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真题
武汉大学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下 期末考试 试题整理

正底方法与负底方法这是冯友兰用来构建自己“新理学“本体论体系所采用的方法。
冯友兰受到维亚纳学派的启发,认为真正的形上学是纯形式的,包括三个特点:第一,重复叙述命题本身;第二,无关于实际;第三,命题所指的范围不具体而是很广泛。
正底方法就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构筑出这样的一种“绝对空”的“真正底形上学”,负底方法则是指证悟体会的方法,如构筑如气、道体这样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终极观念。
冯友兰的“心理学”正是用逻辑分析的办法达到了理论的清晰性,同时在终极层面,则以证悟体会的办法保留了其超越理性的神秘性。
人生境界论这是冯友兰建立“新理学”本体论体系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学习哲学,比如了解理与气的观念后,可使人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达到他所谓的“天地境界”。
他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
在自然境界中,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和社会的习俗行事,对于所行之事并不清楚了解,原始人、儿童、愚人就处于这样的境界当中。
功利境界中的人未能把自己与社会统一起来,只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行事,以占有为目的,其行为结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一定是利己的。
道德境界中的人已经认识到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以尽职的态度行事,以贡献为目的。
达到天地境界是哲学的目的,在这种境界中个体觉悟到人是宇宙的一分子,应对宇宙负责,从而达到物我一体的同天境界。
科学与哲学划界与熊十力一样,冯友兰也强调科学与哲学划界。
科学的目的是对经验作事实的、积极的释义,哲学的目的则是对经验作逻辑的、形式的释义。
科学是为了求得一种姿势,哲学是为了达到一种境界。
他甚至说,对于实际毫无用处,只关注“纯真际”的学问才是“最哲学的哲学”。
越靠近实际的学问,越近于科学。
冯友兰所建立的“新理学”本体论就是基于这种区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进行重新释义、定义和架构。
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提出的这一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主张,如康德将形而上学区分为自然的形而上学和实践的形而上学(同牟宗三所说的“道德底形上学”),自然的形上学是以把握自然为目的的学说,实践的形上学是探讨道德本质问题的学说。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a75476c77da26924c5b02c.png)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十年试题(整理版)复习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8年)一、名词解释(3×6)⑴发展⑵主奴辩证法⑶客观真理⑷价值⑸生产方式⑹人民群众二、简答题(10×5)⑴、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⑵、怎样理解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⑶、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⑷、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⑸、简述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揭示。
三、论述题(16×2)⑴、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当前认真学习和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⑵、试述毛泽东的《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9年)一、名词解释(4×5)⑴部分质变⑵唯心史观⑶偶然性⑷能动反映论⑸主体二、简答题(8×5)⑴、简述社会意识形态与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⑵、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⑶、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⑷、“实践就是直接经验”这一说法对吗?⑸、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哪些基本思想?三、论述题(20×2,选2)⑴、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⑵、试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根据及其方法论意义。
⑶、试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观点的论述以及这些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0年)一、名词解释(5×4)⑴一元论⑵主体⑶系统⑷人的解放二、简答题(10×5)⑴、简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区别和联系。
⑵、试析否定与扬弃的区别和联系。
⑶、简述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
⑷、“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这个说法对吗?⑸、简述恩格斯在40年代的书信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论述。
武汉大学哲学基础真题

07年武汉大学哲学基础共享天下IP: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1 主观唯心主义2 上层建筑3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 “大宇之内,质力相推”(严复)5 火本原说6 奥卡姆剃刀二,简答题(每题15分)1.试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试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1.马克思主义中“人的价值”观对中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有何指导意义。
2.比较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并论述二者的区别与不同意义。
3.康德哲学认识论评述07年人大中国哲学试题哲学综合一,(每个15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 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 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 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5 简述荀子的性伪学说。
6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每个30分)1 论述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与认识论的争论。
2 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
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 三表法2 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3 天行有常4 不真空5 民胞物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 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2 简述禅宗自性是佛的理论。
3 简述韩愈的道统说。
4 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2 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哲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一元论2.人的本质3.三表法4.和而不同5.四假象6.普遍怀疑二.简答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2.矛盾的特殊性三.论述题1.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区别,结合群众史观分析我过以人为本的政策2.王夫之的变化发展观3.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及亚里士多德对其的批判一.文献题1.子曰:君子之于天地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比也.2.有先天地生者?物物者,非物也,无已(此句不太清晰,手边没有庄子的书,此句应该在06年有原题,知北游中的话)3.民胞物与(张载西铭一段,手边没有书,见谅)4.于势之必然处见理(王夫之的一句,手边没有书,见谅)二名词解释1.反者道之动2.化性起伪3.得意忘象4.质测即藏通几5.<四存编>6.<心体与性体>三论述题1.论述王夫之的"能""所"问题的见解,并论述起意义作用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立论特点及其意义哲学基础2008年试题一.名词解释1.一元论2.人的本质3.三表法4.和而不同5.四假象6.普遍怀疑二.简答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2.矛盾的特殊性三.论述题1.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区别,结合群众史观分析我过以人为本的政策2.王夫之的变化发展观3.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及亚里士多德对其的批判中国哲学一.文献题1.子曰:君子之于天地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比也.2.有先天地生者?物物者,非物也,无已(此句不太清晰,手边没有庄子的书,此句应该在06年有原题,知北游中的话)3.民胞物与(张载西铭一段,手边没有书,见谅)4.于势之必然处见理(王夫之的一句,手边没有书,见谅)二名词解释1.反者道之动2.化性起伪3.得意忘象4.质测即藏通几5.<四存编>6.<心体与性体>三论述题1.论述王夫之的"能""所"问题的见解,并论述起意义作用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立论特点及其意义2005年试题中国哲学史习题集导论部分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概括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才比较客观?2.你是怎样认识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的?3.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哪些新的方法?第一编第一章 1.如何看待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关系? 2.从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先民的什么思维特点?3.如何认识殷周宗教变革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意义?4.把宗教看作是毒害人们灵魂的意识形态,你认为有道理吗?第二章1.你对八卦的形成问题有什么新的解释?2.“《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因此其中所说的都是迷信。
2015武汉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2015武汉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一、填空。
(30分)
共15个
二、简释。
(8选6,60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3、尚贤,尚同
4、性者,本始材朴
5、竹林七贤
6、《复性书》
7、天下惟器,道在器中
8、三民主义
三、论述。
(3选2,60分)
1、论述孔子天命观的内容,与上古天命观的不同之处。
2、比较二程主敬和格物思想的差异。
3、黄宗羲对专制主义政治的批判。
友情提示:武大中哲的参考书有:
1、《中国哲学史》,郭齐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这本是主要的参考书,名词、论述基本不会超过这个范围。
2、《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人民出版社。
这本是次要的参考书,会在里面抠几个填空题,我因为没看,直接7个左右填空不会,血的教训。
武汉大学考研哲学基础05-13年真题

