态。

6. 培养和繁殖抗病株系:将筛选出的抗病细胞或组织进行继代培养,使其继续增殖和繁殖。

植物脱毒组培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或组织培养条件的控制:适宜的培养基成分和激素浓度能够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同时也能够改变细胞的物质代谢和
抵抗能力,有利于抗病性的培养。

2. 细胞再分化的能力:在培养条件下,植物组织细胞有再分化为器官样组织的能力,可以通过再分化获得无病毒细胞或组织。

3. 病毒感染的选择性:某些植物病毒在体内能够引起明显的病症,但在体外无法复制,通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去除病毒复制的环境,可以选择出无病毒的细胞或组织。

4. 细胞或组织的抗病机制:植物组织细胞通过产生抗病蛋白、抗氧化物质等手段,形成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通过培养和筛选可以选择出具有这种抗病机制的细胞或组织。

植物脱毒组培方法的应用可以用于繁殖无病毒植株、培育新品种、保存稀有植物等。

植物脱毒方法

植物脱毒方法

植物脱毒方法
1、茎尖培养脱毒: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并不均匀,越靠近茎端的病毒的感染深度越低,生长点则几乎不含或含病毒很少。

2、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通过植物的器官和组织的培养,脱分化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从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芽,长成小植株,可以得到无病毒苗。

3、珠心胚培养脱毒:病毒一般不通过种子传播,由珠心细胞发育成的胚再生的植株是无毒的,并具有与母本相同的遗传特性。

4、茎尖微体嫁接:将实生苗砧木在人工培养基上种植培育,再从成年无病树枝上切取0.4—1.0mm茎尖,在砧木上进行试管微体嫁接,以获得无病毒幼苗。

5、花药培养脱毒。

6、热处理脱毒:一些病毒对热不稳定,在高于常温的温度下(35-40°C),即钝化失活。

7、化学处理:抑制或杀死病毒。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作业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摘要:综述了植物组培脱毒技术的形成、研究进展、意义及其应用植物组培脱毒技术的培养条件,并重点阐述了植物组培脱毒方法及其在花卉上的应用以及病毒检测的重要性,最后浅析了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培脱毒;花卉;应用;病毒检测英文摘要:Methods of plant tissue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meaning plant tissue culture conditions of virus-free techniques, and focuses on plant tissue in the flower method and its overview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virus detection, and finally analyses the plant tissue introduc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1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概述1.1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的形成危害植物的病毒、植物菌原体、类细菌有几百种,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也不下500多种,绝大多数植物种类是靠无性繁殖的,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而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

自从2O世纪5O年代发现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脱除严重患病毒病植物的病毒,恢复种性,提高产量、质量,组织培养脱毒技术便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有不少国家已将其纳入常规良种繁育体系,有的还专门建立了大规模的无病毒苗生产基地。

植物组培热处理脱毒原理

植物组培热处理脱毒原理

植物组培热处理脱毒原理
植物组培热处理脱毒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通过高温杀菌的方式,去除植物体内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使植物能够得到更好的生长和发育。

组织培养是指从植物体中取出一小段组织,经过适当处理后,培养在含有营养物质和
激素的培养基中,使其在无菌条件下生长和分化。

组织培养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疫苗、生根和繁殖等方面,大大促进了植物研究和生产的发展。

然而,在进行组织培养技术时,植物体内常常存在各种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往往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组织死亡、变色和凋萎等现象,从而影响培养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必须进行脱毒处理,以确保培养的
顺利进行。

植物组培热处理脱毒就是一种常见的脱毒处理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高温杀菌的方式,将培养物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使其中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被彻底杀死。

一般来说,热处理温度一般为55℃~60℃,时间约为30min~60min。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将已经准备好的培养物放入培养瓶中,加入适当的脱毒液(如未加糖的MS培养基)。

2. 将培养瓶密封好,放入加热设备中进行热处理。

3. 培养瓶中的培养物应保持水平,避免挤压和震荡,以免造成组织的损伤。

4. 热处理完成后,将培养物取出,置于标准的组织培养环境中,等待其生长和发
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综述摘要:植物病毒是制约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茎尖处理、茎尖结合热处理、冷处理、化学药剂处理及愈伤组织处理等方法可以去除植物病毒。

通过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资料,综合阐述了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脱毒、化学药剂培养脱毒、愈伤组织脱毒、冷处理脱毒等方法。

关键词:组织培养;脱毒;茎尖培养正文:植物病毒分布广、危害大,对世界花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近年来。

随着我国从国外引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不规范的繁殖技术,病毒病开始流行,严重影响了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多用组织培养脱毒方法来阻止病毒病的继续传播以便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本文对当前植物组织培养脱病毒方法作了综述,以期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促进植物脱毒方法及应用的相关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方法有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脱毒、冷处理脱毒、化学药剂处理脱毒、花药培养脱毒、愈伤组织脱毒、珠心胚培养脱毒、茎尖微体嫁接脱毒等,其中由于茎尖培养脱毒效果好,是目前植物无病毒苗培育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研究表明,如果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效果会更好,通常将茎尖结合热处理来脱毒。

