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与讲义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一、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的概念及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心理状态、行为和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一种方法。
它是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旨在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因此,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员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期望和动机,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与组织互动以及如何影响组织目标实现。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他们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模式。
通过分析这些关系,企业可以更好地设计招聘流程、制定培训计划以及开展团队建设活动,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学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它们都关注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希望通过分析员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来提高组织效率。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学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更加关注员工的个体需求和动机,希望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
而组织行为学更加关注团队和组织层面上的相互作用,希望通过优化团队合作方式来提高组织效率。
四、人力资源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学的实践案例1. 招聘流程优化某企业在招聘流程中引入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
他们首先分析了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技能、经验等方面,并结合招聘流程进行优化。
例如,在招聘面试环节中,他们采用了结构化面试方式,并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了不同的问题,以更好地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和动机。
2. 培训计划制定某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引入了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
他们首先分析了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并结合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制定。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和联系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个体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
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心理学自20世纪中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壮大,如今已经成为备受心理学、管理学领域研究者及管理实践者们关注的一门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学科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1)研究侧重点不同: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活动规律,侧重把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组织管理活动中,而组织行为学则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目的。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研究,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理论来源主要是心理学;而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理论来源更加多样化,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
(3)形成背景不同:管理心理学形成经历了长期理论和实践准备。
1912年,美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Minsternberg)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作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利维特(Leavitt)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并出版了第一本《管理心理学》著作,促使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队伍除心理学家外,还包括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甚至语言学家、数学家等。
(二)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
尽管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侧重点不同,但实际上人的心理与行为间密不可分。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一)个体心理与行为1、人格与能力人格特质理论大五人格模型能力的分类与测量人格与能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2、知觉与归因知觉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社会知觉偏差归因理论与归因偏差3、学习与强化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强化的类型与效果行为塑造的方法4、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价值观的类型与影响态度的成分与改变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影响因素(二)群体心理与行为1、群体的类型与发展阶段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2、群体动力群体规范与压力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群体决策的特点与方法3、团队建设与管理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团队的类型与特点团队建设的阶段与策略4、沟通与冲突沟通的类型与障碍有效沟通的技巧冲突的类型与原因冲突管理的策略(三)领导心理与行为1、领导特质理论传统领导特质理论现代领导特质理论2、领导行为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行为四分图权变领导理论3、领导权力与影响力领导权力的来源权力运用的原则与策略影响力的类型与提升方法4、领导艺术与领导效能领导决策的艺术领导用人的艺术领导效能的评估与提升(四)激励理论与应用1、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 理论成就需要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在激励中的应用4、综合激励模式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豪斯综合激励模型5、激励的方法与策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员工激励的个性化方案(五)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1、组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组织文化的定义与层次组织文化的特征与类型组织文化的功能与作用2、组织文化的建设与传播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步骤组织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法3、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来源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策略4、组织变革的模式与方法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组织变革的实施步骤组织变革的效果评估三、考试形式(一)考试方式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讲义

个体行为与管理
指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种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起商人就会联想到奸诈,提起教师就会联想到文质彬彬,提起工人,总是以身强体壮,性情豪爽为其形象,一听说对方是农民,就就认为是大老粗,土包子等等。
定型效应
从众理论
个体行为与管理
你看到了什么?
个体行为与管理
知觉与行为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感觉
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个体行为与管理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征
知觉情景特征
知觉者主观因素
兴趣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个性
本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1
2
个体行为与管理
个性心理特征 是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经常的、 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 它表明一个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
个体行为与管理
气质 是人典型的、稳定的、的心理特征, 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
认知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 认知和理解。 基础
情感
行为
个体行为与管理
我的主管提升了一个能力不如我的人 不公平
我讨厌我的主管!
我向任何愿意听我诉说的人抱怨我的主管! 我要换工作!
认知、情感、行为密切相关
对主管的消极态度
案例
接近律图1 相似性图2 闭锁性 连续性
适应性 对比性 敏感化 感受性降低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ppt课件

