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李维武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宋明理学研究及其特点

维乔、 谭丕谟 、 徐敬修、 吕思勉、 稽文甫、 容肇祖等, 都有中国哲学史研 究著作问世。而其 中最重要的 代表人物当属 冯友兰先生, 其《 中国哲学史》 堪称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为 中国哲学史研 究 和 中国哲 学史 的 学科 建设 作 出了重要 贡献 。其 中的 宋 明理 学思 想研 究 , 成 为该 书的 亮点 , 展 现 了冯 友兰先生研 究宋明理学和 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方法, 如从 方法论角度 明确 了把钻研 西方哲学作为 研 究宋明理学的方法, 研究中注重对哲学史料 的搜 集整理 , 采取 分期、 明域、 别派的方法进行研 究, 注重评述哲人之哲学等, 基本代表 了冯友 兰先生在 2 0世 纪 3 0年代整理研 究宋明理学或 中国哲学 的基 本 方法 , 是 冯友 兰对 中国哲 学史研 究的 重 大贡献 。 关键词: 冯友 兰 ; 2 0世 纪 3 0年代 ; 中国哲 学史研 究 ; 方法
一
、
出版 。该书是继胡适 《 中国哲学史大纲》 和冯友兰 《 中国哲学史》 之后的又一部奠基性著作 , 对 于中国 哲学研 究 和 中国哲 学史学 科 的建设 和发 展都 产生 了 深远 影响 。 该著分“ 宇宙论 ” 、 “ 人生论 ” 和“ 致知论” 三 个 部分 对 中 国哲 学史 进 行 论述 , 其 间 宋 明理 学 思 想 占 有重要 篇 幅 。主要 阐述 了宋 明理 学 中的 天 人关 系 、 人 性论 思想 、 人 生 理想 和人 生 问 题 , 并 且 还 就 张载 、 罗钦顺 、 王廷相等人的思想进行 了具体论述 。特别 是首 次提 出 了宋 明理 学 思想 中有 三 个 主要 潮 流 , 即 程 朱之 学 、 陆王之 学 和唯气 思想 , 这 些观点 为后 来学 者 所接 受 。 在 结论 中 , 张岱 年还用 历史 唯物 主义 的观 点 , 对 程朱 、 陆王 之学进 行 了评价 。 2 。 范寿康的《 中国哲学史通论》 《 中国哲学史通论》 是范寿康先生 的代表作之 1 9 3 7年 由上 海 开 明 书 店 出版 , 1 9 8 3年 三联 书店 重印 , 2 0 0 8年武 汉 大 学 出版 社 将 该 书 列 入 《 武 汉 大 学百年名典 》 再 版。武汉大学 李维 武教授 在该 书 “ 再版前言” 中, 对范著《 中国哲学史通论》 给予了高 度评 价 , 认 为 它是 “ 中 国 哲 学 史 上 第 一 部 在 马 克 思
心理之间:本体的主体性与本体的理想性——以熊十力、冯友兰、贺麟为中心

作者: 李维武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24-3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现代新儒学 本体的主体性 本体的理想性 熊十力 冯友兰 贺麟
摘要:20世纪30—40年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成为现代新儒学哲学家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代表性成果。
这些体系分别承继了宋明儒学中的心学路向和理学路向,在这两条路向的分歧与互动中,对本体的主体性与本体的理想性作了不同阐发。
熊十力重“心”,强调本体的主体性:冯友兰重“理”,凸显本体的理想性:贺麟则主张“心即理”,把本体的主体性与本体的理想性结合起来。
这些体系之间.由此呈现出“心”-“理”-“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开展的螺旋上升运动。
通过考察这一运动.不仅可以把握这些体系的建构思路、哲学内涵及其思想联系,而且可以了解现代新儒学哲学家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作者:武海涛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指导中国现实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延续千年具有深厚的积淀。
两者相互融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也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新转化,从而具有指导中国现实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指导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它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根植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发展也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这个深厚的土壤。
中国传统哲学延续千年,典籍浩繁,具有深厚的底蕴,但近代世界产生巨大变革,使得中国传统哲学不能适应时代,更不能指导近代中国解决自身的困境,不能带领中国向前发展。
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必须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吸收借鉴的主要对象。
两者各自需求决定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但若想要深度融合就必须找到两者存在的差异与共性,从内核、从根本进行深度融合改造,形成新的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需求(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吸收借鉴全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是主要还是从西方哲学中创新发展而来,同时受到历史局限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外来学说传入中国。
外来学说在中国传播推广不可避免的会水土不服,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
(二)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需求。
中国传统哲学经过千年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积淀。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超稳定结构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也是闭环的超稳定体系。
近代世界经历了巨大变革,西方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巨大冲击。
这种变革使中国传统哲学不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够适应世界的新变化。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诞生于世界变革之中,本身具有先进性。
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名单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4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文学 文学 文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环境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数学类 数学类 数学类 数学类 数学类 数学类 数学类 数学类 数学类 天文学类 物理学类 物理学类 物理学类 物理学类
环境学 植物生理学 基础生态学 生物化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学 现代生物学实验 现代遗传学 植物生物学 生物化学 生物学基础实验 数学实验 常微分方程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运筹学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高等数学 代数学 数学实验 天文学导论 光学 大学物理 计算物理基础 热学
社会学类 政治学类 教育学类 教育学类 教育学类 教育学类 体育学类 体育学类 体育学类 体育学类 体育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 艺术类 艺术类 艺术类 艺术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
哈尔滨工业大学 重庆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东北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空军雷达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宋明部分)李维武撰写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三章张载的哲学思想在北宋道学的开展中,张载是一位值得重视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道学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他所开创的气学一派,与道学中的理学、心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由此构成了道学开展的内在张力与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他所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在《西铭》中论说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对儒家心性理论和人生哲学作了深刻发挥,对宋明道学各派的开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他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尊为对道学的开展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人物。
下面即对张载的生平著述与哲学思想作一介绍。
节点列表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 2第二节气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3第三节性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7第四节知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8第五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10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久居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由于他长期在关中讲学,其所创学派被称为“关学”。
张载是一位注重研究实际、讲求学以致用的学者。
当时,西夏与北宋之间民族矛盾激化,年青的张载喜欢研究军事,准备联络人马攻取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
当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整顿边防时,他上书求见,要求投笔从戎,参加保卫边防的战斗。
但范仲淹劝阻了他。
张载也很关注经济问题,他针对日趋加剧的土地兼并,主张恢复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以缓和社会矛盾。
张载又重视对民众进行教化。
他在中进士后作过几任州、县地方官吏,其工作的重心就放在教化百姓上,“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他说:“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
”(《横渠先生行状》)这就强调了从解决物质利益和抓紧道德教化两方面入手,来缓和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只重视道德教化,而不重视物质利益。
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与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_李维武

