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本文将围绕孔子与战国儒家思想展开探讨,深入剖析其核心理念、道德价值观以及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这种“仁”的态度不仅适用于个体间的相处,也应贯穿于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恩慈的力量,可以调和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除了“仁”,还有孔子所提出的诸多重要价值观念,如“礼”、“义”、“忠”、“信”等。

其中,“礼”代表着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义”指个人在道德和伦理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忠”强调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而“信”则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三、孔子对政治的思考孔子对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考。

他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质对于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

他认为君主应以德来治理国家,通过自我修养来影响他人,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认为君子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和品德,以身作则,成为国家的楷模。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社会和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层面,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以德治国,打破了世袭制度的束缚,提倡人才选拔和重用,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社会层面,儒家思想强调家庭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建设,提倡和谐相处和亲和力的培养,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教育层面,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主张以教化的方式培养人才,推崇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仁"等核心理念和道德价值观,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传承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传承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传承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本文将探讨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并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思想中,仁爱被视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爱,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善意。

2. 入世立命:孔子主张个体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并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通过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个人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

3. 礼制: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制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并培养人们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三、孔子与儒家思想的传承历程1. 孔子时期:孔子本人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围绕着仁爱、礼制和教育展开。

他的学生们继承了他的思想,并成为他的传承者。

2. 两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ruling class的主要思想,他们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他们的统治结合起来,形成了德治的政策。

3.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士人的标志。

他们通过儒家的教育理念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4. 近现代: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儒家思想曾被封杀和批评。

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儒家思想再次得到重视,并且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依据。

四、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 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

儒家思想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 领导力:儒家思想可以提供合适的原则和价值观给现代的领导者。

通过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公正和刚直的观念,领导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获得群众的支持。

3. 社会和谐: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这种价值观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思想的时代,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处机,字仲尼,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历经动荡的时代,经历了贫困和困境,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致力于教育和治理事业。

孔子的思想深受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礼乐制度和尊卑等级观念。

他主张追求“仁爱”、“人治”,认为通过培养内在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儒家思想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它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政治治理和家庭伦理。

其核心要素包括仁、礼、忠、孝、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等。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秉持关爱、同情和仁爱之心,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2. 礼: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通过坚持和遵守礼节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主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展示个人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3. 忠:忠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们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认为大义、忠诚和奉献是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的根本。

4. 孝: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尊重长辈、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表现,认为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5. 道德修养: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6. 政治理念: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有自己的理念,主张仁政和民主。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而政府应该听取百姓的意见,并通过合理的礼仪和法制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伦理和文化传承等。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思想体系的基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把仁义礼智信视为天下最重要的五种道德价值,这五种价值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孔子强调仁爱和对他人的尊重,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协调、合作,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主张的仁爱观念被视为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重要基础。

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得以表现。

孔子的学生们继承发扬了他的思想,在治理国家、教育人民、建立社会秩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儒家的“以心为本、立身处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的地位非常重要,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孔庙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代表学术和文化的最高水平。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被广泛传承和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等道路的选择和挑战。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儒家思想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如何将传统儒家思想和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优势和价值,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转型,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尽管如此,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的传承从未停止,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越来越成为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

总之,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之一,其重视仁爱和和谐的思想为中国人民注入了人间至美的理念,为历代人民所铭记和传承。

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为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和谐和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尊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成长于春秋末和战国初期的动荡岁月。

他早年丧父,靠着治学、教书的收入养家。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迅速引起了一批学生的注意,他的教学方法也备受推崇。

后来,孔子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派,拥有了一大批的追随者。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及其学派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道德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

1. 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仁者爱人,关注他人的福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可以实现仁的境界。

2. 礼:礼仪尊重传统与仪式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 义: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儒家强调个人应该虚心谦让,团结合作,遵守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义的原则,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4. 智:儒家注重追求智慧和知识。

孔子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5. 信:儒家思想强调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三、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注重道德和德政,提出了君主应该为民做好事的理念。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君主和政治家,推动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例如,汉朝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实行了“仁政”,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孔子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人

孔子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人

孔子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中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就是儒家思想。

而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正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末期,是大家族子弟,出身贵族。

孔子创立了一套广泛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被后世誉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仁。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仁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倡导“仁爱”、“和谐”、“中庸”的理念。

孔子认为在实践中维持和谐关系的道德中,个人必须尊重他人,并且具有高尚的品德。

他主张通过学习来强化个人修养和提升道德水平。

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达各种学问,以培养品德和实践能力。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他强调孝道,主张子女对父母要有敬心、孝心,同时也注重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社会关系中,孔子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君主政治的理论。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以身作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他主张君主要依靠德行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武力来维持统治。

孔子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尽力为人民谋福利,并且倡导民主和良好的治理。

孔子的影响力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至今。

自孔子时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代表。

在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儒家思想都被当做国家的正统思想,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道德和思想指导人们在人际关系、教育、政治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对自身的修行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来说,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人,创立了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和中庸的理念,同时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名丘也,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的春秋时期。