1、茎尖培养脱毒茎尖培养脱毒原理:在染病毒植株体内,病毒分布并不均匀,在生长点病毒含量最低。

病毒通过维管束和胞间连丝传播,在分生区内无维管束,病毒扩散慢,加之植物细胞不断分裂增生,所以病毒含量少,在茎尖生长点几乎检测不出病毒,因此切取茎尖愈小愈好,但实际操作中茎尖取太小不易培养成活,过大又不能去毒。

1.1 茎尖培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消毒后的材料放置在20~40倍解剖显微镜下,用解剖刀剥取0.1~1 mm 的茎尖,迅速放入培养基中,如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就会因失水引起茎尖死亡。

赵军良等人的研究表明,带有一个叶原基的茎尖,脱毒效果最好,成活率最高[3]。

不同的植物材料茎尖剥取的方法和最适合脱毒的茎尖大小不同。

在菊花的茎尖培养中,在超净工作台内将消毒后的茎尖中用肉眼能看到的叶柄切除,在实体解剖镜下用解剖刀剥离顶芽至露出带有1~2片叶原基的生长点,生长点大小约在0.3~0.5 mm左右。

大于以上尺寸脱毒率将会下降,反之成活率将会下降,迅速将摘出的生长点置于培养基中。

就香石竹而言,切掉叶柄后,生长点是在几重叶原基的包围下,要从外到内逐一切掉外层叶原基,当生长点露出时把包括1—2片叶原基在内的生长点切下,迅速移入事先预备好的培养基内,注意生长点的方向及不要把生长点埋在培养基内。

在康乃馨的茎尖培养中取带有1—2个叶原基、长0.2-0.3 mm的茎尖接种到培养基上,接种时只须沾取茎尖置于轻轻划破的培养基表面即可。

洋葱可用0.5—0.7 mm茎尖培养,能有效地脱除洋葱中的O YDV和GI v病毒。

在对白葱的茎尖脱毒研究表明,以带有1片叶原基大小为0.2-0.6 mm的茎尖外植体较为适宜。

1.2 茎尖培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方法茎尖培养可能出现褐化、玻璃化等现象,这会严重影响植物的成活率,所以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褐化是由于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分泌的酚、醌类物质妨碍自身的生长,而活性炭可以吸附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防止褐化的目的。

在香蕉茎尖培养的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或与维生素c配合使用均能改善外植体褐变情况。

玻璃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很难继续用作继代培养和扩繁材料,生根困难,移栽后也很难成活。

实验表明,采用强光10 000—20 000 lx,在培养中提高糖和琼脂的浓度,降低细胞分裂素的用量,对克服香石竹茎尖培养玻璃化有明显效果。

2、热处理脱毒热处理的原理是病毒由蛋白质组成,高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所以通过高温钝化病毒。

热处理的材料可以是母株(已长芽的块茎),也可以是已经剥离的已长到1 cm左右的小植株。

高温热处理是在恒温箱内进行,将籽球或小苗放入恒温箱中,起点温度可稍低些,逐渐升至处理温度,一般在35~54℃条件下热处理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

热处理通常与茎尖培养相结合脱毒,对于单用茎尖或热疗法难以脱除的病毒,可先进行热力处理,使植株茎尖无毒化,再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法,这样可以提高脱毒成功的几率。

赵祝成等人用水仙0.2—0.3 mm微茎尖培养、37±1℃热力处理30 d,可以有效脱除水仙病毒。

香石竹置于38℃环境中60 d,其茎尖中的病毒即可被消除。

在热处理茎尖的过程中,通常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脱毒效果就越好,但是同时植物的生存率却呈下降趋势,所以温度选择应当考虑脱毒效果和植物耐性2个方面。

洪霓等在梨病毒的脱毒研究中采用2种处理,一为恒温处理,温度控制在37±1℃;二为变温处理,温度为32℃和38℃每隔8 h变换1次,发现变温处理比恒温处理植株死亡率低,脱毒效率高。

热处理的缺陷是不能脱除所有病毒。

例如在侵染马铃薯的病毒之中,对于PI RV、PVA和PVY不进行高温预处理,脱毒率也相当高,而高温预处理却可以显著提高对PAMV、PVX和PVS的去除。

一般而言,对于球状病毒和类似纹状的病毒以及类菌质体所导致的病害才有效,对杆状和线状病毒的作用不大。

3、化学药剂处理脱毒其原理是抗病毒药剂在三磷酸状态下会阻止病毒RNA帽子结构形成。

常用的抗病毒化学药物有三氮唑核苷(病毒唑),5-二氢尿嘧啶(DHT)和双乙酰-二氢-5-氮尿嘧啶(DA-DHT),环已酰胺,放线菌素-D,碱性孔雀绿等。

其中病毒唑是广谱性抗病毒药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外一些科学家就将这种抗动物病毒的药物应用于植物,成功地脱去了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等。

