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三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理解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内容填空。

(1)《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中的“饮”指________A.饮水;B.饮酒;C.饮茶;“湖”指________A.太湖;B.南湖;C.西湖。

(2)《望天门山》采用的手法是_____A、比喻B、白描C、夸张2. 阅读天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诗中所描写的节日是_____节。

[2]此诗写出了游子的______之情。

[3]诗中那一句是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请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古诗,填一填。

萧萧梧叶送寒声,________________。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诗是____朝诗人____所作。

[2]把诗句补充完整4. 阅读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赠刘景文____________擎雨盖,____________傲霜枝。

____________君须记,____________橘绿时。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A.唐代诗人李白B.唐代诗人刘禹锡C.宋代诗人苏轼[3]“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青螺”指_______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题一、填空题1.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用“______”来形容西湖的美景。

2. 诗中“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绘了西湖在______时的美丽景象。

3. “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表达了诗人在______时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4. “欲把西湖比西子”是苏轼将西湖比作______的比喻。

5. “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淡妆”和“浓抹”分别指的是______和______。

二、选择题1.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2. 诗中“水光潋滟”形容的是:A. 湖面波光粼粼B. 山色朦胧C. 雨后清新D. 湖面平静3. “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体现了诗人对西湖的哪种情感?A. 惊讶B. 赞美C. 怀念D. 失望4. “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指的是:A. 西施B. 西湖的别称C. 西方的美女D. 诗人的情人5. 下列哪项不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内容?A. 初晴B. 后雨C. 西湖D. 黄河三、简答题1. 请简述《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苏轼对西湖美景的描绘。

2. 苏轼在诗中将西湖比作“西子”,这里的“西子”指的是谁?请解释其象征意义。

四、论述题1. 论述《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苏轼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以及其对美的独特见解。

2. 请结合《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苏轼的诗风特点。

五、翻译题1. 将“水光潋滟晴方好”翻译成英文。

2. 将“山色空蒙雨亦奇”翻译成英文。

六、创作题1. 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2. 设想你是苏轼的朋友,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你在现代城市中看到的自然美景,并邀请他来现代一游。

七、综合分析题1. 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苏轼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展现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独特魅力。

2.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探讨苏轼对自然美的理解和追求。

八、附加题1. 请列举出《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出现的自然元素,并分析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题

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题

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水光潋滟(liàn yàn lián yàn)淡妆浓抹(mǒ mā)相宜(yí yì)空蒙(méng mē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潋滟:____________________(2)空蒙:____________________(3)相宜:____________________3、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句理解1、“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中,“潋滟”一词写出了西湖晴天时()的样子。

A 波光闪动B 水平如镜C 雾气迷蒙2、“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空蒙”描绘出了雨中西湖()的景象。

A 朦胧神秘B 清晰可见C 一片昏暗3、下列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理解正确的是()A 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很合适。

B 想要把西湖画成西施的样子,淡妆浓妆都可以。

C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那么它的淡妆和浓妆都不好看。

三、拓展延伸1、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你觉得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想象一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除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理解西湖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答案)

17.古诗三首一、标准化试题:1.读拼音写词语.búduàn gū fān yín pán zhì yú qīng chǔ( ) ( ) ( ) ( ) ( )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潋.滟(liǎn liàn) 洞庭.(tín tíng) 相宜.(yí yì)淡妆.(zuāng zhuāng) 浓抹. ( mā mǒ )磨.盘(mó mò)镜未磨(wèi mò)抹.布( mā mǒ )磨.难(mó mò)3.《望天门山》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共四句,前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②行船感受),后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②行船感受) 4.《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人对________的景色进行了赞美.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碧水东流至此回..( ) A.返还 B.答复. C.回旋.(2)水光潋滟晴方.好.( ) A.方向. B.地方. C.正.(3)欲.把西湖比西子.( ) A.想要. B.欲望. C.将要.(4)天门中断.楚江开( ) A.从中间断开. B.中途停止或断绝.(5)湖光秋月两相和.( ) A.和谐. B.温和,暖和.(6)山色空蒙.雨亦奇( ) A.云雾迷茫的样子 B.空的,没有东西(7)山色空蒙雨亦奇.( ) A.奇怪B.奇妙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楚江”指长江.(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种停顿是正确的.( )(4)《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西湖,“初晴后雨”是说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全诗赞美了西湖美妙多变的天气.( )(5)《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诗中描写的是西湖的美丽景色.(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夏季月光下的洞庭湖.( )(8)“山色空蒙雨亦奇”中“奇”的意思是奇妙.( )(9)“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根据情境写诗句.(1)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着一个青绿色的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阅读理解.(一)望天门山. , .. , .1.默写古诗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我还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诗《》.3.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4.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5.诗句“,”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6.诗题为“望天门山”,我认为诗人是在( )望天门山.A.天门山脚下B.天门山山中C.行驶的小船中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 .. , .1.默写古诗.2.诗中的“西子”指 .3.下列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B.亦:也.C.欲:贪心.D.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湖和雨天的景象.5.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突出了西湖的 .6.在诗中,诗人苏轼 (谁)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美.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7.诗中描写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诗句是“”.(三)望洞庭. , .. , .1.默写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 B ).A.唐代诗人李白B.唐代诗人刘禹锡C.宋代诗人苏轼2.“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青螺”指洞庭湖中的君山.3.诗中“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表现了秋月湖光互为映衬下洞庭湖、的美.4.诗中“和”的读音是( ),意思是( ).A. heB.huoC.和谐D.温和,温暖5.诗的前两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_________与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不断孤帆银盘至于清楚2.liàn tíng yízhuāng mǒmòwèi māmó3.唐代李白天门山碧水青山孤帆①②4.宋代苏轼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唐代刘禹锡比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AA A AB7.√√××√××√×8.(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二、(一)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唐李白静夜思3.天门山、楚江、孤帆、红日4.天门中断楚江开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6.C7.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二)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西施3.C4.晴天5.西湖西子美丽6.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7.山色空蒙雨亦奇(三)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B2.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3.湖光秋月两相和宁静、柔和4.A C5.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镜子,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宁静与柔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理解题。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 我会根据语句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1)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2)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2. “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了柳丝怎样的特点?3.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什么比作什么?表现了春风的什么特点?4. 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读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回答。