一、建构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需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建构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已成为当今中国哲学界议论的热点话题。
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对“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概念的内涵作一界定。
就这个概念的构成看,有两个关键词需作厘定,一个是“中国哲学”,另一个是“当代形态”。
这里的“中国哲学”,指的是与中国哲学传统相联系而接着讲的哲学思想,是指“中国的哲学”,而不是指“在中国的哲学”。
①这里的“当代形态”,指的是“中国的哲学”在21世纪开展中所呈现出的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最新延续与发展。
这样,“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概念的内涵就有了清楚的界定,这一建构工作的努力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得以明确。
建构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既然是接着中国哲学传统而来建构“中国的哲学”在21世纪开展的新形态,这就有三个相关的前提性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一)哲学资源如何获得的问题;(二)哲学话语如作者简介:李维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430072。
①金岳霖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一书所写《审查报告》中认为:“‘中国哲学’,这名称就有这个困难问题。
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金岳霖文集》第1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7页)本文借用金岳霖的说法,来说明外来哲学在中国所面临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与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李维武摘要:建构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解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只有在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中,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生发的真实历史根据,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真正结合点,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由“在中国的哲学”成为“中国的哲学”,这可以有效解决它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使其在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建构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保持主潮地位。
关键词: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中国哲学的现代传统;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16)05-0032-09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与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何建构的问题;(三)外来哲学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如何解决的问题。
承传发展新文化 开放还当数岭南——“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

争 、道法 自然的思想 为我们 反对 霸权 主义 ,维 护世界 和
平 ,保 护 自然环境 ,提供 了诸 多启示 。华南 理工 大学 曹 智频副教授从文化传播 学 的视角分 析 了李 先生 道家 文化 研究的独特架构体 系 ,把李 先生提 出的道 家 “ 在魏晋 朝 着玄学和道教两个方 向发 展” 和功 能上 “ 由守成 演化为 张扬 自我” ,归结为文化传播 中学理 化和生活化的两个过
烈先生 的两篇文章 。华南 师 范大学 周炽成 教 授解析 了李 先生如何批驳罗先生 “ 儒家 民主 、法 家专 制” 的解 释框 架及 “ 秦的灭亡归罪于推行法家学说 ” 、“ 《 非子》 并 韩 非都是韩非子所写 ” 的观点 ,指 出李 先生 的儒 法互 补思 想 ,事实上强调 了 8 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 应注 重中国传统 文化的多样性。广东外语 外 贸大学 申波副 教授 以 “ 法 儒 如何相别” “ 法如 何相 通 ” “ 法如何 互补 ” 为线 、 儒 、 儒
维普资讯
0
0
—1
刀
Z
工
r _ -
0
∽
0
工
一 (
神的 - | 向 = ’
、
妻
告 思
: : 要
篓
二 要
‘
。
蓑三
。 蓑
克
霏
芏 莘
某
立 、
“想 与 学 的 系 1 譬 思 史 哲 史 联 : : ’ 牟 莘 丧 : 的 ・莩 究 了 先 矛 融 、 传 新 竺 值 森 ’ … 人 , 讨 李 生 何 驳 李 生“盾 合 承 创 ” 哲 考 , : , , ‘ 了先 如辩 ”区别儒学与其他 为 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 君子儒”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