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nquist系统
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

二、种及种以下单位
种:共同的祖先,稳定的分布区,形态特 征相似,自然交配,后代正常。
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种是分类上的基本单位。
种内分为:亚种、变种、变型
亚种:地理区域分布、生境不同,生态适应 亚种(半种)种内生态适应,地理分布上的分布
区、生境不同,种与亚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变种:某一特征的差异但不大,糯稻Orysa
1、人类对植物识别和分类的最初认识(动 物人)
可食;有毒;药用 2、人类有目的认识植物与人为分类(文明
人)
植物的人为分类
• 古希腊提奥弗那斯(Theophrastus,371-288 BC)研究了植物的经济用途、生活习性及分 类。
• 我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 目》。该书中共收集植物种类一千多种,按 其用途分为草、谷、菜、果和木五部。
332科——411科(修改后)
分类系统
克郎奎斯特系统 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Cronquist)1957年在 《Outline of a new system of families and orders of dicotyledons》一书中发表的。根据真花学说建立。 11个亚纲、83目、383科
12.3 植物的命名法则
1、植物学名由来 1623年,C.Bauhin,(法,1560-1624) 1690年,Rivinus 1753,Carolus Linnaeus,(瑞典,1707-
• 四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 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美) Copland。
• 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 植 物 界 、 真 菌 界 、 动 物 界 ,( 美 加 ) Whittaker 1969年 。
12.2 园林植物分类常用方法
被子植物APGIII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III分类系统摘要: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 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
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
这个最新的APG III 分类系统取得了植物学界的共识。
关键词:APG III分类系统;被子植物引言被子植物有Engler系统、Hutchinson系统、Takhtajan系统、Cronquist系统这四个常用的分类系统,但是经过比较认为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没能正确揭示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但因其科的数目较少而仍有使用价值。
Takhtajan系统和Cronquist系统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Takhtajan系统阶层数目太多,在前人系统上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数达到592个,似乎啰嗦了些,不利于日常使用。
Cronquist系统与Takhtajan 系统很像,它取消“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压缩科的数目至388个,这样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因而这一系统很受欢迎。
然而近年来, 随着以DNA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的日趋成熟, 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来得到更自然的系统演化关系已成为有效且普遍的途径,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出现了众多新的变化, APG系统即为一例, 最新的APG III系统甚至成为以保守著称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K)馆藏标本排列的依据。
1 APG III系统的发展1998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邱园、康奈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密苏里植物园等学者,组成了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同年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发表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自1998年首次提出后,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两个修订版本,分别为2003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II分类法》和2009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
双子叶植物分析

❖ 保护严密,可防止干旱、防止外侵的是 进化的,反之为原始的。
双子叶植物分析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25万余种 ,分类系统有:
恩格勒系统 哈钦森系统 塔赫他间系统 克朗奎斯特系统
科数 280(前) 344 (后) 332(前) 411 (后) 410 383
双子叶植物分析
齿叶睡莲
双子叶植物分析
1.1 木兰属 Magnolia
❖ 花顶生,雌蕊群无柄
❖ 代表植物:洋玉兰(广玉兰、荷花玉兰) 玉兰(白玉兰、玉棠春) 木兰(辛夷、紫玉兰) 厚朴
双子叶植物分析
洋玉兰 M. grandiflora L.
双子叶植物分析
洋玉兰 M. grandiflora L.
双子叶植物分析
玉兰M. denudata Desr.
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
❖ 雌蕊多数离生,埋藏于膨大 的倒圆锥形的花托内,俗称 莲蓬。
❖ 花托内为海绵质,上面平坦, 有多数蜂窝状的孔洞。于花 后膨大,每一孔内含有一粒 圆形的小坚果,俗称莲子。
❖ 按用途不同,荷花可分为子
莲、花莲及藕莲。花莲品种
又分为若干系、类、型及品
双子叶植物分析
木兰 M. liliflora Desr.
双子叶植物分析
厚朴 M.officinalis
双子叶植物分析
1.2 含笑属 Michelia
❖ 花腋生,开放时不全部张开,雌蕊群有柄 含笑
双子叶植物分析
白兰
托 叶 环
双子叶植物分析
1.3 鹅掌秋属 Liriodendron
叶分裂,先端截形 单花顶生, 萼片 3, 花瓣6 果为聚合翅果
植物分类概述—植物的分类系统(药用植物识别)

孢子植物 植物界
种子植物
蓝藻门
裸藻门
绿藻门
轮藻门
金藻门 藻类植物
甲藻门
红藻门
低等植物
褐藻门
(无胚植物)
细菌门
黏菌门 菌类植物
真菌门
地衣植物门
苔藓植物门 颈卵器植物
蕨类植物门
裸子植物门Βιβλιοθήκη 高等植物维管植物 (有胚植物)
被子植物门
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的分类系统
现代应用最广泛的是恩格勒系统(Engler system)、哈钦松系 统(Hutchinson system),还有塔赫他间系统(Takhtajan system)、克郎奎斯特系统(Cronquist system)。
根据修订的恩格勒系统对植物界的分门如下:
植物的分类系统
《园林树木学》课程笔记

