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理科学导论

本书目录还突出了“地球系统”和“空间数据分析”等重要知识点。这反映了 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也是未来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地理科学导论》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不仅介绍了地理科学的 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还突出了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重点,并了当前社会 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这本书对于初学者和有一定地理科学基础的读者都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地理科学导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地理科学导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地理学
科学
地理
方法
基本概念
工业
自然环境
导论
介绍
地理 作者
农业
科学
研究
包括
方面
基本
城市
旅游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地理科学导论》是一本介绍地理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书籍。全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内 容包括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自然环境的组成与演化、 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方面。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主要分支学科。 还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如区域研究、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等。 在第二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和 野外测量等。还介绍了地图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数字化地图的应用。 在第三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应用领域。GIS是一种基 于计算机技术的地理信息管理和分析工具,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和城市管理等方面。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24级使用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2024级使用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地理科学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方法的全面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综合素质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理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4.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5.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地理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4学时):-地理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2.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6学时):(1)地球系统与地理过程:-地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的层次结构;-地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2)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和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地貌学与地理环境:-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分类;-地表演化过程与地貌形态;-地理环境对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统计与遥感技术:-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地理统计和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8学时):-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贡献。
4.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学时):-地理科学思维的特点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地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5.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8学时):-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科学导论的名词解释

地理科学导论的名词解释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介绍和解释了地理学中的常用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地理科学导论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变化所组成的学科体系。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自然属性、人类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涵盖了地球表面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形状、地貌、气候、水文、生态、资源等。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系统。
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地图相结合,GIS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
GIS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农业管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三、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是一种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以及生物圈,而地球系统科学通过研究和模拟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探索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变化过程。
四、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
它通常由地壳的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
地形地貌可以是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地貌类型的总称,它们反映着地球的演化历程以及各种地质和气候作用。
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长期变化过程。
气候变化可以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措施,以减缓全球变暖、保护环境。
六、环境灾害环境灾害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作用下,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的事件。
例如,龙卷风、地震、洪水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以及工业事故、放射性污染和水污染等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
七、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指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它涵盖了水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资源保护、利用效率以及生态平衡等因素。
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且深刻的学科,涉及到各种自然与人文要素,并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地球环境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地理科学旨在研究地球上的空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地球形成演化、自然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等内容。
其研究对象广泛,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1.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态系统等,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地球自然系统的功能和规律性。
2.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人类聚居和分布、城市发展、交通网络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地球形态观察到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贡献颇丰。
•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主要关注地貌、气候、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其代表作品包括《地理学》、《地形志》等。
古代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积累了大量地理知识。
•近代地理学:进入近现代,地理学得到了系统性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地理学家。
他们在探索地球空间规律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框架,推动了地理科学向前发展。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地考察、空间分析、实验模拟等。
这些方法为地理学家提供了观察地球的不同角度。
1.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地理学家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可以直观观测地表现象,掌握地理现状和变化规律。
2.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地理空间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联。
3.实验模拟:实验模拟是通过实验室等控制条件的手段,模拟地球系统中的一些过程,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
地理科学的意义与展望地理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指导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修改后)ppt

1. 已经历了两个辉煌的时期
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大拓荒时期。(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和发 现新土地的激情,强烈地激发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热情;近代 地理学诞生)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生态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地理科学时代。 (人口、资源、环境、空间问题;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
大地理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从横向上看,苏联的“统一地理学”:阿努钦提出“国家地理学”,格拉西 莫夫提出“建设地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科学界认识到地理科学可以成为综 合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大科学体系,中国科协组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合委员 会。1986年召开全国第二届天、地、生关系学术讨论会上。
从纵向上看,战后应用地理学发展迅速,出现了有别于单一理论层面的,围 绕应用客体为中心的地理学(自然区划学、土地类型学、农业区别学、国土规划 学、城市规划学、生态规划学、景现生态设计等等);信息技术跻身于现代高技 术的行列;地理实验技术也在发展;地理学已从单一的知识理论层面向纵深发展, 越来越立体化。
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交互关系与作
用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
下至岩石圈的表层,处于大气、陆地、水域的交合面,由大 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所构成。 地理学着重研究有关事物的分布。地理学要回答的问题不仅
《中国经 济地理》
是分布在哪里(where),而且要回答在什么时间(when)条件学导论的重要性 了解这门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稳定专业思想、热爱专业、献身科学; 造就学养、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实践; 传承学术、创新学科、继往开来。
二、地理学科迎来了又一个辉煌发展时期
已经历了两个辉煌的时期 21世纪前半叶地理科学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代 制定我国地理科学和高校地理教育发展方向与战略的需要
地理科学导论