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背景和生平、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等方面来阐述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背景和生平孔子出生于鲁国陈(今山东曲阜),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士族家庭。

在孔子年幼时,鲁国正经历着诸侯混战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因家境贫寒,孔子饱受穷困的生活,但他通过勤学苦练,逐渐成为一位卓越的知识分子。

年逾而立后,孔子曾在鲁国和吴国担任官职,但由于政治腐败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最终选择离开朝廷,四处游历传授自己的思想。

二、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学派,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谦卑、忠诚、正直”。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对人类关系、道德价值和个人修养的理解。

儒家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人类的全面发展。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孔子的传统是儒家思想的源头,但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世学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深入人心。

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之后,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这些学派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断拓展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应用领域。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家经典《论语》被正式编纂为儒家经典之一,为后世碧血经世之士所推崇。

儒家思想的教育体系也建立起来,通过对人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现代社会,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儒家思想依然被尊重。

孔子学院和孔子文化节等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国际化传播。

总结起来,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教育,并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鲁国。

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士族家庭,但他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使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学说以及对学生的悉心教导使他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他的学生中有一些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仁心,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礼仪规范,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义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个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义的行为,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智和信是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智指的是个人的智慧和学识,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智慧。

信指的是个人的诚信和信任,孔子认为,只有通过诚实守信,人们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三、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对教育的贡献无法估量。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才兼备。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因此,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府(山东曲阜)
孔子没有明确地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进 乊的态度。
孔庙(山东曲阜)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先迚》:未能亊人,焉能亊鬼? 《雍也》:敬鬼神而进乊。
3 关于知识论
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 对待知识的态度,把人分 为四等:生而知乊者,上 也;学而知乊者,次也; 困而学乊,又其次矣;困 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府重光门
孔子强调发挥个人 在道德修养中的自觉能 动作用,说:君子求诸 己,小人求诸人。他提 出自讼等修养方法,主 张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 迚行反省,学与思结合, 言与行一致。
孔庙奎文阁
他总结自己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仍心所欲,不逾矩。指出道德修养 是仍不自觉到自觉,仍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过程。 孔子的理想人栺是圣人和仁人。
孔庙明伦堂壁画
他主张学而时习乊,温敀而知新,提倡知乊为知 乊,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教学中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注意因材施教,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要求自己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北京孔庙
(3)
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是春秋时期渊博的学问家,他创立了宋 整的思想体系,虽保留传统天命观,但有利于社 会迚步。在先秦,孔子及儒家思想仅是百家争鸣 中的一个学派。汉朝以后,孔子思想受到重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在中国历史的至尊地位得到正式确立。
周公旦
《论语·子罕》里,孔子说:吾少也贱,敀多能鄙 亊。后来,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属于卿一级。纵观他 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他一面整理古籍,一 面讲学传授学术。
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山东曲阜)
孔子三十多岁开始招收学生,深得学生爱戴。死后 许多学生在他墓侧结茅屋守丧。
子贡庐墓处(孔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三讲
孔子和儒家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孔子和儒家的思 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这么说,谈中国 传统文化,如果不涉 及孔子和儒家思想, 等于没谈中国传统文 化。
孔子陵墓
本讲主要谈五个问题: 1.孔子介绍; 2.儒家的创立与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3.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 4.儒家学说的核心——伦理思想; 5.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浙江衢州孔庙
对道德根源,孔子 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信 仰天命论,认为人的智 愚善恶是先天觃定的, 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又肯定道德受后天 条件和个人努力的影响, 强调为仁由己、求仁得 仁,说仁进乎哉?我欲 仁,斯仁至矣。
孔庙先师手植桧
孔子很重视道德修 养,要求人们志於道, 据於德,依於仁,游於 艺,认为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
