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医院环境的调控
《基础护理学》绪论和环境PPT

产说话生轻相当走的路干轻 扰 操作轻 关门轻
School :调整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 红外线:能使照射部位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 流增快,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 增加,舒适愉快
❖ 紫外线: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辐射能削弱细菌病 毒的活力,抑制其生长繁殖;直射可直接杀死细 菌及病毒
绪论和环境
School of nursing
医院规那么
绪论和环境
每个医院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院规。如 人院须知、探视规那么、陪住制度等 -耐心解释,取得理解 -让病人对其周围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自主 权 -满足病人需求、尊重探视人员 -提供有关信息与安康教育
护理学基础
School of nursing
❖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绪论和环境
❖国际护士会的倡导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成为人类为生
存和安康而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
School of nursing
❖医院环境的特点
绪论和环境
❖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展治病防病的 场所
❖ -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以下特点: ❖ 〔1〕医学专业化 ❖ 〔2〕平安舒适性 ❖ 〔3〕管理统一性
School of nursing
湿度
绪论和环境
病室湿度以50%~60%为宜。
湿度过高:蒸发作用弱,抑制出汗,病 人感到潮湿,气闷,尿液排出量增加, 加重肾脏负担
湿度过低:空气枯燥,人体蒸发大量水 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 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病人尤
School of nursing
School of nursing
❖医学专业化
绪论和环境
❖在医院环境中工作的对象是患者
❖护士应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 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历,科学地照护患者的 生活,提供专业的生活护理、精神护理、营 养指导等效劳,并在新技术、新专业不断开 展的同时,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
《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

《基础护理学1》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基础护理学是研究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及治疗需求的基础护理技术和相关的护理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必备的护理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观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确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运用护理程序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导护理实践,能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团结协助精神,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护理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三)课程教学改革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章节内容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直观化、立体化,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吸痰法、洗胃法、导尿术等课题,可以选用图片、模型、科技、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合理缩减理论课程首先,在明确大纲的基础上,将现有教材进行合理整编,突出重点难点,简单内容可以改为自学。
不同内容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讲授,例如灌肠、注射、消毒灭菌等课题采用列表比较法,有助于加强理解和记忆各自的异同点,做到举一反三。
另外,还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师授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开展自由讨论,根据所学知识积极思考。
最后,课后作业尽量出病例等思考题,这样既能巩固基础基本知识,又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基础护理学-医院环境的调控

