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文献综述
《2024年雾霾现状与治理》范文

《雾霾现状与治理》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当前雾霾的现状、成因,以及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
二、雾霾现状雾霾,主要由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组成,包括PM2.5、PM10等。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
当前,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在冬季,雾霾现象更为严重。
雾霾不仅影响了能见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还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
据研究,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中,会增加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雾霾成因雾霾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其次,城市绿化不足、道路扬尘等也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因素。
此外,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等因素也会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四、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1. 源头治理:减少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是治理雾霾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整改或关闭。
同时,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2.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种植树木、草地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颗粒物,减轻雾霾的严重程度。
3. 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及时发现雾霾天气。
同时,建立预警机制,提前发布雾霾预警,提醒人们采取防护措施。
4. 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用电等,共同参与环保行动。
5. 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通过共享信息、协同治理,实现区域内的空气质量改善。
五、结论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减少污染排放,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参与环保行动。
同时,还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治理雾霾,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健康。
《2024年雾霾治理_国外的实践与经验》范文

《雾霾治理_国外的实践与经验》篇一雾霾治理_国外的实践与经验雾霾治理:国外的实践与经验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雾霾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城市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构成了巨大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着重介绍国外在雾霾治理方面的实践与经验,以期为我国及相关地区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国外的雾霾治理实践1. 欧盟的雾霾治理欧盟针对空气质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
其中包括欧洲大气污染防治政策,重点对颗粒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了严格限制。
此外,欧盟还推广了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环保技术,降低工业和交通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 美国的雾霾治理美国政府针对雾霾问题,采取了严格的法规和政策。
例如,加州通过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
此外,美国还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环保技术,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3. 日本的雾霾治理日本政府在雾霾治理方面,注重科技创新和环保意识的普及。
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清洁能源技术,推动产业向环保方向发展。
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低碳、环保的习惯。
三、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总结1. 政策法规引导:国外在雾霾治理方面,首先通过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政策,明确污染治理的目标和要求,为治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 科技创新推动:国外在雾霾治理过程中,注重科技创新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成本。
3. 全社会参与:国外在雾霾治理中,注重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行动。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4. 宣传教育普及:国外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低碳、环保的习惯。
四、对我国雾霾治理的启示1. 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污染治理的目标和要求,为治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024年雾霾现状与治理》范文

《雾霾现状与治理》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雾霾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首先分析当前雾霾的现状,然后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
二、雾霾现状雾霾,即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形成的混合物。
近年来,中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健康,还对农业、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的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的浓度普遍偏高。
这些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
2. 影响出行雾霾天气导致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
同时,人们出行时需要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3. 农业、交通、能源领域受影响雾霾天气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雾霾天气导致太阳能电池板效率降低,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三、雾霾产生的原因雾霾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一方面,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城市扩张、人口密集等因素也加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此外,气象条件也是影响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治理措施针对雾霾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以下是几点建议:1.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是治理雾霾的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能源。
同时,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建设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雾霾现状与治理》范文

《雾霾现状与治理》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雾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雾霾的现状、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二、雾霾现状雾霾,主要由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组成,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等。
近年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北方地区,雾霾问题尤为严重。
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雾霾成因雾霾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等,人为因素则主要是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冬季取暖等。
具体来说,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以及冬季取暖产生的粉尘等,都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
四、雾霾的影响雾霾对人体健康、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严重影响。
首先,雾霾中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其次,雾霾天气导致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出行,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最后,雾霾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五、雾霾治理措施针对雾霾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首先,加强工业排放管理,严格实施排放标准,减少工业废气排放。
其次,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冬季取暖产生的粉尘。
此外,加强交通管理,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鼓励绿色出行等也是有效的措施。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雾霾治理中来。
六、国际经验借鉴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推动工业生产向环保、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他们还注重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新型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此外,这些国家还注重公众参与,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举办环保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024年雾霾现状与治理》范文

《雾霾现状与治理》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本文将就当前雾霾的现状、成因、治理措施及未来展望进行详细探讨。
二、雾霾现状雾霾,又称PM2.5污染,主要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频频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据统计,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不仅导致能见度降低,还引发了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此外,雾霾还对交通、农业、电力等行业产生不利影响,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三、雾霾成因雾霾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2. 交通污染: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等交通污染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3. 气象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4. 城市绿化不足:城市绿化率低、裸土面积大等因素也加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四、治理措施针对雾霾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法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保护税法》等,为雾霾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3. 交通污染控制: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交通管理、减少道路扬尘等措施,降低交通污染。
4. 气象干预:利用气象手段,如人工增雨、雾霾消散等手段,减轻雾霾的严重程度。
5. 城市绿化: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提高城市绿化率,减少裸土面积,改善空气质量。
五、未来展望虽然我国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治理效果。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具体来说,未来雾霾治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持续推进政策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加大违法成本,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防治雾霾学术论文