《园林树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园林树木学概述一、园林树木学的定义园林树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景观学等多个领域,专注于研究园林中树木的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繁殖技术、栽培管理以及园林应用等方面。
园林树木学旨在通过对树木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提高园林景观的美学价值、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园林树木学的研究内容1. 园林树木的分类与系统演化- 探讨园林树木的分类体系,研究科、属、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 分析园林树木的地理分布和演化历史。
2. 园林树木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研究园林树木的外部形态、解剖结构和生理过程。
- 了解树木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运输等生理机制。
3. 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周期- 研究树木从种子发芽到成熟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
- 分析影响树木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和内部激素调控。
4. 园林树木的繁殖技术- 探讨有性繁殖(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的方法。
- 研究提高园林树木繁殖成活率和遗传稳定性的技术。
5. 园林树木的栽培与管理- 研究园林树木的栽培基质、栽植技术、水肥管理、修剪整形等。
- 探讨树木病虫害的防治策略和健康管理。
6. 园林树木的景观应用- 研究园林树木在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原则和应用技巧。
- 分析树木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
三、园林树木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 直接观察树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
- 使用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辅助观察。
2. 实验法- 设计实验来测试树木的生长反应、繁殖效果等。
- 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等在研究中的应用。
3. 调查法- 对特定地区的园林树木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和记录。
- 使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
4. 比较法- 对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树木进行比较分析。
- 研究其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性。
5. 数量分析法-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树木生长数据、繁殖数据等进行处理和分析。
第1篇总论.第2章树木分类学概述