医院环境的调控医院的物理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舒适和治疗效果,创造与维护一个适宜的医院环境是护士的重要职责。
对于医院环境的调控既是临床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考试中十分常见的考点内容,本文就对一些常考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各位考生复习备考。
1.空间:为了保证患者有适当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方便治疗和护理操作,每个病区设30~40张病床为宜,每间病室设2~4张病床或单床,尽量配有卫生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
2.温度:在适宜的室温下,患者可以感到舒适、安宁,能减少消耗,利于散热,并可降低肾脏负担。
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和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缩,缺乏动力,肌肉紧张而产生不安,也会使患者受凉。
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室温保持在22~24℃为佳。
3.湿度:湿度会影响皮肤蒸发散热的速度,而造成人对环境舒适感的差异。
病室的湿度以50%~60%为宜。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减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潮湿,气闷,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尤为不利。
4.通风:通风换气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也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5.噪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噪声标准,白天较理想的强度是35~40dB。
突发性噪声,如爆炸声、鞭炮声、警报声等,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当其强度高达120dB以上时,可造成高频率听力损失,甚至永久性失聪。
长时间处于90dB以上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以及出现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
医院周围环境的噪声虽非护士所能控制,但护士应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尽可能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关门轻。
《基础护理学》目录 第五版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李小寒尚少梅主编目录(分十八章)第一章绪论一、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第二章环境第一节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概述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医院环境一、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分类二、医院环境的调控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第一节患者入院的护理一、入院程序二、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三、患者床单位的准备四、分级护理第二节患者的卧位一、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二、卧位的分类三、常用卧位四、变换卧位法第三节运送患者法一、轮椅运送法二、平车运送法第四节患者出院的护理一、患者出院前的护理二、患者出院当日的护理第五节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一、常用的力学原理二、人体力学的应用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一节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一、消毒灭菌的方法二、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第三节手卫生一、概述二、洗手三、卫生手消毒四、外科手消毒第四节无菌技术一、概述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第五节隔离技术第五节隔离技术一、概述二、隔离种类及措施三、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第一节患者的安全一、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二、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四、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第二节护士的职业防护-一、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二、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四、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第一节口腔护理一、评估二、口腔的清洁护理第二节头发护理一、评估二、头发的清洁护理第三节皮肤护理一、评估二、皮肤的清洁护理三、压疮的预防与护理第四节会阴部护理一、评估二、会阴部的清洁护理第五节晨晚间护理一、晨间护理二、晚间护理第七章休息与活动第一节休息与睡眠一、休息概述二、睡眠第二节活动一、概述二、患者活动的评估三、协助患者活动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三、体温的测量第二节脉搏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三、脉搏的测量第三节血压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二、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三、血压的测量第四节呼吸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呼吸及生理变化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三、呼吸的测量四、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第九章冷、热疗法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冷、热疗法的效应三、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第二节冷、热疗法的应用一、冷疗法二、热疗法第十章饮食与营养第一节概述一、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二、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三、饮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第二节医院饮食一、基本饮食二、治疗饮食三、试验饮食第三节营养状况的评估一、影响因素的评估二、饮食状况的评估三、身体状况的评估四、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评估第四节患者的一般饮食护理一、病区的饮食管理二、患者的饮食护理第五节特殊饮食护理一、胃肠内营养二、胃肠外营养第十一章排泄第一节排尿护理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二、排尿的评估三、排尿异常的护理四、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第二节排便护理一、与排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二、排便的评估三、排便异常的护理四、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第十二章给药第一节给药的基本知识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二、给药的原则三、给药的途径四、给药的次数与时间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二节口服给药法一、口服给药的优缺点二、口服给药的目的三、口服给药的操作过程四、口服给药的注意事项五、口服给药过程中的健康教育第三节注射给药法一、注射原则二、注射前准备三、常用注射法第四节雾化吸入法一、超声波雾化吸入法二、氧气雾化吸入法三、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第五节药物过敏试验法一、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二、链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及脱敏注射法四、普鲁卡因与碘过敏试验五、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六、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法第六节局部给药一、滴药法二、插入法三、皮肤给药四、舌下用药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第一节静脉输液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三、静脉输液的原则四、常用输液部位五、常用静脉输液法六、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第二节静脉输血一、静脉输血的目的及原则二、血液制品的种类三、静脉输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四、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五、静脉输血的方法六、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七、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第十四章标本采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各种标本的采集一、标本采集的意义二、标本采集的原则一、血液标本的采集二、尿液标本的采集三、粪便标本的采集四、痰标本的采集五、咽拭子标本采集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第一节疼痛概述一、疼痛的概念二、疼痛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三、疼痛的分类四、疼痛对个体的影响第二节影响疼痛的因素一、客观因素二、主观因素第三节疼痛的护理一、疼痛的护理评估二、疼痛的护理原则三、疼痛的护理措施第十六章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管理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概念及意义二、护士应具备的条件三、病情观察的方法四、病情观察的内容第二节危重症患者的管理一、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二、危重患者的护理第三节常用急救技术一、心肺复苏技术二、氧气吸入法(详见第八章)三、吸痰法(详见第八章)四、洗胃法五、人工呼吸器第十七章临终护理第一节临终关怀一、临终关怀的概念和意义二、临终关怀的发展三、临终关怀的研究内容四、临终关怀的理念和组织形式五、临终关怀机构的基本服务项目第二节濒死与死亡一、濒死与死亡的定义二、死亡的标准三、死亡过程的分期第三节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护理一、临终患者的生理评估及护理二、临终患者的心理评估及护理三、临终家属的护理第四节死亡后护理一、尸体护理二、居丧期的护理第十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第一节医疗与护理文件的记录和管理一、医疗与护理文件的记录二、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管理第二节医疗与护理文件的书写一、体温单二、医嘱单三、出入液量记录单四、特别护理记录单五、病室交班报告六、护理病历。
人卫4版《基础护理学_幻灯片教材》讲义