(1)将诗句补充完整。

饮湖上初晴后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了西湖上的________(3)写出下面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潋滟:________亦:________奇:________相宜:________3. 读下面的诗歌片段,完成练习。

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1]你从哪句诗里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呢?用横线画出来。

[2]读诗重在想象,读这个片段的第一小节时,你想象到了哪些美丽画面呢?选择恰当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A.想象各种野花美丽而清香。

B.想象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

C.想象落叶飞舞,在空中盘旋。

D.想象农民辛苦劳动,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

①在每一片叶子里(_______)②在每一朵小花上(_______)③在每一滴汗水里(_______)④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_______)[3]对文中画线的诗句理解正确的是()A. 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

B. 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来,上哪去。

C. 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

[4]小朋友,你留意过秋的声音吗?仿照片段的第一小节,试着写一写。

秋的声音,在________,在________。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饮湖上初晴后雨》(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饮湖上初晴后雨》(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诗中把西湖比作西施,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2分) 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波光。

B.“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描写作者身处西湖远观雨中山色的美。

C.这是一首婉约派的七律诗。

D.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优美风姿。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7.诗中把西湖比作西施,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2)分8.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描绘西湖夏季时雨的特征,赞美西湖优美风姿。

B.“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波光。

C. “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写出了西湖远观雨中山色的美景。

D.全诗于湖光山色沉醉中流露出淡淡的忧愁,似有归隐之意。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3)7、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 ((2分)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4)7.“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________和_______(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5)7.下列与本诗中“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此地空.余黄鹤楼B.空.山新雨后C.潭影空.人心D.鬓先秋,泪空.流8.全诗表达的情感是。

(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6)6.“潋滟”指的是。

(2分)7.这首诗作者抓住的天气特征,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7)5.题目中加点的字“湖”具体指诗歌中出现的“”。

关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关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关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淡妆(zhānɡzhuānɡ)潋滟(liàn niàn)雨亦奇(yíyì)
二、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断()楚()孤()帆()
三、文学常识。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代人,字,号。


派的代表词人。

2、这首诗抓住了夏季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的与。

四、词语解释。

1、湖:
2、潋滟:
3、方好:
五、选择题。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水光。

“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山色尤其秀美。

D.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形象写出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波光。

B.“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作者在西湖所观雨天中的山色的美。

C.本诗是婉约派的七言律诗。

D.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3、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B、这首诗写于苏轼任职海南期间,应朋友之邀写了这首诗。

C、因为这首诗,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D、“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4、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在雨中的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和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西湖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晴天水光。

B.次句描写西湖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雨后山色。

C.后二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西湖婀娜多姿的神韵。

D.表达了诗人对西湖不同天气下的相同风姿的热爱与赞美。

六、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两首诗都写到“明月”,所运用的表达技法和所起作用是否相同?试结合两诗作简要赏析。

七、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词吗?请你默写一首。

参考答案:
一、huānɡliàn yì
二、斤林子巾
三、1、苏轼宋子瞻东坡居士豪放
2、天气雨后初晴自然风光喜爱赞美
四、1、西湖
2、形容水波荡漾
3、正好
五、C C B C D
六、表达技法不同。

白诗赋予“明月”人格化,借“明月”寄托愁思;而益诗以“明月”反衬哀情。

所起作用基本相同,都是为突出诗人感情的。

白诗中的“明月”被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之心深深地打动,愿将诗人对朋友的这种感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朋友强烈而深厚的情谊。

益诗以溶溶月色创造一个分清月朗遥良宵,反衬和渲染哀情,以乐景写哀,使孤独、惆怅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也更深邃。

七、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