防治雾霾学术论文篇一:防治雾霾学术论文防治雾霾学术论文防治雾霾学术论文推行甲醇能源战略大有可为当前,大气雾霾已然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际观瞻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朝野震动。
李克强总理在2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郑重提出要着力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目前,对于雾霾成因的研究可谓林林总总、众说纷纭。
其实,造成我国雾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个能源结构问题;既煤炭占比50%以上(年消耗煤炭40多亿吨),以及燃料油品质及其燃烧设备(包括运输车辆发动机)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
因此,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结构,才是解决雾霾(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
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使用的能源,主要包括电力、燃料两部分,我国目前使用的电力有3/4是由热力发电提供的,现代工业技术条件下,电力和燃料是可以根据需要便宜转换的。
就终端消费而言,电力是最为方便清洁的能源;传统的燃料,天然气以降无论是煤炭,还是石油制品都因为其成分复杂,燃烧提供热力和动力后都难以避免地产生出诸如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烃类等构成雾霾的物质,而这些雾霾物质的清洁,不仅技术上难度大、经济上代价也很高。
近年来,由于预测到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枯竭为期不远,全世界都在积极寻求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特别是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学家们测算,地球上蕴藏的自然能源十分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由于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不良等特质,与人们生产、生活对电力稳定性的要求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已经十分明确,就是研发大规模储能技术,先将不稳定的电力能源储备起来,然后通过工业装置稳定地释放上网或直接供给用电设备。
人们对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发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历程,但是,迄今还没有找到一种理想的工业技术。
为此,笔者提出以一种化工产品---甲醇作为储能物质的新思路,建立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气→H2+CO(CO2)= CH4O(合成甲醇)→发电、供热能、动力能源体系(CO主要来源于煤化工、CO2主要来源于烟道气回收),可望一举解决这个问题。
《2024年雾霾文献综述与经济分析》范文