-卫生服务:主要工作是向个人和社区提供范围广泛的促进 健康、预防疾病、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保护 和改善人群的健康。
《基础护理学》配套多媒体课件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南丁格尔在护理工作中就已注意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她 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 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 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合适的饮食 等”。
《基础护理学》配套多媒体课件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保护人民健康,满足人民需要
-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护士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和 掌握有关环境的知识,并运用自身的知识,开展 健康教育,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基础护理学》配套多媒体课件
第二节 医院环境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二、医院环境的调控
《基础护理学》配套多媒体课件
《基础护理学》配套多媒体课件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采取措施预防环境因素对健康所造成的威胁。同 时加强宣传,教育个体、家庭、社区及社会对环 境资源进行保护方法。
-与卫生部门共同协作,提出住宅区对环境及健康 的威胁。
-帮助社区处理环境卫生问题。 -参与研究和提供措施,早期预防各种有害于环境
的因素;研究如何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
《基础护理学》配套多媒体课件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的影响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土壤污染 (4)噪声污染 (5)吸烟污染
(6)温度过高或过低 (7)辐射 (8)废料 (9)室内空气污染
《基础护理学》配套多媒体课件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一)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第二章环境一、医院环境的特点服务的专业性,安全舒适性,管理统一性,文化特殊性二、医院环境的分类按环境的性质划分: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医疗服务环境,医院管理环境按环境地点划分:门诊环境,急诊环境病区环境。
三、环境的调控(一)医院物理环境的调控空间:一般情况下,每个病区设30~40张病床为宜,每间病室设2~4张病床或单床,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m。
温度:普通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为宜,新生儿、老年病室、产房和手术室以22~24℃为宜。
湿度:适宜的病室湿度为百分之50~60%通风:一般通风的时间为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噪声:白天理想的噪声强度是35~40dB(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光线:紫外线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以促进机体内部分合成维生素D,对辅助治疗颇有意义装饰:防滑等级通常分为三级,一级是指不安全,防滑系数小于0.50,二级是指安全防滑系数为0.50到0.79,三级是指非常安全防滑系数不小于0.80。
(二)医院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控:包括人际关系和医院的规章制度1.医院门诊环境的调控门诊的设置和布局,门诊环境的管理医院急诊环境的调控急诊设置和布局急诊环境的管理:预检分诊的护士要做到“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
抢救工作中的抢救物品,准备所有抢救物品,必须要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专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2.医院病情环境的调控病区的设置和布局,每间病室设2~4张病床,病床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m,每个病区最好设30~40张病床第三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一节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疗相关感染,是住院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分类(一)按病原体的来源分类内源性医院感染:又称自身医院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病人在医院内遭受到自身固有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基础护理学》第一章 医院和住院环境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军队医院、企业医院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 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个体所有制 合资医院 医院分为三级十等
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
四、医院的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医院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大系统:
五、医院业务科室的设置和护理工作
(一)门诊部
(二)急诊科
(三)病区
(一)门诊部
门诊部的设置与布局
上联:处事者,心有七窍方玲珑 下联:为人也,胸无二念才坦然 横批:心病有医无药
上联:疯疯癫癫痴痴傻傻脑壳有包 下联:浑浑噩噩瘫瘫软软颅内出血 横批:难得糊涂
上联:十月怀一朝产,都盼母子平安 下联:一人进两人出,且看巾帼英雄 横批:果然平安
第二节 住院环境
第二节住院环境
(一)病区物理环境 一、病区环境管理
中的应用
难点: 1.各种铺床法 2.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
中的应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医院 第二节 住院环境 第三节 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 医 院
一、医院的概念 二、医院的性质与任务 三、医院的种类 四、医院的组织结构 五、医院业务科室的设置和护理工作
一、医院的概念
• 有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医务人员 • 必要的医疗设备 • 治病防病的场所 • 提供诊治和护理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
三、铺床法
(一)铺备用床
• 目的:
• 保持病室整洁,准备接收新 病人
• 评估
• 病床单位设施、功能 • 床上用品、病床规格 • 床旁设施是否完好
(二)计划
护士准备 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 床、床垫、床褥、大单、被套、棉 胎或毛毯、枕套、枕芯
环境准备 环境整洁、通风,不影响周围病人 的治疗、进餐或休息
环境--基础护理学

可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命和生长的所有内部因素 和外界条件的总和。环境可以对人产生积极或消极作 用,人也可以影响环境,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
第二节 医院环境 二、医院环境的调控
(一)、医院物理环境的调控 3、湿度:病房以50%-60%为宜。 4、通风:通风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
施,它能短时间内置换室内空气,从而降低 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一般通风半小时为宜。 5、噪声:白天较理想的强度是35-40dB。5060dB即能产生相当的干扰。工作人员在说 话、行动与工作时尽可能做到“四轻”:说 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6、光线:包括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7、装饰:病室布置简单、整洁美观,优美悦 目。还应注意防滑,通常医院防滑等级不低 于1级。
环境
妇产二科 候 琴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环境
环境与健康 医院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概述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护理学中,环境是护理学的四大基础概念之一。
1975年,国际护士会在其政策声明中,概述了护 理专业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成为人类 为生存和健康而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 (二)、保护人类健康,满足人们需要
控制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已成为护士的迫切 任务。护士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和掌握有关环境的知识, 并运用自身拥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努 力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环境的调控
医院的物理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舒适和治疗效果,创造与维护一个适宜的医院环境是护士的重要职责。
对于医院环境的调控既是临床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考试中十分常见的考点内容,本文就对一些常考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各位考生复习备考。
1.空间:为了保证患者有适当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方便治疗和护理操作,每个病区设30~40张病床为宜,每间病室设2~4张病床或单床,尽量配有卫生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
2.温度:在适宜的室温下,患者可以感到舒适、安宁,能减少消耗,利于散热,并可降低肾脏负担。
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和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缩,缺乏动力,肌肉紧张而产生不安,也会使患者受凉。
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室温保持在22~24℃为佳。
3.湿度:湿度会影响皮肤蒸发散热的速度,而造成人对环境舒适感的差异。
病室的湿度以50%~60%为宜。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减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潮湿,气闷,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尤为不利。
4.通风:通风换气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也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5.噪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噪声标准,白天较理想的强度是35~40dB。
突发性噪声,如爆炸声、鞭炮声、警报声等,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当其强度高达120dB以上时,可造成高频率听力损失,甚至永久性失聪。
长时间处于90dB以上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以及出现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
医院周围环境的噪声虽非护士所能控制,但护士应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尽可能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关门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