开放性
想象力 审美 好奇 尝新 有创造力 灵活 有教养 智慧
宜人性
可信 直率 合作 温顺 谦虚 好脾气
责任感
自信 有组织 可依赖 追求成绩
自律 深思熟虑 坚持不懈
测评分类
心理测验的类型 按内容分; 能力和性向 按测验方式:纸笔、操作、口头和情境测验
按人数:个别和团体 按目的: 描述性、诊断性、预测性测验 按应用领域:教育、职业和临床……
人际关系与沟通 118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1、选择或定向阶段 2、实验和探索阶段 3、加强阶段 4、融合阶段 5、盟约阶段
一般情况下,不应该过快。超越第一和第二阶段。 把人们连接在一起的共同基础是承诺和沟通。
人际沟通的风格模式---周哈利窗 119
暴露
自己不知道
可能损人
盲区
未知区
潜意识
自己知道
开放区
第二节 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113
什么是工作团队:有着《共同目标,相互依赖》的一定 数目的人群。
森得斯洛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队的有效性 有四个要素; 1,绩效。指团队的产出 2,成员满意度 3,团队学习 4,外人满意度
团队的动力因素分析 115
每位成员都有个性,有些还很难相处。团队成员的歧异, 压力和焦虑,究竟是破坏团队的力量,还是团队不 可获缺的活力来源。
应对新的挑战 3、按需培训 4、确定领导技能的范畴
a 参与性/人际关系; b 竞争性/控制能力 c 创新性/企业家精神; d 维持秩序/理性
个人和人际的领导技能模型131页
【作为实用很重要】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131
心理测量的原理; 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规 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的解释的过程。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8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8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一、工作团队的动力(一)工作团队有效性的理论1.什么是工作团队“团队”比其他群体更加任务取向,更强调成员的互相依赖性。
2.团队的有效性模型团队的有效性的四个要素:(1)绩效(2)成员满意度(3)团队学习:指团队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
(4)外人的满意度内部团队过程包括: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氛围和情绪。
(二)团队的动力因素分析团队的任务职能:帮助团队成员设定团队议事日程,让团队始终瞄准目标,做出高效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而不是扯皮。
团队的维护职能:关注于人际关系,它让团队成员结合在一起,使大家能够继续相处甚至有某种乐趣。
二、群体决策与人际沟通(一)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的优点·能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能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策方案·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群体决策的不足·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如果群体由少数人控制,群体讨论时易产生个人倾向·对决策结果的责任不清练习题:1)群体决策的优点有()。
A.能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少的时间B.能提供比个体决策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C.能提供比个体决策更多的不同决策方案D.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E.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正确答案』BCDE2)群体决策的缺点有()。
A.要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B.由于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
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

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在组织内部的行为、态度、动机等方面的学科,而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学科。
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
首先,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组织内的个体行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了解员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依据,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并应对自身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其次,组织行为学关注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管理心理学关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管理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员工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会产生影响,而员工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管理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两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最后,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幸福感。
两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相互借鉴和交叉,可以互相促进和发展。
例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为组织行为学提供更深入的心理分析;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为管理心理学提供更具体的组织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学科,它们共同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旨在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幸福感。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一、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的概念管理心理研究了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与心理状态,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则关注了整个组织系统中的个体行为、团队行为以及组织整体绩效。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的研究范围包括领导理论、员工激励、决策与沟通、团队合作与冲突解决等方面。
这些研究内容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规律,有助于优化组织管理、提升组织绩效。
二、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的重要性与影响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的研究对于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解释和预测员工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管理者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行为动机、期望和情绪,更好地制定激励政策和管理策略,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其次,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
通过优化团队协作、降低冲突成本、提升沟通效率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组织的执行效率和绩效水平。
三、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与模型在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领域,有多种理论和模型被广泛应用。
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的需求在满足程度上的一种次序关系,从而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激励需求,合理设计激励机制。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则提出了工作动机中外部因素(如工资、福利)和内部因素(如成就、自我实现)的区分,为管理者提供了指导员工激励的关键因素。
此外,波特与劳斯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和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模型等也为管理者提供了了解员工个体差异和不同国家文化特点的重要工具。
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在现实组织管理中,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员工招聘与选拔中,管理者可以结合人的个性特点、工作动机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招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其次,在员工岗位激励和晋升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员工需求和动机因素进行差异化激励和晋升规划,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潜能。
再者,在团队合作与冲突解决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个性差异和文化背景,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规范沟通模式,以促进团队的高效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