《雾霾文献综述与经济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以及进行经济分析,为解决雾霾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二、雾霾文献综述1. 雾霾成因与危害雾霾主要由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文献中普遍认为,雾霾中的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可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此外,雾霾还会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城市交通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针对雾霾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成因分析方面,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转化等方面。
在健康影响方面,主要研究PM2.5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在政策制定方面,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经济分析1. 雾霾对经济的影响雾霾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康成本增加,由于雾霾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医疗费用大幅上升;二是生产效率下降,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出行和交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三是环境成本增加,治理雾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 治理雾霾的经济效益治理雾霾虽然需要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但长远来看,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改善空气质量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其次,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最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针对雾霾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严格限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2.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3. 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4.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
五、结论雾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城市绿化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第一篇: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1)雾霾的概念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
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
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
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
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
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
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
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
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3)雾霾污染的危害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霾治理研究评述近几年,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给公众健康、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公众对雾霾治理诉求日益高涨。
但是,雾霾治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而且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处理不当,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雾霾治理、经济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拟对雾霾治理手段研究作简单评述。
一、雾霾现状分析(一)雾霾及成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
霾是一种由于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较为被公众所熟知,危害也较大的就是PM2.5(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
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
在此基础上,如果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且大气层比较稳定,通过大气辐射降温,空气极易饱和凝结形成雾霾。
(二)雾霾危害首先,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
据调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 天以上,PM2.5 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 倍。
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等多个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 6 亿人。
其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雾霾会造成呼吸、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癌症。
再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雾霾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危害个人或公众设施;造成人才流失;久而久之,势必给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动摇外来企业投资信心,损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长久发展。
二、雾霾治理总结国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不外乎几种手段:一是政治手段,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二是法律手段,通过严格监管强制督促实施环保方案;三是经济手段,如通过排污权交易或者实施相应的财税政策节能减排;四是环境手段,如搞绿化,多种树。
(一)雾霾政治手段治理2013年1月份以来的雾霾天气引发了政府及社会对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传统GDP核算的反思。
谢琴(2013)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GDP核算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并分析了实施绿色GDP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实施的难点。
张婵娟,程晓军(2013)研究认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是形成雾霾天气的第二大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机动车尾气防治措施。
叔平(2013)研究认为,控制雾霾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经济和能源结构、改善城市规划布局、减少污染排放。
必须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科学探索新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
从当前看,城市排放已经到了临界点,我们应该从“车”做起,将人类的排放降到最低。
崔磊(2013)提出雾霾成因,除了重工业生产污染和监管监督不力外,大型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污染亦是主要元凶之一。
对于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简单地控制汽车发牌数量无法根治顽症,对刚性需求进行粗放式“一刀切”亦无法体现政策制定的人性化和合理性。
所以在调控汽车牌照发放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之外,发展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城市管理者、科技界和工商界的共识。
(二)雾霾法律手段治理1956年英国出台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
这一法案规定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
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治理雾霾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雾霾的法律治理方面,有如下代表性文献:陈静静(2013)对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等措施,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防治雾霾的合理化建议。
王春燕(2013)介绍了雾霾的概念,分析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消除雾霾应采取的措施。
国家应颁布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制度,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理和监督;扩大环保法的宣传,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责任;加强城市卫生保洁工作;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加快油品升级速度,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田红星(2013)研究认为治不胜治的雾霾,促使环境法实现由问题驱动型到预防回应型的转向。
问题驱动型环境法重视末端管制的命令控制性管理手段,仅限于在"反应性"或"善后型"的应对中运行环境法律保障规则,显然已不能充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问题驱动型环境法需要进行反思与重构,实现向预防回应型环境法的转变。
(三)雾霾经济手段治理王旭光(2013)综合雾霾的成因、现状与危害,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认为雾霾治理需要长远规划,并充分利用各种雾霾相关数据,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最终实现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刘子溪(2013)主要探讨雾霾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研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治理雾霾的对策:一是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发展使用新能源;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四是严格规范工业项目审批和督查,推进节能减排;五是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交通。
胡名威(2013)研究认为中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城镇化发展中建筑工地的大量扬尘是造成雾霾现象日趋严重的经济学原因。
雾霾诱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负效应,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加以治理。
廖祺(2013)研究认为要想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为此,我国需要将经济发展重点从能源密集型产业向更节能的高技术服务行业转变,利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韩文科等(2013)研究认为目前一些城市出现的大面积雾霾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长期不合理、机动车排放控制不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以及城市周边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下一步我国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城市能源的清洁化率,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提升油品质量等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同时,联防联控措施也必不可少。
燕一松(2013)研究认为降低煤碳利用比例,加快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已成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而雾霾已成为这种结构调整的“催促鞭”。
阮晓东(2013)研究认为我国的油品质量低下与目前的大气污染直接相关,特别是其中的硫元素较高。
因此要有效治理雾霾,就要提升油品质量。
而林伯强(2013)认为有效缓解雾霾的途径并非在石油产品质量改善上,而是应彻底改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现在看来,水电受到潜能限制,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是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基数太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对改变能源结构起很大作用。
核电是一个可以大规模替代煤炭的能源品种,没有核电的中国清洁发展是很难想象的。
作为排放量很少的天然气近几年可以替代 3 个百分点的煤炭,如果非常规天然气,如煤层气和页岩气有较大的突破,会给我们优化能源结构带来预想不到的好处。
陈丹江(2013)提出了治理中国煤都雾霾的三剂药方:一是发展煤化工业,提高煤炭的就地转化率。
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三是用新装备生产焦化产品。
贾康(2013)认为经济发展是造成雾霾的要因,治理雾霾需要运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改革、财政支出与补贴等措施共同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褚兵(2013)认为为了治理雾霾,国内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应该针对性的有增有减的来实施调控,从而达到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国人幸福指数的目的。
从以上评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雾霾治理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手段治理,经济手段治理和法律手段治理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研究。
其中,经济手段治理中,又多是从能源结构改善,财税政策等方面展开,政治手段又多是从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展开;大多研究仅仅限于泛泛而谈,实证研究尚未展开,方法多是进行理论分析,数量分析尚不足。
这些都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谢琴.从雾霾天气谈我国绿色GDP的实施[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27(2):49-51.[2]张婵娟,程晓军.强化机动车辆管理,推进大气雾霾治理[J]科技信息,2013,(19):440-441.[3]叔平. 应对雾霾,从“车”做起[J].上海质量,2013,(2):42-43.[4]崔磊. 驶出雾霾:新能源汽车发展任重道远[J].上海信息化,2013,(4):10-15.[5]陈静静. 雾霾防治法律问题探究[J]. 法制与经济,2013,(8):45-46.[6]王春燕. 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87-93.[7]田红星. 治不胜治的雾霾:问题驱动型到预防回应型环境法的反思[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10):87-93.[8]王旭光.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8):24-25.[9]刘子溪. 探究雾霾污染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9):122-12[10]胡名威.雾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13-15[11]廖祺. 雾霾天气引发有关新能源产业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3,(9):55-57.[12]韩文科朱松丽高翔姜克隽.从大面积雾霾看改善城市能源环境的紧迫性[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27-29.[13]燕一松. 雾霾已成能源结构调整的“催促鞭”[J]中国石油企业,2013,Z(1):36-37.[14]阮晓东. 雾霾连连,油品提升难在哪?[J].新经济导刊,2013,(4):50-53.[15]林伯强. 能源结构不变,雾霾会再现[J].综合运输,2013,(2):42.[16]陈丹江. 综合利用发展煤化工—驱散中国煤都的雾霾[J].中国石油与化工,2013,(10):29-31.[17]贾康. 运用财税政策和制度建设治理雾霾[J]环境保护,2013,(20):32-34.[18]褚兵. 应对雾霾结构性减税该如何“发力”[J].特区经济,2013,(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