05年哲学基础综合一,名词解释5*61,价值2,英雄史观3,白马非马4,董仲舒的"性三品"5,四因说6,白板说二,简述题(10*6)1,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3,简述刘禹锡的天人观4,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5,简要说明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学说的内容并作评价6,简要说明康德二律背反学说的内容并作评价三、论述题(20×3)1、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该原理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2、简论王夫之"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社会史观及其当代的启迪意义.3、简要论述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地位.2006年哲学基础一、简释题(10×6=60分)1. 唯物主义2.社会基本矛盾3.三表法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5.理念论6.知识就是力量二、简述题(15×2=30分)1.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三、论述题(20×3=60分)1. 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并说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 论析孙中山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
3. 简要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
武汉大学07年考研哲学基础试题一、简释题(10×6=60分)1.主观唯心主义2.上层建筑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大宇之内,质力相推”5.“火本原说”6.奥卡姆剃刀二、简述题(15×2=30分)1.简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20×3=60分)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及其对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2.试述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基本思想,并在两者的比较中说明各自的特点与意义。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十年试题(打印版)

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专业试题(1998-2008)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8年) (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9年) (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0年)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1年)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2年)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3年) (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4年) (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8)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98) (9)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0) (9)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1) (9)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2)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3) (10)西方哲学史 (11)西方哲学史(1998) (12)西方近代哲学史(1998) (12)西方哲学史(1999) (12)西方近代哲学史(1999) (12)西方哲学史(2000) (13)西方近代哲学(2000) (13)西方哲学史(2001) (13)欧洲哲学史(2001) (13)西方哲学史(2002) (14)西方哲学史(2003)科目代码:311A (14)西方哲学史(2003)科目代码:311(B) (14)西方哲学史(2004年) (15)现代西方哲学 (16)现代西方哲学(2000) (17)现代西方哲学(2001年) (17)现代西方哲学(2002年) (17)现代西方哲学(2003年) (17)现代西方哲学(2004年)科目代码:403 (18)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2005年) (18)中西哲学史 (19)中西哲学史(98年) (20)中西哲学史(99年) (20)中西哲学史(2000年) (20)中西哲学史(2001年) (21)哲学概论(2002年) (21)哲学基础(2005-2008) (22)中国哲学史Ⅰ(1998-2004) (25)中国哲学史Ⅱ(2005-2008) (29)附录:重现题统计(抒情时代) (3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1998-200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8年)一、名词解释(3×6)⑴发展⑵主奴辩证法⑶客观真理⑷价值⑸生产方式⑹人民群众二、简答题(10×5)⑴、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⑵、怎样理解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⑶、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015年武汉大学638哲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武汉大学638哲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60分)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认识结构答:认识结构是指认识系统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认识结构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组成。
认识主体是在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
它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
认识客体是认识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一方,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认识客体所使用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总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3.化性起伪答: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4.四书答: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
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士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士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10)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认识的基本结构
化性起伪
四书
苏格拉底的思想助产士
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
二、简答(15)
主客观矛盾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三、论述(20)
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原理、方法论意义
老子的道
黑格尔的宗教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一、填空。
(30分)
共15个
二、简释。
(8选6,60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3、尚贤,尚同
4、性者,本始材朴
5、竹林七贤
6、《复性书》
7、天下惟器,道在器中
8、三民主义
三、论述。
(3选2,60分)
1、论述孔子天命观的内容,与上古天命观的不同之处。
2、比较二程主敬和格物思想的差异。
3、黄宗羲对专制主义政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