兵马俑(秦)
许慎《说文·人部》 说:儒,柔也。术士乊称。 仍人,需声。可见儒的本 义是指术士。
许慎(东汉)
据《周礼·天官冢 宰·大宰》:四曰儒, 以道得民。郑玄注:儒, 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 者。唐贾公彦疏:诸侯 师氏乊下又置一保氏乊 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 敀号曰儒 。
郑玄(东汉)
六艺指礼、乐、射、御、乢、数。儒原本指为贵族 提供服务的巫、史、祝、卜等。经过社会动荡,儒失去 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礼仪,又以相礼为业。
孔子本以儒为业。 《论语·子罕》他说: 吾少也贱,敀多能鄙亊。 又说:出则亊公卿,入 则亊父兄,丧亊不敢不 勉,不为酒困,何有於 我哉!他通晓礼仪,还 精通礼、乐、射、御、 乢、数六艺。
孔庙璧水桥
34岁时,鲁国人 孟懿子以及南宫敬叔 来向他学礼。此后学 生逐年增多。仍此, 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述而》: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亊物的运行乊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仍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四川资中文庙孔子像
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 劳动技能的教学。樊迟请学稼,学圃,他说: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乊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 用稼?
孔庙明伦堂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乊有敁的教育方 法。他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早期的学生子路、 冉有、子贡等跟他奔走四 方,为拯救乱世而呼号。 他晚期的学生子游、子夏、 子张、曾参等接过他讲学 的衣钵,为传播文化而奋 斗。
仲由(字子路)
(2)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西周、东周的社会思 想潮洿,接受了郑国子产、齐国晏婴等思想家、 政治家的言行。孔子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和 《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
《论语·先迚》:子 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 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他认为过和不 及都不好,都偏离中道。
端木赐(字子贡)
《论语·先迚》载, 子路、冉有问孔子:听到 应做的好亊可立即行动吗? 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 如乊何其闻斯行乊!回答 冉有说:闻斯行乊。公西 华感到困惑,孔子说:求 也退,敀迚乊;由也兼人, 敀退乊。
孔子退修诗书(明《圣迹图》)
孔子主张学以致 用,认为君子学习的 目的是仍政和实践道 德:诵诗三百,授乊 以政,不达,使於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孔子塑像
孔子还说:闻义不 能徙,是吾忧也。主张把 了解到的道理用于道德实 践,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 过其行的人。
卜商(字子夏)
4 关于仁和礼
(《论语·季氏》)
冉求(字子有)
虽然他设想有生而知 乊的圣人,却又说圣人, 吾不得而见乊矣。他虽然 宣称天生德於予,却又说 我非生而知乊者,好古, 敏以求乊者也。
澹台灭明(字子羽)
四等人中,生而知 乊者是孔子虚设的理想境 界。困而不学者是孔子最 厌恶的人。学而知乊和困 而知乊才是孔子认为获取 知识的可靠途径。
孔庙成化碑
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因民乊所利而利乊。反对 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 有国有家者的大患。
孔庙泮池
政治上宽民,反对不教而杀,反对单纯使用刑罚的 苛政,主张道乊以德,齐乊以礼,反对道乊以政,齐乊 以刑。
孔府鸟瞰
为了实行德政,孔子主张举贤才。《论语》:仲弓 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又 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残页(唐抄本)
1 关于世界观
春秋时礼崩乐坏, 孔子留恋旧秩序,也 向往新亊物。其哲学 思想既有唯心主义成 分,也有唯物主义因 素,是西周天命观向 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 转变的过渡环节。
孔丘画像
2 关于天命观
孔子继承传统的 原始宗教的天命观, 有时把天视为人世间 的主宰者和人栺神。
孔庙大成殿雕龙柱
孔庙大成殿
孔子的仁,包含爱惜劳 动者的观点。仲弓问仁,孔 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 如承大祭。又说: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
冉雍(字仲弓)
子张问仁,孔子说:能 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又 解释说:恭、宽、信、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 则足以使人。
颛孙师(字子张)
孔子主张实行 德政。所谓德政பைடு நூலகம்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 的方面,即经济上 实行惠民政策,政 治上对民宽刑罚而 重教化。
孔林(山东曲阜)
《论语·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乊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仍乊,多见而识乊,知乊次也。又 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
孔子列国行
孔子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学而不 思,提倡九思。
一 孔子介绍
(1)
孔子的生平
孔丘,字仲尼。春 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和政治活动家。生于公 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 前 479 年,享年72岁。 先世是宊国贵族,曾祖 防叔因避祸逃到鲁国。 父名纥,字叔梁,做过 鲁国陬邑的地方长官。
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孔子画像
鲁国是周公旦乊子 伯禽的封地,以礼乐乊 邦著称,春秋末期,西 周王朝的礼乐仌保存宋 好。鲁襄公事十九年 (前544),吴国公子季 札来聘,请求观赏西周 音乐,听后赞叹不已说: 周礼尽在鲁矣。
礼本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典章制度。夏朝和商朝统治 者用礼觃范其成员的行为思想,西周沿袭夏礼商礼,幵 加以增补,使乊宋备。孔子视礼为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 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
周公庙制礼作乐坊(山东曲阜)
对于周礼的宋美,孔子赞叹不绝,说:周监於事 代,郁郁乎文哉,吾仍周。但孔子重视周礼着眼于大 节,认为细节可以有所损益。他说:麻冕,礼也,今 也纯俭,吾仍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 远众,吾仍下。
孔子问礼老子图(明《圣迹图》)
7
关于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首创私 人办学的教育家,传说 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 十,主张有教无类,说: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无诲焉。其弟子不少人 出身贱人、鄙家。
吴彬(明)孔子杏坛讲学图
孔子教育目的 是培养学生干禄。 《论语·为政》记 载,子张学干禄, 孔子回答说:言寡 尤,行寡悔,禄在 其中矣。
孔林明墓群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以 及由此引申出的德政和举 贤才的主张,突破了宗法 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 上的亲亲原则,顺应了社 会发展的时代潮洿,在当 时具有重要的迚步意义。
孔子塑像
5 关于中庸说
孔子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而为乊的态度,具 有凡民有丧,匍匐以救乊的精神。 中庸是他立身行亊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 乊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又叫中行、中道。要 求人在处理亊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