化学治疗剂常常加到植株生长的培养基上,能提高培养基中去除病毒的能力,可以显著提高产生无病毒植株的百分率。

目前采用病毒抑制剂与茎尖培养相结合的脱毒方法,可以较容易地脱除多种病毒,而且这种方法对取材要求不严,接种茎尖可大于 1 mm,易于分化出苗,提高存活率。

谢嘉华等人的研究表明,三氮唑核苷对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多种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用添加三氮唑核苷的培养基培养带毒植株一段时间(2—3个月)后,取萌发的顶芽移植到不含三氮唑核苷的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可增加产生无病毒后代植株的百分率。

根据尚佑芬等人的报道,培养基未加药剂处理的茎尖苗脱毒率为33.3%,添加1.5%TS病毒钝化剂处理后脱毒率提高49.5%。

一些植物生长激素如NAA、BAP对降低百合外植体中病毒浓度也有一定效果。

也有将茎尖培养与热处理、化学药剂处理相结合来脱毒的,在MS培养基上,附加5mg/L病毒唑培养菖蒲,再经38~40℃热处理,切取微茎尖2次。

去除了危害唐菖蒲的3种主要病毒TMV、CMV和TYV。

4、愈伤组织脱霉愈伤组织脱毒已获成功的有草莓、唐菖蒲、老鹳革等。

愈伤组织脱毒的原理是愈伤组织的某些细胞不带病毒,是由于病毒的复制速度赶不上细胞的增殖速度,或者是有些细胞通过突变获得了抗病毒的抗性。

方法是通过花卉各种器官或组织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从愈伤组织再诱导分化产生芽,长成小植株,可以得到无病毒苗。

刘文萍等人用唐菖蒲花蕾进行离体培养,可脱除烟草花叶病毒,脱毒率为60%。

枸杞的花药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从而脱毒引。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植株遗传性不稳定,可能会产生变异植株,并且一些植物的愈伤组织尚不能产生再生植株。

5、冷处理脱毒低温处理脱毒的原理目前还不清楚,这方面的报道也不多见。

菊花植株在5℃条件下经4~5个月处理后.切取茎尖进行培养可除去菊花矮化病毒(CsV)和菊花褪绿斑驳病毒(CCMV) 引。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利用超低温进行脱毒处理,其原理是易感病毒的大细胞内含水量大,在超低温处理的过程中易受冻害而死亡,而不含病毒的小茎尖容易成活,分化成芽,长成脱毒苗。

但是目前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6、其他方法脱毒利用高浓度二氧化碳和高温短期处理的方法脱去病毒,在葡萄上已初见成效。

微体嫁接的原理将0.1~0.2mm的茎尖作为接穗,嫁接到由试管中培养出来的无菌实生砧木上,继续进行试管培养,愈合成为完整的植株,这在桃、柑橘、苹果等果树上已获得成功,并且有的已在生产上应用。

日本用柑桔茎尖微嫁接繁殖无病毒柑桔营养系,美国用此方法使苹果无病毒苗工厂化育苗,并在全国普遍开展。

7、前景展望从上述脱毒方法可以看出,必须从2方面来考虑脱毒问题:一是杀死病毒的方法,二是植物本身的性质。

首先是杀死病毒的方法,目前应用的有高温、低温、超低温和化学药剂等,在应用时要考虑植物的临界温度及对化学药剂的抗性。

其中,由于化学药剂的选择范围广,对不同植物脱毒效果不同,且目前研究的报道较少,所以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还有很多杀毒方法可以尝试,如紫外线、pH,在研究这些方法时同样要考虑植物性质。

其次是植物本身的性质,在植物体的某些特定部位病毒分布较少甚至没有。

对这些部位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无毒植株,如茎尖脱毒处理和愈伤组织处理。

目前植物脱病毒方面的报道主要集中在茎尖和热处理这2个方面,其他方面的进展报告较少,本文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植物脱毒的各种可行方法,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拓展思维,采用更多方法来推动植物脱毒技术的发展,从而阻止植物病毒的扩散,提高植物的品质,促进整个花卉产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1]葛胜娟.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5(21),104—108.[2]冷肖苟.花卉茎尖培养脱毒与检测[J].生物学通报,2003,38(3):14.[3]赵军良.植物茎尖培养与无毒种苗生产[J].北方园艺,1995(6):10—11.[4]唐焕伟.运用茎尖培养技术进行花卉品质改良[J].北方园艺,2904(2):62—63.[5]黄宇翔,李章汀,张晓耕.香石竹茎尖试管苗继代培养玻璃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 21(3):81—83,171.[6]韩玉琴.康乃馨茎尖培养及微繁殖技术[J].北方园艺,1998(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