1第三章 地理科学的体系和分支第一节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地理科学的体系与地理科学知识的积累是不同的,属于地理科学的认识论问题。
目前,尚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地理科学体系。
它将成为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地理科学体系即地理科学知识体系,是表达地理科学知识形态的重要范畴,是由业已确证的地理科学知识构成并完整地再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然而,地理科学的博杂性和被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导致人们划分地理科学体系的多样性而无法统一。
一、地理科学的体系地理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在西欧,传统的分类是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长时间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较多的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这些分类方案中都没有考虑地理学的技术性分支──地图学和背景性分支──历史地理学。
鉴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迅速,不断出现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知识领域或新的分支学科,本文遵循科学性兼顾稳定性,从现实出发兼顾历史状况的原则,按研究对象对地理学体系划分。
其中,有代表性的体系有如下数种观点(见《地理学基础》,潘玉君,科学出版社):(一)金字塔结构体系陈传康教授在《现代地理学与地理教材建设》等论著中,刘南教授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地理教育价值雏论》和教材《地理科学导论》等中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地理科学体系,此处我们称其为金字塔结构。
图3-1 地理科学体系的金字塔结构 在这个体系中,具有(1)三分法:地理科学分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2)三层次: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和二级综合地理学(即综合地理学);(3)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和区域实践地理学;(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现代环境地理学。
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第1节1、宇宙的构成(1)总星系:是人类在这可观测到的宇宙空间中所包含的的星系总体。
总星系在运动和分布上都是均匀的;总星系中包含10亿个以上恒星系及巨量的星际物质。
(2)恒星系:恒星系是构成总星系的下一级系统。
人类所在的恒星系是银河系,银河系意外的恒星系通称为河外星系。
每个恒星系是由许多颗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
恒星系按形状可分为椭圆星系、漩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3)类星体:是河外星系中比星系小、比恒星大的天体,是离我们最远、最古老的的天体。
(4)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
太阳就是恒星。
恒星的亮度用星等来衡量,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
(5)行星:环绕恒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行星自己不发光。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6)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卫星本身也不发光,而是依靠表面反射太阳的光。
月球是卫星。
太阳系的行星除水星、金星尚未发现卫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7)其他天体:彗星、流星(8)星云及星际物质:星云是云雾状的气体和尘埃;星云按其形状可以分为行星状星云和弥漫状星云。
星际物质是指充满星际空间,比弥漫状星云还稀薄几十倍以上的物质。
第2节2、月球的地理效应:潮汐。
由于月球离地球最近,地球上的物质,受其引力影响,发生周期性起伏,即固体潮汐、海洋潮汐和大气潮汐,特别是海洋潮汐视觉上很明显。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时,月球离地球远近发生周期性变化,由于地球自转及其地轴的倾斜,使这种周期性变化在地球各部分表现不同,使海水产生半日潮、全日潮、半月周期潮、月周期潮、年周期多年周期的变化。
第3节3、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形似正圆的椭圆,赤道半径是6378.137km;“梨形地球”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古登堡面)地幔:从2900km到莫霍面为地幔以1000km为界可以分为上地幔4、地球内部圈层和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与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