第1篇 总论第2章树木分类学概述1. 植物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lants)由于树木分类学是植物分类学的分支学科。
因此,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进行概述。
植物分类学的形成和发展史代表了植物形态学和系统学的发展历程。
植物系统学是研究植物类群的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描述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分异于趋同,研究植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类群间相互关系和系统排列的科学。
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反映植物演化和谱系发生关系的自然系统。
现代植物人类学家已不再是只把植物分类的外部形态性状作为建立分类系统的资料和根据,而必须是尽可能多地利用来自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地理学、古植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性状或证据以及反映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植物系统学也不再是一门所谓古老的描述性学科,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吴征镒等,2003)。
1.1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时期及主要分类系统人类对生物的分类到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一般是以亚里士多得的弟子Theophrastos Eresio (约371~286 BC) 所著的《植物的历史和植物本原》(De Historia et De Causis Plantarum) 的问世作为植物学的创始。
此后,经过了一个“本草学”的漫长历史阶段,植物系统学才发展成为成熟的科学(吴征镒等,2003)。
现代植物分类系统是建立在过去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果从John Ray (1686~1704)的系统和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的性系统算起,到现在大约经历了267~298年的历史(吴征镒等,2003)。
在达尔文进化论(1859)发表以后,各类植物分类系统纷纷问世,至今不衰。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时期划分常是以新的观点或著作为标志,如林奈的《植物种志》的发表等。
被子植物APG三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系统摘要: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
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
这个最新的APG III分类系统取得了植物学界的共识。
关键词:APG III分类系统;被子植物0 引言被子植物有Engler系统、Hutchinson系统、Takhtajan系统、Cronquist系统这四个常用的分类系统,但是经过比较认为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没能正确揭示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但因其科的数目较少而仍有使用价值。
Takhtajan系统和Cronquist系统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Takhtajan系统阶层数目太多,在前人系统上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数达到592个,似乎啰嗦了些,不利于日常使用。
.Cronquist系统与Takhtajan系统很像,它取消“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压缩科的数目至388个,这样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因而这一系统很受欢迎。
然而近年来, 随着以DNA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的日趋成熟, 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来得到更自然的系统演化关系已成为有效且普遍的途径,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出现了众多新的变化, APG系统即为一例, 最新的APG III系统甚至成为以保守著称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K)馆藏标本排列的依据[1]。
1 APG III系统的发展1998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邱园、康奈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密苏里植物园等学者,组成了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同年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发表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自1998年首次提出后,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两个修订版本,分别为2003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和2009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
《植物学》(种子植物分类学部分)课程学习...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学》(种子植物分类部分)学习及复习指导书陈功锡本课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思想,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需要,为民族性、综合性大学生物科学及其相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其目的是在系统学完《植物学》(上)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植物各重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理解其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线索,识别和鉴定重要的经济植物,为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等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植物分类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明确植物分类学的科学和实际意义2、掌握种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的主要观点;3、掌握种子植物重要科(50个左右)的分类特征,明确其分类地位及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4、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技术和植物绘图基本技术,学会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识别常见植物200-300种左右(纳入实践教学考核范畴);5、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以及关于植物起源的有关学术观点。
一、主要知识及要求(一)植物分类学引论部分该部分掌握植物分类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明确植物分类学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了解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历史。
植物分类学的各级单位、分类的各种证据、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方法以及植物分类的基本过程。
要求对国际上承认的12个分类等级(单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重点掌握“科”和“种”。
要求掌握植物名称的含义、学名产生的历史、学名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要点特别是模式的概念以及命名的规定。
熟悉植物分类学的常用工具。
(二)裸子植物部分教材介绍得比较详细,基本上包括了裸子植物分类的各方面。
重点是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各主要纲的区别及演化关系,注意大孢子叶、颈卵器等的变化规律,主要科的识别要点、代表植物及意义等。
对于第七节系统演化部分,则作一般性了解。
1、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相比,其进化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2、请总结裸子植物的有关结构名称上的相互关联。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植物的分类知识后,某同学将海带、葫芦藓和肾蕨归为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植物的分类知识后,某同学将海带、葫芦藓和肾蕨归为篇一: 学习完植物的分类知识后,某同学将海带、葫芦藓和肾蕨归为学习完植物的分类知识后,某同学将海带、葫芦藓和肾蕨归为一类,将莲、柏树和小麦归为另一类.他划分的依据主要是A.是否有真正的根B.能否产生种子C.是否有输导组织D.是水生还是陆生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植物的分类分类的依据: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稳定,生存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小。
植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等级单位:以玉米、水稻、大豆三种植物为例说明植物的分类:由此可见,玉米与水稻同科不同属,共同特征多;玉米与大豆同门不同纲,共同特征少。
误认为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叶和根的特征:被子植物的叶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器官,同一株植物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根生长在土壤中,不易观察,挖掘时易损伤,而且受土质影响,容易发生变态。
只有花、果实和种子在植物的一生中出现得较晚,也不易发生变异,相对较为稳定,所以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考点名称:种子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
胚由受精卵发育形成。
发育完全的胚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组成。
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胚的各部分结构和将来的发育情况: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比较:比较内容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不同点子叶数目2片1片胚乳大多数没有胚乳绝大多数有胚乳营养物质存储部位子叶胚乳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辨析:大多数双子叶柑物种子只由种皮和胚组成,无胚乳,养料储存在肥厚的子叶中;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除了种皮和胚以外,还含有胚乳,养料储存在胚乳中;它们的胚都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林仙属 Belliolum
布比林仙属 Bubbia
林仙 Drimys winteri 林仙属 Drimys
散子林仙属 Exospermum
假林仙 Pseudowintera axillar 假林仙属 Pseudowintera
塔氏林仙 Takhtajania perrier 塔氏林仙属 Takhtajania
澳洲林仙属 Tasmannia
四室林仙 Tetrathalamus monta四室林仙属 Tetrathalamus
合蕊林仙属 Zygogynum
单心木兰 Degeneria vitiensis 单心木兰属 Degeneria
瓣蕊花 Galbulimima belgravea 瓣蕊花属 Galbulimima
帽花木 Eupomatia laurina 帽花木属 Eupomatia
昆士兰帽花木 Eupomatia benne帽花木属 Eupomatia
木兰藤 Austrobaileya scanden 木兰藤属 Austrobaileya
斑点木兰藤 Austrobaileya mac 木兰藤属 Austrobaileya
米弄 Manglietia megaphylla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毛瓣木莲 Manglietia rufibarb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大果木莲 Manglietia grandis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粗梗木莲 Manglietia crassipe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毛桃木莲 Manglietia moto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苍背木莲 Manglietia glaucifo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野包谷 Manglietia chingii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香木莲 Manglietia aromatica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Manglietia microtricha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Manglietia hebecarpa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中缅木莲 Manglietia hookeri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四川木莲 Manglietia szechuan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川滇木莲 Manglietia duclouxi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红色木莲 Manglietia insignis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睦南木莲 Manglietia chevalie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厚叶木莲 Manglietia pachyphy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乳源木莲 Manglietia yuyuanen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巴东木莲 Manglietia patungen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倒卵叶木莲 Manglietia oboval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滇桂木莲 Manglietia forresti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木莲 Manglietia fordiana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绿楠 Manglietia hainanensis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落叶木莲 Manglietia decidua 木莲属 Manglieti木莲亚族 Subtrib.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林仙科 Winteraceae木兰目 Magnolial木兰亚纲 Magnoli
单心木兰科 Degeneriaceae
瓣蕊花科 Himantandraceae
帽花木科 Eupomatiaceae
帽花木科 Eupomatiaceae
木兰藤科 Austrobaileyaceae
木兰藤科 Austrobailey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族 Trib. Magno木兰亚科 SubFam. M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木兰纲 Magnoliopsida。